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是以六種想像技巧設計成想像力課程,希望透過課程提升學生的想像 力表現。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儘管我到死都會撼衛床邊故事的價值,但我還學到在要更寬廣的範圍中重 視想像力。」(J.K. Rowling,2008)

故事一:愛想像的孩子

「下雨最麻煩了!我打電話叫媽媽來載我就好了…這是老師說的…」就是這 句話,讓我不禁痛切省思,我們的教育怎麼了,為什麼到了高年級,這個孩子變 成這樣?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在一個滂沱大雨的放學時間,我看到一個沒穿雨衣的孩 子站在走廊上望著天空發呆。「你是哪一班的?」他笑著回答我:「101 班。我們 老師是一個仙女,上帝派她來照顧我們的…」我微笑著繼續問:「下雨了,你沒 帶雨衣怎麼辦?」「沒關係啊!我等一下就從地底下鑽回去,從那裡就淋不到雨 了。」我楞了一下,隨即俏皮的再問:「可是這些水會一直流下去,地底下也會 溼掉耶!」他轉了轉眼珠,把手伸進口袋裡,假裝拿出一樣東西:「那我就拿縮 小燈,一邊走,一邊把那些雨水變小,那我就不會弄濕了。」…這麼無厘頭的對 話,持續了五分鐘,我認識了住在他屁股裡的怪物,也知道他養了一隻其實是老 鼠變成的狗。這是個有趣的學生,也是個充滿想像力的孩子。在往後的日子裡,

校園中遇見他,有機會就聊個兩句,讓他豐富的想像來豐富我的生活。他,升上 中年級,逐漸趕不上同學的進步,成績遠遠落後。上他們班的課,總能看到他默 默的在後面座位上補寫作業、罰寫考卷。現在已經高年級的他,雖然仍不失童趣,

但是言談之中可以漸漸感覺到他已經不再想像,因為他要說老師想聽的話,他要 做老師規定的事,他要達到身邊大人們對他的要求,而「想像」幫不上他的忙!

在最近一次的下雨天,我想起五年前的對話,又問了他一次:「下雨了,你沒帶 雨衣怎麼辦?」他板著臉,不情願的回答:「下雨最麻煩了!我打電話叫媽媽來 載我就好了…老師說的」然後,我不知該說什麼了~

詹志禹(2000)說過,如果你要毀掉畢卡索,那其實很容易,只要根據他的 語文和數學表現,笑他「愚蠢」,罵他「懶惰」,強迫他枯燥地重複練習,或徹底 放棄他,對他投以同情的眼光,都是很有效的方式。我們的學生在學校中所學到 的,常常都是如何得到好成績?如何學會算這一題?如何寫出老師要的答案?如 何記住課本上的內容?就在這些成績、規矩、表現的標準之中,漸漸的抹煞掉學 生應有的想像力。但其實,在預測人們往後的人生會有多成功時,想像力與智力 是同樣的重要,而且我們在課堂上因應課程進度而進行的標準化測驗並不是預測 成功最好的方式(Cheri Sterman,2010)。我們都以為,想像力是小孩與生俱來的 能力。但其實,假使沒有後天的「調教」,一個不受拘束的小生命,還是無從發 展出富麗而多彩的想像力的(林真美,1998)。

根據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運思前期(大約 2~7 歲)的兒 童就已經開始以象徵記號的延宕模仿(deferred imitation)以及內在化的模仿

(internalized iamitation)來發展其想像能力(王文科,1989)。而兒童最喜歡想像,

可以不加拘束地、靈活自如地運用想像進行創造,並從中得到樂趣。在幼稚園小 班或更小的兒童的創造實際上是一種無意想像的結果,進入小學後,在教師的影 響下,想像力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要求兒童按照教學

(董奇,1995)。另外 Harris 針對 3~9 歲幼兒進行了一個關於虛擬人物是否是 真實的研究,發現五歲的兒童認為虛擬人物真實存在的比例最高,而七歲之後開 始下降。這是由於幼兒利用想像力來認識真實與非真實,如果被成人誤導了,則 會對他們想像力和真實與非真實間的關係認知發展產生影響(Wang,2009),而 七歲之後的兒童開始對自己的想像有所認知,可以比較清楚的分辨想像與真實的 差別,在進行想像時開始傾向於有意想像。可見老師的教學方式與課程內容對於 學生想像力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如何設計一套想像力課程,讓學生能在教師有 系統、有規劃的引導之下,逐步找回原本應有的想像力,是我殷切想要探討的。

