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發展歷程

本節旨在敘述性別平等教育受重視的發展歷程,性別平等教育受重視開 始於女性主義的風潮與批判教育學的結合,本節首先對性別角色態度形成理 論做探討,而性別角色態度形成理論眾多,以下整理發展心理學觀點、認知 心理學觀點以及性別基模理論,作為本研究之依據。

其次探究女性主義的類型,了解其特徵,有助於我們將性別平等教育與 女性主義的關係具體化。然後以批判教育學的觀點來探討性別平等教育的教 育哲學基礎。接著探討性別平等教育的意涵做詳細的詮釋,而性別平等教育 的定義多有分歧,研究者整理眾多學者的定義,再定義出一明確的性別平等 教育意涵,最後再探討國內性別平等教育受重視的發展歷程。

壹、性別角色態度形成之理論

性別角色態度形成的理論眾多,研究者僅從發展心理學觀點、認知心理

學觀點以及性別基模理論來探討性別角色態度形成的因素。

一、發展心理學觀點

從發展心理學來看,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會隨著幼兒的發展認 知逐漸形成(Kohlberg,1966;Shaffer,1996)根據 Basow(1992)、Rhoda Unger(1989)等資料顯示,男女兩性在行為及性格上的差異,性別角色並非 由生物所決定,而是由社會文化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依男女性別之差異加 諸於個體的期待與規範,造成男女性別的特質、行為態度、價值觀等行為及 性格上的差異。這些社會因素包括社會化(socialization)、社會酬賞、個 人出生背景因素及他人的期待等等(引自劉秀娟,2000)。所以性別角色態 度的形成是一種與他人互動過程中產生交互作用,是一種基於社會情境下的 產物,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周彥君,2002)。

二、認知心理學觀點

Shaffer(1996)認為幼兒透過社會化的過程了解自己的性別,也會體會 到有關性別的行為,並表現出符合自己性別的動機、價值和行為的一致發展 過程,此即性別的形成歷程(引自劉秀娟,2000)。 Newman(1986)和 Newman、

Shaffer(1996)指出幼兒對性別概念所發展的順序:1.學步期至兩歲左右,

已懂得正確的使用性別標誌的使用(sex label)。例如:豪豪玩汽車是男孩;

柔柔穿裙子是女孩。2.四歲左右孩童的性別是穩定的:幼童知道,豪豪是男 孩,因此豪豪長大了會變父親。3.五至七歲左右孩童的性別概念是恆定的4.

七歲以上性別概念具有生殖器基礎的理解。例如:豪豪因為有陰莖,所以是 男孩(引自劉秀娟,2000)。

三、性別基模理論(Gender Schema Theory)

Bem(1981)的性別基模理論在性別角色發展的整合性理論中受到重視,

Huston(1982)認為基模(schema)是引導個體知覺或組織新訊息於現有的 認知結構中(引自張春興,1995)。性別基模理論包含社會學習論與認知發

展理論的特徵。人們使用性別基模特性來覺知外在世界與其自我概念,當一 個被稱為性別基模化的人觀察到男孩被描述為強壯、勇敢,而女孩被描述為 漂亮可愛時,個體就會將性別角色態度對照性別基模,然後調整自己的行為 舉止。因此,性別基模一旦完成,一些有關性別特徵的概念便存在於個體中,

只要在生活中遇上符合本身性別基模,外在的事物就會被個體內化,而將性 別基模不一致的訊息遺忘,或將之轉換以符合自己的性別刻板印象(張春興,

1995)。

綜合上述三種理論看法,發展心理學認為性別角色態度形成是由社會文 化,依性別之差異,加諸於個體的期待與規範,造成男女性別產生不同的特 質、行為態度、價值觀等行為及性格;認知心理學則強調個體不但能了解自 己的性別,同時能體會有關性別的行為,並表現出符合男女不同的性別的動 機、價值和行為;性別基模理論認為,有關性別特徵的概念原本就存在於個 體中,只要在生活中遇上有關性別的行為,人們就會內化成既存的性別特徵 概念。因此,社會文化、個人認知以及成長過程中所形塑的性別特徵的概念 等,都是影響個人性別刻板印象的原因。由幼兒對性別概念所發展的順序吾 人 可 以 得 知 , 小 學 生 在 進 入 小 學 一 年 級 讀 書 之 前 , 就 已 經 因 為 社 會 化

(socialization)、社會酬賞、個人出生背景因素及他人的期待等等因素,

形成對性別認知的性別基模,性別刻板印象於是漸漸形成。

貳、性別平等教育與女性主義的關係

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與女性主義有著密切的關係(張盈? ,2001)。女 性主義者認為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根源來自於「父權體制」,特別是激進派的 女性主義者(Radical Feminist),他們認為這種以男性為中心將女性客體 化的一套性別安排,以非此即彼的男權制思維模式的支配體系壓迫、統治婦 女,盤根錯節的深入家庭、社會制度、甚至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一切以男

