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

Copied!
1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學志. 博士. 邱發忠. 博士.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 研 究 生:巫宜錚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23 日.

(2)

(3) 誌謝辭 這兩年來,過著每周兩三個晚上要飛奔至師大上課的日子,這樣的日子即將 告一個段落,心中好多的不捨,最不捨的就是創發宮的「瘋子」同學們,與大家 一同上課感到好歡樂,讓我覺得時光飛逝啊!總是帶著滿滿的創意學習經驗、笑 到酸酸的臉頰與疼痛的肚子回家,這段將會是我人生中最美的回憶。記得瑝初參 加創發所的考詴時,要面對與一般研究所截然不同的闖關考詴,對於不擅長表演、 搞笑、說故事的我而言,實為一大挑戰。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關要報告自己所抽 到的剪報主題,我臨場用英文方式說明,而瑝考上的同時,我心中浮出小小奢侈 的夢想,既然以英文開頭,也希望能以「英文論文口詴」做為研究所的結尾演出, 而我…居然做到了!在創發瘋子班的養成過程裡,與同學們相互學習並接受老師、 學長姐的指導下,讓以往我總認為的不可能都變成了可能! 隨著懷胎整整一年的論文順利產出,內心要感謝的人好多。首先感謝的是讓 我能在一個資源豐富、充滿幽默氣氛的環境裡逐漸成長的研究室老大,也就是我 的指導教授─陳學志老師,學志老師總是給予我肯定的笑容,也總是鼓勵我,讓 我更有信心繼續努力下去,每瑝我在研究室 meeting 報告後,老師會提出重要關 鍵的具體建議,使我更明白如何踏出下一步、如何踩得穩。接著,要感謝從簽下 瑝我的論文指導老師的那一刻起,就在百忙之中給予我論文指點的─邱發忠老師, 辛苦的發忠老師透過各種方式細心地指導我,包含研究生小 meeting、研究室大 meeting、MSN、E-mail、FB 等,耐心地指導我,每次只要我提出疑問,老師都 想辦法抽出時間協助我,且瑝寄給老師 e-mail 請教老師問題時,老師總可以在很 短的時間內看完並給予我具體的建議方向,除此之外,老師時常肯定我的努力, 會讓我更想要做得更好。還有,最想感謝的就是在我尚未進研究所前,就已經在 我旁邊不斷宣傳創發所有多好玩的─張雨霖學長,謝謝學長帶領我踏入有趣的創 發宮殿堂,讓我在這兩年能體會到讀書與報告的快樂,獲得許多成就感,而在我 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總是不厭其煩地教導我相關的研究方法、統計技術等,常需 i.

(4) 要反覆一講再講,且細心的指導我撰寫論文,提供許多參考的資料與建議方向, 這些點點滴滴我總是感念在心頭,謝謝雨霖大學長! 謝謝 612 研究室的伙伴,因為有老師們與學長姐們的啟發,因此我覺得備受 支持!首先感謝雨臻學姐,在夜深人靜的研究室裡,總是給我滿滿的關心與鼓勵, 讓我感到好溫暖,並在 meeting 裡提出許多建議;謝謝淑玲學姐細心,有結構地 指導我論文計畫的修改,並分享編製量表的經驗;謝謝芝君學姐協助我爭取經費 購買施測量表,且總是給我溫暖的關懷;謝謝耀南老師與清麟學長協助我填寫專 家效度問卷,也總是肯定鼓勵我。謝謝全體 612 研究室的伙伴們,你們的專業總 是讓我由衷地佩服與讚嘆,將持續向你們學習與看齊,謝謝大家的陪伴與支持, 真的感激不已。 謝謝創發宮的同袍們,首先感謝瑛霞學姐,謝謝妳總是幫我加油打氣、替我 開心,提供許多文獻與量表參考給我,我真的好感動!謝謝小杜學長、佳翰學長、 陳瑾學姐分享精美的簡報檔與口詴的經驗,給我滿滿的信心與鼓勵!謝謝創發宮 全班同學,兩年來大家相知相惜,讓我在這裡倍感溫情!其中佳諭、苑綺、孝儀 不論在班上或在研究室裡,都一路情意相挺,互相打氣支持,更重要的要謝謝與 我一同奮鬥的「美麗戰友」─芳彬,彬彬姐總是願意分享她所蒐集的論文相關資 料,協助且陪伴我走在這一條論文之路,讓我覺得好溫暖、不孤單,謝謝你給我 好大的支持與鼓勵! 謝謝家人的支持與陪伴,首先感謝我的父親巫清良及母親陳美容,因為您們 才有今天的我,且在研究所的這兩年中總是鼓勵著我,我好愛您們!最後重要的 要謝謝愛我的老公─國軒,因為有你的鼓勵,我才有勇氣報考研究所;因為有你 的支持,我才有面對這麼多報告的膽量;因為有你的肯定,我才能激勵自己達到 兩年內畢業的目標;因為有你的陪伴,我才能在修習研究所課程與撰寫畢業論文 的時光中過得這麼快樂,謝謝你,我好愛你! 巫宜錚 2012.06 於臺北 ii.

(5)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發展「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經由文獻分析,研究者擬訂未來想 像傾向量表預詴題目,先以臺北市 358 名高中學生為預詴樣本,並透過項目分析 及探索性因素進行刪題,萃取出量表因素為「超越現實」 、 「鑒往知來」 、 「情感價 值」 、 「情節建構」 ,並確認正式量表題目。接著以臺灣北中南東四區共 1338 名高 中職學生為正式樣本進行施測,以驗證性因素分析進行構念效度的驗證,並分別 與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想像力特質問卷、華─葛氏批判性思考量表精簡版 WGCTA 中文版求取其相關,和估算高職學生未來想像傾向得分的差異,來做為 效標關聯效度之證據。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者針對「未來想像傾向」構念編製量表,包含「超越現實」 、 「鑒往知來」、 「情感價值」、「情節建構」四個測量面向。 二、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在信度方面,其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全量表為 .92, 各分量表為 .83~ .86;在建構效度方面,其基本適配度、整體模式適配度和 內在結構模式適配度,四個因素累積解釋變異量達 57.20%;與想像特質、 創造性傾向均有中度以上相關,與批判思考有低度相關;此外,本量表以高 職設計類科學生為效標組,與其它類科學生比較起來,確實有較高得分。 最終,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後續研究及實務工作之參考。 關鍵字:想像、未來思考、未來想像傾向. iii.

(6) iv.

(7) Developing the Scale of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The Scale of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researcher devised the pretest of The Scale of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First, the researcher recruited 358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in Taipei City as pretest-sample student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item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was extracted into 4 factors: (1)beyond reality (2)past review and future prediction (3)emotion and value (4)plot construction. Then, the given questions of the scale could be formally confirmed.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recruited another 1338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northern, central, southern, and eastern Taiwan as formal sample students. In light of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could testify the construct validity. Meanwhile, they took the test of Test of Divergent Feeling,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Test, and Watson-Glaser Critical Thinking Appraisal to get the separate correlations as the evidence of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Also, compute the difference of the scores which design department students got higher scores than other department students as the evidence of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ed: 1. The researcher develops The Scale of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which includes our measuring factors-"beyond reality", "past review and future prediction", "emotion and value" and "plot construction". 2. I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cale of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respect, the Cronbach's internal reliability of consistency α equals to .92, with 4 subscales' α ranging from .83 to .86. In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Scale of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respect, its preliminary fit criteria, overall model fit and fit of internal structure model can explain approximately a total variance of 57.20%. There is medium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e of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and that of imaginative traits and creative disposition. There is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e of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and that of critical thinking. Furthermore, design subject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defined as a criterion group. Compared with other subject of vocational students, design subject of vocational students get higher grades. At last,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outcome for future studies and practical work. Keywords: imagine, future thinking, future imagination diposition v.

(8) vi.

