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望空間的凝圕

第五章 張大復的成癮之病與想望

第二節 想望空間的凝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者,華不著也。」525

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已斷,花不著身。如《維摩詰所說經》所示,張大 復自言「病結習」,不啻自言塵緣糾結還未除盡,未臻結習已斷之菩薩境界,仍 是一介「有分別想」、「畏生死」,難捨「色、聲、香、味、觸」諸欲之凡夫。尹 恭弘於晚明諸家的評述中,稱張大復為一位「熱愛擁抱日常生活」526的小品作家;

結習之病,是張大復的成癮之病,也是稱病入世修行之病,於此宣說了張大復 對出世入世及生死不二之禪理的體悟。

費振鐘說得深刻,自稱「傖父」,正是張大復這樣一謂稱病於鄉間的落魄文 人,對自己形象的如實刻畫。病,是他生活中「最好的擋箭牌」、「最有力的藉 口」;病,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道防線」527;讓他在現實的困頓中,變得心 安理得、優遊自在。

「病結習」中,他對書畫的浸淫寄情,亦是他身處價值淪落時代中的解脫 之道。

第二節 想望空間的凝圕

張大復借著疾病敘事,寫出了可堪諷世的身體之病,及與世違和的性格之 病,抒發了不遇一生所遭受的苦悶挫折與創傷的情境。在本章的成癮之病中,

他誠然如上所述,擺脫了自身所遭受挫折與創傷的情境,呈現出之「自我理想 化」的敘事現象。透過「病愛」,他展現出稱病退隱後生活中竟日徙倚不能去 的山水之游,與欣然忘倦的園林之樂;透過「病草野而踞」,他刻劃了自身在 紛雜亂世中,隱居以求其志的生活實貌;透過「結習」之病,他述說了一己浸 淫寄情於書學之中的草堂之樂。

在晚明世變前夕,藉著成癮之病,張大復寫出悲喜一生的種種記憶與自我 的解脫之道,凝塑了一個超越於世俗的想望空間。

一、 俗世中的新桃花源

耿湘沅指出,晚明文人處在政治黑暗的現實環境中,唯有不求聞達,飄然 遁隱,棄絕功名仕進,尋覓一種適合的處世態度,始能於亂世中明哲保身。528

焚香倚枕,人事都盡,夢境未來。僕於此時,可名臥隱,便覺鑿環住山

525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 14 冊,頁 547 下-548 上。

526 尹恭弘,《小品高潮與晚明文化》,頁 186-192。

527 費振鐘著,《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頁 77 及 79。

528 耿湘沅,〈眉公巖棲幽事所反映之處世態度〉《中華學苑》,1996 年第 48 期,頁 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為煩。529

善知山水者,不巖棲而谷飲530

非要鑿環住山,與世隔絕,只須焚香倚枕,即可世事皆忘。誠如陳繼儒之「臥 隱」,袁中郎之「心隱」531,晚明文人的「桃花源」,已從彼岸式的奇幻色彩,轉 為俗世中的修行。張大復的疾病,是他揚棄世俗「人格面具」的扮演,轉而追 求內在安詳的韻律與更新的契機,也是其主體心靈借以擺脫世俗時空一切規範 與制約,回歸自我生命反思與閑隱生命的渡口;於茲所遁入之地,是賞心之境

界,是夢遊千古的異境,亦是他深沉至痛得以解脫與超越的「閑隱樂園」。

(一) 夢境與異境

1. 夢遊千古

「病居士」因病未老而得息,「」稱病後的人生,如莊子夢蝶般,栩栩而然 地以「夢遊千古」終其身,並得以在世變前夕遁世自保。

居士曰:固也!吾聞之師,造化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我未 老而化物者且息我,我則幸矣,又何病焉?居士塊處一室,夢遊千古,

