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愛情信念與測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第二節 愛情信念與測量 一、 信念

(一) 信念的定義及影響

信念是一種個人特質、經驗、能力、成長背景及所處環境交互作用下,對於某 種命題、陳述或事實產生一種完全接受或認定的心理作用(曾清一,1999)。如同 隱藏在海平面底下大部分的的冰山,穩固地支撐海平面上的小部分冰山一般,對於 人們的行為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換言之,信念不僅指引人們不斷進行決定,也主 導人們的思維(王恭志,1997)。

Albert Ellis 所發展理情行為治療(REBT,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理論的中心概念即是信念(belief)及信念體系(belief system)。該理論的基本假設 認為人類生而兼有理性、直線思考和非理性(irrational)、扭曲化的潛能。同時把人 類容易犯錯視為理所當然,試圖幫助當事人接受自己是個會不斷犯錯的人,並幫助 其學習更平和地與自己相處。REBT 使用許多認知的、情緒的和行為的方法來協助 當事人改變非理性的信念,其論點中的人格 ABC 理論在理情行為治療中佔重要地 位,A 是指一個促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B 是指信念體系(belief system),C 是指個人的情緒或行為反應(emotional consequence),然而 C 卻非直接由 A 所引 發的,而是透過個人對 A 所獨有的信念 B 所造成(Corey, 2001)。

認知是人類情緒和行為最重要的決定因素。Ellis 認為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 不可分離,且為互動關係,彼此影響。認知具至高的角色功能,是人類情緒和行為 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而信念是認知的核心,所以「改變一個人的信念,就能導致情 緒和行為的長久改變」(Ellis, 1994)。

Bernard 與 Joyce(1984)也提到當個人持有更抽象的信念,會形成一種預設的 架構(assumptive framework),個人根據此預設架構而對其所觀察到的發生在他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上或周遭的事件加以評估(evaluate)、評價(appraise)及形成結論,亦即價值觀的 闡述;此種信念是一種相當持久的認知結構,會影響人們對現實的解釋並主導其行 為。

(二) 理性與非理性信念

信念可依其是否反映了一種相對的、有所限制的概念或是絶對的、無可避免的 概念而區別為理性信念(rational beliefs)和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Ber nard

& Joyce, 1984)。Walen、DiGuiseppe 與 Wessler(1980)提出理性信念的特性如下

(引自 Bernard & Joyce, 1984):

1. 理性信念是真實的,可經由證據支持,且內部與現實一致。

2. 理性信念是非絕對性的,相反的,它是相對的,且受限於某些條件之 下。

3. 理性信念會導致適宜的情緒(moderate emotion),不會令人感到不愉 快。但 Bernard 與 Joyce(1984)認為理性信念亦可能引起極端但為 適切(appropriate)的情緒,例如極端的悲哀或後悔。

4. 理性信念協助個人達成目標,減少個人對自己內在及外在 環境的衝 突,提高生活滿意度。

而非理性信念乃指個人思考活動的各種特質和層面,此思考活動導因(cause)

或造成(create)情緒上或行為上功能不良的結果(Bernard & Joyce, 1984),這種信 念總是充滿了應該、必須、命令和需要。Ellis(1980)認為這樣的信念是一種自我 滿足的思考(musturbatory thinking),假如個人不管在任何情境下都要持有這種僵 化的信念,則易於產生困擾(Bernard & Joyce, 1984)。有時非理性信念是一種功能 不彰的思考過程,於此認知運作過程中所造成的困擾會導致不合邏輯及扭曲的想 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二、 關係信念(relationship beliefs)的概念

在親密關係的研究中,愈來愈多學者投入於社會認知領域的研究,特別是以關 係信念及知識架構為主要焦點的研究(Knee et al., 2001)。關係信念即為個人所發 展出對於伴侶或關係應該要如何、要怎樣的信念(引自:蘇倩瑩,2011)。Fletcher 與 Kininmonth(1992)認為關係信念是對關係所有層面的知識結構、基模或判斷。

關係信念受到媒體、大眾文化、個人經驗、觀察父母關係交織而成,就如同其它知 識建構,不斷藉著編碼、儲存與提取的過程,影響關係中的個人行為表現。

在不同文獻中,”關係信念”均是指個體對親密關係的看法,不是指一般的人際 關係,因此常稱為”親密關係信念”、”愛情關係信念”或”愛情信念”,皆是指個體對 於交往中的愛情或婚姻關係的信念。由於本研究是針對大學生探討其對愛情的信 念,因此研究者採用「愛情信念」來表示此概念,更清楚、具體呈現本研究所要測 量的概念,也比較符合一般大眾之語言,但在引用已有文獻時仍採用其原有名詞,

可能是關係信念、親密關係信念等,但在非直接引用文獻部分,如本研究的章節、

量表名稱等,盡量使用”愛情信念”一詞。

關係信念的研究,始於從事婚姻治療的相關研究者,如 Epstein 與 Eide lso n

(1980),故多聚焦於研究婚姻關係,因此以下關係信念的文獻也包含了婚姻關係 的關係信念研究,其內涵如下:

