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性逆轉與扮裝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本質。再者,陳智先觀察過往反對將遊戲與敘事連結者的論點,指出許多觀點 都立基在一個遊戲同質化的前提之下提出攻擊,但遊戲的形態各異,不同的遊戲 有不同說故事的方式、也因而具有不同的敘事方式(Ryan,2004)。梁啟新(2009:12)

亦指出兩個遊戲設計上的重點〆(1)敘事與互動在遊戲系統上分別存在並且必 頇兼顧々(2)敘事與互動間存在衝突,但是必頇以整體的方式在遊戲過程中呈 現。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遊戲中的敘事無法完全跟互動拆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承上述討論,本研究將半開放式、有明顯遊戲設定劇情的電腻單機遊戲,視 為非互動敘事(遊戲中不易變動的部份,如角色設計、遊戲的主劇情現)與互動 敘事(遊戲中較易變動的部份,如)在媒體上的結合。因此本研究詴圖於遊戲劇 情的主軸、非互動敘事的層面上,參考傳統敘事的取徑々而在遊戲互動的部份 (2003)的遊戲三面向〆遊戲行為、遊戲架構、遊戲內容與系統檢視遊戲分析結構,

並以前文所論及的「遊戲互動性」相關討論為分析基礎々在分析過程中,亦加入 研究者對於單機遊戲的遊戲觀察。綜述,本研究採取上述的混合途徑作為性逆轉 成人遊戲《戰國蘭斯》的分析基礎。

第二節、性逆轉與扮裝

一、Butler 的性別操演理論

何種身體可稱之為「女體/男體」、而我們的身體又如何被性化〇「身體」

之於人類本身,經常被當作一個被動的載體,透過文化、社會規範等的「書寫」,

身體被顯現成各種形態。人類學學者 Douglas(1966)以「文化禁忌」說明其如何 影響身體及身體疆界的建構々她指出經由特定文化連續性的記號刻畫,「身體的 輪廓」會被展現出來,文化與社會禁忌中的「分離」、「淨化」、「分辨」和「處 罰愉悅」的儀式都是為了讓系統更具秩序性,「只有誇大裡面和外面、上面和下 面、男性和女性、贊同和反對的差異,才能創造出秩序的樣子。」

(Douglas,1966;Butler,1990,林郁庭,2000〆203)我們將服飾、塗料、妝品等加諸於 身體之上,意圖讓身體呈現某種能夠被辨認的特徵々更甚之、除了物質之外,人 的表面及皮膚皆能成為一種「表意」,身體的疆界被社會霸權(the socially hegemonic)所規範著。

Kristeva30(1982)及 Young(1990)在討論主體建構的論述過程中,說明了身體 疆界「內部」與「外部」空間的建構過程及意義,並指出了兩者的二元性質。

30Kristeva,J.(1982).The Powers of Horror:An Essay on Abjec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risteva 指出,透過「排除出身體」的方式,主體的「我/主體」與「非我/異 己」被建構,Young 則引用 Kristeva 的概念解釋性、種族、與性債向的歧視,及

「排斥」的運作方式。但 Butler(1990)則對這個「內/外」二元的比喻提出了質 疑〆在何種論述立場下,內部性的比喻及內外部的不連續二元性是成立的〇 而一個被文化所建構的主體,在發揮其能動性與文化結構對抗、除去障礙與宰制 後,尌能還原回主體的本質了嗎〇這種二元的切割方式及為了表現「女性主體」

而顯露的排他性31、及「非他即我」的表態方式,可能使得性別不連續性32的個 體於其中被碾壓得血肉糢糊,折損了我們在性別實踐中創造顛覆的企圖。

酷兒理論先驅 Butler 在其重要著作《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中談論性別 建構,她延伸 Beauvoir 對生物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討論,指出〆「一個 人不是生為女人,而是變成女人;再進一步地說,一個人不是生而為女性,而是 變成女性;更有甚者,如果一個人可以選擇,可以既不變成女性、也不變成男性。」

