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病居士的身體疾病

第三章 張大復身體疾病與療癒

第一節 病居士的身體疾病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第三章

張大復身體疾病與療癒

晚明病榻絮語之潮流中,張大復獨特的病痛(illness)敘事,乃是頗具代表 性的先驅作家。1

與那些埋沒在醫者書寫的醫籍或醫案中的病人相比,張大復不再是一位沈 默的病人,他公開吐露自己患病的身體感受與醫病經歷。兩本《筆談》,就像病 人自行記錄的醫案。其中,他巨細靡遺的記錄身體、疾病、醫療與養生的經驗,

以及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與的身體感受;這些病痛傳達了身體的病態,卻也寄託 了他內心所負載的道德批評和價值判斷。

本章中,筆者將針對張大復在《筆談》中所述的主要身體疾病,如心悸、

水腫、下血、腎水竭等,進行病理探討,從這些疾病在其一生中的發病情況出 發,繼而透過張大復以文人∕病人的實際體驗所述之發病病癥,及其所悟的致 病之原、退病之法中,逐一探索沉潛在晚明中下層狷者的私領域,也借以揭露 此期間江南文人所深藏的集體創傷記憶與應對的智慧。

第一節 病居士的身體疾病

張大復自稱「病居士」,病人的形象,彷彿張大復的個人標誌。

〈病居士〉中,他描繪出一個被十一種疾病纏身的自我。兩本《筆談》中,

他談及瘍、癬疥、齒痛等小病痛,並娓娓道來了十餘種幾乎糾纏他一生的慢性 病如:心悸、眼疾、血枯、下血、偏頭風、風眩(痃)、失眠、腸風、肺熱等,

連特殊的江南風土病∕腳氣病,及傳染急病∕瘧疾之發病紀錄,亦成為他生命 中重要的敘事之一。種種身體疾病的呈現,並非僅僅是單純疾病的記錄,疾病 敘事成了張大復述說個人擺盪而多舛一生的特殊「語言」。2

一、 病悸

1 楊玉成在〈病人絮語──晚明張大復的疾病與書寫〉中指出,「張大復並不是第一個悲慘病人,

卻是最早詳細記錄疾病與感覺的文人。」 《2011 明清研究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 北: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2011 年),頁 12-13。張嘉鳳在〈愛身念重 ──《折 肱漫錄》(1635)中文人之疾與養〉中亦指出,晚明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不少病人的自傳,似在張 大復之後蔚為風潮。張嘉鳳,〈愛身念重 ──《折肱漫錄》(1635)中文人之疾與養〉《臺大歷史 學報》第 51 期(2013 年 6 月),頁 18。

2 蔡篤堅指出:「由病人書寫的疾病誌所可能呈現的,非但是個人病苦和恐懼的獨白,還包括和 自己身體以及醫學的對話,作為一種文化客體,身體與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再現,必須透 疾病和症狀的語言實證。」蔡篤堅,《人文、醫學、與疾病 敘事》(臺北:記憶工程與唐山出版 社,2007 年),頁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病悸」是張大復在〈病居士〉中,所陳述的第一個身體疾病,張大復自 述其緣由:

少習舉子業,為諸生。諸習舉業者嘔心刳肝,多病悸。居士故不善雕蟲,

所作制義居下下,然亦病悸。3

從少年綿延到晚年,「每有驚悼輒發」,幾乎糾纏了張大復的一生,是其所述身 體疾病中最難纏的慢性痼疾之一,也讓他被視為「最早且大量敘述心悸」4的作 家。

(一) 患者與憶者的說法

這篇記錄「病悸」的文章中,張大復追憶發病的過程:

少事伊吾,苦心擬議。戊寅,在大樹齋,每搆一目,輒扃其戶,有十易 草不得者。政營度時,狄伓魯相詣,聞呼,厥然而驚,怦怦若墜。伓魯 曰:「此悸也,故嘗有之,但食荔奴乃止。」然亦旋已,不知奴之効也。