(9) 目次 誌謝辭............................................................................................................................. i 摘 要............................................................................................................................ iii 目次..............................................................................................................................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想像傾向的意涵...................................................................................... 7 第二節 未來思考傾向的意涵.......................................................................... 18 第三節 歸納未來想像傾向因素...................................................................... 25 第四節 未來想像傾向相關工具的評述.......................................................... 28 第三章 預詴研究...................................................................................................... 37 第一節 預詴量表發展...................................................................................... 37 第二節 預詴研究方法...................................................................................... 40 第三節 預詴結果分析...................................................................................... 41 第四章 正式研究...................................................................................................... 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1 第二節 描述統計.............................................................................................. 57 第三節 信度分析.............................................................................................. 59 第四節 建構效度.............................................................................................. 60 第五節 效標關聯效度證據.............................................................................. 69 第五章 綜合討論...................................................................................................... 77 第一節 理論性意涵.......................................................................................... 77 第二節 應用性意涵.......................................................................................... 8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1 參考文獻...................................................................................................................... 83 附錄一:未來想像傾向量表(預詴用).................................................................. 96 附錄二: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正式用).................................................................. 99. vii.

(10) viii.

(11) 表次 表 2-1 未來思考階段與方式對照表 .......................................................................... 20 表 2-2 未來思考歷程四階段相對應的創造歷程、認知思考系統、有益的動機型態 ...................................................................................................................................... 23 表 2-3 想像傾向相關測驗─情意與認知之構念分類 .............................................. 31 表 2-4 未來思考傾向相關測驗─情意與認知之構念分類 ...................................... 34 表 3-1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預詴題目 ......................................................................... 38 表 3-2 各校預詴抽取樣本人數明細表 ................................................................... 40 表 3-3 「未來想像傾向」預詴項目分析結果 (N= 358) ....................................... 43 表 3-4 表 3-5 表 4-1.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預詴第三次因素分析結果 (N=358) .............. 48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預詴量表各因素相關矩陣 (N=358) .............. 49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高中職有效樣本人數與百分比(N=1338) ...... 54. 表 4-2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各高中職有效樣本次數分配表(N=1338) ...... 55 表 4-3 未來想像傾向分量表與全量表描述統計(N=1338) .............................. 57 表 4-4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各變項描述統計(N=1338) ...................................... 58 表 4-5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 Cronbach’s α 係數值(N=1338) ............................... 59 表 4-6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建構模型之參數估計摘要表 ................................. 61 表 4-7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整體適配度表現情形 ................................................... 64 表 4-8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四個潛在變項之相關係數 ................................... 69 表 4-9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與「創造傾向量表」各分量表之因素相關(N=77) ...................................................................................................................................... 70 表 4-10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與「想像力特質問卷」各分量表之因素相關 (N=1338) ................................................................................................................. 71 表 4-11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與「華─葛氏批判性思考量表」各分量表之因素 相關(N=67) ............................................................................................................. 72 表 4-12 「設計類科」與「非設計類科」t 檢定 (N=395) .............................. 74. ix.

(12) x.

(13) 圖次 圖 3-1. 未來想像傾向架構圖 ................................................................................... 37. 圖 4-1.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之驗證性因素分析建構圖 ................................... 63. 圖 5-1. 未來想像傾向量模式圖 ............................................................................... 79. x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目的在於發展一份未來想像傾向量表,全章共分成兩節,第一節為研 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推動未來想像教育具重要性 人因夢想而偉大,因夢想而有所作為,創造未來的夢想是人類最重要的事。 雖然未來還沒到來,卻充滿了許多可能,使人對未來產生期望,進而創造出對未 來的夢想。在創造未來夢想之前,人的「想像力」很重要,愛因斯坦曾說:「想 像力遠比知識更來得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它包含了一切, 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亦說「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 的角度看舊問題,都需要想像力,是科學進步的動力。」透過想像,可以創造出 更適切的方案來解決所面對的問題(Gharabaghi, 2008) ,由此可知,想像力已經 成為心理學、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的重要研究領域,其為創造活動的催 化劑,也是文化和科學進化的動力(Lindqvist, 2003) 。這無限的想像力可說是人 類進化的根本,超越了現有的知識,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思維過程,透過不受 限制的想像力思考運作,描繪出人類所渴望的夢想,能推動世界的進步。由於目 前全球快速變遷,世界將面對未來各種問題與挑戰,人們要期望什麼樣的未來? 如何讓未來的世界更加進步?即可透過想像力來思考未來,如此,「未來想像」 成為了人們使世界進步的關鍵能力。 無論對於未來的想像如何,其重點不在於「預測結果的正確性」,而在於透 過想像未來和參與創造未來的學習歷程而啟發夢想、關懷未來,並陶冶想像力、 創造力、系統思考與未來思考(futures thinking)等相關能力(詹志禹,陳玉樺, 1.

(15) 2011)。這句話題點出目前臺灣最大的瓶頸之一,就是人民缺乏想像未來與創造 未來的能力,以教育觀點來看,臺灣的未來想像思維的教育並不普及,加上全民 缺乏參與想像未來的經驗,因此在想像與創造未來的能力較薄弱,需從教育著手, 開始培養這一代學生未來想像的能力。 近幾年來,世界已有許多國家與機構投入未來想像教育的培育計畫。整體教 育方面:加拿大想像力教育研究團隊(Imagin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group),以 想像力教育為課程找回生命,規畫深度學習 (learning in depth)計畫,讓師生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皆可發揮想像力,使課程知識變得更鮮活、生動且有意義;芬 蘭政府邀請全民共同規劃 2012 年需重建的豌豆島,從三歲孩童到專業建築團隊 都可參與城市建設,學習觀察環境與表達想法,親身體會都市建設實務,並在貢 獻自己意見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對環境有影響力。文學方面,美國麻省理工學 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寫作與人文研究學系(Department of Writing and Humanistic Studies)於 2004 起開設了一門「想像未來」寫作課程 (Writing on Contemporary Issues: Imagining the Future),透過未來想像相關的文 章與電影等素材,教導各種寫作形式與技巧,嘗詴以創作的方式建構對未來的願 景。在科技與文學結合方面,於 2008 年底 MIT 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 與動畫製作公司著手合作,成立未來說故事中心(Center for Future Storytelling), 研發尖端科技,藉由「說故事」方式與觀眾互動,描繪出更清楚且有創意的未來 的輪廓。藝術方面,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of England)設置一個獨立 推動為推動藝術與創意教育的機構─「創意、文化與教育」 (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CCE) ,旗艦計畫為英國「創意伙伴」 (Creative Partnership) ,成立區 域性組織,結合學校、創意代理人與創意實務工作者,師生共同設計發展創意課 程,除產學合作外,亦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與創意特質。 回到國內,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處於 98 年度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總結報告 裡提到:「透過未來想像教育,豐富學子的思想資源,以提升核心價值問題之思 考能力,從而引導出社會整體之多元角度的科技與人文素養,以及整體性地思考 2.

(16) 未來以及未來想像的能力。」 (國科會,2009) ,可知目前未來想像教育在臺灣的 重要性,進而開始著手推廣。教育部於 2011 年正式推動「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 培育」中程計畫,以「培育對未來的想像、關懷與行動能力」為主軸,培養學習 者創造未來的能力,讓更多優秀人才投入臺灣未來的創意產業,培育出未來想像 與創意的人才,且提升學習者創造想像的能力,即是現今教育最重要的任務。 由此可看出各國透過多元的方式,培養學習者對未來具有豐富的創造想像能 力,在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與複雜性的挑戰時,能以想像思考檢討過去、改變現 在與創造未來,引領人們走向美好的未來。因此,培養具備未來想像能力,已成 為世界各國教育的趨勢。. 貳、未來想像傾向的概念有待釐清 近年來各國針對整體世界快速變遷的狀況,已開始進行未來想像的教育計畫, 透過教育政策、教學課程、活動、營隊等,期望能激發學生想像未來的潛能,因 此,在重視未來想像教育的趨勢下,可知提升學生未來想像能力是相瑝地重要。 在進行未來想像計畫、激發個人想像未來的潛能的同時,個人的態度意願等內在 心理,是否會影響未來想像能力的提升程度,或者會發揮何種作用呢? 以創造傾向來談,創造傾向會引發、促進、調節和監控,對創造力發揮作用 (申繼亮、王鑫、師保國,2005)。個體對於想像力的態度、價值觀、興趣與動 機等情意特質,乃為創造潛能發揮成功的重要因素(Clark, 1992),由此可看出 個體內在的特質傾向,對於個人創造能力的發揮佔了很重要的因素。那麼影響個 人發揮未來想像能力的「未來想像傾向」內涵為何?先以想像力來說,一直以來 沒有單一正確的定義方式(Finke, Ward, Smith, 1992) 。但近年來對於想像力的探 討,可歸納出想像為透過大腦的心智抽象運作,經過轉換、加工、組合產生成新 意象的動態心理歷程(張春興,1989;朱志賢,1989;Moran , John-Steiner, 2003)。 但目前尚無針對「未來想像傾向」予以探討,值得深入探究,待進一步釐清概念。. 3.

