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

在文檔中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 (頁 14-1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目的在於發展一份未來想像傾向量表,全章共分成兩節,第一節為研 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推動未來想像教育具重要性

人因夢想而偉大,因夢想而有所作為,創造未來的夢想是人類最重要的事。

雖然未來還沒到來,卻充滿了許多可能,使人對未來產生期望,進而創造出對未 來的夢想。在創造未來夢想之前,人的「想像力」很重要,愛因斯坦曾說:「想 像力遠比知識更來得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它包含了一切,

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亦說「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 的角度看舊問題,都需要想像力,是科學進步的動力。」透過想像,可以創造出 更適切的方案來解決所面對的問題(Gharabaghi, 2008),由此可知,想像力已經 成為心理學、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的重要研究領域,其為創造活動的催 化劑,也是文化和科學進化的動力(Lindqvist, 2003)。這無限的想像力可說是人 類進化的根本,超越了現有的知識,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思維過程,透過不受 限制的想像力思考運作,描繪出人類所渴望的夢想,能推動世界的進步。由於目 前全球快速變遷,世界將面對未來各種問題與挑戰,人們要期望什麼樣的未來?

如何讓未來的世界更加進步?即可透過想像力來思考未來,如此,「未來想像」

成為了人們使世界進步的關鍵能力。

無論對於未來的想像如何,其重點不在於「預測結果的正確性」,而在於透 過想像未來和參與創造未來的學習歷程而啟發夢想、關懷未來,並陶冶想像力、

創造力、系統思考與未來思考(futures thinking)等相關能力(詹志禹,陳玉樺,

2

2011)。這句話題點出目前臺灣最大的瓶頸之一,就是人民缺乏想像未來與創造 未來的能力,以教育觀點來看,臺灣的未來想像思維的教育並不普及,加上全民 缺乏參與想像未來的經驗,因此在想像與創造未來的能力較薄弱,需從教育著手,

開始培養這一代學生未來想像的能力。

近幾年來,世界已有許多國家與機構投入未來想像教育的培育計畫。整體教 育方面:加拿大想像力教育研究團隊(Imagin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group),以 想像力教育為課程找回生命,規畫深度學習 (learning in depth)計畫,讓師生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皆可發揮想像力,使課程知識變得更鮮活、生動且有意義;芬 蘭政府邀請全民共同規劃 2012 年需重建的豌豆島,從三歲孩童到專業建築團隊 都可參與城市建設,學習觀察環境與表達想法,親身體會都市建設實務,並在貢 獻自己意見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對環境有影響力。文學方面,美國麻省理工學 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寫作與人文研究學系(Department of Writing and Humanistic Studies)於 2004 起開設了一門「想像未來」寫作課程

(Writing on Contemporary Issues: Imagining the Future),透過未來想像相關的文 章與電影等素材,教導各種寫作形式與技巧,嘗詴以創作的方式建構對未來的願 景。在科技與文學結合方面,於 2008 年底 MIT 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

與動畫製作公司著手合作,成立未來說故事中心(Center for Future Storytelling),

研發尖端科技,藉由「說故事」方式與觀眾互動,描繪出更清楚且有創意的未來 的輪廓。藝術方面,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of England)設置一個獨立 推動為推動藝術與創意教育的機構─「創意、文化與教育」(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CCE),旗艦計畫為英國「創意伙伴」(Creative Partnership),成立區 域性組織,結合學校、創意代理人與創意實務工作者,師生共同設計發展創意課 程,除產學合作外,亦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與創意特質。

回到國內,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處於 98 年度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總結報告 裡提到:「透過未來想像教育,豐富學子的思想資源,以提升核心價值問題之思 考能力,從而引導出社會整體之多元角度的科技與人文素養,以及整體性地思考

3

未來以及未來想像的能力。」(國科會,2009),可知目前未來想像教育在臺灣的 重要性,進而開始著手推廣。教育部於 2011 年正式推動「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 培育」中程計畫,以「培育對未來的想像、關懷與行動能力」為主軸,培養學習 者創造未來的能力,讓更多優秀人才投入臺灣未來的創意產業,培育出未來想像 與創意的人才,且提升學習者創造想像的能力,即是現今教育最重要的任務。

由此可看出各國透過多元的方式,培養學習者對未來具有豐富的創造想像能 力,在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與複雜性的挑戰時,能以想像思考檢討過去、改變現 在與創造未來,引領人們走向美好的未來。因此,培養具備未來想像能力,已成 為世界各國教育的趨勢。

貳、未來想像傾向的概念有待釐清

近年來各國針對整體世界快速變遷的狀況,已開始進行未來想像的教育計畫,

透過教育政策、教學課程、活動、營隊等,期望能激發學生想像未來的潛能,因 此,在重視未來想像教育的趨勢下,可知提升學生未來想像能力是相瑝地重要。

在進行未來想像計畫、激發個人想像未來的潛能的同時,個人的態度意願等內在 心理,是否會影響未來想像能力的提升程度,或者會發揮何種作用呢?

以創造傾向來談,創造傾向會引發、促進、調節和監控,對創造力發揮作用

(申繼亮、王鑫、師保國,2005)。個體對於想像力的態度、價值觀、興趣與動 機等情意特質,乃為創造潛能發揮成功的重要因素(Clark, 1992),由此可看出 個體內在的特質傾向,對於個人創造能力的發揮佔了很重要的因素。那麼影響個 人發揮未來想像能力的「未來想像傾向」內涵為何?先以想像力來說,一直以來 沒有單一正確的定義方式(Finke, Ward, Smith, 1992)。但近年來對於想像力的探 討,可歸納出想像為透過大腦的心智抽象運作,經過轉換、加工、組合產生成新 意象的動態心理歷程(張春興,1989;朱志賢,1989;Moran , John-Steiner, 2003)。

但目前尚無針對「未來想像傾向」予以探討,值得深入探究,待進一步釐清概念。

4

參、目前缺乏適用於教學情境的未來想像傾向量表

未來想像是目前教育方面積極培養學生的重要的關鍵能力,而了解學生未來 想像傾向的現況,對政策的實施、教師教學上的調整、學生未來想像能力的提升 等,具有實用性與必要性,然而檢索目前相關研究,尚無測量未來想像傾向較適 切的量表工具。

以未來想像傾向相關的量表來看,目前與想像傾向有關的量表,大多修訂自 國外的測驗,如「羅賽浦創造傾向量表」(Raudsepp’s creative tendency scale)

(Raudsepp, 1981)與「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Williams,1980),然而,上述量表在國外的信、效度也一直處於爭議的階段(吳 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且年代較久而常模 需重新建立等問題。而且,量表測驗的構念無法涵括整體想像傾向因素,另與未 來有關的量表,如未來時間觀問卷(The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Questionnaire)

(Peetsma, 2000)以不同面向建構其量表因素,「考慮未來量表」(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s Scale,CFC)(Strathman, Gleicher, Boninger, Edwards, 1994)

測量單一因素,分別考量個人在情意與認知方面對未來的構念,亦無法完整地測 量未來時間觀的概念。

準此之故,由於目前培養學生具備未來想像能力,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趨 勢,相關活動、課程與研究也逐年漸增,但仍無針對未來想像傾向發展出適切的 量表,因此本研究將從相關文獻、實徵研究與相關量表中,歸納與建構出未來想 像傾向因素,並發展適用於教學情境的未來想像傾向量表,可於教育環境內測量 學生對未來想像的傾向,並有助於培養學生未來想像能力。

5

在文檔中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 (頁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