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性別刻板印象之形成

一、性別刻板印象之形成因素

李美枝、鐘秋玉(1996)認為影響性別角色發展的因素有四項,分別為家庭、

同儕團體、學校環境、大眾傳播媒體。朱蘭慧(2003)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性別角色 刻板印象形成因素有六項,分別為父母的教養、南北部的城鄉差距、老師與學校課 程、同儕互動、電視與電影、職業關係。多位學者認為形成性別刻板印象的因素有 三項,分別為家庭、學校、大眾傳播(劉淑雯,1996;蔡嘉安,2003;朱敏鳳,2009;

蔡宛樺,2015)。就上述研究得知形成性別刻板印象有多種不同之因素,本研究將 從家庭、學校、大眾傳播媒體三個層面來說明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茲分述如 下:

(一)家庭

家庭是人類誕生以來第一個所接觸的環境,而基礎教育的第一個環境往往亦 是家庭,是人類最初灌輸觀念、養成個性、塑造特質及建立習慣的場域,在生涯過 程中無不脫離的場所,在中國傳統思維下,「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觀 念尚還存續著,尤其在長輩那代更是已固著在心中,至今此種觀念依然留存,我們 會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完全是過往觀念的延續,

而此種深化性別刻板印象思維會傳遞給家中成員亦會具有示範效果(朱蘭慧,

2003)。蔡嘉安(2003)指出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受家庭社會化之影響極其重要,尤 是在家事活動層面上,男女分化現象極為明顯,男性多以父親的家事操作、修理器 物為主,女性則以廚房料理、洗衣洗碗普通家事為要。父母的傳統文化觀念將會複 製給下一代,倘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日漸長大,不僅會強化此觀念亦會使之合理化。

(二)學校

孩童滿2 足歲時便可就讀幼幼班,從幼幼班時的 2 歲正常升學至大學畢業 22 歲,就學期間長達20 年之久,是陪伴我們相當長的一段時日,亦是繼家庭後學習 相關知識的場域。陳學巖(2017)認為性別是透過後天的社會化因素所建構而成,

並非來自於先天的基因所決定。而作為校園裡教育學生的教師,是灌輸學生性別相 關知識及落實觀念之主要教育者,倘若學校未給予正確觀念或是選擇忽視之,甚至

17

18

19

20

配上,男生因體力佳、力氣大,將較勞力的工作交由其負責,例如跑腿、送一般文 件給辦公室等,另外,認為女生做事能力有效率亦細心有耐心,會將班上處理細緻、

重要之事項交代於女生,例如紙類的裁剪、聯絡簿的抄寫、作業簿的蓋印章、重要 物品的領取等,因此男生以粗重為主,女生則以細心為之,但其中一位教師則認為,

雖然男女生的生理特質有所不同,但並不會因這樣的差異而造成其做事能力的分 別,因此對男女學生採一視同仁的態度,皆有機會嘗試不一樣事務性質工作。在幹 部選擇上,溫麗雲(2002)指出班長及副班長產生方式是由教師提名男生擔任,而 男女生擔任幹部的人數亦並不一致,男生有六位,女生則是三位,且較重要職務如 班長、副班長及風紀股長皆由男生擔任,因此教師將重要職位分配傾向於男生。胡 美鑾(2009)藉由文件分析及訪談學生與教師,發現國中班級幹部確實呈現性別分 工現象,總務股長及學藝股長多由女生擔任,而體育股長、修繕股長及資源回收股 長多由男生擔任。侯心怡(2007)則指出教師積極地調和男女在幹部上的擔任比例,

除了班長與副班長採投票方式外,其餘各股長皆會有一男一女分別擔任該項職務,

因教師認為男女生的想法和行為皆不同,此做法能使彼此相互學習、協調與適應的 機會。

(二)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是教師與學生間連續性動態過程,藉由語言、手勢、表情、文字或其 他溝通媒介,彼此相互影響與行為改變而達到某種預期效果的歷程,其互動情境可 以是教師與單一學生單獨互動或小團體間互動,乃至於全體班級之互動模式(陳柏 宇,2017)。

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的互動會因學生性別而有差異。溫麗雲(2002)研究發現 教師與男學生的互動佔65%,與女學生的互動僅佔 35%,而會造成懸殊的比例即是 因為教師提問時,雖是男女學生皆有公平的發言機會,女學生較能針對問題回答,

但男學生較會亂回答或突如其來的發問,因此增加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機會,且男

21

學生常干擾上課秩序,教師為維護教學品質對於搗亂之學生不斷叮嚀及警告,亦會 增加其與教師之互動,但就正負面而言,教師與女學生正面互動較高,男學生則多 為負面互動。陳柏宇(2017)研究指出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過程,有 96%是 雙向溝通,4%是單向溝通,雙向溝通的方式為鼓勵學生良好表現、關心學生學習 狀況、給予學生適當讚美增進其自信心、幽默風趣的學習氣氛及掌控學生,單向溝 通為訓誡學生、交代與指示作業及自習、講述教學內容及學生不瞭解教學內容時不 會做答的狀況,而較常與教師互動的為男學生,其次是全班性的回應,則女學生是 最少的。另外,侯心怡(2007)指出因高年級學生受青春期影響,第二性徵在此階 段已逐漸形成,為避免肢體接觸造成不必要之誤會與困擾,教師與異性學生會較保 持距離,但對於同性就無嚴格之顧忌,因此互動模式是採與異性疏離但與同性親近;

