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第六章 結論

身處晚明世變前夕、易代之秋,張大復面臨了社會價值與歷史文化的大變 局。一生貧病不遇,棄舉子業,脫離傳統文士的生命志向,身心擺盪於俗世現 實與回歸真我的矛盾掙扎;家業衰落,接連遭逢至親手足分離之慟;或是尋求 心靈上的自我調適與轉化,或是重新找尋自我的人生定位,或是尋求另一種生 命的永恆,寫作成了他最後且必然的歸宿。

他自號「病居士」,自稱「傖父」,是一個稱病於鄉間的落魄文人,縱癖自 娛,沉潛社會底層,蝸居著述,高舉「不必微顯,但務闡幽」的著述理念,以 甘言冷語,記述平生見聞瑣事。兩本「筆談」,是他多病之一生中的寄情闡幽 之所,他更以獨特的疾病(illness)敘事與不同凡俗的生命歷程,參與了晚明這 股異端的文化風潮。

〈病居士自傳〉中,種種身體疾病的呈現,也並非僅僅是單純疾病的記錄,

他直揭其「病」乃「非病」。疾病敘事成了張大復述說個人擺盪而多舛一生的特 殊「語言」,十一種疾病的矛盾陳述,亦進行了對此現實世界的反諷與戲謔,寫 出一己亟欲療救晚明家國沉疴難返精神之疾的苦心。不僅凸顯了人格的轉化意 識,展現了在世變中藏身以全己的人生智慧,亦彰顯出晚明士人獨特的理想人 生觀與美學觀。

「病悸」、「病腫」、「病下血」、「病腎水竭」、「病窮」、「病傲」、

「病戇」、「病躁」、「病愛」、「病草野而倨」、「病結習」,十一種病體 的蘊涵,隱晦而深刻,在以其兩本《筆談》為文本,進行反覆觀照後,不難發 現每種病體,皆各有其對於某種價值意義的妥貼契合。

「病悸」,是其所述身體疾病中最難纏的慢性痼疾之一,發病過程的痛苦告 白,病癥似乎已脫離了身體上的痛楚與折磨,反而更像是在敘述一己無法擺脫 的壓力。「病腫」,是因「下濕」所致的風土病無疑,此疾病之出現所附加的隱 喻內涵,也成了一個江南邊緣文人的代表性符號。「病下血」則是造成張大復身 體極大傷害的一大急症。其致病因素,不只是內在五行失調的問題,亦緣自世 俗中的憂苦。「病腎水竭」的病因中,張大復不諱言「書」、「色」對身體的損傷。

「書」與「色」在此公然併揭為一己之癖好,這亦是另一典型晚明文人多彩而 全新的生活價值觀。「病窮」是張大復自述的第一個「非病之病」,脫離了醫學 上的疾病概念,反而更像是標舉出自身生命在末世中的無可奈何。實則對晚明

「巨變下之士風」有著深切的反諷。「病傲」,是張大復對自我性格的「自貶」,

也是他借以反諷不合理社會規則所採取的邊緣方式。這樣的病,是他在此末世 中,所選擇的一種捍衛生命尊嚴的姿態。亦是「昔日文人傲視權貴、獨善其身 的鐵骨錚錚」。「病戇」展現了張大復率性而行、不識時務如迂直之人,勇於 追求「真我」價值的態度。尋求「更真實、更獨特」的自我價值。決然樹立成 一種難以與世妥協,使人敬畏之氣節。「病躁」,是受到晚明重俠尚義思潮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8

張大復及其疾病敘事中所映射之晚明的異端思潮與文化隱喻。

Michele L.Crossley 著,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吳芝儀校 閱,《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 con-struction of meaning)嘉義:濤石文化事 業公司,2004 年 8 月。

凱洛琳‧格蘭(Caroline Garland)等著,許育光等譯,《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 向》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5

李欣倫,〈詩意的文本──《紅樓夢》之身體及疾病隱喻〉參考自醫療與身體經 驗研究群http://idv.sinica.edu.tw/yusd5644/rading/reading.html , 2011 年7 月15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4

天啟二年(1622) 69 *冬,(病下血)注如初 世稱「海內三遺 民」的徐枋生

天啟三年(1623) 70 憨山大師圓寂

(77)

天啟四年(1624) 71 *王夫人病終南城裏

*信步鹿城,遂依岩岫。小憩王 氏墓傍

鍾惺卒(50)

天啟五年(1625) 72 閹黨為患 天啟六年(1626) 73

天啟七年(1627) 74 完成《崑山人物傳》 夏士琰歿

袁中道歿(57)

崇禎元年(1628) 75 董斯張歿(41)

崇禎二年(1629) 76 ◎己巳春日,尋周旭初小閤,飲 堯泉而甘之。

*讀履仲台行紀

以「功過格」來輔 佐個人修養工夫 之周汝登歿(82)

崇禎三年(1630

77 歲

張大復歨年(七月二十九日)

《梅花草堂集》刻版清順治十二 年補修本

1635 李日華卒(70)

1637 譚元春歿(51)

1639 陳繼儒歿(81)

1644 張大復卒後十四年明亡

1655 最早《梅花草堂筆談》修補本出 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