生物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差異並非先天與後天造成,因為「生物性別」的定義與建 構受到「社會性別」的影響深遠,先天的生物性別二元性被當作「先於論述、文 化」的(Butler,1990:11)。

Butler 認為社會性別是一種「異性戀體制」下的展示,是經由風格化的重複 行為(stylized repetition of acts)33—對異性戀的模仿—來建立在外在空間中的薄弱 身份,是充滿政治意涵的,是一種政治/文化途徑,而「後天」便據此將各式的 體政治的顯性和隱性文本(manifest and latent text)、性別的肉體風格化(corporeal stylization)、幻想和奇幻譬喻(fantastic figuration)等,則我們可以說它具有了「操 演性(performativity)」,且重新賦予了性別意義(Butler,1994;林郁庭譯,2008)。

31Butler 指的是女性主義論述中常見的手段「排她實踐」 (exclusionary practices),藉由「限制、

禁止、規範、控制、或『保護』」來建構「女人」本身。(1991;何春蕤,2004)

32 Butler(1990)認為,關於異性戀、雙性戀、男同志、女同志的分類與論述方式,營造出性別的 連貫性建構,隱藏了他們的性別不連續性。

33Butler, J. (1999)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Butler 認為性別操演(gender performativity )是一種表述,透過將性與性別的 範圍問題化,在模仿中同時嘲諷那些異性戀所認為「專屬」他們的行為,因此,

最自然的、最原初的、最中肯的性別並不存在(Butler,1990;Storey 編,2001;李根 芳、周素鳳譯,2003)。Butler 所指的「性別操演」(performativity)與所謂的「性 別表演」(performance)有所差異,「性別操演」並非指「性別」能夠自由穿脫轉 換自如,而是指「強制又強迫的重複」造尌出的性別幻象。Butler 並以「扮裝」

(cross-dressing)作為例子之一,「扮裝使得表意的姿態戲劇化,而性別藉此而得 以建立。」當我們模仿性別的同時,也揭露了性別本身的模仿結構及它的隨機性。

同時,由於「性別原型」不存在,扮裝並非重現原初的性別認同,而是模仿原創 的神話自身(the myth of originality itself),因此扮裝有其限制。Butler 在 1994 的 訪談34特別指出,扮裝並非性別操演的標準範例、而是例子之一,但她肯定如此

「自願式」的解釋,認為改造身體的基本慾望即存在我們生活的公共領域之中,

而部份人甚至對傴能存在幻想中的身體變形產生慾望。

然而對於 Butler 的理論及其導引出的酷兒理論,仍有部份學者對於其中「拒 絕性別原型」、反認同與反性別的性慾取向、及過度的流動性抱持高度懷疑。如 Butler 的研究取徑被認為是對抗具體社會環境及主體、也盲目崇拜言語的流動性 (Hennessy,1995:153;Benhabib,1995:108;Fraser,1995:163;黃麗珍譯,2009),而這種 浪漫化認同的後果導致酷兒女性主義往往孤立於現實社會脈絡中,Seidman (1993) 亦批評這種認同事實上是將性與性別的差異同質化,將女性與女同志消除在多元 化的旗幟下。Butler 以為她提出了一種策略,但終究不過是一種選擇的擴增

(Beasley,2009;黃麗珍譯,2009)。砲火猛烈的 Nussbaum (1999)指出 Butler 的論 述窄化了新女性主義在更廣闊層面的社會變革,使大家成為結構(structure)的俘 虜。同時,Nussbaum 亦抨擊了 Butler 的寫作風格,認為她陷入了一種精英主義 式的語言遊戲,使得執行的可能性受到挫折、削弱了反動的力量。但

Gauntlett(2008)認為 Nussbaum 的說法顯示出她將「顛覆」當作一種靜態的實行 方式、而非激進的抗議,部份 Butler 所舉的例子事實上是不能被單獨分離出來觀 視或作為個例的(如扮裝)。再者,由於 Nussbaum 對法律規範及政治行動在女 性主義社會改革上的熱情,使她關注較「鉅觀」的層面,因此她看不到 Butler 的理論在不同的層面進行實際的改變—從草根「微觀」生活的日常實踐。

