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中決策能力的表現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中決策能力的表現

為了檢視學生經過「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前、後,其決策能力的表現是否有 進步,在本節中分析學生在「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前、後測的表現。由於未通 過常態檢定(p<.001),故採用無母數統計技術中的「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檢定測驗前、後測平均分數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情境式決策 能力測驗」包含「訂出判準」及「解讀資料」、「分析資料」、「運用證據」、「形成 決定」、「提出缺點」等五個子能力,由於判準的建立是影響學生決定的關鍵因素,

因此本研究獨立分析學生判準訂定的內容(類型、多元性、理由)。

一、學生在「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中五個決策能力的表現情形

依照本研究設計,將決策能力分為「解讀資料」、「分析資料」、「運用證據」、「形 成決定」以及「提出缺點」能力(各能力題目之評分標準詳見第三章表 3-4-7),針

對前、後測五個子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分別進行 Pearson 相關係數考驗,結果如表 4-1-1 及表 4-1-2 所示,不論前測或後測,在顯著水準為 0.05(雙尾)時,五個子 能力彼此間皆達顯著相關,顯示「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前測或後測中,學生在

「解讀資料」、「分析資料」、「運用證據」、「形成決定」、「提出缺點」等子能力的 表現彼此相互影響。

接著,比較各項子能力在前、後測的差異,如表 4-1-3 所示。透過「魏克遜符 號等級考驗」,全體學生經過「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後,決策能力五項子能力的 平均分數在顯著水準 p<0.05 的考驗下皆有顯著進步(解讀資料 Z= - 6.856,p<.001;

分析資料 Z= - 2.616,p<.009;運用證據 Z= - 2.380,p<.017;形成決定 Z= - 6.156,

p<.001,提出缺點 Z= - 6.142,p<.001)。

進一步分析各項子能力之間的差異,由於各項子能力的題數與分數總分不一,

故將評分後的各項子能力得分以單一項度滿分為 1 分的方式,以題數比例權重後 作加總,使得各項子能力在對決策能力總分的貢獻上是相等的。圖 4-1-1 為前、後 測各項子能力得分權重圖,利用「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

檢定學生各項子能力平均比例權重的差異,各能力間的顯著性結果如表 4-1-4 及 4-1-5 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不論是前測或後測,學生在「解讀資料」的得分權 重顯著高於其他四者;但不論是前測或後測,學生在「分析資料」的平均比例權 重顯著低於其他四者。

討論原因,可能為「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中讓學生進行「分析資料」的題目

「根據實地勘察,本區砂岩膠結度良好,岩性堅硬,滲透率高;本區頁岩質地細 密易碎,不透水;砂頁岩互層區有明顯的差異侵蝕現象。若只考慮岩層特性的影 響,哪一個地點興建纜車塔台最堅固?(題號 2.2-4)」中,學生須正確解讀並分析 地質圖中各地質條件代表的意義,參考前一題(題號 2.2-3)「正確解讀地質圖」的 學生作答情形判斷,學生從前測有 60%答對提升至後測有 90%答對,可以知道因

「水庫軟體」中包含地質條件相關知識,使解讀地質圖能力大幅提升。但由於「情 境式決策能力測驗」的情境(蓋塔台)與「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蓋水庫)不

完全相同,在課程中也未強調地質知識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因此學生可能無法

圖 4-1-1、決策能力前測及後測五個子能力平均比例權重圖

在「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中,兩個情境皆要求學生選出最好的主張,提出支 持這個主張的證據(優點),並解釋理由以「形成決定」(題號 2.5-2 及 3.2-2),由 於學生可能提出一個以上的優點,故一項優點將產生一個編碼,在前述分析中取 最高表現作為學生得分(評分標準詳見第三章表 3-4-7)。另分析學生提出優點的數 量如表 4-1-6 所示,題號 2.5-2 前測中有 53 人提出 82 筆正確的優點,平均每人提 出 1.55 筆,其中有 58 筆優點能與主張充分連結;後測則有 87 人提出 156 筆正確 的優點,平均每人提出 1.79 筆,其中有 122 筆優點能與主張充分連結。而題號 3.2-2 前測中有 52 人提出 97 筆正確的優點,平均每人提出 1.87 筆,其中有 64 筆優點能 與主張充分連結;後測則有 89 人提出 189 筆正確的優點,平均每人提出 2.12 筆,

