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中決策能力的表現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中決策能力的表現

為了得知學生在課程中決策能力的表現,本研究分析學生在學習單(立即性評 量)的作答紀錄,依照第三章表 3-2-2 中之決策能力子能力分成「訂出判準」、「解 讀資料」、「分析資料」、「運用證據」、「形成決定」、「提出缺點」等六個子能力。

由於判準的建立是影響學生決定的關鍵因素,因此本研究獨立分析學生判準訂定 的內容(類型、多元性、完整性、理由)。

一、學生在「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中五個決策能力的表現情形

學生在各項子能力中的表現如表 4-2-1 所示。由於各項子能力的題數與分數總 分不一,故將評分後的各項子能力得分以單一項度滿分為 1 分的方式,以題數比 例權重後作加總,使得各項子能力在對決策能力總分的貢獻上是相等的。

表 4-2-1、課程中五個決策能力子能力的表現描述表

子能力 題數 總分 平均 標準差 權重 解讀資料 28 36 28.35 3.76 0.79

分析資料 5 10 6.47 2.13 0.65 運用證據 6 10 5.02 2.98 0.50 形成決定 1 2 1.38 0.85 0.69 提出缺點 1 3 1.92 1.45 0.65

解讀資料評分的總分為 36 分,學生平均 28.35 分,平均比例權重 0.79 分;分 析資料評分的總分為 10 分,學生平均 6.47 分,平均比例權重 0.65 分;運用證據 評分的總分為 10 分,學生平均 5.02 分,平均比例權重 0.50 分;形成決定評分的 總分為 2 分,學生平均 1.38 分,平均比例權重 0.69 分;提出缺點評分的總分為 3 分,學生平均 1.92 分,平均比例權重 0.65 分。圖 4-2-1 為各項子能力平均比例權 重圖,利用「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檢定學生各項子 能力得分權重的差異,各能力間的顯著性結果如表 4-2-2 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

學生在「解讀資料」的平均比例權重最高,而在「運用證據」平均比例權重則顯

著低於其他四者。

進一步分析學生在「運用證據」三個題目(b-1、b-2、b-3)的表現,如表 4-2-3 所示。在運用證據 b-1「收集符合判準的資料並說明理由」中,學生須收集符合判

用的資料,並且能寫出收集資料的理由。此外,統計學生收集符合判準的資料數 量,第一次(題號 3.5-2)有 107 人提出 159 筆有效資料,平均每人提出 1.49 筆,

其中 116 筆能解釋收集理由;第二次(題號 3.7-2)有 106 人提出 148 筆有效資料,

平均每人提出 1.40 筆,其中 119 筆能解釋收集理由。

在運用證據 b-2「收集符合判準的資料且正確分析資料」中,學生須解讀水庫 軟體中的訊息,正確且完整的描述六個壩址的資料,從表 4-2-3 中看出,學生在這 個步驟的表現較差,兩次描述判準的活動皆有一半的人沒有辦法依照判準完整收 集需要的資料,或是沒有比較全部的壩址,而影響下一題的作答。

在運用證據 b-3「依據分析結果選出最符合判準的方案」中,約有 40%的學生 能依據資料選出最符合判準的主張,若扣除因資料收集不完整而無法判斷主張的 學生,第一次僅有 9.16% (n=12)、第二次僅有 5.34% (n=7)的學生無法根據資料挑 選出符合判準的主張。顯示若前一題資料收集正確且完整,學生多能根據資料選 出最符合判準的主張。

由此可知,學生在「運用證據」平均比例權重則顯著低於其他子能力的原因,

可能是「水庫預定地選擇」情境較複雜,學生容易因資料收集不完整而無法判斷 出最佳選擇。

另外,由於學生在「情境式決策能力測驗」前、後測中,子能力「分析資料」

的平均比例權重顯著低於其他子能力,與「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的結果不同,

故統計學生在課程中關於「分析資料」的表現(表 4-2-4)作為比較。在課程中,

學生須正確解讀已提供的資料作為證據連結主張(題號 1.4-6、1.5-4、1.5-5、2.4-3)

或產生主張(題號 1.5-1),從表 4-2-4 可以看出,70%以上學生能正確解讀所提供 的資料,而除了題號 1.5-1 外,有 35%以上的學生能將資料作為證據與主張連結。

從表中也可以發現,學生雖然已正確解讀相似的圖表(如雨量圖),但不一定能將 圖表資料作為證據連結至不同的主張。

表 4-2-3、課程中學生「運用證據」的表現類型百分比統計表

最後,針對五個子能力之間的相關性進行 Pearson 相關係數考驗,結果如表 4-2-5 所示,在顯著水準為 0.01(雙尾)時,五個子能力彼此間皆達顯著相關,「水 庫預定地選擇」課程中,學生在「解讀資料」、「分析資料」、「運用證據」、「形成 決定」、「提出缺點」等子能力的表現彼此相互影響。

表4-2-5、課程中五個決策子能力相關係數摘要表

解讀資料 分析資料 運用證據 形成決定 提出缺點 解讀資料 1

分析資料 .581** 1

運用證據 .232** .289** 1

形成決定 .245** .261** .362** 1

提出缺點 .256** .260** .313** .610** 1

**. p <0.01 (雙尾)。

二、學生在「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中訂出判準的表現情形

本研究將「訂出判準」的表現分成四個面向討論,以下分述之:

(一)學生挑選判準的類型

在「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中,安排學生進行兩次「訂出判準」(題號 3.2-1 及 3.6-1),學生須從十項判準中挑選一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判準,分別為:建壩區 地質、儲水區地質、泥沙淤積量、集水區面積、儲水量、興建成本、聚落分布、

生態、人文古蹟、土地利用等,且兩次不得重複,不同判準被挑選的次數統計如 表 4-2-6,不同判準被挑選的累計次數比例如圖 4-2-2。從圖、表中可以發現,學生 選擇「生態」為判準的比例最高,總共有 40.46%的學生認為「生態」是蓋水庫時 最需要考慮的判斷標準之一,另外有 31.30%的學生認為「建壩區地質」是蓋水庫 時最需要考慮的判斷標準之一。

表 4-2-6、課程中學生兩次挑選判準類型次數表

題號 3.3-1 及 3.6-3 中,要求學生將所選的判準修改成「好的判準」,以利後續的評

本研究參考 Sadler 和 Zeidler(2005)提出的理性(rationalistic)、感性(emotive)

及直覺(intuitive)等三種推理類型,將學生選擇判準的理由分類(分類方式詳見

考,而有 9.20%的學生從直覺轉變為理性思考。顯示「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能

三、小結

1.學生在「水庫預定地選擇」之決策能力五個子能力(解讀資料、分析資料、運用 證據、形成決定、提出缺點)之間彼此顯著相關。在五個子能力中,學生在「解 讀資料」的平均比例權重高於其他四者,而在「運用證據」平均比例權重顯著低 於其他四者。

2.學生在「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中,運用證據 b-2「收集符合判準的資料且正確 分析資料」的表現最弱,使學生因資料收集不完整而無法判斷出最佳選擇。

3.學生在「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中,分析資料的表現不是最差,但學生在分析類 似的圖表資料時,會因所形成主張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

4.對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國中學生)而言,在進行與環境議題有關的決策活動時,

學生傾向選擇「生態」作為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且在「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中,

學生能考慮至少兩個面向的影響因素。

5.在「水庫預定地選擇」課程中,有部分學生在第二次選擇判準時,較能夠考慮這 個判準對興建目的、水庫本體、周圍環境有什麼影響或危害(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