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緒辨識能力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情緒辨識能力及其相關研究

一、情緒之定義及內涵

(一)情緒之定義

情緒是一種感覺及行為傾向,與其思想、生理及心理有所相關(Goleman, 1995)。當個體受到刺激所引發的身心狀態稱之為情緒,個體可體驗情緒之發生 狀態,但卻不易掌控情緒所引起的生理及行為反應(張春興,1991)。

Compos 等人(1983)對情緒的定義分為以下四點做說明:

1. 情緒如同認知和本能般調節個體的內在生理狀態,是當訊息的篩選、知覺的過 程中,所產生的反應傾向。

2. 情緒是調節人際互動行為的關鍵,透過臉部表情、聲調、姿態、生理反應等多 元的表達方式,對他人的情緒狀態產生共鳴及同理反應。

3. 情緒為自發性的行為反應,透過表情、聲音和姿態等方式表達。

4. 情緒不需因學習或信號而出現,它以非系統性的方式影響他人。

由以上可知,情緒為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生理、心理與行為所呈現出的 內在狀態、行為傾向,會因個體本身及環境而變化。

(二)情緒之內涵

情緒的外在表徵可從表情、行為和態度觀察出來,環境刺激或身心變化會影 響個人的情緒的變化(陳李綢,2008)。

情緒的四個要素(陳皎眉,2004):

1. 生理變化:身體反應會隨個體的強烈情緒而產生變化。

2. 認知詮釋:個體自我的情緒狀態可透過詮釋過程而覺察。

3. 非口語表達:情緒的變化也會影響肢體動作的改變。

4. 口語表達:可透過字詞或語句以表達情緒。

由此可知,情緒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前兩項為個體的內在反應歷程,他人 不易察覺;後兩項為外顯的情緒表達,他人可觀察到。

綜上所述,情緒可透過語言及非語言方式的表現,為個體辨識、詮釋自我生 理及外在環境刺激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及行為表徵。人們可透過多方的情 緒線索,在而人際互動的溝通中,辨識與瞭解他人的情緒。

二、臉部表情情緒辨識之重要性

情緒辨識能力即依據對方的表情、情境訊息或身體線索(包括動作、身體姿 勢及聲調等),來辨識他人情緒的能力。許多對於人類情緒理解的瞭解皆來自於 對臉部情緒處理的研究(Adolphs, 2002)。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互動中,臉部可傳 達大量的社會性訊息,個體能藉由臉部表情來瞭解他人情緒狀態,並表達自己情 感(卓淑玲,1998),甚或是預測他人可能會有的行為,對於社會行為而言是一 個重要的調節因素。

Ekman 與 Friesen (1976)所發展出的「臉部表情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將情緒分為六大類:分別有生氣、快樂、驚訝、悲傷、厭 惡及害怕。除 Ekman 與 Oster(1979)外,亦有多位學者發現情緒辨識具一致性 及普遍性,在各種文化差異的人種間都能正確的辨識出悲傷、快樂、憤怒及厭惡 等情緒(Compos, Barrett, Lamb, Goldsmith, & Stenberg, 1983;張美惠譯,1996)。

單延愷等人(2005)指出人人皆可感覺及區辨出臉部表情所表現出的情緒,且表 情有助於個人情感表達外,也能作為辨識他人情緒的線索。其運作歷程為由視覺 上的表情刺激區辨,以獲得情緒線索,再經檢索再認記憶與大腦表情圖像的提取、

核對,做出適當的回應(Adolphs, 2002)。

三、情緒辨識能力之測量

(一)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BART)

此作業由 Ekman 與 Friesen(1974)所發展,受測者會看到快速呈現的面部 表情,這些面部表情為 6 種基本情緒表情(快樂、難過、驚訝、厭惡、恐懼、

生氣),受試者必須判斷所呈現的表情為何,其整體的正確率被視為是反映出偵 測非口語情緒的能力。

(二)情緒辨識測驗(test of emotion recogni tion)

由 Izard(1971)所發展的情緒辨識測驗,包含 32 張 5 x 7 inch 的男女臉 孔黑白照片,共 8 種情緒,3 種正向與 5 種負向情緒,分別為歡樂、驚喜、興 趣、生氣、噁心、害羞、害怕、及悲傷,每種情緒各 4 張,另外還有 8 張印有 描述字詞的卡片,例如生氣(mad)或快樂(happy),受試者需把 8 張卡片放 在正確的臉孔情緒照片上 。

(三)臉部情緒判斷評量表

由許惠淳(1998)發展的「臉部情緒判斷評量表」,以 Ekman 與 Friesen(1976)

為理論基礎,除生氣、快樂、驚訝、害怕、厭惡、悲傷的六項基本表情外,加入 中性表情,每種情緒各七張共 49 張照片,採五點式量表做為情緒強度的評比。

(四)Morphed Facial Emotion Expression Test

由 Wang 等人(2002)所發展出的臉部情緒辨識工具,以六張數位化的典型 臉部表情的照片(由專業的中國演員,Mr. Zhang Lei)為數位化連續的基礎。此 六張典型表情則是依據 Calder, Young, Perrett, Etcoff, and Rowland(1996)所指 出最易混淆的順序排列,即喜 (Happiness)-驚 (Surprise)-怕 (Fear)-

悲(Sadness)-厭(Disgust)-怒(Anger)-喜(Happiness)。每一組相鄰表 情的配對均以 90:10;70:30;50:50;30:70;10:90 等比例混合,形成 30 張連 續的 Morphed Images 的照片,其中共包含了六種基本情緒。參與者在這 30 張 Morphed Photographs 中辨識出此四大類內含優勢情緒的照片,並以此來計算正

確辨識出每一個情緒的分數。(許嘉玲,2008)

