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像傾向的意涵

在文檔中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 (頁 20-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想像傾向的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本章將先論述想像傾向內涵,其 次說明未來思考傾向內涵,接著歸納未來想像傾向理論架構,最後針對過去想像 傾向與未來思考相關的測量工具進行分析與評述,以做為量表設計之依據,並支 持未來想像傾向的理論基礎。因此,本章區分為以下四節:第一節為「想像傾向 的意涵」;第二節為「未來思考傾向的意涵」;第三節為「歸納未來想像傾向的 因素」;第四節為「未來想像傾向相關工具的評述」。

第一節 想像傾向的意涵

「想像」為人類特有的思考特徵,但想像的定義一直以來眾說紜云,並沒有 單一正確的定義方式 (Finke, Ward, Smith, 1992)。提到想像,一般人大多聯想 到幻想、直覺、新奇、前所未有、天馬行空、跳躍思考等詞彙(邱發忠、陳學志、

林耀南,2011)。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2000)解釋「想」是思考、打算、推測 等,是一種心智運作;而「像」即是指概念轉化的表徵方式,有成像、形貌、模 樣、圖畫的意思。以英文―imagination‖來說,拆解字面義涵指的就是「活動中的 圖像/影像」(images in action)。因此,由字義看來,「想像」是一種產生圖像的心 智運作活動。然而在心理學研究中,對於「想像」還有進一步的闡述,以下首先 就「想像」的本質、類別、屬性特徵、運作與表徵方式,以及其反應探析其意涵。

另一方面,若「想像」是一種心智運作的活動,那麼影響個體進行想像的因 素,除了其所持有的能力之外,另一個引發「想像」的重要因素,即為個體對於 從事這種心智思考的動機與習慣,亦即其「傾向」(disposition)。吾人要如何得 知個體是否有從事想像思考的傾向?是否對於想像活動充滿熱情,或者運用習慣 的方式進行之?因此本節繼而將結合「傾向」的意涵,進一步分析「想像傾向」

的內涵。

8

壹、想像的定義

許多學者將「想像」視為一種動態的心理歷程,例如,張氏心理學辭典(張 春興,1989)中的解釋:「想像是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綜合,從而 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心理學大辭典(朱志賢,1989)也指出:「想像是在 大腦中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歷程」;Moran 與 John-Steiner(2003)則指出想像是一種「藉由抽象運作,從一具體物趨向另 一新的具體物之轉換創造的活動」。由以上可知,想像為透過大腦的心智抽象運 作,經過轉換、加工、組合產生成新意象的動態心理歷程。

這樣的「想像」心理歷程,可依據心智運作加工的形態,主要可區分為二種 不同的想像類型:一種為「再造想像」,另一為「創造想像」。

「再造想像」主要與大腦提取過去的記憶有關。早在 1950 年代,Mckellar

(1957)即提出「回憶心像」(memory images)的說法,意指對既有記憶的提 取,這些心像的形成泰半來自學習、經驗或來自於生活週遭所得。張春興(1989)

認為有些想像活動是將以往經驗加以整理後重現在記憶中,稱「記憶想像」

(memory imagination);董奇(1995)則認為它是根據語言或非語言的描繪,

在大腦中形成相應形象的心理歷程。Vygotsky(2004)明確地指出若想像力僅為 個體過去經驗的重現,則無創造力內涵在內,屬於「有中生有」階段,為「再製 性的想像力」(reproductive imagination),其特點是不帶創造性成份,不具有創 新特質。統整上述觀點,不論是記憶想像、回憶心像與再製性的想像力,均指涉

「以提取過去既有記憶,使心像原封不動地重現」,稱為「再造想像」。

其次為「創造想像」,創造想像主要除了與過去的記憶經驗有關以外,更與 經歷創造的過程,創造出新奇、超越現實的產物有密切關係。張春興(1989)指 出創造想像是在意識中重組以往經驗,並企圖超越以往經驗以產生新的構想;李 璞珉(1996)提到想像是人腦對已有的記憶改造成新形象的過程;滕守堯(1997)

亦提到想像是透過感知作用,將已儲存或眼前事物重新組合,創造出一個全新意 象的過程;Vygotsky(2004)表示這類型的想像,個體腦中能利用、連結記憶或

9

經驗中元素的能力,有創造力內涵在內,屬於「無中生有」階段,為創造性的想 像力(creative imagination),因此想像被視為是某新奇事物的心理產物(McKellar, 1957; Murray, 1986),能針對不存在的心像加以創造與想像(Mckellar, 1957),

也就是創造想像出「實際不存在的新事物」(Murray, 1986; Ward, 1994)。

除了前述兩種因為心智加工歷程以及思考產物而有所區別的想像類型之外,

另外還有一種基於未來的時間脈絡,針對未發生事物所產生的想像思考。張春興

(1989)提出「預期想像」,係指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想像如何達成預期 的目的;Singer(1999)亦指出想像不僅可反應出個體的記憶、幻想,同時也可 反應未來計畫(future plans)。研究者認為,此類想像需要透過組合個體既有的 經驗,而產生不存在於現實時空的想像結果,故廣義而言屬於一種創造想像。

就「再造想像」的意涵而言,近似於記憶的提取與再現,係為許多高級認知 活動的基礎;「創造想像」的意涵則較接近一般人對於「想像」的概念,許多研 究者所稱的「想像」往往係指「創造想像」。職此,本研究後續所討論之「想像」,

亦係屬「創造想像」之範疇。

想像思考產物之屬性,是一種可能性的思考,而非事實性的思考(White, 1990),探究可能是什麼(what might be),發現不同的可能性(discovering various possibilities)(Mellou, 1995)。具體而言,最顯著的特徵則是「超越現實」。