故事二:不會想像的孩子

在一次四年級社會領域的非紙筆測驗中,我針對「古今生活的改變」設計了 一些學習單,其中有一張是要讓學生找出一項用品,寫出它以前和現在不同的樣 貌,並針對現在仍有的缺點加以改進,想像一下未來會是什麼樣貌,並把它畫出 來。在解說時,我以「筆」來舉例說明,結果收回學習單之後,居然有三分之一 的學生也是畫「筆」,其他的學生則大多數都選了交通工具來畫,畫的內容也多 是電視卡通、影片中常出現的功能。原本期待能看見學生豐富的想像力躍然紙 上,這樣的結果卻讓我期待的心重重的落了空。依照董奇(1995)的說法,小學 低年級兒童的想像力還和幼兒差不多,具有明顯的複製、模仿的性質,而在中高 年級兒童身上,複製和簡單再現的性質已明顯減少,對表象會適度地加工修飾,

創造性改造應該會日益明顯增多起來。我的學生已經四年級了,卻還大多停留在 複製、模仿階段,少有突破性的創造想像產生。如同林真美(1998)所說的,想 像力並非渾然天成,無中生有,它來自於豐富的生活經驗、敏銳的感覺,和之前 的許許多多的想像滋養。但是現在的孩子生活中充滿了影音刺激,電視聲光所湧 出來的大量資訊掩蓋住了人的真實體驗,使得人的感覺變遲鈍了、驚奇與發現變 少了、想像的格局也變小了。我們無法改變學生生活的大環境,但是可以從教學

方面下手,讓學生從學習之中擴展自己的視野,找回原本應有的想像能力。

故事三:孩子的想像

在一堂綜合活動課上,我讓學生們想像一下二十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

在一片熱烈的互相討論交流之後,答案紛紛出籠。有人說:「我要像我爸爸(或 媽媽)一樣…」這是最多人回答的答案;有人說:「我不知道!」這個答案是第 二名;有人說:「我要當市長(或市議員)。」那是因為剛選完市長、市議員。有 人說:「我要去唱歌仔戲。」則是因為剛剛教完的國語就是在講歌仔戲。再問:

二十年後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很多人說:「我們的車子會在天上飛,而且可以 坐著時光機去未來或回到過去。」嗯!這是哆啦 A 夢的內容。也有人說:「我們 會移民到外太空,搶奪別的星球的資源,互相攻擊。」這也很像之前上映的一部 電影中的劇情。聽著學生們的答案,看著他們純真的眼神,我想,他們真的就是 很單純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從他們的答案中,我看到了一些隱憂:學生們的想像 無法突破現有的生活環境與經驗,因此沒辦法去想像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未來。

他們所勾勒的未來,只是重現生活經驗中看過的場景。如果再追問他們為什麼會 這樣想,絕大多數的學生答不出來,因為孩子們的想像已經被無形的框架侷限住 了,他們不知道要如何想像。有人說過未來最重要的十種工作,至今都還沒出現,

回想一下七年前,Google 還沒有上市,也沒有 Wii、Facebook、Youtube 這些早已 在你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仍然沿襲過去的教育內容與方法,將無法培養 出能應付未來更多的模糊與不確定,且需問對問題的下一代,因此有關想像力的 教育與訓練愈來愈重要。教育部(2003)在 2000 年所推動的「創造力與創意設 計教育師資培訓計畫」以及 2002 年公布的「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已種下了創造 力的種籽;為了不讓這個動能消失,教育部已正式推動並列管「未來想像與創意 人才培育計畫」(溫肇東,2009)。身為老師的我們,更應該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

小結

想像力不只是人類預想未來的能力,更是創意和創新的泉源。它具有多樣變 化性及啟示性。讓我們宛如身歷其境,即使我們從沒有真正這樣做過(J.K.

Rowling,2008)。而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想像力,並不是放任它自由發展就能有令 人驚艷的表現,如同一塊璞玉也需經琢磨才能綻放光彩。當教師重視學生的想像 力而且要求學生想出新想法時,就是在培養學生一種導向長期成功的關鍵思考技 能(Cheri Sterman,2010)。所以,身為老師的責任就是要透過教學活動引發學生 對於想像的動力,讓他們熱愛想像、不怕想像,更知道如何想像,如何發揮自己 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