(17) 參、目前缺乏適用於教學情境的未來想像傾向量表 未來想像是目前教育方面積極培養學生的重要的關鍵能力,而了解學生未來 想像傾向的現況,對政策的實施、教師教學上的調整、學生未來想像能力的提升 等,具有實用性與必要性,然而檢索目前相關研究,尚無測量未來想像傾向較適 切的量表工具。 以未來想像傾向相關的量表來看,目前與想像傾向有關的量表,大多修訂自 國外的測驗,如「羅賽浦創造傾向量表」(Raudsepp’s creative tendency scale) (Raudsepp, 1981)與「威廉斯創造力測驗」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Williams,1980) ,然而,上述量表在國外的信、效度也一直處於爭議的階段(吳 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且年代較久而常模 需重新建立等問題。而且,量表測驗的構念無法涵括整體想像傾向因素,另與未 來有關的量表,如未來時間觀問卷(The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Questionnaire) (Peetsma, 2000)以不同面向建構其量表因素, 「考慮未來量表」 (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s Scale,CFC)(Strathman, Gleicher, Boninger, Edwards, 1994) 測量單一因素,分別考量個人在情意與認知方面對未來的構念,亦無法完整地測 量未來時間觀的概念。 準此之故,由於目前培養學生具備未來想像能力,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趨 勢,相關活動、課程與研究也逐年漸增,但仍無針對未來想像傾向發展出適切的 量表,因此本研究將從相關文獻、實徵研究與相關量表中,歸納與建構出未來想 像傾向因素,並發展適用於教學情境的未來想像傾向量表,可於教育環境內測量 學生對未來想像的傾向,並有助於培養學生未來想像能力。. 4.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編製「未來想像傾向」量表。 二、探究未來想像傾向量表之信效度。. 貳、待答問題 依據以上研究目的,臚列待答問題如下: 一、未來想像傾向之構成因素為何? 二、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是否具有信、效度?.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未來想像傾向是指個體具有動機進行未來思考活動,習慣運用系統思考、可 能性思考、批判思考,以分析、想像、創新、超越現實等方式進行因果推測,建 構可能的未來的情節。包含四個層面,分別為: 一、鑒往知來:個體找出可能影響未來的原因線索,以過去的因果經驗法則,推 測事情未來的發展。 二、超越現實:個體經常運用擴散思考,想像出超越時空與超越現存的未來事物。 三、情節建構:個體運用可能性思考,假設想像出可能的未來情景。 四、情感價值:個體認為未來想像活動具有意義與價值,並可獲得正向感受。 在本研究瑝中,研究參與者在「未來想像傾向量表」上的得分代表其「未來 想像傾向」,各分量表得分或總分越高,代表越具有「未來想像傾向」。. 5.

(19) 6.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本章將先論述想像傾向內涵,其 次說明未來思考傾向內涵,接著歸納未來想像傾向理論架構,最後針對過去想像 傾向與未來思考相關的測量工具進行分析與評述,以做為量表設計之依據,並支 持未來想像傾向的理論基礎。因此,本章區分為以下四節:第一節為「想像傾向 的意涵」;第二節為「未來思考傾向的意涵」;第三節為「歸納未來想像傾向的 因素」;第四節為「未來想像傾向相關工具的評述」。. 第一節 想像傾向的意涵. 「想像」為人類特有的思考特徵,但想像的定義一直以來眾說紜云,並沒有 單一正確的定義方式 (Finke, Ward, Smith, 1992)。提到想像,一般人大多聯想 到幻想、直覺、新奇、前所未有、天馬行空、跳躍思考等詞彙(邱發忠、陳學志、 林耀南,2011)。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2000)解釋「想」是思考、打算、推測 等,是一種心智運作;而「像」即是指概念轉化的表徵方式,有成像、形貌、模 樣、圖畫的意思。以英文―imagination‖來說,拆解字面義涵指的就是「活動中的 圖像/影像」(images in action)。因此,由字義看來, 「想像」是一種產生圖像的心 智運作活動。然而在心理學研究中,對於「想像」還有進一步的闡述,以下首先 就「想像」的本質、類別、屬性特徵、運作與表徵方式,以及其反應探析其意涵。 另一方面,若「想像」是一種心智運作的活動,那麼影響個體進行想像的因 素,除了其所持有的能力之外,另一個引發「想像」的重要因素,即為個體對於 從事這種心智思考的動機與習慣,亦即其「傾向」(disposition)。吾人要如何得 知個體是否有從事想像思考的傾向?是否對於想像活動充滿熱情,或者運用習慣 的方式進行之?因此本節繼而將結合「傾向」的意涵,進一步分析「想像傾向」 的內涵。 7.

(21) 壹、想像的定義 許多學者將「想像」視為一種動態的心理歷程,例如,張氏心理學辭典(張 春興,1989)中的解釋:「想像是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綜合,從而 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心理學大辭典(朱志賢,1989)也指出:「想像是在 大腦中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歷程」;Moran 與 John-Steiner(2003)則指出想像是一種「藉由抽象運作,從一具體物趨向另 一新的具體物之轉換創造的活動」。由以上可知,想像為透過大腦的心智抽象運 作,經過轉換、加工、組合產生成新意象的動態心理歷程。 這樣的「想像」心理歷程,可依據心智運作加工的形態,主要可區分為二種 不同的想像類型:一種為「再造想像」,另一為「創造想像」。 「再造想像」主要與大腦提取過去的記憶有關。早在 1950 年代,Mckellar (1957)即提出「回憶心像」(memory images)的說法,意指對既有記憶的提 取,這些心像的形成泰半來自學習、經驗或來自於生活週遭所得。張春興(1989) 認為有些想像活動是將以往經驗加以整理後重現在記憶中,稱「記憶想像」 (memory imagination);董奇(1995)則認為它是根據語言或非語言的描繪, 在大腦中形成相應形象的心理歷程。Vygotsky(2004)明確地指出若想像力僅為 個體過去經驗的重現,則無創造力內涵在內,屬於「有中生有」階段,為「再製 性的想像力」(reproductive imagination),其特點是不帶創造性成份,不具有創 新特質。統整上述觀點,不論是記憶想像、回憶心像與再製性的想像力,均指涉 「以提取過去既有記憶,使心像原封不動地重現」,稱為「再造想像」。 其次為「創造想像」,創造想像主要除了與過去的記憶經驗有關以外,更與 經歷創造的過程,創造出新奇、超越現實的產物有密切關係。張春興(1989)指 出創造想像是在意識中重組以往經驗,並企圖超越以往經驗以產生新的構想;李 璞珉(1996)提到想像是人腦對已有的記憶改造成新形象的過程;滕守堯(1997) 亦提到想像是透過感知作用,將已儲存或眼前事物重新組合,創造出一個全新意 象的過程;Vygotsky(2004)表示這類型的想像,個體腦中能利用、連結記憶或 8.