其中有 150 筆優點能與主張充分連結。

表 4-1-6、決策能力測驗前、後測中「形成決定(提出優點)」的次數表 總筆數 人次 平均筆數 優點充分連結主張 2.5-2 前測 82 53 1.55 58

後測 156 87 1.79 122 3.2-2 前測 97 52 1.87 64

後測 189 89 2.12 150

另外分析學生在前、後測「提出缺點」的數量,如表 4-1-7 所示。題號 2.5-3 前測中有 57 人提出 65 筆正確的缺點,平均每人提出 1.14 筆,其中有 27 筆缺點包 含完整理由;後測則有 103 人提出 113 筆正確的缺點,平均每人提出 1.08 筆,其 中有 53 筆缺點包含完整理由。而題號 3.2-3 前測中有 61 人提出 69 筆正確的缺點,

平均每人提出 1.13 筆,其中有 40 筆缺點包含完整理由;後測則有 93 人提出 118 筆正確的缺點,平均每人提出 1.27 筆,其中有 89 筆缺點包含完整理由。此外,在 前測中,兩題皆有 60 人左右完全空白,沒有提出任何缺點,但在後測中,兩題完 全空白的人數皆降至 20 人左右。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經過「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後,學生能「運用證據做成 決定」以及「提出缺點」的能力,在品質與數量上皆有提升。

表 4-1-7、決策能力測驗前、後測中「提出缺點」的次數表

總筆數 人次 平均筆數 缺點的理由完整 完全空白 2.5-3 前測 65 57 1.14 27 60

後測 113 103 1.08 53 20 3.2-3 前測 69 61 1.13 40 62 後測 118 93 1.27 89 19

二、學生在「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中訂出判準的表現情形

本研究將「訂出判準」的表現分成三個面向討論,以下分述之:

(一)學生挑選判準的類型

在「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前測及後測中,學生需從七項判準中挑選一個自己 認為最重要的判準(題號 3-1-1),分別為:鐵路長度、土地利用、生態保護區、地 形、水文分佈影響、岩層類型、斷層,前測與後測各進行一次,不同判準被挑選 的次數統計如表 4-1-8,不同判準被挑選的次數比例如圖 4-1-2。從圖、表中可以發 現,不論是前測或後測,學生選擇「生態」為判準的比例非常高,前、後測皆有 50%左右的學生認為「生態」是興建鐵路時最需要考慮的判斷標準之一,而且有 30.53%的學生在前測和後測皆選擇「生態」。

表 4-1-8、決策能力測驗前後測中學生挑選判準類型次數表

鐵路長度 土地利用 生態

保護區 地形 水文分佈

影響 岩層類型 斷層

前測 3 12 68 16 4 13 15

2.29% 9.16% 51.91% 12.21% 3.05% 9.92% 11.45%

後測 1 4 62 13 0 21 30

0.76% 3.05% 47.33% 9.92% 0.00% 16.03% 22.90%

重複 0 1 40 2 0 8 8

0.00% 0.76% 30.53% 1.53% 0.00% 6.11% 6.11%

圖 4-1-2、決策能力測驗前後測中學生挑選判準類型的累積百分比圖

(二)學生挑選判準的多元性

在「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前測及後測中,學生進行「興建快速鐵路」決策前,

須寫出除了已提供的資料(地質、水文)外,還需要哪些資料作為判斷依據並寫 出理由,以檢測學生是否能在決策時考慮不同面向的影響因素(題號 2.4-1)。表 4-1-9 呈現學生在「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前測及後測中,學生挑選判準多元性的 表現,可以看出,學生經過「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後,沒有提出或認為不需要 更多資料的人變少,而提出資料的數量及品質皆大幅提升。表示學生經過「水庫 預定地選擇」課程後,較能在作決策時考慮多元面向的影響因素。