Nussbaum 想要促使人們積極改變的陳述方式,而 Butler 則希望從日常生活內部 改變人們的流行文化。

34Osborne, Peter, and LynneSegal.―Gender as Performance: An Interview with Judith Butler.‛部分中 譯見〆Kathryn Woodward 編。林文琪譯。〈性別如何表演〉。《身體認同〆同一與差異》。台 北〆韋伯,2004。351-358。

儘管在某些學者眼中,Butler 的理論始終過於流動與浪漫化,或者將策略過 度分散,但除去她的性別不穩定概念,我們該如何述說性別的流動性〇或又有學 者指出,Butler 詴圖跳脫二元對立,卻又陷入了另一重的二元對立〆單一主體與 酷兒混種(Hausman,2001),但這種說法其實又將 Butler 所作的抗辯簡單二元化了。

若以空間向度作比喻,主體與混種並非帄面上的兩個端頭,間距間夾著性種類々

前面 Butler(1990)談論到性別的流動性,認為我們身處於三個肉體性的隨機 空間〆生理構造的性、性別身分、及性別操演,而「扮裝」作為一種顛覆性的實 踐手段,藉由「性別模擬」的方式,表現高度的性別不穩定性、流動性與混雜性,

挑戰了異性戀霸權的論述。以下將討論「扮裝」的定義及分類,並闡述「扮裝」

與色情遊戲中「性逆轉」的關聯。

(一)扮裝(cross-dressing)

廣義而言,扮裝指的是透過對外在的改變,置換自己性別所屬裝扮的位置,

達成性別角色的扮演々而狹義的扮裝則將扮裝者再細分為扮裝者(cross-dressing)、

扮異性症(transvestite)35、及變性慾者(transsexual),統稱性別變換認同者

(TG,transgender)(蕭翔鴻,2006)。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病理學或醫學上的說法 將扮異性症、變性慾者的扮裝行為當作病徵看待,認為部份扮裝者具有性別認同 紊亂(GID,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然而 Butler(2004)在《消解性別》(Undoing Gender)中〈對性別的反診斷〉(Undiagnosing Gender)裡質疑這種辨別方式,但她 亦承認某些 GLBQTI36社群對「診斷法」的妥協,是為了獲得醫療或工具上的援 助,進而實現他們的主體性々但另一群人認為為了獲得更大的自主權,首先應該 讓自己不被視為病態。

Woodhouse(1989)認為扮裝的效果在於跨越界線、形成錯亂及威脅,它挑戰 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性別外貌(gender appearance)的主流編碼,扮 裝顛覆了人內部和外部的心靈空間,形成一種身體上的雙重反轉(Esther,1972)。

35「扮異性症」為較病理學的批判稱法,多數扮裝者較不願意採納此種稱呼。

36指男女同性戀、雙性戀、酷兒、變性人及雙性兼具者(Gay, Lesbian, Bisexual, Queer,Transgender, Intersex)。

質上的差異,前者關乎於個人的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而後者則 為個人的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

2. 慾望式扮裝〆蕭翔鴻(2006)在談論女性面具扮裝者37時指出,對於女 性面具性嗜好者而言,他們眼中的「她者」具有兩層意義〆(1)成為

「她者」(2)欣賞「她者」。他們同時具有雙重視角,既是演員、也 是觀眾,因為對女身的慾望,這些男性(多為異性戀者)透過「扮演行 為」去揣摩自己的慾望投射對象,他們常自稱自己為 CD(Cross Dress),

且這些女性面具者不能與變性慾者(Transsexual)混為一談。由此我們可

而 Madonna 則在〈Express Yourself〉

個主要論述領域〆Irigaray 的性別擬仿(gender mimicry)、Bhabha 的殖民學舌

個主要論述領域〆Irigaray 的性別擬仿(gender mimicry)、Bhabha 的殖民學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