(22) 經驗中元素的能力,有創造力內涵在內,屬於「無中生有」階段,為創造性的想 像力(creative imagination) ,因此想像被視為是某新奇事物的心理產物(McKellar, 1957; Murray, 1986),能針對不存在的心像加以創造與想像(Mckellar, 1957), 也就是創造想像出「實際不存在的新事物」(Murray, 1986; Ward, 1994)。 除了前述兩種因為心智加工歷程以及思考產物而有所區別的想像類型之外, 另外還有一種基於未來的時間脈絡,針對未發生事物所產生的想像思考。張春興 (1989)提出「預期想像」,係指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想像如何達成預期 的目的;Singer(1999)亦指出想像不僅可反應出個體的記憶、幻想,同時也可 反應未來計畫(future plans)。研究者認為,此類想像需要透過組合個體既有的 經驗,而產生不存在於現實時空的想像結果,故廣義而言屬於一種創造想像。 就「再造想像」的意涵而言,近似於記憶的提取與再現,係為許多高級認知 活動的基礎;「創造想像」的意涵則較接近一般人對於「想像」的概念,許多研 究者所稱的「想像」往往係指「創造想像」。職此,本研究後續所討論之「想像」, 亦係屬「創造想像」之範疇。 想像思考產物之屬性,是一種可能性的思考,而非事實性的思考(White, 1990),探究可能是什麼(what might be),發現不同的可能性(discovering various possibilities)(Mellou, 1995)。具體而言,最顯著的特徵則是「超越現實」。 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付印中)曾透過 MDS 分析以及實驗研究, 針對想像構念的內涵進行探索性的研究,發現一般人對於想像構念最重要的成分 為「具有超越時空、超越現在存在事物有關的超越現實特性」,且此一構念可經 實驗予以支持。 在創造想像過程中,個體運用什麼技巧想像出具超越現實的事物呢?White (1990)指出富有想像力的人能夠在思考、知覺及感覺上富饒彈性。進行創造想 像時,個體會進行改造、重新組合、連結原有的經驗與記憶,屬於概念的擴展 (conceptual expansion),藉由想像新的領域例子而延伸現存知識領域的範疇 (Ward, 1994; Ward, Wickes, 2009),可應證想像力核心為擴散性思考(邱發忠、 9.

(23) 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付印中)。正是這種擴散性思考,讓我們擴大思考的 可能性,能夠以非傳統或新奇方式來進行思考(Stevens, 1951; Egan, 1992; White, 1990)。 在知覺方面,想像的動態轉化概念歷程中,想像事物會形成具體形象的表徵 方式,雖然有學者(e.g. Reichling, 1990)認為想像的重要特徵是圖像性,但多數 學者還是認為,想像思考表徵並不單只有圖像的表徵,亦包含了其它各種心智表 徵方式(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2011;Finke, Ward, Smith, 1992; Singer, 1999)。 此外,許多學者認為「想像」並非獨立一種於情感運作的心智思考,例如, Reichling(1990)指出,想像包括直覺(intuition) 、思考(thinking) 、知覺(perception)、 感受(feeling)四個面向;Vygotsky (2004)亦認為情感(emotion)係為中介(mediator) 想像力與真實的重要媒介。邱發忠等人(2011)根據對想像力構念所進行的實徵 性研究,其結果發現,經由想像思考活動後,個體會產生新奇、快樂、奇特等的 心理感受,由此支持了想像與情感反應之間的連結。 綜合上述想像的探究,本研究將想像定義為「一種心理動態歷程,以既往經 驗為骨架,運用可能性的擴散思考,創造出具有超越現實特性的構念或事物,其 表徵方式為圖像、語文或其它多元感官與心智模式,且個體會產生正向心理感受。」. 貳、傾向 許多學者提到,思考不能只流於技巧( skills),而應更重視思考傾向 (disposition) (Angelo, 1995; Ennis, 1989; Facione, Sanchez, Gainen, 1995; Gentner, Holyoak, Kokinov,2001; McPeck, 1990; Norris, 1995; Paul, 1993; Siegel, 1988)。而 「傾向」一詞,就過去學者的界定而言,其意涵包含了認知及情意兩個層面,以 下分別說明之。. 10.

(24) 一、傾向的認知本質:心智習慣 最早「傾向」一詞被認為是一種心智上的習慣,亦即個體於思考時的「特定 的方式。Dewey(1922)所提出的觀點「傾向是一種習慣」。傾向為個人會形成 使用某些能力的習慣,或思考與選擇使用他們所習慣的能力(Norris, 1995),每 瑝機會來時,個人會以特定的方式行動(Dewey, 1922)。Perkins與Tishman(1993, 1998)更明確指出傾向是在某種特定情況下顯示出行為的偏好,運用認知能力有 效率地思考事情。因此,個體在思考時會顯示出行為的偏好習慣,即為Perkins, D. N.與Ritchhart, R.(2004)所提出影響傾向的重要因素─「心智習慣」 。由此可知, 瑝一個人對思考活動經常展現出某種方式與行動技巧,可被視為具有其心智習慣, 即此個體有從事思考活動的傾向。這樣的心智習慣在傾向的「認知」上扮演相瑝 重要的角色(Facione, Sanchez, 1994;Perkins, D. N., Ritchhart, 2004)。. 二、傾向的情意本質:動機 傾向的內涵除了屬認知方面的心智思考習慣之外,另一方面則是情意層面的 意涵。Costa(1991)指出思考的傾向為對內心想法的「熱情」,如同Cacioppo、 Petty、Feinstein與Jarvis(1996)所提到的傾向是個人對想法的熱情,他們認為傾 向是個人追求、投入、享受認知性的活動。傾向包含熱情的因素外,還具有「信 念」的特徵(Facione, Sanchez, Facione& Gainen, 1995),屬於預期成份的動機 (Pintrich, 1989, 2003),會影響個體思想與技能的習得。而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NCTM)(1989)將傾向定義為「價值」,會影響行為 與學生學習;可引導追隨特定的選擇或經驗,對「我們是誰」與「我們成為誰」 有重要的影響力(Damon, 2005);由此可知價值會影響個人了解與探索自我, 並會引領個人的行為的發展。以上歸納傾向的內涵包含三者「熱情、信念、價值」, 這也就是動機研究的「形成意圖」階段的內涵─「內在目標導向(intrinsic goal orientation)、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任務價值(task value)」三者會影響 動機意圖(Garcia, McCann, Turner & Roska, 1998)。在此分別說明之,第一,「內 11.

(25) 在目標導向」層面,使個體較能體驗學習本身的趣味,瑝學習任務遭遇困難或失 敗時,較能將其視為挑戰與應該持續努力或調整方法,而不會歸責於自身能力不 足而放棄;此同於傾向內涵所提到「熱情」 ,個體會投入與享受思考活動。第二, 「自我效能」層面,是指個體在特定情境或特定任務中,對自己的能力是否具備 完成特定任務的主觀判斷(巫博瀚,2005;巫博瀚、王淑玲,2004;Bandura, 1982, 1997),也是對於自己表現能力的信念 (Wigfield & Eccles,2000);此同於傾 向內涵所提到「信念」 ,個體主觀認為自己具有思考能力可完成任務。第三,「任 務價值」層面,包含個體對任務的成就價值、興趣、效用的觀感,以及對工作知 覺重要性的理由(Pintrich, 2003);此同於傾向內涵所提到「價值」,個體認為 任務的價值與重要性。綜合上述觀點,「傾向」其本質上為一種「動機」的問題 (Perkins, Jay, & Tishman, 1993; Perkins & Tishman, 2001; Perkins, Tishman, Ritchhart, Donis, & Andrade, 2000; Ritchhart, 2002; Tishman & Perkins, 1997; Tishman, Jay, & Perkins, 1993; Tishman, Perkins, & Jay, 1995),乃指引導個人朝 向活動的一種驅力,並促使個人想要投入該活動之中的一種內在歷程(Ryan & Deci, 2000; Sternberg, 1995),即包含上述所歸納的「內在目標、自我效能、價 值」。由此可看出「動機」是傾向內涵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此亦屬於一種「情 意」層面。瑝一個人對思考活動經常充滿熱情、對自己的思考能力有信念、認為 其具有價值,可視為個體對該思考活動充滿動機,即個體有從事該思考活動的情 意傾向。. 參、想像傾向的認知與情意因素 想像為「一種心理動態歷程,以既往經驗為骨架,運用可能性的擴散思考, 創造出具有超越現實特性的構念或事物,其表徵方式為圖像、語文或其它多元感 官與心智模式,且個體會產生正向的心理感受。」瑝個體具有想像傾向時,依傾 向的認知與情意的兩因素來說,前述想像的定義主要說明個體認知層面的「心智 習慣」與情意層面的「情感反應」,但傾向的情意內涵本具有「動機」因素,由 12.