表 4-1-9、決策能力測驗前後測中學生挑選多元判準次數表

題號 評分標準 資料筆數

前測 後測 2.4-1 1.沒有提出任何資料

2.寫說不需要其他資料 47 10

1.寫出不合理的資料,且原因不合理

2.寫到前面已供的資料 65 80

寫出正確或合理的資料,但沒有寫出原因或原因不清楚 59 62 寫出一個正確或合理的資料,且完整寫出需要資料的理由 49 162

寫出資料的總筆數 173 304

0%

10%

20%

30%

40%

50%

60%

前測 後測

(三)學生挑選判準的理由

本研究參考 Sadler 和 Zeidler(2005)提出的理性(rationalistic)、感性(emotive)

及直覺(intuitive)等三種推理類型,將學生選擇判準的理由分類(分類方式詳見 第三章表 3-4-8),表 4-1-10 呈現學生在「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前測及後測選擇 判準的理由類型,可以看到在後測挑選判準的過程中,判準理由類型不論是理性、

感性或是直覺的人數都增加,而無法判斷的人數則大幅減少,顯示經過「水庫預 定地選擇」課程後,學生挑選判準的理由描述較為清楚明確,也願意考慮這個判 準對興建目的、鐵路本體、周圍環境有什麼影響或危害(理性),或是考量對人、

事、物的關懷及情感(感性)。進一步分析學生在前測及後測挑選判準理由類型 的變化,如表 4-1-11 所示,有 23.70%的學生在後測選擇判準的理由轉變為理性思 考,但有 22.10%的學生在前、後測皆憑直覺選擇判準,也有 18.30%的學生從無法 判斷轉變為直覺。

表 4-1-10、決策能力測驗前後測中學生挑選判準的理由類型次數表

前測 後測

理性 感性 直覺 無法 小計 理性 感性 直覺 無法 小計 鐵路長度 0 0 0 3 3 1 0 0 0 1 土地利用 1 1 1 9 12 1 3 0 0 4 生態保護區 6 7 30 25 68 13 8 32 9 62 地形 4 0 5 7 16 4 0 3 6 13 水文分佈影響 0 1 0 3 4 0 0 0 0 0 岩層類型 5 0 3 5 13 12 0 5 4 21 斷層 2 0 12 1 15 8 1 20 1 30 小計 18 9 51 53 131 39 12 60 20 131

表 4-1-11、決策能力測驗前後測中學生挑選判準的理由類型變化次數表 前測

理性 感性 直覺 無法 後測總和

後 測

理性 8 2 15 14 39 6.10% 1.50% 11.50% 10.70% 29.80%

感性 3 3 1 5 12

2.30% 2.30% 0.80% 3.80% 9.20%

直覺 6 1 29 24 60 4.60% 0.80% 22.10% 18.30% 45.80%

無法 1 3 6 10 20

0.80% 2.30% 4.60% 7.60% 15.30%

前測 總和

18 9 51 53 131 13.70% 6.90% 38.90% 40.50% 100.00%

三、小結

1.學生在課程前、後,「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之決策能力五個子能力(解讀資料、

分析資料、運用證據、形成決定、提出缺點)之間彼此顯著相關。在五個子能力 中,不論是前測或後測,學生在「解讀資料」的平均比例權重顯著高於其他四者,

而在「分析資料」平均比例權重則顯著低於其他四者,可能是學生較難在不同情 境中應用相關知識以進行正確的資料分析

2.學生在課程前、後,「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決策能力「解讀資料」、「分析資料」、

「運用證據」、「形成決定」、「提出缺點」皆存在顯著差異,且學生能「運用證據 支持所做的決定」以及「提出包含完整理由的缺點」之品質與數量在後測有大幅 提升,表示學生經過「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的學習,其決策能力有進步。

3.對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國中學生)而言,在進行與環境議題有關的決策活動時,

3.對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國中學生)而言,在進行與環境議題有關的決策活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