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為了提升學生的想像力表現,研究者將提取、聯結、綜合、轉換、類比、簡 化等六種想像技巧設計成想像力課程,,自一百年三月至五月底,為期十一週,

每週實施二~四節課,進行二個循環,共計十四次的程教學活動。在教學歷程中 持續從自身與批判諍友的觀察、晤談、省思以及學生作品、學生省思單中發現問 題,並進行課程的修正與調整。茲將本研究主要的發現與結論詳述如下。

壹、想像力課程教學方案設計

一、想像力課程方案模式

在課程開始前,先以一小段故事或情境來引導學生融入學習氣氛中,引發其 學習興趣。接著進行各項想像技巧的練習,先由老師進行技巧的講解與說明,帶 著學生練習一次,接著就讓學生完成想像作品。

二、想像技巧的搭配使用

提取、聯結、綜合、轉換、類比、簡化等六種想像技巧,有的可以單獨使用,

有的則適合搭配其他技巧來使用,端視課程的需要以進行調整或選擇使用。茲說 明如下:

1、提取技巧:是其他技巧的基礎。提取的目的不是在產出想像作品,而是 把腦中的知識表象提取出來,成為各種想像技巧的素材,以作為進行各種想像的 準備。所以提取技巧無法單獨使用,必須與聯結、綜合或轉換技巧搭配使用。

2、聯結、綜合、轉換技巧:這三種技巧的獨立性比較高,所以可以各自搭 配提取技巧使用。但這三者之間又不會互相衝突,所以也可以兩兩搭配或是三者 混合搭配使用。在學生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發現這三種技巧的混合使用。

3、類比技巧:使用於不熟悉的事物上,將之類比成自己熟悉的事物。這樣 的屬性跟其他技巧不太相同,因此在課程上單獨設計比較好。

4、簡化技巧:簡化技巧是要找出事物最基本的功能或元素,經過簡化之後 的元素當作核心,再利用提取技巧找出可以使用的各種想像素材,最後再搭配聯 結、綜合或轉換等三種技巧,就可以創造出想像作品。

以上各種想像技巧的搭配使用原則,

三、學生作品的評量

對於學生作品的評量,可以從二方面進行,一方面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 自評,另一方面則讓同儕對同學們的作品進行互評。在自評中,學生可以針對自 己在上課前、後的不同作品加以比較,看看自己的改變以及自己的感受。在互評 中,可以讓學生看看同學的作品,並且以同儕的角度來審視這樣的作品是符合複 製、改造還是創造的指標。經由這二種評量的呈現,才能真正瞭解學生在想像力 課程中的想像力表現是否有所成長。

貳、學生在想像力課程中的學習

一、學生覺得自己的想像力表現有所進步

在上課前,學生對於要想像這件事是不太有信心的。針對一個問題,讓學生 自己發揮想像來作答,他們能想到的答案大多有限。在想像力課程實施後,學生 透過想像技巧的練習與學習,比較能掌握自己的想法,在想像作品的表現上也大 有進步,對自己也比較有信心了。從學生的省思單中可以發現,大部分的人都覺 得自己想得比較多、比較豐富了,也有人覺得自己的作品從簡單變得比較複雜或 是變得比較生動有趣了。實施想像力課程,讓學生對自己的想像力表現更滿意,

二、學生想像力表現的創造性有所提升

在單元課程結束後的學生互評中,可以了解學生作品在同儕眼中是否具有創 造性。在前後二個單元的作品互評中,可以發現有26個學生的「創造」一項得分 有所提升,有2個學生是略微下降,只有1個學生下降比較多。整體而言,全班的 平均分數在「複製」、「改造」二項都是下降,在「創造」一項則是上升。這代表 學生在想像力課程中,可以將學習到的技巧應用在自己的作品中,發揮自己的想 像力,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想像作品,並且得到同儕的肯定,在想像力表現的創造 性上有所提升。

參、教師在想像力課程教學歷程中的自我成長

在想像力課程教學行動研究歷程中,研究者透過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在課程 進行中時時記錄、觀察及省思,並與批判諍友討論對話,釐清課程中所遇到的問 題並思考解決。以下是研究者從本研究中所獲得的成長與省思:

一、以提取、聯結、綜合、轉換、類比、簡化等六種想像技巧為核心,設計 成想像力課程,並加以實施,能引導學生學習運用想像技巧,提升想像力表現。

二、將想像力相關理論搭配合適且有趣的課程單元主題,化成實際的教學行 動,能帶領學生領略想像的快樂,發揮自身想像力。

三、單元主題的選擇要適合該單元想像技巧的屬性,才能讓學生在運用技巧 時得以發揮自如,展現最大的想像力。

四、因應每個學生不同的擅長與習慣,在課程中要求學生呈現作品時,給學 生選擇自己呈現方式的自由。習慣文字思考的,就讓他以文字敘述;擅長圖像思 考的,就讓他以圖畫方式呈現,不要因為這樣的限制而抹煞了學生的想像力。

五、在課程時間的安排上,要考慮到學生書寫、繪圖的速度,給予充分思考 及完成作品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