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目的:政治─教育探討方向的提出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政治─教育探討方向的提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目的:政治─教育探討方向的提出

從上一節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發現,從對於學校教育的提問出發,在一定程度 上,我們可以理解並獲得一種從以義務教育為主要特徵的教育學研究提出反思的 開端。在這一節中,研究者將陳述教育學者馮朝霖以德國教育哲學為基礎而延伸 發展的人類圖像觀,並以此與現代教育變遷的政治制度進行概念上的比對,作為 本文詮釋現代教育人類圖像變遷時所依循的核心概念。

馮朝霖認為,無論教育批判或教育改革,理解人類圖像的關鍵核心在於一種 具有歷史深度的洞識。原因在於,人類圖像是結合了知識與實踐且最終成為一個 時代人們回答「人是什麼?」並據以行動的核心,而且人類圖像有其形成的背景 脈絡,處於變化之中,而不是已完成的終極狀態。(馮朝霖,1993:154-155)那 我們如何把握人類圖像的基本性質?人類圖像與教育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關 於這一點,馮朝霖曾明確地從教育人類學的角度提出三大中心命題:

教育肇始於人初始的未完成性(未確定性);其尊嚴在於人自身的 自我完成性;但其脆弱則在於其「依他起性」(隨機性、適然性),環境 與人的外在因素都在受教者無抉擇能力之時即悄悄然對其產生長遠的影 響!(馮朝霖,2004:11-12)

換句話說,人的未確定性、人的依他起性、人的自我完成性三項性質是人類 圖像與教育之間可能的最大交集。未確定性指人成為人的無限可能性、可塑性,

無此性,則人教育的可能性也就不復存在;依他起性凸顯出個體與其社會生存環 境、文化生活世界之間的互動關聯;自我完成性是生命最有力、最深刻的動源,

也是人所有煩惱的基本原因。質言之,自我完成性面對的是自我認同的問題,表 現出人追尋自我、實現自我、成為自我的自我超越過程。(馮朝霖,2000:62-64)

分段細項說明人類圖像基本原則與教育之間的關係如下:

人的未確定性原則:對於受教者之「可能性、發展性」的關注與尊重,以求 教育實踐一般作為之「正確性」的合理依據。

人的依他起性原則:對於受教者之「需求性、依賴性」的關注與尊重,以求 教育實踐積極作為之「正義性」的合理依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的自我完成性原則:對受教者之「自發性、自願性」的關注與尊重,以求 教育實踐消極作為之「正當性」的合理依據。(馮朝霖,2001b:216)

更進一步地,馮朝霖(2000:29)更曾指出:「一部教育歷史其實就是人類 生命意義的歷史。」亦即:教育的生命來自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之所以成為教 育生命的前提,本質性的原因在於生命被提昇至時代浪潮的前沿、並被人們視為 時代政治議程表上的重大課題。相應而來的是,當下生命成長所需的存在秩序也 就不同於過往的世界樣貌。換句話說,人經驗外在事物的變動不居以及省思內在 生命的強烈焦慮所產生的反思性張力,使得人們在理解生命一詞所蘊含的豐富內 涵時,勢必得將生命所處的背景一併納入探索的視域。由此一來,不僅生命的理 解必須依循特定政治制度,連生命的教育也在此趨勢下因政治制度而深受影響。

承上所述,我們延伸出兩個問題繼續申論。對當下的我們來說,應依循什麼 樣的政治制度理解生命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政治─教育間的關係如何可能?

對於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顯而易見的。回顧歷史,隨著民主政治的興起及其 與教育之間關係的定位,政治─教育之間的連帶關係便理所當然地畫上了等號。

換 句 話 說 , 對 處 於 現 代 民 主 化 浪 潮 下 的 國 家 與 社 會 的 人 們 來 說 , 將 主 權

(sovereignty)與人民加以連結,從而使民主穩固與持續的問題是民主教育必須 面對的根本問題。(詹棟梁,1989:228)因此,民主是我們理解生命所處社會 環境與背景脈絡時的政治制度。

至於第二個問題,由於民主國家的教育目的在於陶養民主社會兼顧個性與群 性的優秀公民,有台灣教育學者從西方教育哲史的角度認為杜威(John Dewey)

在1916 年出版的「《民主與教育》是討論教育、政治與社會最重要的系統性論著。」

(林玉体編著,2005:39)研究者在本節中便以《民主與教育》一書為主要探討 文獻,考察杜威對於現代民主社會政治─教育探討方向的思考,作為本文研究的 詮釋架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民主與教育》一書中,杜威認為科學實驗的進步、進化論思想、產業結 構的重組與民主社會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聯,而民主社會的理念也因此不同於早 先的社會,所以杜威對妨礙落實民主的求知與道德發展理論進行批判,發掘和澄 清民主社會所內含的概念,將民主社會於教育事業中所產生的矛盾和難題予以徹 底剖析,並進一步地描繪出教育題材和方法上的變遷,在詮釋民主理念的同時,