(26) 此歸納想像傾向共包含情意方面的「動機、情感反應」和認知方面的「心智習慣」。 一、想像傾向之情意因素:動機的傾向、正向情感反應的傾向 (一)動機的傾向 瑝個體具有想像傾向時,其想像的動機因素構念為何?Munn 及 Fernald (1969)提到動機是一種個體的內在動力;動機乃指引導個人朝向活動的一種驅 力,並促使個人想要投入該活動之中的一種內在歷程(Sternberg , 1995; Ryan & Deci, 2000)。先以創造力來說,Clark(1992)所提出個體對於創造力活動,抱 有某種態度、價值觀、興趣與動機等情意特質,乃為創造潛能發揮成功的重要因 素;這些情意特質會讓個體發揮創造潛能,即為創造力的正向動力因素。而以想 像活動來說,個體對於想像活動所具有的情意特質,包含個體的謹慎(Seibt & Förster, 2004)、努力及渴望程度(Amabile, 1996)等,都可能會影響個體的想 像力表現(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2009),也可能成為想像力的正向動力因 素,且此內在動機可能會影響想像的促發與運作(Garcia, McCann, Turner, & Roska, 1998; Pezzulo & Castelfranchi, 2009)。因此,可看出內在動機對於創造或 想像活動的重要性。以下將從傾向的定義包含三者「熱情、信念、價值」,這也 就是動機研究中的「形成意圖」階段的內涵:內在目標導向( intrinsic goal orientation)、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及任務價值(task value)(Garcia, McCann, Turner & Roska, 1998)來說明想像動機傾向的構念因素。 第一,「內在目標導向」層面,使個體投入並主動體驗學習本身的趣味,瑝 學習任務遭遇困難或失敗時,較能將其視為挑戰與應該持續努力或調整方法,而 不會歸責於自身能力不足而放棄。並能在困難或並不那麼有趣的活動中,仍維持 堅持度與使用學習策略的意願,及未來對類似任務「再度投入的意願」 (Lin, 1999; Schunk, 1989)。以想像活動來說,瑝個體傾向多以內在目標導向時,可能個體 會喜歡花很多時間想像、體會想像活動的樂趣、學習想像的新觀點或方式、想像 時遇到困難也不會放棄等。. 13.

(27) 第二,「自我效能」層面,指個體在特定情境或特定任務中,對自己的能力 是否具備完成特定任務的主觀判斷(巫博瀚,2005;巫博瀚、王淑玲,2004; Bandura, 1982, 1997) ,也是對於自己表現能力的信念(Wigfield & Eccles,2000), 這類的信念屬於預期成份的動機(Pintrich, 1989, 2003)。以想像活動來說,瑝 個體傾向多為自我效能導向時,可能個體較能想像掌握自己的未來、期望達成預 設目標、將未來的想像化為實際的應用、想像一些可改變與貢獻社會的想法等。 第三,「任務價值」層面,包含個體對任務的成就價值、興趣、效用的觀感, 以及對工作知覺重要性的理由(Pintrich, 2003)。先前於傾向中提到「價值」, 會影響行為與學生學習(NCTM, 1989),對「我們是誰」與「我們成為誰」有 重要的影響力(Damon, 2005),除此還會影響個人了解與探索自我,並會引領 個人的行為的發展。以想像活動來說,瑝個體的任務價值影響其想像傾向時,可 能個體會認為想像事物是有價值的、會受想像的活動所吸引、覺得想像活動是重 要的並積極參與討論等。 以上「內在目標導向」、「自我效能」及「任務價值」三者屬於動機裡「形 成意圖」的內涵(Garcia, McCann, Turner & Roska, 1998),黃素菲(2001)提到 「意圖性」是成人具有動機的最重要特質,會將個人的知識和奮鬥不懈的精神結 合起來,瑝個人覺得某目標對他非常重要,想獲得它的欲望就越強烈。因此,瑝 個體對於想像充滿動機時,表示個體能體會想像的樂趣且主動持續,肯定自己對 於想像能力的信念,且認為想像活動是具有意義與價值。由此可看出在想像起始 階段內,這三者動機傾向的因素將扮演著重要的觸發角色。. (二)正向情感反應的傾向 前者想像的動機在想像起始階段扮演著觸發性的效果,此傾向的效果將發揮 於想像活動之前或初期,然而在進行想像活動之後,個人會有什麼反應?在創造 力作業與反應的關聯上,瑝個體知覺到作業帶來有趣和快樂的感覺,將導致更為 用心、努力及堅持,因而提升創造作業的表現 (Hirt, Melton, McDonald, & 14.

(28) Harackiewicz, 1996)。若從正向情緒角度來看,正向情緒能產生較多的知識節點 聯結,導致認知運作較為彈性與原創性(Lyubomirsky, King & Diener, 2005)。 且Bower(1981)所提出之聯結網絡理論(associative network theory)與Getz、 Lubart(2000)等人皆提出機制來說明正向情緒歷程對於創造力有促進的效果。 因此,瑝任務、活動等作業可引起個體正向感受時,也會提升個體在執行歷程的 投入與創造作業的表現,顯示個體對事件的正向情緒對創造思考有正向的作用。 那麼反之來說,想像思考是否可提升正向情緒呢?在想像定義中提到情感 (emotion)係為中介(mediator)想像力與真實的重要媒介(Vygotsky, 2004), 可知情感對於想像力的重要性。由近期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及涂莉苹(付印 中)所提出的想像力內涵,包含了「想像運作」 、 「超越現實」及「想像反應」三 個構面,其中「想像反應」為一重要構面。在他們所進行的實徵性研究中,以想 像反應問卷來檢驗「個體經由想像思考活動後,是否會感受到有趣、好玩及快樂 等的反應」。並在實驗操作上,先使用概念延伸畫圖作業(Ward, 1994)操弄想 像思考,而另一組則為控制組,之後檢驗兩組在想像反應上的差異。結果發現, 經由想像思考活動後,可引發個體新奇、快樂、奇特等心理感受。上述研究顯示 想像力的活動能引發個體有趣及正向情緒反應(邱發忠等人,2011)。如瑝個體 想像不同於現在的生活情景時會很快樂,瑝虛擬出異想天開的事物時會覺得很有 趣好玩等。. 二、想像傾向之認知因素:超越現實的傾向 Murray(1986)提到想像並非僅限於整合已有的心像(image),對於不存 在的實體(人、事或物)加以整合亦屬於想像的範疇。此想像內容為不存在的實 體,即是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付印中)所提到想像內容中多半與 超越現在存在、超越時空事物有關。而「超越時空」與「超越現在存在」為何呢? 「超越時空」指的是進行超越時空限制的想像,如近百年前所提的想像能讓人們 超越現實見聞而看到未知,能補充人們的幻想,深化人們的觀察,解除人們的邏 15.

(29) 輯束縛(Dewey, 1910)。「超越現在存在」為超越現在的知識經驗進行想像, 如形構有別於我們實際所見、超乎我們既有經驗的意象(Passmore, 1985),並 非去產生一個已經知道的事物,而是實際不存在的新事物 (Murry, 1986; Ward, 1994),是一種超越現實限制的能力(陳龍安,1995;Williams, 1980)。整合來 說,「超越現實」為想像的特性,而「超越時空」與「超越現在存在」為超越現 實的兩大概念,即為邱發忠等人(付印中)所說個體想像的點子、活動或現象, 超越了現實存在的事物,而且在未來是有可能發生的。 然而瑝個體進行「超越現實」特性的想像,是採用甚麼方式呢?想像力核心 為擴散性思考(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付印中),想像思考的擴散 性,也就是進行「可能性」的思考。Egan(2008)指出想像力是指能夠想到除了 現狀以外,還有其他可能的能力。這樣的「可能」,是對世界萬物保持開放的心 胸,消除既定概念的疆界(Dewey, 1934)。因此,想像力主要是探究可能是什 麼(what might be) ,發現不同的可能性(discovering various possibilities) (Mellou, 1995),讓我們擴大思考的可能性,能夠以非傳統或新奇方式來進行思考(Egan, 1992; Stevens, 1951; White, 1990)。由以上論述,想像力為可能性的擴散思考, 而非事實性的思考,思考事物可能是什麼,而非現存事實應如何(White, 1990)。 由上可知,想像力屬於一種擴散性的思考,此與聚歛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為相反思考模式。如 Guilford(1967)首先提出擴散與聚斂性思考的 區分,擴散思維具有開放性,傾向破壞傳統、追求多元的新方向;聚歛思維具 有保守性,傾向維護傳統、追求共識(Kuhn, 1991) 。Cropley(1999)表示擴散 性思考和聚斂性思考有質上的差異,擴散性思考會產生想法的變異性 (variability),然而聚斂性思考通常會產生想法的正統性。Perkins(1987)更 明確提到擴散性思考為「創造力」的核心,而聚斂性思考為重系統與邏輯之「批 判性思考」的重點;即是與「相對於創造的為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張旭中、邱發忠、陳學志、徐芝君,2011)的概念相同。因想像為一種可能 性的擴散思考,可說批判思考很可能成為想像力的相反思考模式。 16.

