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愛彌兒:盧梭創造的教育人類圖像及其問題

第二章 道德教育與自然人人類圖像

第一節 愛彌兒:盧梭創造的教育人類圖像及其問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愛彌兒:盧梭創造的教育人類圖像及其問題

我們該如何理解《愛彌兒》這部教育學小說?

首先,從盧梭傳記中我們得知在師徒制中度過青少年時期的盧梭未曾受過正 式的學校教育,是一個自學成才的人;由《懺悔錄》中我們看到盧梭從未善盡為 人生父的教養職責,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3對於一個有學問、不負責但卻藉 由寫作《愛彌兒》而影響教育如此深遠的人來說,我們發現這是一個最明顯的矛 盾。

其次,在《愛彌兒》中談及「誠實」時,盧梭特別加上了一個註釋:「我之 所以著書,其目的並不是要替我的錯誤辯解,而是為了防止我的讀者學我的榜 樣。」(Rousseau, 2003: 266)然而,從盧梭自述提供讀者負面教材的角度來看,

《愛彌兒》依舊是一本矛盾的著作。原因在於,盧梭用想像的方式虛構創造了一 個名為愛彌兒的學生,並依時間順序討論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家的整體歷程。但這 樣一來,《愛彌兒》所描述的就不可能是盧梭自己的親身經歷,亦即事實上:盧 梭在小說中僅以想像的虛構創造提供人們正向楷模的榜樣,這是我們在理解《愛 彌兒》時發現第二個矛盾。

第三,根據盧梭於書中描述愛彌兒的身世背景,分別是:父母雙亡、性別男 性、家境富有、身體健康、智力正常,與學生形影不離一同離群索居的人生導師,

以及對人生導師來說,也是盧梭最強調的可教育性,亦即愛彌兒的順從教誨。

(Rousseau, 2003: 29-38)然而,與教育現場實踐對照之下,我們可以輕易的發 現,上述種種設限除了是在一連串設限,也只能、只會是某種想像的虛構創造,

跟真實具體的教育實踐天差地遠。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於夸美紐斯以宗教為教育人類圖像的主要參照,

盧梭將教育人類圖像的主要參照由宗教予以位移,但在愛彌兒的受教過程中人生 導師依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使得人生導師成為教學活動中的關鍵核心;另

3 這也是伏爾泰與同時代的啟蒙學者們口誅筆伐的一點:盧梭將五個親生子女送進孤兒院而從未 履行過親職。(另參閱《懺悔錄》中盧梭對此事的告解。Rousseau, 2005a: 441)

但誠如康德全集編者德國哲學家卡西勒(Ernst Cassirer)指出:《愛彌兒》

真的就只是一部教育學小說嗎?難道真的只是一本小說就能對十八世紀最深刻 的思想家康德產生如此之大的決定性影響嗎?5(Cassirer, 2009: 150-151)卡西勒 認為:「在盧梭每部作品當中,在諸多關係之下,不都蘊含著一個明晰、原創,

同時也是根本性的理論嗎?這種理論難道沒有以最嚴謹的方式影響歷史學、政治 學與教育學中最普遍的觀念?」(Cassirer, 2009: 151)關於這一點,台灣學者俞 懿嫻(2007:266)也認為,盧梭的哲學信念決定了他的教育理想,而他的教育 理想則具體化了他的哲學信念。

對此,我們從《社會契約論》與《愛彌兒》二書首句中便可看出盧梭的立場 及其思想的內在聯繫:「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出自造 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Rousseau, 2005b:

4; Rousseau, 2003: 5)上述觀點將盧梭哲學視為一個相互聯繫與支撐的整體,而 其中位居於核心位置的原則也正是盧梭自己在《對話錄》(第三次對話)中的命 題:「人天生幸福而善良,是社會使他墮落變壞了!」(Rousseau, 2007b: 257)這

4 雖然有想像的成份掺雜於其中,但盧梭對於歷史的事實和小說的虛構之間的差異有特別的區 分,區分的標準是根據道德。(Rousseau, 2003: 330-332)關於虛構,另可參考傅柯的說法:「虛 構的論述可以產生真理的效果,在真理中起作用;真實的論述可以產生或『製造』尚未存在的東 西,亦即對它進行『虛構』。」(Foucault, 1980a: 193)

5 盧梭對康德的影響更可從兩件軼事中得知一二。首先是思想史中眾所周知的哲學公案:康德因 閱讀《愛彌兒》而中斷每日固定時間散步的習慣;以及根據傳記作者的描述,「康德的房間裡僅 有的一幅畫,是掛在書桌前的盧梭畫像」。(Kuehn, 2005: 3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因為對盧梭來說,「從脫胎時期起,人就應該學習做人;而一經出世,我們就 取得公民權利,這一時刻應該是我們履行義務的開端。」(Rousseau, 1962: 22)

因此,如果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展現的是一種從出生到死亡集體發展的可能 性,也就是聚焦於「政治如何可能?」的問題上,那麼《愛彌兒》討論的就是一 個人從出生到成為一個人的可能性,亦即回答「教育如何可能?」;至於盧梭思 想中這條由「政治─教育」6彼此交織而成的主旋律則來自於同一個相同的起點:

