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緒辨識能力、人際知覺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情緒辨識能力、人際知覺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一、情緒辨識能力與人際知覺之相關研究

由上述文獻歸納,情緒可透過語言及非語言方式的表現,為個體辨識、詮釋 自我生理及外在環境刺激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及行為表徵。其中非語言溝 通管道包含臉部表情、聲音語調、身體動作、身體姿勢、穿著打扮及空間距離等,

其功能為輔助語言內容、傳遞訊息、協助察覺他人性格傾向、預測自我觀點的社 會覺知(Berry, 1991)及人際互動傾向的推論及判斷(Knutson, 1996),其中最重

要的功能為情緒訊息的傳遞,可協助個體反映其目前的情緒狀態。而臉孔是具有 生物意義的視覺刺激,提供大量的社交訊息,有助於個體適應社會生活(Ellis, Quayle, & Young, 1999)

二、情緒辨識能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Dawson(1991)指出在社交歷程中,諸如人類的臉孔表情、眼神與手勢等 社會訊息能提供大量的訊息,而個體能自發性的注意到社會相關特徵,並適度地 關注各類型的訊息內容,因此稱之為社會定向(social orienting)。Palmer 與 Simmons(1995)指出要發展成功的人際關係,具備非語言溝通的解譯能力是很 重要的,因很多人際互動中的社會限制往往隱藏在外顯的語言訊息背後,並以非 語言行為表現出來。

在「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中發現,在情緒 能力各向度上,高年級的學生在認識自己層面表現最好,而在認知他人層面表現 最差,且情緒智力表現與社交技巧之間具相關性(徐瑟筎,2008)。因此,若要 具備良好社交技巧,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應將問題表達清晰,觀察對方的表情、

動作等非語言訊息,以覺察他人是否理解,或產生不合宜的情況,而導致敵意的 態度(黃宏仁,2008)。

如上所述,情緒辨識為社交技巧中非語言訊息的重要一環,因此能在人際互 動中運用感官或肢體,提升自我覺察的社交技能,便能表現出大眾所能喜愛且接 納的社會行為,將可在同儕關係中獲得認同。

三、人際知覺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張小芬(2000)在「後設溝通訓練課程對增進聽障學生人際知覺與後設溝通 能力之教學效果研究」中,發現不同親密程度的評量者,對受試者的人際知覺亦 有不同看法,顯示出不同的人際關係類型群體對受試者的人際知覺看法各不同,

代表人際知覺與人際關係具相關性;並且,經實驗研究證明人際知覺能力可經由

人際溝通訓練課程而提升,表示人際關係越好,其人際知覺越敏銳。

鄭宇彣(2004)在「人我知覺與人際互動模式之關係研究」,發現國中學生 的人我知覺與人際互動模式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即人際知覺越敏銳,對於人際 互動表現越積極,則人際關係就越良好,因此可以說人際知覺與人際關係有相 關。

鄭冠仁(2008)在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知覺與人際關係之現 況研究」中,參考張小芬(2000)的人際知覺量表架構,以較適合國小學童閱讀 程度的文句編擬量表內容,修訂為「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知覺量表」,並以問卷 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學童在人際知覺中「以他人的角度看自己」及

「以他人的角度看他人」與人際關係具有預測力,即此兩層面表現越佳,則人際 關係越好,研究亦建議老師可透過增進學童人際知覺能力,以提升其人際關係。

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與內涵,將情緒辨識能力視為有效情緒處理的社交技巧,

運用於人際互動中,可減少衝突發生的情況外,也有助於對他人情緒的辨識與感 受的體會,能增進自我的社交技巧,有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因此,情緒辨識能 力、人際知覺與人際關係兩兩間互有關係,本研究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情 緒辨識能力及人際知覺是否能預測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