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思考傾向的意涵

在文檔中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 (頁 31-3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未來思考傾向的意涵

由於全球快速變遷,而世界公民面對未來的各種問題與挑戰,對未來進行思 索是人類自古以來共通的經驗,小至我們對下一秒鐘即將改變狀態的預期,乃至 於對整個人類世界歷史趨勢的思考,都是對於未來進行思索的範疇。在社會環境 方面,根據經濟合作開發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看法,所謂未來思考是提供多元的取向或方法來探索 未來社會在各種領域或層面的變化與轉型(OECD,2007)。他們認為:未來思 考讓我們思考在未來 10 年、15 年、20 年,或是更多年的根本性改變;人類雖然 無法預測未來,但可以預期某種範圍內可能的未來,然後自問「何種未來對哪一 種人或哪一種社會是最好的選擇?」。而在教育方面,為了提供知識、技能與態 度等各種面向的涵養,因此自 2005 年開始至 201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為 永 續 的 未 來 而 教 育 」( 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十年計畫,以促進與改善教育,將「永續未來」融入世界各國各 層級的教育策略與行動中,重視永續未來的教育與學習。(UNESCO, 2009),由 上述可知「未來思考」對於世界公民的重要性。以下將從「未來思考的定義」、「未 來思考傾向的認知與情意因素」二方面探討。

壹、未來思考的定義

就未來學(Futures Studies 或 Futurology)的觀點而言,個體對於未來的思 索即是一種「未來思考(futures thinking)」,可說是帶有未來時間觀的思考的 方式。未來時間觀是個體對他的心理未來時間觀照的總合(Lewin, 1951),同時 也是個人對未來事件的時間安置及排序(Wallace, 1956),或是對未來事件的全 面性關心(Kastenbaum, 1961)。除了關心與安排未來事件外,有些學者進一步 指出未來時間觀為個體對未來目標的期望(De Volder & Lens, 1982; Nuttin &

19

Lens, 1985)。由上述得知,「未來時間觀」是指對未來目標的關心與期望,也 就是說,個體帶有對未來目標關心與期望的未來時間觀來進行思考,即是「未來 思考」。詹志禹與陳玉樺(2011)提到未來思考可以幫助我們超越立即的限制、

既存的態度與現有的行動,而有助於遠程思考與短程思考的帄衡,以便共同創造 一個期望的(desirable)未來。對於教育而言,Hicks(2002)所提出未來教育課 程(Educating for the future)的九項要素,其中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建構一個創 造更加公義與永續未來的願景。

如何共同創造出期望的未來願景呢?以下將針對未來思考的教育層面說明 其進行的方式與階段。Galtung(1982)為年輕人的「未來思考」教育定義了三 種思索未來的方式:(1)大概的未來(probable futures)—意指以實證的觀點從過 去的經驗法則,預測或推論一個未來的客觀輪廓。(2)可能的未來(possible futures)—意指以建構或詮釋的觀點,想像或創造多種可能未來的願景。(3)期望 的未來(desirable / preferred futures)—意指以批判或辯證的觀點,洞察或選擇真 正符合個體期望或價值觀的未來。Bjerstedt(1982)進一步定義了第四種預備未 來的方向,稱為可預見的未來(prospective futures)—意指以行動與動態的觀點,

使得未來成為進行中的可能。個體思索大概的未來、可能的未來、期望的未來、

可預見的未來四種思考未來的方式,近似於Parker(1989)在未來學的教學模式 中區分未來思考為四大階段:第一階段「考慮未來」,旨在引導學生理解過去與 現在之因果關係,藉此引起動機並培養其預期改變的能力,亦即思索即為前述的

「大概的未來(probable futures)」;第二階段「想像未來」,則植基於第一階 段的思考,透過其想像力,發展各種可能的未來,其所思索者即為前述的「可能 的未來(possible futures)」;第三階段「選擇未來」階段,則是透過其批判思 考、價值澄清與做決定的能力,選擇一個「期望的未來(desirable / preferred futures)」;第四階段「建立未來」階段,則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用以建立一 個美麗且璀璨的未來圖像,並付諸實行,成為前述的「可預見的未來(prospective futures)」。以上學者所提出的未來思考觀點整理如表2-1。

20 表 2-1 未來思考階段與方式對照表

提出者 Parker(1989) Galtung(1982)& Bjerstedt(1982)

未來思考 階段與方式

考慮未來 大概的未來(probable futures)

想像未來 可能的未來(possible futures)

選擇未來 期望的未來(desirable / preferred futures)

建立未來 可預見的未來(prospective futures)

從以上四階段考慮大概的未來(了解因果預測未來)→想像可能的未來(想 像未來的可能性)→選擇期望的未來(透過批判選擇想要的未來)→建立可預見 的未來(建構並實行未來的圖像),呼應了詹志禹、林顯達、陳嘉成(2010)所 提到未來教育,可引領學生創意地思考未來的情境、啟發學生連結過去、瑝下與 未來的脈絡,增加人們對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面向的認識,並基於以上的 知識,建構對未來、區域以及自我的未來想像,並發展學生對未來的基礎知識、