自然。配合盧梭在《論不平等》序言裡的第一句話:「我要論述的是人」。(Rousseau, 2007a: 45)兩相結合,盧梭思想中的人類圖像預設就是自然人(natural man)。

對於上述自然人人類圖像預設,《愛彌兒》英譯者暨盧梭研究專家布魯姆

(Allan Bloom)則更進一步地認為,自然人人類圖像是盧梭批判資產階級

(bourgeois)的價值參照。換句話說,正是從對資產階級的省思與批判出發,盧 梭診斷了現代危機與其根源性的問題所在。本質性的原因在於,資產階級處在良 善的自然人和盡責的道德公民之間的某個位置,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因為自然人 獨自生活,只關心自己的保存和滿足,不關心他人,所以就不會影響別人也更不 會傷害他人;公民則完全為國家而活,愛自己的國家,關心公共的善而作為其中 的一份子存在。二者以自己的方式避免了某種言行不一的衝突,所以都處於某種 整全狀態。但對資產階級來說,生命的目的是努力地在人群社會當中找到對自己 最有利的位置,以便隨心所欲地利用他人的心血結晶,所以資產階級把自己的真 實意圖隱藏在公益精神的外表,是一個貨真價值的偽善者;他需要社會及法律,

但只是把法律當作達成私人目的的手段;他的每一個社會行為都要求物質的利益 或實質的回報,但不願用心對待他人;他需要所有的人,但在他人處於危難困境 時,卻不願同心同力地用心付出。如果有所謂的資產階級的道德,它也只是以貨 幣的數量作為最終的衡量標的,因此無論是自然的誠實還是政治的高貴,資產階

6 此處的「政治━教育」指的是盧梭在《懺悔錄》中所指出的:「一切都從根本上與政治相聯繫;

不管你怎樣做,任何一國的人民都只能是他們政府的性質將他們造成的那樣;因此,『什麼是可 能的最好的政府』這個大問題,在我看來,只是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政府性質能造就出最 有道德、最開明、最聰慧、總之是最好的人民?」(Rousseau, 2005a: 500)

級都無力擔當、更不配擔當。(Bloom, 2007: 236-237; Bloom, 1991: 211-213)

換句話說,《愛彌兒》談論的核心主題就是人的整體發展,而書中所虛構創 造的角色愛彌兒則可視為盧梭教育思想的阿基米德點(Archimedes' Midpoint Theorem),從這個教育的阿基米德點出發,他對現代社會進行本質性的教育批 判。卡西勒在深入研究後在其著作《盧梭問題》中便明確地指出「自始至終,盧 梭都將全部的興趣與激情投入了人的學說。……『人是什麼?』與『人應當是什 麼?』這兩個問題是分不開的。」(Cassirer, 2009: 57; Cassirer, 1989: 65)關於這 一點,我們在從盧梭回應迪戎學院公開徵文「論下列問題:『科學與藝術的復興

(Rousseau, 2007c: 52)

盧梭對人們理所當然接受的學校教育提出質疑,指出人們彷彿已經知道「人是什 麼?」和「人應當是什麼?」,但盧梭認為事實上這些無數的教育機構弔詭地使 我們的精神變得虛偽、讓我們的判斷能力漸漸地腐蝕殆盡。原因在於,盧梭意識 到時代的變遷已使得社會秩序將遭受動搖,教育的目的不應再是過往特權階級的 政治社會再製(reproduction)。

你想依賴現時的社會秩序,而不知道這個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 到革命的,而且,你也沒有辦法可以預料或防止那將要影響你孩子的 革命。大人物要變成小人物,富人要變成窮人,貴族要變成平民;你 以為你能避免命運的打擊嗎?危機和革命的時代已經來臨。誰說得上 你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Rousseau, 2003: 260-261。黑體為研究 者強調)

7 此處指的是盧梭應法蘭西迪戎學院(The Academy of Dijion)徵文題目的論文:〈科學與藝術的 復興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本文簡稱《論科學與藝術》】正是這篇徵稿題目所激起的強烈悸動,

使盧梭一看到這個題目,「就看到了另一個宇宙,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Rousseau, 2005a: 433)

確立了盧梭與當時代人與眾不同的獨特思想,並發展出日後我們所見到的一切盧梭著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盧梭認為現今強調以既有的法律作為穩固秩序的依據已不再是培育人良好 德行的依托,穩固秩序的期盼事實上不應患得患失或汲汲營營地向外尋求權威,

唯一需要培育的只是我們自己的意志與自由。

只有自己實現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之手來實現自己 的意志;由此可見,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 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基本原理(fundamental maxim)。只要把這個原理應 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的法則。(Rousseau, 2003: 80-81;

Rousseau, 1979: 84。黑體為研究者強調)

然而,即便在理論的層次上理解並認同盧梭所提出的教育基本原理:「自 由」,但我們卻必然遭遇因想像的虛構創造所引發的教育問題。原因在於,愛彌 兒是小說中虛構創造的人物,是一個處於不存在與存在中介模糊狀態的無限可

然而,即便在理論的層次上理解並認同盧梭所提出的教育基本原理:「自 由」,但我們卻必然遭遇因想像的虛構創造所引發的教育問題。原因在於,愛彌 兒是小說中虛構創造的人物,是一個處於不存在與存在中介模糊狀態的無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