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像力課程方案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想像力課程方案

本節將針對想像力課程方案設計時的「課程核心」、「課程主題」、「學生評量」

和「課程架構」分別加以說明。

壹、課程核心

本課程設計的核心,是生產探索模式中的六種想像技巧,透過這六種方法,

可以形成開放性的前創造結構,也就是創造性活動的源頭。在生產探索模式中,

這六種方法分別為:提取(retrieval)、聯結(association)、綜合(synthesis)、轉換

(transformation)、類比轉換(analogical transfer)、類別縮減(categorical reduction)。 其中「類比轉換」一詞,與「轉換」太相似,不容易區別,為了避免學生混淆不 清,因此在教學中,依照其意義將之改為「類比」。而「類別縮減」技巧,就是 要減少物件的雜程度,簡化成最基本的類別。所以,在教學中將之改名為「簡化」, 這樣學生就可以望文生義,瞭解每種技巧所代表的意義。六種技巧就分別定名 為:提取、聯結、綜合、轉換、類比、轉化。

貳、課程主題

把上述六種技巧結合在學生有興趣且適合其程度的課程主題中,可以引發學 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依循主題自然的融入課程,在良好的教學氣氛中進行各種技 巧的學習。

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說,其生活經驗比較侷限於家庭生活與學校環境,對於課 程主題的設計就盡量以他們所熟悉的或是身邊可見的事物為主。以下分別就各個 單元的主題選擇做簡單敘述:

單元一、單元四(提取、聯結、綜合、轉換):這二個單元都是以「提取」

技巧開始,提取出各種表象當作元素之後,接著進行「聯結」技巧將元素做各種 奇特的聯結,以「綜合」技巧將各種元素錯置、重新組合;以「轉換」技巧把元

生對主題事物進行提取,必須挑選他們最熟悉的事物,其心中才會有該事物的表 象可供提取。所以,動物及交通工具就是很好的選擇。這二項都是生活中隨處可 見,並且也常常出現在教科書中,如果要學生提取相關的知識表象應該不難。而 進行綜合技巧前,要提取事物的各項構造,動物及交通工具這二項主體也有一定 的複雜性,可以讓學生將其構造或組成部分進行分解提取。第一單元的主題就是 動物;第四單元的主題就為交通工具。

單元二、單元六(類比):「類比」技巧是要將某一事物比擬成另一種事物,

有點類似語文領域課程中的「譬喻法」。因此,挑選了二種不同型態的主題,單 元二的主題是「父母」,讓學生把平時朝夕相處的父母親,以自己的感覺類比成 另一種事物;第六單元的主題則是學生所不熟悉的各種新奇圖片,讓學生憑著第 一印象把看到圖片的感覺類比成其他事物。一個是熟悉的父母、一個是不熟悉的 圖片,藉以練習不同面向的類比技巧。

單元三(簡化):「簡化」技巧要讓學生練習將看到的事物簡化其功能、構造、

附加裝置,找出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回歸到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因此,

挑選了學生生活中常見且經常使用的椅子,希望讓學生將生活中原本熟悉的椅子 加以簡化之後,重新設計出不同的風貌。

單元五(簡化、提取、聯結、綜合、轉換):原本這個單元是要進行第二循 環的簡化技巧練習,但是在第一循環的課程進行過後,發現簡化技巧若單獨實施 會不太合適。最好是以簡化為主,將簡化後的元素當作核心,結合其他技巧混合 使用,以產生獨特的想像作品。因此,延續第四單元的主題「交通工具」,把第 五單元的主題訂為「時光機」,讓學生可以以第四單元的練習當作基礎,在這個 單元中加以發揮。

在選定課程主題的同時,如果只是單純的只有動物、交通工具等主題進行教 學,雖然學生們很熟悉,但是卻少了一點趣味,會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 產探索模式中的生產性歷程裡,六種產生前創造結構的方法,是在遇到待解決的 問題時所進行,其情境就是問題當下的環境,不需要特別營造其他情境與氣氛。

但是在教學現場不比現實生活,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如 果可以讓學生在一個合適的情境中帶著高度的興趣來學習,將可提升學習效果。

因此,將每個單元主題用一個情境加以包裝,在單元課程一開始以一個故事或情

境來讓學生融入,引發學習動機,接著才開始導入各項技巧的學習,並以這樣的 程序來擬定想像力課程方案(詳見附錄一)。以下為各個單元主題的實施規劃表:

表 3-1 課程主題實施規劃表

單元 想像技巧 時數

第一循環

單元一:

無人島的動物

提取、聯結、綜合、轉換 十節

單元二:

超級比一比

類比 二節

單元三:

小小設計師 簡化 二節

第二循環

單元四:

未來交通工具 提取、聯結、綜合、轉換 六節 單元五:

我的時光機 簡化、提取、聯結、綜合、轉換 二節 單元六:

到底像什麼 類比 二節

參、學生評量

在課程方案實施時,想要知道學生的想像力表現如何,便要對學生進行評 量。本課程方案的評量分為二方面,一種是學生對於自己作品的感受,也就是自 評;另一種是同儕對於學生作品的評價,也就是互評。以下分別就這二種評量方 式加以說明:

一、自評:

在單元課程開始前,會請學生先就課程主題完成一份作品,例如在單元一「無 人島的動物」課程開始前,先請學生想像無人島上會有哪些動物,並記錄下來。

接著進入單元課程,進行想像技巧的練習,並且產出想像作品。在單元一課程結 束之後,就讓學生填寫課程省思單(附錄二),在省思單中會讓學生就自己在上 課前、上課後所呈現出的二份作品加以比較,看看自己的作品有什麼不一樣?對 這樣的改變有什麼感覺?

二、互評

在第一單元、第五單元的課程最後會讓學生完成一份混合各種技巧的總結性 作品。為了瞭解學生的作品在想像力的表現上是屬於複製、改造還是創造階段,

所以設計了互評單(附錄三),讓學生進行作品的互評。學生與同儕之間有共同 的生活經驗與環境背景,他們才能真正知道同學所呈現出來的作品是不適自己所 創作。如果由老師來評價,可能會因為生活經驗脫節而產生錯誤的評價。因此,

把評價作品的任務交由學生們來進行是比較適當的。

在學生完成總結性作品之後,老師發下互評單讓學生把作品黏上去,請學生 坐在座位上不要移動,聽老師的口令,每一分鐘進行一次作品互評單的傳遞,拿 到作品互評單後就開始針對該作品進行評價,等到一分鐘後老師下口令,就繼續 往下傳。直到所有的學生都傳過每位同學的作品,最後自己的作品傳回來之後,

整個互評才結束。

為了讓學生瞭解複製、改造、創造三項指標的意思,在互評單上把這三項指 標化成口語方式進行陳述,讓學生一看就知道意思,清楚明瞭。詳見下表:

表 3-2 互評單指標口語化對照表

指標 口語化

複製 □在 看過

改造 □好像在 看過,但又不太一樣 創造 □沒看過像這樣的

肆、課程架構

統整上述課程核心、課程主題及學生評量,本課程方案的設計,是以生產探 索模式(Finke等人,1992)中生產性歷程裡的提取、聯結、綜合、轉換、類比、

簡化等六種技巧為核心,選取適當課程主題,規劃適合學生之想像力課程。並以 複製、改造、創造三個標準來評量學生的想像力表現。想像力課程教學架構圖,

詳見圖3-2。

圖 3-2 想像力課程架構圖 評量標準

創造 改造

複製

想像力課程

簡化

類比

轉換

綜合 聯結 提取

想像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