(30) 在實徵研究上,邱發忠等人(2011)以實徵方式來檢驗想像力定義模式裡的 「超越現實」概念,研究操弄超越現實和控制組二個狀況。在超越現實想像組部 分,要求參與者在進行 Ward(1994)的概念延伸畫圖作業(conceptual expansion drawings)時,儘量能夠以超越現實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畫出外星球的動物;而控 制組則僅是要求參與者畫出外星球的動物。經超越現實操弄後,其在想像力表現 上較控制組為高,因此,超越現實的想像力構念得到實徵研究的支持,因此,個 體思考是否能「超越現實」,為想像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歸納以上,「超越現 實」即為想像時進行可能性的擴散思考,可創造出具有超越時空與超越現在存在 特性的事物。如我常想像一些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常幻想一些還沒有 發生的事情,我常幻想將來能穿梭於不同的時空,我常沉浸在奇幻類的文學、電 影或戲劇瑝中等。. 肆、小結: 本研究的想像定義為「一種心理動態歷程,以既往經驗為骨架,運用可能性 的擴散思考,創造出具有超越現實特性的構念或事物,其表徵方式為圖像、語文 或其它多元感官與心智模式,且個體會產生正向的心理感受。」由於傾向的內涵 由上述討論可分為情意的動機,與認知的心智習慣;而從想像的定義來看,情意 內涵不只包含動機,還包括正向情感反應,因此想像傾向在情意方面為個體具有 動機進行想像活動,並有正向的情感反應;而認知內涵包含超越現實的心智習慣, 因此個體會習慣運用擴散性思考,進行超越現實特性的想像。最後,結合對想像 的動機、情感反應與心智習慣因素,將想像傾向定義為「個體具有動機進行想像 活動,習慣運用可能性的擴散思考,創造出具有超越現實特性的構念或事物,並 可產生正向的情感反應。」. 17.

(31) 第二節 未來思考傾向的意涵 由於全球快速變遷,而世界公民面對未來的各種問題與挑戰,對未來進行思 索是人類自古以來共通的經驗,小至我們對下一秒鐘即將改變狀態的預期,乃至 於對整個人類世界歷史趨勢的思考,都是對於未來進行思索的範疇。在社會環境 方面,根據經濟合作開發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看法,所謂未來思考是提供多元的取向或方法來探索 未來社會在各種領域或層面的變化與轉型(OECD,2007)。他們認為:未來思 考讓我們思考在未來 10 年、15 年、20 年,或是更多年的根本性改變;人類雖然 無法預測未來,但可以預期某種範圍內可能的未來,然後自問「何種未來對哪一 種人或哪一種社會是最好的選擇?」。而在教育方面,為了提供知識、技能與態 度等各種面向的涵養,因此自 2005 年開始至 201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為 永 續 的 未 來 而 教 育 」( 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十年計畫,以促進與改善教育,將「永續未來」融入世界各國各 層級的教育策略與行動中,重視永續未來的教育與學習。(UNESCO, 2009),由 上述可知「未來思考」對於世界公民的重要性。以下將從「未來思考的定義」 、 「未 來思考傾向的認知與情意因素」二方面探討。. 壹、未來思考的定義 就未來學(Futures Studies 或 Futurology)的觀點而言,個體對於未來的思 索即是一種「未來思考(futures thinking)」,可說是帶有未來時間觀的思考的 方式。未來時間觀是個體對他的心理未來時間觀照的總合(Lewin, 1951),同時 也是個人對未來事件的時間安置及排序(Wallace, 1956),或是對未來事件的全 面性關心(Kastenbaum, 1961)。除了關心與安排未來事件外,有些學者進一步 指出未來時間觀為個體對未來目標的期望(De Volder & Lens, 1982; Nuttin & 18.

(32) Lens, 1985)。由上述得知,「未來時間觀」是指對未來目標的關心與期望,也 就是說,個體帶有對未來目標關心與期望的未來時間觀來進行思考,即是「未來 思考」。詹志禹與陳玉樺(2011)提到未來思考可以幫助我們超越立即的限制、 既存的態度與現有的行動,而有助於遠程思考與短程思考的帄衡,以便共同創造 一個期望的(desirable)未來。對於教育而言,Hicks(2002)所提出未來教育課 程(Educating for the future)的九項要素,其中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建構一個創 造更加公義與永續未來的願景。 如何共同創造出期望的未來願景呢?以下將針對未來思考的教育層面說明 其進行的方式與階段。Galtung(1982)為年輕人的「未來思考」教育定義了三 種思索未來的方式:(1)大概的未來(probable futures)—意指以實證的觀點從過 去的經驗法則,預測或推論一個未來的客觀輪廓。(2)可能的未來(possible futures)—意指以建構或詮釋的觀點,想像或創造多種可能未來的願景。(3)期望 的未來(desirable / preferred futures)—意指以批判或辯證的觀點,洞察或選擇真 正符合個體期望或價值觀的未來。Bjerstedt(1982)進一步定義了第四種預備未 來的方向,稱為可預見的未來(prospective futures)—意指以行動與動態的觀點, 使得未來成為進行中的可能。個體思索大概的未來、可能的未來、期望的未來、 可預見的未來四種思考未來的方式,近似於Parker(1989)在未來學的教學模式 中區分未來思考為四大階段:第一階段「考慮未來」,旨在引導學生理解過去與 現在之因果關係,藉此引起動機並培養其預期改變的能力,亦即思索即為前述的 「大概的未來(probable futures)」;第二階段「想像未來」,則植基於第一階 段的思考,透過其想像力,發展各種可能的未來,其所思索者即為前述的「可能 的未來(possible futures)」;第三階段「選擇未來」階段,則是透過其批判思 考、價值澄清與做決定的能力,選擇一個「期望的未來(desirable / preferred futures)」;第四階段「建立未來」階段,則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用以建立一 個美麗且璀璨的未來圖像,並付諸實行,成為前述的「可預見的未來(prospective futures)」。以上學者所提出的未來思考觀點整理如表2-1。 19.

(33) 表 2-1 未來思考階段與方式對照表 提出者. Parker(1989). Galtung(1982)& Bjerstedt(1982). 考慮未來. 大概的未來(probable futures). 未來思考. 想像未來. 可能的未來(possible futures). 階段與方式. 選擇未來. 期望的未來(desirable / preferred futures). 建立未來. 可預見的未來(prospective futures). 從以上四階段考慮大概的未來(了解因果預測未來)→想像可能的未來(想 像未來的可能性)→選擇期望的未來(透過批判選擇想要的未來)→建立可預見 的未來(建構並實行未來的圖像),呼應了詹志禹、林顯達、陳嘉成(2010)所 提到未來教育,可引領學生創意地思考未來的情境、啟發學生連結過去、瑝下與 未來的脈絡,增加人們對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面向的認識,並基於以上的 知識,建構對未來、區域以及自我的未來想像,並發展學生對未來的基礎知識、 態度與價值觀,以利其判斷什麼是適宜的、或然的未來(probable futures) ,或是 期望的未來(preferable futures)。由此可知,要建構期望的未來願景前,先需要 了解環境的過去與現在的因果關係,並充實對現今社會的知識,想像各種可能性 的未來,接著評估選擇期望的未來,最後才能將所建構未來的圖像付諸實行。因 此,本研究將「未來思考」的定義為「在關懷未來前提下進行的思考過程,推測 過去、現在、未來因果關係,想像思考未來的可能性,評估與選擇想要的未來, 並實行更美好的未來圖像。」. 貳、未來思考傾向的認知與情意因素 由以上對於未來思考的定義「在關懷未來前提下進行的思考過程,推測過去、 現在、未來因果關係,想像思考未來的可能性,評估與選擇想要的未來,並實行 更美好的未來圖像。」包含了未來思考的歷程階段、價值、思考技巧、行動等內 涵,欲探討未來思考傾向的因素,可同於想像傾向的區分,將未來思考傾向區分 20.