(五)Diagnostic Analysis of Non- Verbal Accuracy(DANVA- II)

由曾懷萱(2003)依循 Nowicki 與 Duke 在 1994 年發表的診斷性非語言行為 準確性分析工具- II(Diagnostic Analysis of Non- Verbal Accuracy,DANVA- II)

的建構概念,並考量不同文化下對於非語言情緒辨識之可能差異,採用台灣本土 臉部表情與聲音語調刺激材料重新編製而成的台灣版本工具,包含臉部情緒辨識 測驗、聲音情緒辨識測驗、及臉部-聲音情緒辨識測驗三個分測驗,後製成電腦 版本,以利後續電腦施測方便。(黃玉蓮,2006)

四、情緒辨識能力之相關研究

(一)性別

多數研究結果顯示情緒辨識能力存有性別差異,指出女生在臉部表情情緒辨 識上表現普遍高於男生。McClure(2000)回顧那些探討自嬰兒到成人在臉部表 情處理能力上之性別差異的量化研究中發現,從嬰兒到青少年階段,女性在臉部 表情處理的能力上具有顯著優勢,在非語言線索的辨識上女性表現優於男性。

Thayer 與 Johnsen (2000)發現女性在整體辨識正確率上高於男性。Lewin 與 Herlitz (2002)的研究發現,女性在辨識女性臉孔時有較佳的作業表現,且此 獨立於語言能力之外,解釋為是女性本來就對女性臉孔較為熟悉,且擅長使用口 語化的技巧來進行臉部的編碼及提取。

在探究性別差異對表情辨識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除了「憤怒」與「中性」

的表情外,在「快樂」、「悲傷」、「驚訝」、「厭惡」、「恐懼」及「整體平均」得分 上,女性高於男性(單延愷等人,2005)。Montagne 等人(2005)則發現女性在 悲傷與驚嚇臉孔之辨識正確率高於男性。Hampson、van Anders 與 Mullin(2006)

以電腦化作業探討情緒辨識之速度與正確性上的性別差異,並提出在情緒知覺上 女性優勢是源自於演化上其對於養育近乎普遍性的責任(Near-universal

Responsibility)的說法;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能快速地從臉部線索而區辨出正向

及負向情緒,且對負向表情的辨識更具有敏感性,支持了在演化上女性對於情緒 辨識具優勢性的假設。有關表情辨識性別差異現象,有學者以「隸屬假說」

(subordination hypothesi)來解釋性別角色與表情辨識的關係(Henely,1977;

LaFrance & Henley, 1994),認為女性的角色在傳統社會受到壓抑,較位於順從 或隸屬的角色地位,因此發展敏銳的表情覺察能力對於社會角色適應有著正面的 價值。由以上可知,臉部表情的情緒辨識能力具有性別上的差異。

(二)年級

在臉部表情辨識能力的發展中,發現出生 6 個月的嬰兒已能辨別出「快樂」

及「悲傷」, 一歲的嬰兒的行為會受到母親的表情情緒所引導(Cohn, Campbell, Matias & Hopkins,1990;Denhan & Couchoud, 1990)。過去研究也發現,兒童的 情緒辨識能力會隨著年齡提升,尤其是害怕和討厭二者。對兒童來說,年齡、臉 部表情強度、與情緒種類三者皆會影響情緒辨識的正確性(Herba, Landau, Russell, Ecker, & Phillips, 2006)。另以兩種觀點來探討老化對情緒相關功能的影響,以社 會認知為基礎的角度來看,認為年齡的增長對情緒的經驗及調控是可被保留且被 提升,是有其助益的;但以神經退化的角度來看,則會認為其對特定認知面向的 不利影響,可能亦會牽連到情緒辨識的能力。雖隨著年齡的增加,會使對「怕」

的辨識能力降低,相對地在對「厭」的辨識上就沒有降低的傾向(Calder et al., 2003)。Sullivan 與 Ruffman(2004)的研究發現,老年族群對於怒、悲等情緒的 辨識能力較差。Suzuki、Hoshino、Shigemasu 與 Kawamura(2007)統整過去的 研究指出,早期的研究認為隨著年齡在辨識特定基本情緒的臉部表情上會受影響,

最常觀察受到影響的情緒為:怒(Anger)及悲(Sadness),接下來才是怕(Fear)。

(三)大腦神經系統

有關臉部表情的研究結果主張,不同的表情是由不同的腦區域所處理。

Kottoor(1989)指出相較於平靜的中性表情,有表情的臉孔較容易被辨識出,表 示「臉部表情辨認」與「臉孔辨認」是有關連的。多項研究指出表情情緒分別由 大腦不同的區域所掌控,如:厭惡與基底核相關(Sprengelmeyer, Young, Calder, &

Karnat, 1996),害怕與杏仁核相關(Adolphs, Tranel, Damasio, & Damasio, 1994),

而厭惡與腦島前側和基底核兩部位相關(Phillips et al., 1997)。Adolphs、 Damasio、

Tranel 與 Damasio(2003)認為主要負責臉部表情辨識的皮質系統包括了不同的 高階感覺皮質,且特定的情緒辨識是仰賴於不同的神經系統,可由此預測因腦部 損傷的區位不同,使其對臉部表情辨識產生不同的受損模式。許嘉玲(2008)回 顧文獻指出,大部分的研究都認為在對正向情緒的辨識較不易出問題,然而在辨 識負向情緒時卻有極大的困難(尤其是怕和悲)。

歸納以上研究結果,在年齡方面,個體從小即有辨識他人情緒並做出以相對 應行為的能力,並隨著年齡的增加,在情緒辨識能力及正、負向情緒的辨識上也 有所差異;在性別方面,女性在情緒辨識的表現較男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