• 沒有找到結果。

課程維度意象

第五章 研究後續與建議

第三節 課程維度意象

一、

維度緊密相連

而第二維度中的同志部分,和原第三維度中的跨性別者部分,則應聚焦於霸凌 或排擠行為中,可能隱含的原因來自各個層面,課程中一些不經意的理解,包括「看 起來很娘,就覺得很奇怪,等號就會出現,這樣不會很辛苦嗎? 為什麼他要選擇把 自己弄成這樣?這張有點像變態。」等等。適度的切入與尊重,對身體的理解與歸 類,都是友善性別環境的一環,在探索期的國高中階段,談定義或是選擇都有些沉 重,回到異性戀是否是一種選擇,其實理解的層次就能出來,目前的跨性別也包含 不強加摘除器官部分認定部分,讓孩子多一點思考,自己說與自己找到答案,體驗 可以更深刻。

反觀孩子在突破第一維度的刻板印象,其實已經說出了比老師可以給的更多 好答案,但在第二維度的交往擇偶上呈現了在意異性想法,覺得社會上可能會出現 的壓力和歧視等,反映了現實的考量,青少年階段對於情感的探索是正常而難以避 免的,但也容易擦槍走火衍生為性騷擾、性猥褻甚至性霸凌的樣態,因此第二維度 的增加多少也反映了課程在第二維度上的法令通報機制上增加了重視,同樣會連 結到的其實也包含了孩子對於身體的意象(第三維度)與性別中的權力不均的議題 深度,在性別的教學上,各維度在部份環節中環環相扣,缺乏其中一環,性別的張 力即可能不均,但在使用上,教師需要配合學生與課程融入,才能讓孩子漸進式看 見性別也不局限於性別。

在角色楷模課程上,以資優女孩為研究對象的論文(于曉平,2006)顯示,並 不會對於後續的科系選擇生涯發展,產生顯著相關的影響,但突破自身的性別框架,

卻是數理資優女孩共通的特質,角色楷模課程亦可觸發其覺知的歷程,因此在教材 出現的男理工女人文等性別選用上,應該不掩蓋其知識性之重要,與討論中提到的 科系選擇,參與者對於女性的跨域多認為真的是比較適合走哪條路,但是忽略男性

的跨域可能受到阻礙的部分,教材部分性別典範或許暫時難以忽略真實的歷史脈 絡,但教師之態度與立場應具有性別之敏感度。

二、女性體育教師的討論

在研究之架構下,有些概念是兩兩維度間交疊的,原二三維度交疊處是身體之 意象,原一二維度交疊處是擇偶與性別角色,原一三維度交疊處為跨性別與氣質跨 域,因此試圖在論文分布中也尋找兩維度皆觸及的概念,因為恐懼的核心貫穿為身 體之侵入,同時包含了第一維度的暴力之樣態、第二維度的衛生用品和第三維度的 身體重塑、整形議題,所以再度尋找三維度皆共有的交集地帶,發現女性體育教師 的身體意象在三個維度中皆出現(跨域、擇偶、身體意象,如舉重選手許淑淨之身 體意象。 另外在強暴迷思也將一二維連結,第三維度可能涉及是倖存復原期出現 之症狀。因此探討女性體育人員,如拔河隊電影《志氣》、和性平會中調查小組需 要注意的性侵害創傷復原,其涉及層面較廣。

校園中的校隊與女性體育教師,是研究者應該快速發現卻漏掉的一環性別課 題,Kathrine Switzer 所啟示的即為打破女性不足以參加馬拉松比賽的傳統,因為 目前學校的女性教師較多,因此女性體育教師,除了在女性跨域(數理科)外,是 一個很好的模範,也可以鼓舞孩子反思對於華人文化中女孩怕曬要白淨的意象,如 何與鼓勵女性獨立和運動的意象偏離。

雙維度環環相扣如同齒輪滾動,交疊部分是課程運作的交集處,端看老師推動 或移除。而性別外層包裹上的恐懼如同一杯讓物體產生折射的水,拿走了水,可以 看見不彎曲的物質本身,期待更多人看見。

圖 5-3-1 維度示意圖

第一維度 第二

維度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于曉平(2006)。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聯及角色 楷模課程實驗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 台北市。

內政部(2017)。生育統計。取自網址

http://www.moi.gov.tw/stat/chart.aspx?ChartID=S0301

孔國維,游美惠整理(2013)。《性別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跨界對談》座談會側記。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5,50-65。

方嘉珩(2008)。心理專業助人者的價值信念對性別角色態度與強暴迷思關係之調解作 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 王儷靜(2017)。性別平等教育和品德教育。相依、並行、共好。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79,4-7。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2010)。台灣的基督教與同志議題。認識同志,台北市:教育部。

同婚釋憲出爐,婚姻平權大躍進(2017)。取自網址

https://tw.news.yahoo.com/同婚釋憲出爐-婚姻平權大躍進-071900851.html 何春蕤(1999)。誰能性輔導?誰在性恐慌?。 性/別教育通訊,5,3-6。