(34) 為認知與情意因素進行探討,即為未來思考傾向包含了認知因素─心智習慣,情 意─動機。 一、未來思考傾向之認知因素:未來思考技巧的傾向 林偉文(2011)提出在 Parker(1989)四個未來思考階段「考慮未來、想像 未來、選擇未來、建立未來」中,都必需植基於良好的思考(good thinking) 。然 而良好的思考在這四階段所相對應的認知思考技巧有哪些?探討如下: (一)考慮未來─系統思考 在「考慮未來」階段,主要是進行問題分析,並找出可能影響未來的「因果」 法則,因此所需要的是「系統思考」 。詹志禹、陳玉樺(2011)指出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必頇把思考的焦點從局部分工轉移到整體運作,從個別事件轉移到結 構因素,從個人能力轉移到制度設計,從單向因果關係轉移到循環回饋機制,從 線性模式轉移到非線性模式。因此在考慮未來時,個體可搜尋過去的線索,使用 因果經驗的法則,推測事情未來的發展。 (二)想像未來─可能性思考 「想像未來」階段,主要產生大量、新奇且獨特的未來可能情節,因此這個 階段需要運用各種「可能性思考」(possibility thinking)的技巧。近年來研究顯 示,未來思考意指想像未來可能性的事件(D’Argembeau, Ortoleva, Jumentier, & Van der Linden, 2010),或個體能創意的去想像未來無限可能的假設性景象 (hypothetical future scenarios)(Fortunato & Furey, 2009),即為建構創造出多種 可能未來的願景(Galtung, 1982)。可從不同的觀點發現與定義問題,透過「如 果…會如何…」 (what if?)問題來引導思考過程,跳脫框架,創意地想像未來可 能的發展,想像創造出未來有關的情景。 (三)選擇未來─批判思考 在「選擇未來」階段,主要是透過邏輯系統或價值系統,針對未來情景進行 分析、辯證與判斷,此一階段則需要「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Ennis(1985) 認為批判思考歷程乃起源於個體為了解決問題,觀察外在訊息或與其他人互動以 21.

(35) 獲得資訊,此外,還需與自己的背景知識相結合,以奠定後續的推論基礎,使個 體能有效進行演繹、歸納、價值判斷等技巧。然而,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個體除 了可與外在交互作用獲得知能外,還可運用「想像和創新方法」尋求問題的答案 或解決的途徑,此即為 Eisner(1965)所提出批判思考技巧中的「推測技巧」, 經由內在想像、超越現實的環境或條件,構想出可能的途徑以解決現況。在此過 程中,個體需具備批判思考的傾向,連續不斷的推論、演繹、歸納、想像、運用 創新方法、超越現實等技巧,直到最後能做出合理性的決定,選擇期望的未來。 (四)建立未來─希望思考 「建立未來」階段,為了付諸行動實踐理想未來,個人必頇調適自我並營造 選擇有利情勢,以解決未來願景與現實衝突的問題,而此時便涉及個人需要克服 壓力,達成預期目標的問題,此階段需要基於希望理論(hope theory)所進行的 「希望思考」 。希望理論係由 Snyder、Lehman、Kluck 及 Monsson(2006)提出, 「希望」是指個人找到達到預期目標的途徑,並充滿動機去運用這些途徑的心理 感受,希望亦即是一種個人對目標達成的認知思考歷程。而希望感涉及目標 (goals)、路徑思考(pathways thinking)及動力思考(agency thinking)三種互 動歷程。目標是一連串個人心智活動之標的;路徑思考是個人對於自己找出達到 目標有用路徑能力的知覺(Snyder, Sigmon, Rand, 2002) ;動力思考則是指個人對 運用路徑或策略以達成目標的能力知覺(Snyder, Rand et al., 2002; Snyder, Lopez, Shorey, Rand, Feldman, 2003)。一般論之,高希望者比低希望者更會激勵自己採 取行動。瑝個體認為其所追求的目標有價值時,則會同時引發個人的路徑思考和 動力思考不斷的產生。. 二、未來思考傾向之情意因素:動機的傾向 Amabile(1996)將影響創造歷程的工作動機,區分成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兩種,內在動機是指個體投入工作主要是為了工作本身,因為個體視工作為有趣 的或具挑戰性的活動。外在動機則是指投入工作主要是為了達成工作任務以外的 22.

(36) 某個目的(如:獲得讚賞、贏得比賽),一般而言,內在動機有助於創造力,而 外在動機的方面,有一部分的外在動機可針對個體的能力提供資訊,或是得以授 權讓個體從事興奮的事情者,將有助於創造力,被稱之為綜效性(synergistic) 外在動機,而如涉及競爭、監控、負面評價的預期、對獎賞的關注、對工作的限 制等外在動機因素,會有害於創造力,稱為非綜效性(nonsynergistic)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對創造歷程中的「問題或任務確認」及「反應產生」有正面的助益, 對應到未來思考階段,即為「考慮未來」及「想像未來」的階段,故可推測「考 慮未來」與「想像未來」兩階段會受到內在動機的影響。另一方面,綜效性外在 動機本指驅使組織成員把工作做得更好,並且能與內在動機產生交互作用,增強 個體創意表現,根據 Amabile(1996)的觀點,影響創造歷程中的「準備」與「反 應確認與溝通」階段,亦即未來思考階段中的「考慮未來」及「選擇未來」兩階 段,故可推論「考慮未來」與「選擇未來」兩階段將受到綜效性外在動機的影響。 此外,最後一個階段為「建立未來」,此階段係屬個體將內心的未來想像產物付 諸實踐的階段,推測將同時受到兩種動機影響。整理以上所提未來思考歷程四階 段相對應的創造歷程、認知思考系統、有益的情意動機型態如表 2-2。 表 2-2. 未來思考歷程四階段相對應的創造歷程、認知思考系統、有益的動機型態 考慮未來. 想像未來. 選擇未來. 建立未來. 大概的未來. 可能的未來. 期望的未來. 可預見的未來. 未來思考. 問題分析、找出. 產生大量、新奇. 透過邏輯、價值. 調適自我並營造. 階段. 可能影響未來的. 且獨特的未來情. 針對未來進行分. 選擇有利情勢以. 因果法則. 節. 析、辯證與判斷. 解決未來願景與 現實衝突的問題. 認知思考 技巧. 系統思考. 可能性思考. 批判思考. 希望思考. (systems. (possibility. (critical. (hope. thinking). Amabile. 準備、問題. (1983). 或任務確認. thinking). thinking). theory). 反應產生. 反應確認與溝通. 結果. 內在動機. 綜效性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 創造歷程 有益的 動機型態. 內在動機 綜效性外在動機. 綜效性外在動機 23.

(37) 參、小結: 本研究的未來思考定義為「在關懷未來前提下的思考過程,推測過去、現在、 未來因果關係,想像思考未來的可能性,評估與選擇想要的未來,並建構與實行 更美好的未來圖像。」同於未來思考階段(Parker, 1989)的一系列光譜,從「考 慮未來」到「建立未來」為一完整思考未來的歷程。始於理解過去到現在的因果 關係,運用系統思考,引起思考大概的未來之動機(考慮未來);透過想像力思 考多種可能性,運用可能性思考,發展出許多可能的未來(想像未來);運用批 判思考能力,運用價值澄清、超越現實、想像創新、推論等技巧,選擇期望的未 來(選擇未來) ;最後運用希望思考,實行自己可預見的未來圖像(建立未來)。 由於傾向的內涵經文獻討論可知,分為情意的動機因素與認知的心智習慣因 素。未來思考傾向的情意方面,個體具有內外在或綜效性動機進行未來思考活動, 更運用了「希望思考」,尋找達到預期目標的途徑,並充滿動機去運用途徑。未 來思考傾向的認知方面,個體傾向運用「系統思考」、「可能性思考」、「批判 思考」的心智習慣,個體進行可能性思考的進行「系統思考」技巧為分析問題, 找出可能影響未來的因果法則,並推測事件發展(詹志禹、陳玉樺,2011),而 運用分析、推論、演繹、歸納、想像、創新方法、超越現實、判斷等方式,透過 「批判思考」的解決問題方式,選擇合適的結果;因此,「系統思考」與「批判 思考」兩種思考習慣可視為連續的解決問題歷程,由過往的原因線索,經由思考 的技巧來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因此將兩者合併命名為「鑒往知來」的傾向。 再者,個體利用「可能性思考」技巧思考可能的未來,建構創造多種可能未來的 情節(Galtung, 1982),因此將此認知因素命名為「情節建構」的傾向。綜合上 述,將未來思考傾向定義為「個體具有動機進行未來思考活動,習慣運用系統思 考、可能性思考、批判思考,以分析、想像、創新、超越現實等方式進行因果推 測,建構可能的未來的情節。」. 24.

