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之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知能與教學

本節敘述教師之性別意識自省與教學實踐,並且探討教師性別教育知能 發展的途徑與做法,最後分析學校行政支援策略對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 業知能發展的影響。

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自省與教學

性別意識(Gender Consciousness)一詞源自於馬克斯主義思想,馬克 斯理論中階級的形成必須有客觀條件(生產工具的有無),加上行動者主觀 的意識層面,在 1960 年代新左派「階級意識概念」被女性主義者發展成為「女 性意識」(Andermahr,Lovell and Wolkwitz,1997)。意識形態是由一組嘗 試信念、實踐的知識所組成,它會主宰我們的感覺思想和行動,但其所提供 的知識是片面的 、篩選過的, 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描述和解釋(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1990)。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反省與行動必須 同時存在,如此才能夠使對話具有實踐教育目的的功能(張盈? ,2001)。

Giroux(1994)也主張教師必須發展跨越邊界(border crossing)的策略, 這意味著教師必須質疑和離開他們所習以為常的文化、理論、和意識形態所 形成的安全與封閉邊界,最直接的策略首先就是對抗文本:對抗教科書的權 威性,教師不只是傳遞教科書內容給學生,必須讓學生做多重參照去批判地 閱讀、參照和建構不同文化符碼。其次是打破「政治的普遍性」迷思,以批 判教育學的角度,強調差異、局部與偶然,堅持社會的多元性。發展多元的 社會與認同型態,接納新的聲音,開啟新的問題。Girous 的想法是想要運用

「政治差異」(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的做法,使學校成為一個民 主的公共領域,培育出會批判、轉化現行政治和社會形構的公民。最後, 研

究者認為想要真正實踐性別平等教育就必須確認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自省與教 學實踐的做法。

一、對抗教科書文本

莊明貞(1997)、張素貞(2000)就曾經針對小學生社會課本和習作一 至三冊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新版的教科書中仍存在下列幾點性別偏見:

(一)男女出現比率男大於女,內容仍以男性為主體。

(二)男女角色之主從、外內,家庭權力分配結構刻板印象仍未破除。

(三)女性職業跟角色扮演未呈現多元化,職業分工仍存在傳統刻板印象。

(四)對男女性別未賦予同等的社會期待。

莊明貞(1998)針對國立編譯館、牛頓、南一等三個小學自然科學版本(含 習作),做性別角色分析發現,圖片中性別角色,男性呈現活潑調皮,女性 文靜守規矩、旁觀、協助等角色,且以狹隘的室內空間為主,男性主動參與 科學活動,對女性則有忽視、省略、刻板化描述。其它教材上,男生出現比 例大於女生,男性職業類別多樣化且聲望大於女性,男女關係充斥著男主外 女主內之刻板印象(黃婉君,1998、林惠枝,2000、方朝郁,1999、謝臥龍,

2002、莊明貞,1995)。

粟慧文(2003)對國小教科書語文領域七種版本:南一、翰林、康軒、仁 林、光復、明台及台灣省教師研習會出版的國語首冊、第一冊、第二冊、第 三冊、第七冊共三十二本,選取與性別角色有關的客別做性別角色內容分析 發現:

(一)人物出現比率:課文中女多於男性,圖片則反。

(二)職業方面: 男性職業比女性多元,比例為五十二比九。

(三)角色特質:媽媽是照顧者、服侍全家人的角色,爸爸則以上班等工作 方式呈現,表現出爸爸是家裡經濟支柱。女性角色溫柔慈愛,男性角色具有

強壯、冒險、勇敢等傳統特質。

(四)兒童性別特質仍存刻板印象。

(五)楷模及負面人物以男性為主。

(六)性別關係中仍有大量空間須改善性別刻板印象。

我們由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國內傳統的教學教材中,女性在教育體制中 居於不利地位。女性從教育體制中學到服從,學習社會規範的女性特質主流 意識型態,預設女性特定課程的成就與生涯,女性必須要有自我犧牲和服務 的精神等等,這些不平等都是女性主義流派所陳述之性別歧視的結果(駱慧 文,1998)。教科書內容潛在的區分了男女兩性的人格特質、工作、習性,

一旦學習者形塑性別角色刻板化以後,對其未來生涯選擇將會有不利影響,

對於有科學性向的女性就會產生一層文化障礙,因為在科學課程中缺乏典範 的女性角色可以認同(莊明貞,2003)。

二、堅持社會的多元性

除了教養層面與人際互動外,整個大社會文化對性別差異也會有很大的 影響(楊家羚,2002)。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童能具有多元 文化的觀點,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個體與差異,能包容異己,發揚人 性尊嚴,必具備批判思考的精神,最後促進兩性平等和 諧的社會(楊美玲,