何春蕤(2001)。傅柯專題。取自網址

http://sex.ncu.edu.tw/course/Michel%20Foucault/class/foucault_1207.htm

吳媛媛(2016,6 月 21 日)。不服氣的瑞典爸爸—性別反思。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取自網址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20/article/4428

吳翠松(1997)。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台北市。

李建德(2017)。搶救生育大作戰—淺談各國生育福利政策。取自網址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3/63-55.htm

李淑菁(2015)。性別教育:政策與實踐。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雪菱(2011)。教師性別意識與教學困境 反思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教育課程設計與教 學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133-174。

李慧芬(2007)。大學學生事務人員性別刻板印象與校園性別平等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林麗珊(2014)。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台北市:五南圖書。

法務部(2017)。性別平等教育法與施行細則。取自網址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邱瑞鑾(譯)(2013)。Simone de Beauvoir 著。第二性(下)(Le Deuxième Sexe)。台 北市:貓頭鷹。

柯今尉(2011)。教育部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並無立法委員連 署推動同志教育情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5,92。

洪菊吟、林宜薇、陳慶元、楊嘉宏、瑪 達 拉 ·達 努 巴 克 、 劉 育 豪 等(2017)。 扮家 家遊,多元家庭逗陣行—偏鄉巡迴紀實。台北市: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胡敏華(2017)。從 2000 年到 2016 年愛的記憶。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9,74。

孫嘉穗(2016)。原住民新聞中的性別與族群議題。女學學誌: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 究,38,57-110

翁麗淑(2016,12 月 7 日)。我在「性平教育」的攤牌。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取自網址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57949

張秀雄(2008)。多元公民資質:新世紀通識教育的核心。致遠管理學院學報,3,1-24。

張郅忻(2013)。我家是聯合國。台北市:玉山社。

張琬琪(2017/4)。性別平等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婦研縱橫,106,6-15 教育部(2011)。101 課綱全文。取自網址

http://genderedu.moe.edu.tw/subject/recruit.php?Sn=74 教育部(2016)。107 課綱草案。2017 年 9 月 10 日,檢自:

http://www.tkgsh.tn.edu.tw/excellent/107 課綱/國民中小學及普通型高中-綜合活動 領域課程綱要草案_0.pdf

陳芬苓(2017)。CEDAW 對台灣性別政策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57,25–31。

陳金燕(2013)。台灣重要民俗文化資產的性別平等檢視。女學學誌,32,135-160。

陳青田(2008)。論民法第 1059 條子女之稱姓。稻江學報,3(1),129-147。

陳雅馨(譯)(2017)。Iris M. Young 著。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台北市:商周。

陳樹山(2015)。布農族神話故事中性語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 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

曾肇文(2010)。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綱要制定文化政治性之分析(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游美惠(2010)。性別好好教。台北市:教育部。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新北市:巨流圖書。

游美惠,楊佳羚(2013)。跨國女性主義。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5,86-90。

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等(2016)。性別教育。高雄市:華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子棋(2016,10 月 20 日)。女性產假背後:隱藏的性別與家庭不公。社經時政。取 自網址 https://philosophy.hk01.com/channel/社經時政/49393/女性產假背 後:隱藏的性別與家庭不公

楊巧玲(2016)。教育與職業性別隔離。性別:環境、能源與科技。台北市,行政院。

楊宛瑩(2006)。台灣性別法案推法歷程的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29,49-82。

楊幸真、游美惠(2014)。臺灣性別與情感教育研究之回顧分析:知識生產的挑戰與展 望。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4(2),109-163。

楊家蓁(2016)。同志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嗎?從科學角度看 5 個常見的問

題。取自網址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homofamily-children

葉德蘭(2017/4)。SDGs 與 CEDAW:性別平權主流化的雙軌推手。婦研縱橫。106,

26-33。

劉瑞圓(2012)。全球教育中之性別差異。教育科學期刊。11(1),79-104。

潘慧玲、林昱貞(2000)。性別平等教育的概念與落實。未出版手稿,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蔡佩含(2015)。想像一個女獵人:原住民山海書寫裡的性別∕空間。台灣學誌,11,

1-15。

蔡旻光(2015)。男同志、愛滋、藥物—多重汙名的角色操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台北市。

蔣興儀(2008)。傅柯思想介紹。取自網址

http://jsy66621.pixnet.net/blog/archives/20080627

課程審議委員會(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綜 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分區公聽會意見回應表。取自網址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8/pta_9788_9359879_48242.pdf 鄭媁、洪欣慈、何定照、賴佩璇、廖炳棋(2016 年,12 月),同婚修法大事紀。聯合

報 FOCUS。取自網址 http://a.udn.com/focus/2016/12/27/26661/index.html

謝小芩,陳佩英(2003)。從蟄伏到躍動--校園女權運動專題導言。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34,10-27。

謝小芩、陳佩英、林大森(2014)。科系性別區隔—綜合大學與技職校院學生的比較。

載於張雪梅,彭森明(主編),台灣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頁 28-48)。台北 市:臺灣師範大學。

簡嘉論(2008)。酷兒理論的「差異政治」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簡嘉論(2008)。酷兒理論的「差異政治」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