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像力之定義及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想像力之定義及理論基礎

本節就想像力之定義及理論基礎加以探討,共分為「想像的定義」、「表象與 想像」、「想像的分類」、「想像與創造」、「想像的形成」等五個部分。

 

壹、想像的定義

談到想像,很多人會想到 Williams,Williams (1970)將創造力分為流暢、變 通、獨創、精進的認知特質,與想像、挑戰、好奇、冒險的情意特質。Williams 認為想像是創造性傾向中的一種,但想像只可被視為一種傾向嗎?

在談想像力之前,首先,要先了解什麼是「想像」。對於「想像」一詞,許 多學者都將其定義為一種心理過程,也就是在我們心理運作的歷程。朱智賢

(1989)和彭聃齡(1990)都認為想像是一種在頭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 造、重新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而黃希庭(2005)更進一步說明,所謂頭腦 中已有的表象就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記憶和先前形成的表象」。另外,張春興

(2007)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對想像的解釋是:「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 整理組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其中的意象是指記憶中以往感覺經驗的 重現,也就是外在事物透過感官知覺儲存在腦中的表象。茲將學者們對於想像的 定義表列如下:

表 2-1 學者對想像的定義

學者 想像前的原料 想像的作用 想像後產出 界定為 朱智賢(1989) 頭腦中已有表象 加工、改造、重新組合 新形象 心理過程 彭聃齡(1990) 頭腦中已有的表象 進行加工改造 新形象 心理過程 金開誠(1992) 原有的表象和經驗 通 過 自 覺 的 表 象 運

動…以創造

新形象 心理過程

楊辛、甘霖 (1996)

頭腦裡的舊形象 加工改造 新形象 心理過程

Arthur  s.Reber

(李伯黍譯,

2003)

過去經驗的意義、先 前形成的意象

重新合成 新結構 歷程

黃希庭(2005) 經驗的記憶、先前形 成的表象

加工、改造、重新組合 新形象 心理過程

張春興(2007) 記憶中的經驗、意象 整理、組合 新意象 心理歷程

綜合以上學者的論述,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有一條生產線,在這一頭將記 憶中的經驗與表象放入,中間經過加工、改造、整理、重組等作用,最後生產出 一種新形象、新意象,這條生產線在我們的心理運作,整個過程就稱為「想像」。

貳、表象與想像

從上述關於想像的定義可以知道,想像並不能憑空而來,往往必須以記憶 中的表象做為材料。所謂表象是當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於事 物的形象,也就是客觀事物留存在大腦中的印象(張蕙慧,2001;彭聃齡,1990)。 這種印象,並不是只像照相機一樣將客觀事物完整的、原封不動的刻印在腦中,

程中所得到的各種經驗,會成為我們的記憶表象,這表象是透過各種感官的知覺 而來,感知所得的感性材料儲存在人腦之中,並且被加工成感性形象,這就是表 象(張蕙慧,2001;朱智賢,1989)。這加工的手續,端看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 空間中所經歷的社會經驗為何,就會以何種方式來讓表象成形。例如:說到房屋,

大城市的人可以想起高樓大廈的公寓,小城市的人可以想起簡易的小樓,這樣的 表象並不是某一棟房屋的實際特點,而是同類房屋共同特點的綜合。這是表象的 概括性,這種特點,讓表象既可以保留同類事物中的主要屬性和特徵,又突出了 事物獨具個性的形象,或是保留那些最深刻的感知經驗。表象的另一個特點,就 是以直觀的形象來反映現實,稱為直觀性。因為表象以知覺為基礎,而知覺是對 當前事物的反映,一旦脫離知覺對象,知覺就消失了。所以,生來是盲者,就沒 有顏色和色調的表象,生來是聾子,就沒有聲音的表象(楊辛,甘霖,1996)。

Silvery 和 MacKeith 於 1932~1968 期間針對 BBC 電視台的觀眾進行孩提 時期的想像世界調查研究,發現兒童以生活中真實的經驗建構自己的想像世界

(Coben &MacKeith,1991),可見生活經驗對於想像的影響甚大。表象是想像 的基本材料,而表象又必須來自於個人的生活體驗與感受,所以,一個經驗貧乏 的孩子,在不聽與不聞的情況下,其實是很難從事想像的(林真美,1998)。當 我們在學校帶著學生乘著想像的展翅飛翔時,不要忘了提供給他最基本的感受體 驗機會,從經驗中累積足夠的記憶表象存放在心中,否則,體驗貧乏、語言感受 力差的人,即使想要振翅,也無法展開誘人的想像了(林真美,1998)。

參、想像的分類

想像本身原本就非常複雜,加上人們觀察的角度各有不同,對於想像的分類 自然頗為分歧(張蕙慧,2001)。茲將學者們對於想像的分類整理如表 2-2 所示:

表 2-2 學者對想像的分類

學者 分類依據 分類

王志健(1974) 經驗的想像、推理的想像、聯想的想 像、象徵的想像

Winchester ( 陳 蕙 樺,1976)

想像的效果 解釋的想像、創造的想像、聯想的想像

張春興(1989) 按其功能分 預期想像、再生想像、創造想像 朱智賢(1989) 再造想像、創造想像

張清榮(1991) 有無新的創造 再現的想像、創造的想像 狄德羅(楊辛、甘

霖,1996)