對教育在民主社會中的作用給予明確的界定。

本書的主旨是,發掘並說明民主社會內含的概念,再就這些概念來 剖析教育事業面臨的難題。討論的內容包括,按這樣的觀點提出公共教 育的積極性目標與章法,並且對一些求知與道德發展提出批判──這些 理論在早先的社會條件下形成,卻仍然在今天名義上已經是民主的社會 裡作用,妨礙民主理念落實。本書將提出的思考模式認為,民主興起與 科學實驗的進步、生物學科的進化論思想、產業結構的重組都有關聯。

這種思考方向也將證明,上述發展顯示出教育題材和方法上的變遷。

(Dewey, 2006: 13)

實現民主是杜威的政治、社會理想,他將教育視為實現此理想的首要途徑。

因為杜威認為民主不是靜止、固定不變的現成之物,相反的,民主是靠人們不斷 努力爭取而來的奮鬥結果;民主的觀念與意義必須不斷地加以重新探究,因為民 主的價值、理念也是由每一個不同的世代重新加以創立建構出來的。換言之,民 主除了是一種政治制度形式外,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民主本身就是教育的原 則、方針和政策。

下以民主與教育作為兩個不同的討論向度,說明杜威關於民主與教育的概念 意涵,鋪陳此政治─教育探討方向的根本前提:生命與死亡。

一、首先,從民主方面來看:

1、民主是教育的原理原則。

在民主社會中,由於民主是人群組織生活所遵循的互動原則,也是社會群體 處理事務應遵循的共識平台,因此民主是社會群體相互交流經驗的生活方式。在 民主的原則下,教育活動應遵循民主的原則,擬定教育的政策、決定教材的內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設計學校的課程、選擇教學的方法……。因此,教育活動一方面傳承社會的生活 經驗,一方面創造個人生命的新經驗,也正是這樣的政治教育歷程,調和了個體 生命經驗與社會生活經驗,使得社會朝向民主的方向邁進。換句話說,民主與教 育在經驗的層次上有一種相互影響的互動關係,民主可視為教育的方針、教育的 方向與教育的理想,這也正是杜威所強調的:民主本身就是教育的原理、教育的 原則和教育的政策。(Dewey, 2006: 26)

2、民主活動具有教育的意涵。

在民主社會中,選舉時意見上的競爭、衝突與爭論在所難免,特別是遭遇一 些極具爭議性的話題時,不同的意見常常會帶來無法預測的非預期性結果;然 而,即便在此過程中,不同的觀點、意見,甚至利害關係一一浮上檯面進行赤裸 裸的黨派爭鬥,但人們卻也可以在意見衝突與爭議論辯的過程中探究問題的不同 切入方式,理解問題的各方面貌。換言之,各種問題都可以、也可能在此時成為 全民一同思考的焦點、辯論的內容、參與討論的話題,從而提供人們思考的機會。

因此,使有選舉資格的選民及相關人員參與的民主活動是一種經驗的交流、重 組、轉化與成長,本身便具有教育的意涵。

3、民主蘊含教育改革的潛力。

民主意味著生命經驗的生活交流。一個民主的社會可以容納各種不同的意 見,因此民主可說是自由思想的溫床。在生活經驗的互動增長下,帶動了觀念上 的革新、更新了思想的廣度和深度、加速了人們經驗的交流頻率,所以民主會形 成教育上的各項變動,要求教育上作出一些變動。舉例來說,教材內容的重組、

教學方法的改變,行政制度的重整以及師生關係的調整等,都隨時在變動之中。

換句話說,為了實現民主的社會,維持民主社會的文化傳統,教育的內容必 須以民主為生活範圍,教育的實施也必須和民主的生活經驗相互配合。因此,民 主與教育的相互影響呈現出一幅長期的動態變化而不是一片沉默的靜謐死寂,由 此之故,從不斷促進教育革新的觀點來看,民主蘊含教育改革的潛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其次,從教育方面來看:

1、教育有助於民主的推行。

從根本上來說,民主作為一種政治生活的方式是人們積極投入的有意識作 為,而不是那種放任自然、隨機發展的幻影空想。換言之,民主不是那種預先便 可得知精確內容的政治規劃,相反的,民主是一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身體驗生 命的經驗歷程。也正是因為民主理想的實現有賴於培養人們的政治態度和普遍共 識,民主的共識、價值、經驗才能為民主社會中的成員接受,普及、免費、義務

從根本上來說,民主作為一種政治生活的方式是人們積極投入的有意識作 為,而不是那種放任自然、隨機發展的幻影空想。換言之,民主不是那種預先便 可得知精確內容的政治規劃,相反的,民主是一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身體驗生 命的經驗歷程。也正是因為民主理想的實現有賴於培養人們的政治態度和普遍共 識,民主的共識、價值、經驗才能為民主社會中的成員接受,普及、免費、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