態度與價值觀,以利其判斷什麼是適宜的、或然的未來(probable futures),或是 期望的未來(preferable futures)。由此可知,要建構期望的未來願景前,先需要 了解環境的過去與現在的因果關係,並充實對現今社會的知識,想像各種可能性 的未來,接著評估選擇期望的未來,最後才能將所建構未來的圖像付諸實行。因 此,本研究將「未來思考」的定義為「在關懷未來前提下進行的思考過程,推測 過去、現在、未來因果關係,想像思考未來的可能性,評估與選擇想要的未來,

並實行更美好的未來圖像。」

貳、未來思考傾向的認知與情意因素

由以上對於未來思考的定義「在關懷未來前提下進行的思考過程,推測過去、

現在、未來因果關係,想像思考未來的可能性,評估與選擇想要的未來,並實行 更美好的未來圖像。」包含了未來思考的歷程階段、價值、思考技巧、行動等內 涵,欲探討未來思考傾向的因素,可同於想像傾向的區分,將未來思考傾向區分

21

為認知與情意因素進行探討,即為未來思考傾向包含了認知因素─心智習慣,情 意─動機。

一、未來思考傾向之認知因素:未來思考技巧的傾向

林偉文(2011)提出在 Parker(1989)四個未來思考階段「考慮未來、想像 未來、選擇未來、建立未來」中,都必需植基於良好的思考(good thinking)。然 而良好的思考在這四階段所相對應的認知思考技巧有哪些?探討如下:

(一)考慮未來─系統思考

在「考慮未來」階段,主要是進行問題分析,並找出可能影響未來的「因果」

法則,因此所需要的是「系統思考」。詹志禹、陳玉樺(2011)指出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必頇把思考的焦點從局部分工轉移到整體運作,從個別事件轉移到結 構因素,從個人能力轉移到制度設計,從單向因果關係轉移到循環回饋機制,從 線性模式轉移到非線性模式。因此在考慮未來時,個體可搜尋過去的線索,使用 因果經驗的法則,推測事情未來的發展。

(二)想像未來─可能性思考

「想像未來」階段,主要產生大量、新奇且獨特的未來可能情節,因此這個 階段需要運用各種「可能性思考」(possibility thinking)的技巧。近年來研究顯 示,未來思考意指想像未來可能性的事件(D’Argembeau, Ortoleva, Jumentier, &

Van der Linden, 2010),或個體能創意的去想像未來無限可能的假設性景象

(hypothetical future scenarios)(Fortunato & Furey, 2009),即為建構創造出多種 可能未來的願景(Galtung, 1982)。可從不同的觀點發現與定義問題,透過「如 果…會如何…」(what if?)問題來引導思考過程,跳脫框架,創意地想像未來可 能的發展,想像創造出未來有關的情景。

(三)選擇未來─批判思考

在「選擇未來」階段,主要是透過邏輯系統或價值系統,針對未來情景進行 分析、辯證與判斷,此一階段則需要「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Ennis(1985)

認為批判思考歷程乃起源於個體為了解決問題,觀察外在訊息或與其他人互動以

22

獲得資訊,此外,還需與自己的背景知識相結合,以奠定後續的推論基礎,使個 體能有效進行演繹、歸納、價值判斷等技巧。然而,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個體除 了可與外在交互作用獲得知能外,還可運用「想像和創新方法」尋求問題的答案 或解決的途徑,此即為 Eisner(1965)所提出批判思考技巧中的「推測技巧」,

經由內在想像、超越現實的環境或條件,構想出可能的途徑以解決現況。在此過 程中,個體需具備批判思考的傾向,連續不斷的推論、演繹、歸納、想像、運用 創新方法、超越現實等技巧,直到最後能做出合理性的決定,選擇期望的未來。

(四)建立未來─希望思考

「建立未來」階段,為了付諸行動實踐理想未來,個人必頇調適自我並營造 選擇有利情勢,以解決未來願景與現實衝突的問題,而此時便涉及個人需要克服 壓力,達成預期目標的問題,此階段需要基於希望理論(hope theory)所進行的

「希望思考」。希望理論係由 Snyder、Lehman、Kluck 及 Monsson(2006)提出,

「希望」是指個人找到達到預期目標的途徑,並充滿動機去運用這些途徑的心理 感受,希望亦即是一種個人對目標達成的認知思考歷程。而希望感涉及目標

(goals)、路徑思考(pathways thinking)及動力思考(agency thinking)三種互 動歷程。目標是一連串個人心智活動之標的;路徑思考是個人對於自己找出達到 目標有用路徑能力的知覺(Snyder, Sigmon, Rand, 2002);動力思考則是指個人對 運用路徑或策略以達成目標的能力知覺(Snyder, Rand et al., 2002; Snyder, Lopez, Shorey, Rand, Feldman, 2003)。一般論之,高希望者比低希望者更會激勵自己採 取行動。瑝個體認為其所追求的目標有價值時,則會同時引發個人的路徑思考和 動力思考不斷的產生。

二、未來思考傾向之情意因素:動機的傾向

Amabile(1996)將影響創造歷程的工作動機,區分成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兩種,內在動機是指個體投入工作主要是為了工作本身,因為個體視工作為有趣

Amabile(1996)將影響創造歷程的工作動機,區分成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兩種,內在動機是指個體投入工作主要是為了工作本身,因為個體視工作為有趣

在文檔中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 (頁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