想像的功能 想像未來的事物和形象

追憶過去和當前的事物和形象

根據別人的口頭或文學描寫想像出他 從未接觸過的事物和形象

楊辛、甘霖(1996) 有無預定目的 無意想像 有意想像 有意想像按其

內容的新穎程 度、創造程度 及形成方式

再造想像、創造想像

張蕙慧(2001) 與審美活動的 關係密切程度

狹義的想像:再造想像、創造想像 廣義的想像:聯想、幻想

Arthur S.Reber(李 伯黍等譯)(2003)

預期想像、再現想像、創造想像

孫惠柱(2006) 戲劇審美需求 再造想像、創造想像

由以上的整理資料可以發現再造想像、創造想像二類是比較為人所接受的分 類。再造想像又稱再現想像、再生想像,在想像中一般被認為是創造性比較低、

比較不獨特、不新穎的一種想像,但是張蕙慧(2001)認為,再造想像還是具有 相當程度的創造性,因為它是根據語言的描述,或圖樣、符號、標記等的示意,

在腦中再造出相應的新形象(金開誠,1992)。也就是在個人主體經驗記憶的基 礎上,根據語言或其他物質手段的描繪,在頭腦中形成有關事物形象的過程(楊 辛、甘霖,1996)。例如,當我們閱讀紅樓夢,透過作者對於情節、對話、人物 描寫,腦中便會浮現一個林黛玉的形象,這個形象被客觀制約於作者的文筆,具 有相當的普遍性與確定性。但是,每個讀者心中的林黛玉卻又因其主觀而有些微 差異性,因為每個欣賞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思想立場、觀點方法,

他們總是把自己的獨特個性融匯進想像活動中去,對審美對象有一定的改造加工 和豐富擴充(楊辛等,1996)。可以說,若有一萬個讀者,便有一萬個林黛玉,

她們與曹雪芹心目中所要表達的原型更是多多少少都有差距,這就是再造想像的 創造性。所以文學藝術的創作往往少不了再造想像,而表演與欣賞更是它的擅 長。除了藝術活動之外,再造想像可以幫助人們更加具體的、生動的、正確的理 解和記憶所學習的知識,對於知識的傳授、經驗的承續、技術的學習都有莫大的 助益(張蕙慧,2001),對於理解別人的經驗也十分重要(董奇,1995)。

所謂創造想像,就是在創造活動中,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人腦中獨立 地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動(彭聃齡,1990)。與再造想像不同的是,它是一種 不根據現成的描繪而獨立地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所以擁有自由、獨創、新穎和奇 特的特點(楊辛等,1996)。如作家對小說情節、人物形象的構思想像,發明者 對自己將要發明、創新的工具、機器形象,新建築設計的構思想像等,都是創造 想像(朱智賢,1989)。

就像魯迅先生在談到他自己的創作經驗時說:「所寫的事蹟,大抵有一點見 過或聽過的緣由,但絕不全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

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

五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這種「拼湊」, 絕不是一些東西的任意組合,而是表象的碾碎,重新加工、組合,即想像中的創 造的結果。它意味著提煉、集中和概括,意味著藝術的昇華,意味著藝術的典型 化(引自楊辛等,1996)。

董奇(1995)認為,幾乎所有的創造活動都缺少不了創造性想像,創造性想 像和創造性思考被稱為創造力的兩大支柱。因為創造性想像不是過去表象的簡單 重現,而是經過加工改造後創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創造性想像得以結合以往的經 驗,在想像中形成新的設想,是創造性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

綜言之,創造想像在首創性、獨立性、新穎性乃至複雜度、困難度方面是遠 遠超過再造想像的。雖然創造想像和再造想像的性質、內容、功用有所區別,但 其實往往互相滲透,難以截然劃分,再造想像需要創造想像的有益補充,創造想 象也需要利用再造想像作為依據,我們應該不分軒輊,同等重視(張蕙慧,2001)。

除了再造想像與創造想像之外,張春興(1989)另外提出了「預期想像」,

即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或是想像如何達成預期的目的。雖然有人將這樣的 想像歸類為對於未來不切實際的幻想或夢想,但是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問題解 決的演進史,當我們生活中的問題情境、需要尚未得到滿足時,常常在頭腦中出 現需要得到滿足和問題得到解決的情景,這種情景是對現實的一種超前反映,是 對未來的一種預見,這種想像的預見是以具體形象的形式出現的,不同於以概念 形式出現的思維的超前系統。這就是說,當人們面對問題的情景時,頭腦中可能

即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或是想像如何達成預期的目的。雖然有人將這樣的 想像歸類為對於未來不切實際的幻想或夢想,但是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問題解 決的演進史,當我們生活中的問題情境、需要尚未得到滿足時,常常在頭腦中出 現需要得到滿足和問題得到解決的情景,這種情景是對現實的一種超前反映,是 對未來的一種預見,這種想像的預見是以具體形象的形式出現的,不同於以概念 形式出現的思維的超前系統。這就是說,當人們面對問題的情景時,頭腦中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