以此終其身。532

張大復的《筆談》中不乏「夢境」的記載,在他所構築的夢境世界裡,「具有 超乎尋常的視覺性,文學似乎提供一個重建視覺的想像空間。」533並非混沌一片、

沉淪消極。透過「夢境」的追尋與重構,也為他開展了個人生命中別具一格的

「藝境」成就。

淨煮雨水,潑虎丘廟後之佳者,連啜數甌。坐重樓上望,西山爽氣,窗 外玉蘭樹初舒嫩綠,照日通明,時浮黃暈。燒筍午食,拕卷敺臥,便與

529 陳繼儒,《巖栖幽事》(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年),頁 13。

530 「善知山水者,不巖棲而谷飲」袁宏道,《袁中郎隨筆》(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年)卷 54〈題陳山人山水卷〉,頁 1581。

531 鄭幸雅於〈論袁宏道的自適〉中指出,中郎的出處進退行止成為晚明文人仕隱觀的典範,不 重其跡,而側重於自心的存在處境,概可統稱「心隱」。《文學新鑰》第 2 期,(2004 年 7 月), 頁 123。

532 張大復,《梅花草堂集》,卷 5〈病居士自傳〉,頁 413。

533 楊玉成,〈病人絮語──晚明張大復的疾病與書寫〉,「2011 明清研究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2011),頁 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王摩詰、蘇子瞻對陎縱談。流鶯破夢,野香亂飛,有無不定。杖策散步,

清月印水,隴麥翻浪。手指如冰,不妨敝裘著羅衫外,敬問天公,肯與 方便否?534

雨後飲罷數甌茶,讀罷拋卷暫臥窗前,夢中與王摩詰、蘇子瞻對面縱談,即是 人生難得之偶趣。陻淡的人生中,透過「夢遊千古」,在夢裡友古人以言志,張 大復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精神境界:「其中有樂趣、有美景、有品味,還有 藝術的體會。」535他的生活,乃至夢境都豐富有趣,不像是個受病魔纏祟的衰翁。

年來多夢故人,覺而思之,輒潸然泣下。昨夢李亞夫,衣麻衣,危冠而 殊製,談言舋舋,皆其帄生好異之情。王孺和幙頭儒服,歛手相語,恂 恂如昨,其言皆所未嘗。536

與故人談笑如昔,一覺醒來方覺是夢,「覺而思之,輒潸然泣下」,夢境裡承載 了滿滿對故舊的追憶,卻也襯托出現實內心中的孤寂與苦痛。張大復似乎也特 別喜愛記錄自己的夢境,將之形諸於《筆談》小品文的抒寫,猶如張大復在面 對現實之虛無飄渺時,嘗試捕捉生命意義的一種憑藉,亦是他反覆病痛、徘徊 於不可捉摸之人世變遷中的一種自我療傷與尋求心靈慰藉的方式。

哀不可忍,哀不可遣,故凡帄居忽忽,俯首多睡,若夢若醒,以至髓枯 而髮白者,皆忍之致效也。一往而深,盡哀而出,猶愈於遣乎。537 由情深而生哀, 所以哀不可忍、不可遣,忍則「髓枯而髮白」。由是之故,「盡 哀而出,猶愈於遣乎」,闡幽寄情、寫作文章便成了其宣洩深情和哀痛的方式。

有徐應祿者,白皙長爪,嘗為縣胥,又嘗賣藥於市。予亦嘗過其肆中,

相與語,歡甚。今死數年矣。夜夢至道院,堂有三額,中曰「紫薇宮」, 左曰「仁義之民」,右曰「池仁義」,皆金文大書,舍孙鮮潔。應祿著帽,

衣青衣,楚楚出迓,歡語如帄生。既覺,侍慈氏,予問故人吳文秀,家 慈曰:「此徐應祿兄也。」相對恍然,記之。538

534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卷 1〈言志〉,頁 3。

535 鄭培凱,〈名賢與自我:張大復筆下的理想人生〉收錄於張璉著,《明人文集與明人研究》(臺 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01 年),頁 179。