在課堂中若男生上課不專心或干擾秩序會直接點名並且請他起立,但對於女學生 則會再給予一次機會並且保留對其的直接性;在處理男女生衝突時,雖會同時糾正 兩人行為,但對於女生會釋出較多善意,認為男生只要不去惹女生就不會發生衝突 事件,亦為安撫其情緒則會要求男生承擔較多責任。

蔡秋明(2013)觀察及訪談一所北部國小五年級的班級,指出教師在進行課程 時,選擇開玩笑對象會以男學生為之,當全班吵鬧時會選擇全班起立方式處罰,但 會先讓女生坐下而男生則持續站著,產生站立的時間差異;在學生作業未繳交上,

女生作業忘記帶會請她隔天再帶來,若是男生常忘記帶則會被處罰;在考卷罰寫方 面,雖男女生需罰寫的遍數是一樣的,但若女生要求減少遍數,教師會聽其要求因 而減少;教師對於學生在朝會上發出聲音這件事,認為女生發出音量小且只是在談 論事情所以選擇忽視之,而男生發出音量大且是在聊天因而對其責罵或是叫到後 面罰站;教師的性別觀亦會對學生造成影響,總是認為女學生做得好,男學生做得 不好,常以多數論思維認定,久之,男學生對自己被信任感下降且亦懷疑自身能力 不足,相較之下,教師給予女學生高度信任,使其常利用撒嬌方式達成訴求,由於

22

教師給予男女學生態度之不同,因此班上會處於女強男弱之關係。

(三)行為指導

校園中學生除與教師接觸時間長以外,第二莫過於同儕間的相處,尤是青少年 時期更具影響力,例如具女性氣質的男生被冠上「娘娘腔」,或具男性氣質的女生 被貼上「男人婆」,這種帶有嘲笑成分的稱呼與標籤,使學生害怕遭排擠會隱藏其 內心世界而表現出與同性相同的氣質(葉秋芬,2014)。因此教師如何看待與指導 學生間相處,扮演舉足輕重之角色。

謝芳怡(2004)研究發現教師會時時提醒學生不管男女生都不應侷限於傳統框 架的性別角色,因此會藉由學生經驗分享曾因不符大眾期望的性別行為而被糾正,

將正確觀念灌輸於學生;學生間的言行舉止與性別有關而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時,教 師會即時介入並且向全班進行機會教育性別相關知識,亦會利用綜合課採取公開 且坦然的態度教導性騷擾相關議題;現階段學生可能已有出現某人喜歡誰的對話,

但可能還不瞭解喜歡的定義甚是扭曲其意思,認為喜歡一個人是不可啟齒之事而 壓抑情緒及感受,影響日後學生交往時亦是壓抑的,遇到感情挫折無從傾訴,因此 教師會傳達於學生喜歡一個人的情感是自然且正常地現象,並且傳達正確觀念,對 於學生的情感或性傾向,皆採正面態度面對之。侯心怡(2007)研究發現教師認為 男女生行為展現是不相同的,男生因血氣方剛,彼此之間會有肢體或言語上衝突的 外顯問題,相對於女生情緒表現是較內斂、內隱的,因此教師處理男女生行為方式 是有其差異性的;教師對於男生表現女性化氣質比女生擁有男性化氣質更不能接 受,若男生表現不夠大方或沒自信的言行舉止甚是走路搖擺屁股,會加以制止並且 試圖使他去模仿另一同性別對象的行為,亦會因女生過於粗魯、兇悍表示不認同;

即便教師不否認男女之氣質與特質會受後天教養因素而影響,但根深柢固的性別 觀使其仍保有父權文化思想,因此造就其對男女學生行為指導方式的不同。

(四)座位分組

23

謝芳怡(2004)、侯心怡(2007)研究皆指出,教師在座位編排上,都以小組 為單位,採男女比例各半且以穿插方式安排,認為女生上課時狀態比男生良好有秩 序,因此在考量班級秩序維持下,採此作法讓女生來牽制吵鬧的男生主要目的是讓 乖巧、守秩序的女生進而影響活潑好動的男生,使其課堂中能專心,但卻犧牲女生 擁有良好上課環境的權益。另外,蔡秋明(2013)研究發現教師在座位分配上,若

謝芳怡(2004)、侯心怡(2007)研究皆指出,教師在座位編排上,都以小組 為單位,採男女比例各半且以穿插方式安排,認為女生上課時狀態比男生良好有秩 序,因此在考量班級秩序維持下,採此作法讓女生來牽制吵鬧的男生主要目的是讓 乖巧、守秩序的女生進而影響活潑好動的男生,使其課堂中能專心,但卻犧牲女生 擁有良好上課環境的權益。另外,蔡秋明(2013)研究發現教師在座位分配上,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