性認同為核心文化,男女性別關係在父權體制中存在壓迫與宰制,具體的實 例如雄性暴力,社會長期對女性的歧視與敵意,很容易讓女性淪為性暴力宣 洩的對象。例如:毆妻、強暴;就業市場上的性別區隔,例如同工不同酬、

性別階層化等(游美惠,2002、李銀河,2003、林麗珊,2001、劉毓秀,1995), 因此利用教育的方式來實踐性別平等是女性主義所認同的做法。

一、女性在教育處境當中的不平等待遇

自從七Ο年代以來,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的興起與蓬勃,社會中既存已 久「男尊女卑」以及男女不平等的現象,遭受嚴厲質疑與批判,這種傳統性 別的區分有兩個重要因素其一為工具與情緒二分法,其二為男性優越。處在 存在「男尊女卑」社會文化認同角色框框裡,男性必須壓抑情緒特質,畏於 表露自身的情感或不善於人際關係,女性必須壓抑工作特質,限制了人類實 際的潛能表現。這種傳統性別角色發展有歷史背景和當時存在的意義,但隨 著多元開放的潮流以及教育普及的社會環境,傳統性別角色模式不能反映真 實的世界,破除性別區隔與追求性別均等權益,已成為當今社會急需探討的 重要議題(謝小芩,1995、謝臥龍,1998、徐諶,1998、游美惠,2002)。

以女性主義觀點提出提出女性在教育處境當中的不平等待遇,研究者參 考謝小芩在 1995 年提出的研究分類敘述如下:

(一)男尊女卑的人事結構

國民小學金字塔型的人事結構中,底層的職員與基層教師以女性為主。上 層主任校長以男性為主。校園內教職員角色分工,是學生日常觀察模仿與角 色認同的對象。在小學的人事結構,女性校長的比例仍是偏低,只佔所有小 學校長的 19.57%而已,對應到小學女性教師所佔比例則高達 68.1%(游美惠、

柯伯昇,2004),在小學校園中,女性教師為工作團隊之主力,然弔詭的是人 數較多並不表示權力較大,學校中的領導者以男性佔多數。台中縣九十四學

年度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共三十七位,占全縣校長人數的 22.5%(資料來源:台 中縣九十四學年度公私立國民小學名冊)。在校園中,如果學生習於男性校 長發號司令、女性教職員遵從配合的景象,很容易把社會間男女地位的不平 等視為理所當然。

(二)性別區隔的課程設計

學校課程設計依循著刻板性別角色。如以往國中課程男生學工藝,女生學 家政。葉明昇(1998)在研究中提到,性別區隔的課程設計目前狀況雖然已 經有所改變,但是根據 2003 年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資料顯示,高層的教育資源,

女性享受的比例遠低於男性:研究所碩士班男學生為女學生的一點七八倍,

博士班 2003 年畢業人數男性是女性的二倍以上。

從系所區分上分析,至今還是存在明顯「男理工 女人文」的性別區隔。

女性佔多數的師範教育體系中,注意到性別均衡的問題,積極預留男性錄取 名額。在男性集中的理工科系,女性非但沒有被保障就學機會,社會文化還 會以「女性天生缺乏理工細胞」的說法來加以合理化。科技化趨勢讓性別區 隔的教育狀況更形嚴重,台灣的資訊教育陽盛陰衰的現象,不僅難逃性別區 隔的刻板意識,使女性被迫與資訊科學產生疏離,削減她們未來各方面的競 爭實力,更突顯出女性在教育上處於被動的弱勢地位(葉明昇,1998)。

(三)性別偏見與歧視的教材

台灣各級學校教科書的內容充滿對於女性的偏見,例如刻板印象、忽視缺 略、褊狹失衡、違反事實。小學課程與教科書是學校傳遞知識與社會價值觀 的主要途徑,莊明貞(1997)、張素貞(2000)研究小學的教科書出現的人 物,幾乎都是男性,少數出現的女性,也局限於克盡主婦職責的「女主內」

角色,刻板印象與不符時代現實的女性形象依舊充斥。在升學競爭的籠罩下,

學校以教科書為唯一教材,其偏狹扭曲的性別意識形態成為千萬學生的「標 準答案」,對學生的性別問題認知與態度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四)非正式課程與師生互動

在合唱團、童軍團、各種運動、比賽、社團活動等經常出現區隔兩性,甚 至互相競爭。學校日常生活中,經常以性別來劃分各種規定與活動。例如,

制服儀容的規定編學號、排隊、分配座位、出公差,乃至於班級幹部的選拔 指派,如女性常擔任學藝或總務,男生擔任體育股長。(謝小芩,2001)

(五)威脅女學生的校園性侵害問題

校園性侵害事件頻傳,整個教育系統包庇犯行的教職員工,又以威權的管 訓方式使女學生無法應付突發狀況,間接成為性侵害共犯結構。

校園性侵害事件頻傳,整個教育系統包庇犯行的教職員工,又以威權的管 訓方式使女學生無法應付突發狀況,間接成為性侵害共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