536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卷 9〈夢王李〉,頁 187。

537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卷 13〈哀〉,頁 222。

538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卷 2〈夢〉,頁 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相與語,歡甚」與徐應祿一見如故,迨其死數年後,夢中重逢,復「歡語如 平生」,既覺,夢境之鮮活,令其「相對恍然」。先實後虚、虛實相映,現實 與夢雜糅,周虹形容此情景:猶如「莊周夢蝶」:不知是莊周夢蝶, 還是蝶夢 莊周。他指出,這種「以夢記人」539的方式, 還有如《夢王伯起》、《夢王李》、

《夢霍道南》、《夢管先生》、《夢李公揚》等,這類小品寫人、寫夢和寫情 於一體,構成張大復記人小品中一個「夢境」系列。

某自傳人物以來,多夢先賢,必肖其情性、語言、舉止,殆不解何故。

昨又夢許蕭山,衣冠儼雅,路逢顧甌寧,揖讓甚都;而周思州步履蹣跚,

笑容可掬。雞魃夢覺,猶有條暢之氣(戊午己未,甌寧孫錫疇聯第進士。

辛酉,蕭山孫士翀薦於卿)。540

在卷十四的另一篇〈夢〉中,張大復自云,撰寫人物傳記以來,先賢輒常入其 夢,情性、語言、舉止皆如其人。楊玉成指出,張大復的眼疾使他返回內在記 憶,「烙印」在張大復腦海,圖像建構歷史記憶,再透過夢境複現,最後寫成人 物傳記。「夢、憶組成一個新的心理結構。彷彿回復瞽史傳統成為傳記作家」。541

《崑新兩縣續修合志》中,評論了張大復《崑山人物傳》之書寫成就。云:

焚香隱几 ,如見其人,衣冠笑語期必肖而後止。542

「衣冠笑語期必肖而後止」,這樣「如見其人」的傳神圖像,原來早就多已在 張大復的夢中複現、重構,並轉化於其所傾力關注之人物傳記的書寫;或是《崑 山人物傳》中的鄉里先達,或是記錄歷史上沈默無聲的小人物,張大復皆能呈 現《史記》以來「抽寫細小,不掩其寔」的軼事傳統,言其抉幽發微、樸實傳 神地鋪陳了一個真實的讓人如置身其間的世界,也為晚明留下了一個寶貴的地 方人文資產。

2. 烏托邦的山水之夢

困坐息庵之中,張大復之意念依舊不受現實空間桎梧,自由遨遊於千古夢

539 周虹指出,張大復獨創「夢境記人法」,即以記夢的方式寫人,在這些記夢寫人的小品中,

張大復往往截取夢中人物神態、衣著等細節,刻畫人物性格。《蚌病成書寄幽情──張大復小 品文集《梅花草堂筆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3 年 5 月),頁 28。

540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卷 14〈夢〉,頁 294。

541 楊玉成,〈病人絮語──晚明張大復的疾病與書寫〉,頁 68。

542 汪堃、朱成熙纂,清金吳瀾等修《崑新兩縣續修合志•文苑》(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年)卷 31,頁 5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境。夢總是充滿不可思議的奇遇,誠如楊儒賓所言:「道家認為最重要的方法 莫過於藉著一種『虛』、『無』、『逆』、『還』,亦即藉著一種與人自然的 生理、心理活動相反的途徑,將人的存在帶回到深層的無限上去。」543「夢境」

的出現,或是「創傷的經驗」544的重現,或是「潛意識層面」545的上演;往往也 成了某種「補償與療癒」546。張大復晚年的歲月中,透過「夢境」和「現實」間 的來回游離,亦為其擺盪流離的生命,尋求了平衡與安頓。

天孙四垂,如藍色錦。五雲飛湊,浮昱如水,淪漣如雉子班班。時有白 霞,如點雪,如屯絮,界五色,中虛丈許,其藍特異,如鋪翡翠,如空 青潑。三星綴之,如夜明沙,如初夜長庚,英刺人眼。又南折,可二十

天孙四垂,如藍色錦。五雲飛湊,浮昱如水,淪漣如雉子班班。時有白 霞,如點雪,如屯絮,界五色,中虛丈許,其藍特異,如鋪翡翠,如空 青潑。三星綴之,如夜明沙,如初夜長庚,英刺人眼。又南折,可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