(一) 失功能信念

關係信念(relationship beliefs)的研究,始於從事婚姻治療的相關研究者,對 於非理性(irrational)、失功能(dysfunctional)關係信念加以探討,並認為失功能 信念對雙人關係的影響是:降低人際間的滿意度,限制個人對於他人相待的正向期 望,並阻礙了伴侶間相互改變的運作。起初,相關研究多關注於個人對自身所具有 的失功能信念,當個人對自己存有非理性的信念(例如:過度需要他人認同、高自 我期望、指責傾向、逃避問題等),則會產生婚姻調適的困難,而無法繼續維持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姻(Epstein & Eidelson, 1980)。

當「個人對自身的失功能信念,使個人在人際關係的維持產生困難」此一研究 結果,相繼得到證實之後,學者進而開始關注個人對於關係的認知、看法,亦即關 係信念在婚姻關係中扮演的角色,並發現個人所具有的關係信念,較其對自身的信 念,更能預測其婚姻調適(DeBord & Romans, 1996)。

Eidelson 與 Epstein(1982)的關係信念量表(Relationship Belief Inventory,

RBI)乃測量個人對於親密關係所可能持有的失功能信念(dysfunctional beliefs),

包含其內涵及行為表現,這些信念對於婚姻的調適都有負面的影響。這些失功能信 念可分為以下五種:

1. 爭執是具破壞性的(Disagreement is destructive):

個人認為雙方在價值觀、態度、目標或偏好上有所爭執會威脅到安全 的、愛的關係。會避免直接溝通的方式面對衝突,以降低爭執的可能 性。

2. 預期心意相通(Mind reading is expected):

個人認為若伴侶真誠地關心並了解自己,就應該不需要刻意的溝通,

即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及偏好。不努力於清楚的溝通,不主動說明 自己的需要,而當伴侶沒有感應到他的期望時會感到不滿意。

3. 伴侶無法改變(Partners cannot change):

認為親密伴侶是無法改變的,而且伴侶也不具有改變關係品質的能力。

對於問題的改善並不存希望,對於關係有較低的承諾且較不積極於解 決衝突。

4. 性關係完美主義(Sexual perfectionism):期望伴侶是完美的性伴侶,

並相信擁有完美的性關係才算是良好的親密關係。有此想法容易造成 關係的緊張而減低了性關係所帶來的愉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5. 兩性存在差異(The sexes are different):

相信男性及女性在個性及關係需求上有很大的差異。在遭遇人際衝突 時會歸因於性別因素而指責對方,且對於關係問題的解決並不會抱太 高期望。

另有學者 Romans 與 DeBord(1995)參考 Ellis 與 Grieger 兩位學者及整合個 人在婚姻治療上的經驗,以因素分析的方式提出九種非理性的關係信念:

1. 雙方應該完全的開放且誠實 2. 雙方應該了解對方的想法 3. 兩人應該一起做所有的事 4. 雙方應該滿足對方所有的需求 5. 雙方應該願意為對方改變

6. 我們之間所有的事應該都是完美的 7. 良好的關係應該是容易維持的 8. 一個人如果沒有浪漫關係就不完整 9. 浪漫的理想主義

Romans 與 DeBord 也進一步分析這些非理性信念的內涵,認為此九種非理性 信念,與 Eidelson 及 Epstein 所提出的五種失功能信念,在概念上有重疊的部分,

如「爭執是具破壞性的」此一失功能信念,與「我們之間所有的事應該都是完美的」

及「良好的關係應該是容易維持的」這兩種非理性信念的內涵即是相似的。

愈來愈多的研究,關注於完美主義與關係互動問題的關係,並發現個人對於人 際的完美主義,會影響其家庭及婚姻調適。例如認定他人應該是完美的人,在與他 人互動的過程中,對於他人在溝通、信任、支持、處理與尊重等方面的行為表現有 高度的期望,這些極端而不實際的關係信念,在關係出現問題時,會產生衝突與失 功能的反應,而對婚姻調適有負面的影響(Flett, Hewitt, Shapiro, & Rayman, 2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相關研究發現這些信念的共同特徵包含極端化、僵化且有強制性、扭曲事實與誇大 負向結果預期等(Epstein, 1982)。從這些研究中發現,失功能信念會降低人際間的 滿意度並限制了個人對於他人相處的正向期望,阻礙了伴侶間相互改變的運作。

從認知行為諮商的理論可發現,人們在婚姻關係中擁有的非理性信念與婚姻 失功能信念相似。這些信念大多是主觀的、絕對的、不可驗證的,而且會持續引起 不良情緒的想法(陳志賢,1998)。持有失功能信念者,對於負面事件的處理,也 傾向採取消極、逃避的方式來因應(林亞寧,2003),結果引起婚姻功能失調,妨 害夫妻共同改善婚姻關係所做的努力(陳志賢,1998)。

總結以上文獻可發現,當個體具有越高的關係失功能信念或是非理性信念,則 較難以接受在與伴侶的互動過程中,發生衝突或未達個人期望的情況,且多以消極、

逃避的方式來處理負面事件,進而阻礙彼此關係的發展與維持。

(二) 成功關係信念

成功關係信念與前述失功能或非理性的觀點切入所探討的信念內涵不同,

Fletcher 與 Kininmonth(1992)的親密關係信念量表(Close Relationship Beliefs Scale,

CRBS)試圖從關係建立的光明面,探討何種關係信念有助於親密關係。該研究以

CRBS)試圖從關係建立的光明面,探討何種關係信念有助於親密關係。該研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