又一日,侍先君子弈,落子,發之,醫者教服天王補心丹,未竟而已,

已不竟服。自是,每有驚悼輒發,不藥自止。癸丑,先世長之痛,發漸 數,今年四月十五日至于今,發不可止矣。若騎追,若椎擊,若帶夢,

相視惘惘,不知身何處所,若有不得已之出。總之,無深楚而有久悶,

茫昧戃怳而已。或對客談笑,或聽童子讀書,或潛思小令小詩,則差減,

久亦大劇,不知何為也。所藏方書,既漫漶不可檢,童子不健于視字,

又不能句,不知檢。但憶經云:「心痛九禑,悸處其一。」又云:「久病 無寒,敻病非熱。」予所患,殆熱厥乎?予自二十歲後,無月不病,無 病不劇。所最苦,一腳氣,一怔忡。腳氣類傷寒,其楚無類者。顧孚中 云「衝心則不治」,爾時多服楊梅仁,及膝而止,遂不復作。今之為患,

其與生俱者乎?死而已乎?5

萬曆六年(1578),戊寅齋居之時的「苦心擬議」、「侍先君子弈,落子,發之」,

是他推想所及最早發病的誘因,殆及「先世長之痛,發漸數」喪弟之痛,更讓 此病發作次數劇增,遂至發而不可止。「少習舉子業,為諸生。諸習舉業者嘔心 刳肝,多病悸」,由〈病居士〉所提供之線索,張大復「病悸」的病史,可以溯

3 張大復,《梅花草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 1380)卷 5〈病居士自傳〉,頁 413。

4 楊玉成,〈病人絮語──晚明張大復的疾病與書寫〉,「2011 明清研究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2011),頁 31。

5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上海:上海雜誌公司,1935 年)卷 4〈悸〉,頁 2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所蘊藏的人性弱點與恐懼。

(三) 醫者的說法

張大復的病由,在南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証方論》中得到了對應的契合:

忪悸,則因汲汲富貴,戚戚貧賤,久思所愛,遽失所重,觸事不意,氣 鬱涎聚,遂致忪悸,在心脾經,意思所主,屬內所因。或冒寒暑濕,圔 閉諸經,令人忽忽若有所失,恐恐如人將捕,中脘忪悸,此乃外邪,非 因心病。12

張大復少習舉子業時的嘔心刳肝,正是文中所述「汲汲富貴,戚戚貧賤」之病 因;其弟世長過世時遽失所愛之痛,恰與「久思所愛,遽失所重」不謀而合;

俗世中謀生營度時的患得患失,亦是「觸事不意,氣鬱涎聚」的具體寫照。

病癥的敘述亦復如是,「令人忽忽若有所失」,猶如〈悸〉中所述「不知身 何處所」、「茫昧戃怳」;「恐恐如人將捕」則與張大復〈病暑〉中所述「如追突 至」,與〈悸〉中所言「若騎追,若椎擊」同出一轍。

他復從醫書中檢視自我疾病情形:「心痛九種,悸處其一」、「久病無寒,暴 病非熱。」並綜結此心悸病因:「殆熱厥乎?」張大復的的推論,在晚明龔廷賢

《壽世保元‧怔忡》中亦得到呼應:

夫怔忡者,心中不孜,惕惕然如人將捕是也。屬血虛,有慮便動,屬虛。

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屬痰,怔忡者,心胸躁動,

謂之怔忡,此心血不足也。多因汲汲富貴,戚戚貧賤,不遂所愿而成。13 另外,〈驚悸〉中對「悸」之病理也有詳細的說明:

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心中驚悸,脈必大結。飲食之悸,沉 伒動滑,夫驚悸即動悸也。動之為病,惕然而驚。悸之為病,心下怯怯,