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付印中)曾透過 MDS 分析以及實驗研究,

針對想像構念的內涵進行探索性的研究,發現一般人對於想像構念最重要的成分 為「具有超越時空、超越現在存在事物有關的超越現實特性」,且此一構念可經 實驗予以支持。

在創造想像過程中,個體運用什麼技巧想像出具超越現實的事物呢?White

(1990)指出富有想像力的人能夠在思考、知覺及感覺上富饒彈性。進行創造想 像時,個體會進行改造、重新組合、連結原有的經驗與記憶,屬於概念的擴展

(conceptual expansion),藉由想像新的領域例子而延伸現存知識領域的範疇

(Ward, 1994; Ward, Wickes, 2009),可應證想像力核心為擴散性思考(邱發忠、

10

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付印中)。正是這種擴散性思考,讓我們擴大思考的 可能性,能夠以非傳統或新奇方式來進行思考(Stevens, 1951; Egan, 1992; White, 1990)。

在知覺方面,想像的動態轉化概念歷程中,想像事物會形成具體形象的表徵 方式,雖然有學者(e.g. Reichling, 1990)認為想像的重要特徵是圖像性,但多數 學者還是認為,想像思考表徵並不單只有圖像的表徵,亦包含了其它各種心智表 徵方式(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2011;Finke, Ward, Smith, 1992; Singer, 1999)。

此外,許多學者認為「想像」並非獨立一種於情感運作的心智思考,例如,

Reichling(1990)指出,想像包括直覺(intuition)、思考(thinking)、知覺(perception)、

感受(feeling)四個面向;Vygotsky(2004)亦認為情感(emotion)係為中介(mediator)

想像力與真實的重要媒介。邱發忠等人(2011)根據對想像力構念所進行的實徵 性研究,其結果發現,經由想像思考活動後,個體會產生新奇、快樂、奇特等的 心理感受,由此支持了想像與情感反應之間的連結。

綜合上述想像的探究,本研究將想像定義為「一種心理動態歷程,以既往經 驗為骨架,運用可能性的擴散思考,創造出具有超越現實特性的構念或事物,其 表徵方式為圖像、語文或其它多元感官與心智模式,且個體會產生正向心理感受。」

貳、傾向

許多學者提到,思考不能只流於技巧( skills),而應更重視思考傾向

(disposition)(Angelo, 1995; Ennis, 1989; Facione, Sanchez, Gainen, 1995; Gentner, Holyoak, Kokinov,2001; McPeck, 1990; Norris, 1995; Paul, 1993; Siegel, 1988)。而

「傾向」一詞,就過去學者的界定而言,其意涵包含了認知及情意兩個層面,以 下分別說明之。

11

一、傾向的認知本質:心智習慣

最早「傾向」一詞被認為是一種心智上的習慣,亦即個體於思考時的「特定 的方式。Dewey(1922)所提出的觀點「傾向是一種習慣」。傾向為個人會形成 使用某些能力的習慣,或思考與選擇使用他們所習慣的能力(Norris, 1995),每 瑝機會來時,個人會以特定的方式行動(Dewey, 1922)。Perkins與Tishman(1993, 1998)更明確指出傾向是在某種特定情況下顯示出行為的偏好,運用認知能力有 效率地思考事情。因此,個體在思考時會顯示出行為的偏好習慣,即為Perkins, D.

N.與Ritchhart, R.(2004)所提出影響傾向的重要因素─「心智習慣」。由此可知,

瑝一個人對思考活動經常展現出某種方式與行動技巧,可被視為具有其心智習慣,

即此個體有從事思考活動的傾向。這樣的心智習慣在傾向的「認知」上扮演相瑝 重要的角色(Facione, Sanchez, 1994;Perkins, D. N., Ritchhart, 2004)。

二、傾向的情意本質:動機

傾向的內涵除了屬認知方面的心智思考習慣之外,另一方面則是情意層面的 意涵。Costa(1991)指出思考的傾向為對內心想法的「熱情」,如同Cacioppo、

Petty、Feinstein與Jarvis(1996)所提到的傾向是個人對想法的熱情,他們認為傾 向是個人追求、投入、享受認知性的活動。傾向包含熱情的因素外,還具有「信 念」的特徵(Facione, Sanchez, Facione& Gainen, 1995),屬於預期成份的動機

(Pintrich, 1989, 2003),會影響個體思想與技能的習得。而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NCTM)(1989)將傾向定義為「價值」,會影響行為 與學生學習;可引導追隨特定的選擇或經驗,對「我們是誰」與「我們成為誰」

有重要的影響力(Damon, 2005);由此可知價值會影響個人了解與探索自我,

並會引領個人的行為的發展。以上歸納傾向的內涵包含三者「熱情、信念、價值」,

這也就是動機研究的「形成意圖」階段的內涵─「內在目標導向(intrinsic goal orientation)、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任務價值(task value)」三者會影響 動機意圖(Garcia, McCann, Turner & Roska, 1998)。在此分別說明之,第一,「內

12

在目標導向」層面,使個體較能體驗學習本身的趣味,瑝學習任務遭遇困難或失 敗時,較能將其視為挑戰與應該持續努力或調整方法,而不會歸責於自身能力不

在目標導向」層面,使個體較能體驗學習本身的趣味,瑝學習任務遭遇困難或失 敗時,較能將其視為挑戰與應該持續努力或調整方法,而不會歸責於自身能力不

在文檔中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 (頁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