1999)。

從事性別平等的教育工作基於女性主義觀點重視平等、正義和自由;從 批判教育學的理論,質疑所謂的客觀性和真理,反對以普遍性的觀點來壓制 特殊的歷史和文化的觀點。性別平等的教育目的在於使學校成為一個民主的 公共領域,培育出會批判、轉化現行政治和社會形構的公民。

貳、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知能發展的途徑與做法

深入了解性別平等教育的專業知能發展的過程與型態,並積極參與性別 教育專業發展進修,才能夠真正實踐教師性別平等教育。

一、 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知能發展的意涵

教師同時為學習者和研究者的角色(teacher-as-learner/researcher)

,需透過在職進修,不斷的提升專業成長才能使合格教師符合專業的要求標 準(饒見維,1996)。游美惠(2002)認為探討教師專業時,不應該忽略其 中的性別意涵,應該讓女性教師看到專業認同也是交錯多重為被註記的社會 身分(如社會的女性、家庭的女性和工作的女性),進一步發現主體位置、

性別意識與教師專業三者之間的的協商空間,因此性別平等教育的專業發展 會扣連教師性別經驗與反思。專業領域中的專門技術是構成專業工作的要 素,包括在相關領域中持續學習的過程。Kudava(1999)指出教育發展之專 業表現提升有四個過程:

(一)尋求並解釋資訊的過程:教師本身知識來自於經驗,在班級中面對學 生的印象與自身經驗結合,審慎解釋比快速解釋會表現出合宜的行為,快速 解釋資訊往往會導致缺少反省。

(二)技術性行為:類似在忙碌的車道上騎腳踏車,習慣性的例行過程,可以 提升工作效率。

(三)慎思的過程:例如執行計畫、評鑑級問題解決等。

(四)後設過程:後設過程可以藉由反省指導與控制一個人本身的行為。教 師必須與學生有良好的關係,否則所知覺的服務與預期的服務之間會有落 差,最重要的後設過程就是自我發展(Self-Development)(引自張素貞,

2000)。

Burke(1987)認為專業發展包括四個部分:1.基本學術和教育學準備期;

2.成功導入(induction)教師的地位和工作;3.專業上的更新; 4.因應變 動社會求更精緻化。教師自我專業發展的途徑首先要培養願意嘗試新的做法 及變革的開放態度,其次須具備敏感性,時時利用書寫的方式從事批判和反 省,能規劃自我生涯發展計畫,積極從事教學研究(引自歐用生,1996)。

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必須包括全體教職員工、學校和整個教育制度,並非 只有教師必須努力。

綜合以上論述,本文所研究性別平等教育的專業發展著重在教師在職的 持續發展,也就是指教師在其服務生涯中持續充實和增進其性別平等專業知 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的歷程和活動,並知覺本身性別意識與預期的教學 活動之間會有落差,然後自我評鑑修正教材教法解決問題。

二、教師性別教育專業發展的進修方式

適合性別平等教育的進修方式大概略分如表 2-5 所列,研究者根據許多 學者對教師專業發展方式所提出的意見彙整(饒見維,1996、歐用生,1996、

吳佩昇,1996、吳清基,1989),將在職教師階段的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 型態歸納為被動輸入型態發展和主動探究發展兩類,型態分類細目前者包括 進修研習課程、文化經驗,後者包括參觀和示範教學、協同成長團體、團體 進行行動研究、自我研究以及一般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研究方案和個人導向式 學習。

表 2-4 在職教師階段的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進修方式

5.工作體驗(work experiences)

:參加與性別教育有關的工作或 研討會(workshop)。

6.學分學位課程:包 括各大專院校正規課 程以及推廣課程。

(七)個人導向式學習:性別教育專業 書籍閱讀(professional reading)、

蒐集資料從事性別教育的著作。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一位對性別刻板印象有所自省的教師,不但願意從事被動輸入型態發展 類的進修,更積極的朝向主動探究發展類型進修。唯有透過持續不斷的進修 性別平等知能,才有可能提升性別平等教育的教學知能,才能夠破除社會大 眾對性別的刻板印象。畢竟,個人的發展不應因為生理、心理、社會、及文 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限制。

參、行政支援策略對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知能發展的影響 早期的教師專業知能發展被視為與教育改革有關,其目的是改善教師教 學策略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最近的教師專業知能發展觀點則是朝向教師的 全人發展,視教師為獨特的個體,重視教師的工作脈絡,教學文化,以及個 人因素,以期同時達到教學和教師兩者的發展。在此趨勢下,行政支援策略 扮演促發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重大角色。

參、行政支援策略對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知能發展的影響 早期的教師專業知能發展被視為與教育改革有關,其目的是改善教師教 學策略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最近的教師專業知能發展觀點則是朝向教師的 全人發展,視教師為獨特的個體,重視教師的工作脈絡,教學文化,以及個 人因素,以期同時達到教學和教師兩者的發展。在此趨勢下,行政支援策略 扮演促發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重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