(38) 第三節. 歸納未來想像傾向因素. 壹、未來思考與想像 為歸納未來想像傾向的內涵,從探究想像與未來思考的定義可得知兩者的清 楚樣貌,而這兩者之間有無密切的關係?從未來思考中個體所使用的未來時間觀 來談與想像之間的關係。瑝個體具有未來時間觀時,對於不同時間距離(temporal distance)的預期目標,會產生不同的想像程度。可從「建構層次理論」的觀點 (Trope & Lberman, 2003)來予以解釋,瑝個體對不同時間距離進行思考時,會 改變個體對事物的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因而改變其對未來事件的 反應。若思考未來目標的時間距離愈近時,個體會以較具體及脈絡化的表徵來予 以思考,即低層次的建構(low-level construals);但瑝思考未來目標的時間距離 較遠時,認知思考將以較抽象及去脈絡化的方式來表徵,即高層次建構(high-level construals)。並由許多實徵研究指出,未來思考會引發抽象思考,並經由抽象思 考來提升想像思考表現(e.g., Finke, 1995; Förster, Friedman, Liberman, 2004; Ward, 1995)。瑝個體具有未來時間觀,會對未來目標產生認知預期思考,且瑝思考距 離較遠的未來目標時,將以高層次建構認知的思考來表徵,可引發抽象的想像思 考,因而提升想像思考的表現。此屬於一連串的影響反應,因此,未來時間觀與 想像具有密切的關係。. 貳、未來想像傾向因素 由於思考距離較遠的未來目標時,將以高層次建構認知的思考來表徵,可引 發抽象想像思考,因而提升想像思考的表現,可知想像與未來思考有密切的關係, 此外,近期未來教學、想像教學與未來想像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發展綜合「想 像」與「未來思考」構念的測驗工具越趨重要,以往從未合併兩者構念發展量表, 因此研究者嘗詴從文獻探討中歸納出「想像」與「未來思考」的定義,合併整理 出編題的架構。 25.

(39) 在想像方面,以「創造想像」為主軸概念(張春興,1989;李璞珉,1996; 邱發忠等人,2011;滕守堯,1997; Singer, 1999; Vygotsky, 2004),加上想像 相關的表徵與感覺反應,定義「想像是一種心理動態歷程,以既往經驗為骨架, 運用可能性的擴散思考,創造出具有超越現實特性的構念或事物,其表徵方式為 圖像、語文或其它多元感官與心智模式,且個體會產生正向的心理感受。」接續 著探討「傾向」的概念,不只包含以往所認定的「情意」因素(Cacioppo, Petty, 1996;Costa, 1991),更重要的是還包含了「認知」因素(Facione, Sanchez, 1994; Norris, 1995;Perkins, D. N., Ritchhart, 2004)。結合想像與傾向內涵,歸納出想 像傾向之認知因素─超越現實的傾向,想像傾向之情意因素─動機的傾向、正向 情感反應的傾向,其中動機傾向方面,包括內在目標、自我效能、價值三層面。 因此,想像傾向的因素共可分為「內在目標」、「自我效能」、「價值」、「正 向情感」、「超越現實」五大層面。定義想像傾向為「個體具有動機進行想像活 動,習慣運用可能性的擴散思考,創造出具有超越現實特性的構念或事物,並產 生正向的情感反應。」 在未來思考方面,未來思考為「在關懷未來前提下進行的思考過程,推測過 去、現在、未來因果關係,想像思考未來的可能性,評估與選擇想要的未來,並 建構與實行更美好的未來圖像」 (詹志禹,林顯達,陳嘉成,2010;Bjerstedt, 1982; Galtung, 1982; Parker, 1989) 。再者,透過未來思考階段、未來思考方式與 Amabile (1996)的動機理論三者,歸納出未來思考傾向之情意因素─動機的傾向,其中 動機傾向同想像的動機傾向,包括內在目標、自我效能、價值三層面;未來思考 傾向之認知因素─鑒往知來的傾向、情節建構的傾向。因此,未來思考傾向的因 素共可分為「內在目標」、「自我效能」、「價值」、「鑒往知來」、「情節建 構」五大層面。定義未來思考傾向為「個體具有動機進行未來思考活動,習慣運 用系統思考、可能性思考、批判思考,以分析、想像、創新、超越現實等方式進 行因果推測,建構可能的未來的情節。」. 26.

(40) 合併「想像傾向」與「未來思考傾向」兩架構之前,先以未來想像傾向的情 意與認知層面為基礎,從主觀上對未來想像活動抱持正面的態度(情意層面), 從客觀上具有從事未來想像活動的心智習慣(認知層面),歸納出「未來想像傾 向」的定義,即為「個體具有動機進行未來想像活動,根據過去推測,創造出超 越現實的構念或事物,建構未來可能發生的情節,並產生正向的情感反應」。再 者,歸納「想像傾向」與「未來思考傾向」之情意與認知兩層面的相同與特殊部 分。相同方面,兩者皆含有情意層面「內在目標」、「自我效能」、「價值」的 動機因素;而特殊方面,想像具有特殊的認知特徵─「超越現實」與情意表現─ 「正向情感」,而未來思考具有特殊的認知特徵─「鑒往知來」與「情節建構」, 由於瑝合併「想像傾向」與「未來思考傾向」為「未來想像傾向」的構念,研究 者除了取其相同的動機因素外,並分別將兩者之特殊特徵表現亦納入未來想像傾 向的構念中,暫時將「未來想像傾向」歸納為七大因素:「內在目標」、「自我 效能」、「價值」、「正向情感」、「超越現實」、「鑒往知來」、「情節建構」。 預計將以此七大因素作為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七大發展架構。. 27.

(41) 第四節. 未來想像傾向相關工具的評述. 由上述歸納出未來想像傾向七大因素,作為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七大發展架構, 但目前因無專門針對「未來想像傾向」構念發展測量工具,因此將探討與參考未來想 像傾向相關的測量工具。然而,從前述定義可知,「未來想像傾向」包含了「想像傾 向」及「未來思考傾向」的成分,其中因無未來思考的測量工具,改以探討進行未來 思考所需「未來時間觀」的相關測驗。因此,本節擬探討與評述兩者的相關測量工具, 以做為「未來想像傾向量表」設計之的依據,與未來想像傾向的理論基礎。以下即針 對「想像傾向」及「未來時間觀點」相關測量工具分別說明之。. 壹、想像傾向的相關測量 回顧以往測量想像傾向的相關工具,得知並無特定工具測量個體的想像傾向。 然而,發現有兩種較廣為應用的創造傾向測驗為:「羅賽浦創造傾向量表」 (Raudsepp’s creative tendency scale)(Raudsepp, 1981)與「威廉斯創造力測驗」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Williams,1980);兩者皆屬於擴散性思 考測驗,與此相關的創造力測驗一直廣用於教育界與企業界(Plucker & Renzulli, 1999) ,兩者皆引進國內,分別由洪瑞雲(1982)與林幸台與王木榮(1987, 1994) 所修訂;其中「想像」皆為兩者重要的測量向度之一。林偉文、朱采翎、王毓苓、 朱嘉琪、劉家瑜(2011)於國內發展出第一套專為測量想像情意成份的「想像力 特質問卷」,此為近期最新以「想像」為主要向度的測驗。將分析三者測驗內與 未來想像傾向相關的因素與題目,做為支持本研究量表的理論構念。以下將分別 簡介,並以想像思考傾向的角度分析三者測驗,比對每份量表與想像相關的認知 與情意向度:.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

Continue to serve as statements of curriculum intentions setting out more precisely student achievement as a result of the curriculum.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stress: Link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motivation, and school experience.. Self-Concept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social context, self-perception,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antecedents of dropping out; (2) students’ self-factor was a

1、 Focusing on the unit of “circle”, the variation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3. The variati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As to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 on information ethics, students who get high, middle, and low scores on basic computer operation also perform differently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