如恐人捕,皆心虛膽怯之所致也。又曰: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忡 之謂。怔忡、驚悸、健忘三症,名異而病却。又云:驚悸者,驀然而跳 躍驚動,如有欲厥之狀,有時而厥者是也,屬血虛。時覺心跳者,亦是 血虛蓋人之所主者心。心之養者血,心血虛,神氣不孚,此驚悸之肇端 也。14

12 陳言,《三因極一病証方論》,收入《陳無擇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 年)卷 10,頁 121。

13 龔廷賢,《壽世保元》(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年)卷 5,頁 281。

14 龔廷賢,《壽世保元》卷 5,頁 2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悸者,怔忡之謂」、「怔忡、驚悸、健忘三症,名異而病同」,直指「心血虛,

神氣不守,此驚悸之肇端也」,這樣的說法不啻說明,心悸的病由,實與壓力、

憂鬱等心理因素有關。

楊玉成先生指出,張大復對心悸的高度關注,透露一種新趨勢:即晚明情 志病(包括鬱症)的形成。其所述心悸的徵候與感覺,大多在描述著焦慮、隱 痛、壓力、虛無、無法自主的心理感受。是以,這種因火(熱)引發氣血逆行

(厥)的病症,更像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憂鬱症。就像西方十九世紀及現代華人 地區流行的神經衰弱(neurasthenia)15;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與社會所產生的文明 病;背後隱喻著「功名慾望」。16

(四) 「悸」病的療方

「或對客談笑,或聽童子讀書,或潛思小令小詩,則差減。」17除了醫者與 友人教服「天王補心丹」、「食荔奴」,張大復「悸」病的療方,並非訴諸傳統醫 學,反而更像是和疾病進行著一種另類醫學中的「象徵的調解」18:人體被視為 介於各種形而上與道德力量的交叉點,療癒的方式以崇尚自然、均衡、淨化、

和諧、能量等型態出現。唯有透過一種類似神格化或宗教儀式的自助方式、或 生活型態與習慣,以歸返健康的自我。

自在與愉悅的生活態度,不啻是減少病痛的好方法;〈作文約〉中,寫出了 這樣的思維:

生帄識字不滿數行,為人作奴,已盈萬紙。傳曰:「羞惡之心,人皆有 之。」

其然,豈其然耶?邇來病悸,終夜怦怦,客告我燒卻筆硯,勿藥有喜,

15 凱博文說:「在古代的中國醫書上,『頭痛』『眩暈』與『衰弱』得到特別的關注;同樣的症狀 在現代的中國診所中也受到患者與醫生的強調。」「我根據自己的研究以及別的學者對海外華人 的研究對神經衰弱進行了文化分析,認為神經衰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象徵形式。」凱博文著,

郭金華譯,《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現代中國的抑鬱、神經衰弱和病痛》,頁 155。楊玉成歸納 以上說法,並指出「心血不足」、「血枯心悸」即生命力衰弱,故心悸就像西方十九世紀及現代 華人地區流行的神經衰弱(neurasthenia),〈病人絮語──晚明張大復的疾病與書寫〉,頁 33。

16 南宋陳言在《三因極一病証方論》說:「忪悸,則因汲汲富貴,戚戚貧賤,久思所愛,遽失所 重,觸事不意,氣鬱涎聚,遂致忪悸,在心脾經,意思所主,屬內所因。或冒寒暑濕,塞閉諸 經,令人忽忽若有所失,恐恐如人將捕,中脘忪悸,此乃外邪,非因心病。」陳言,《三因極一 病証方論》,收入《陳無擇醫學全書》卷 10,頁 121。

17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卷 4〈悸〉,頁 222。

18 蔡篤堅,《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頁 1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此徒妄語耳。使吾文可以得悸,又何患焉?然因是少謝戶履,但乘興為 之,片語會心,欣然竟日,久之病亦良已。乃知筆墨作祟,正為俗下文

此徒妄語耳。使吾文可以得悸,又何患焉?然因是少謝戶履,但乘興為 之,片語會心,欣然竟日,久之病亦良已。乃知筆墨作祟,正為俗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