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愛情關係滿意度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愛情關係滿意度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本節依序就愛情關係的內涵與理論、愛情關係滿意度的定義、相關理論、測 量方式與工具以及愛情關係滿意度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愛情關係的內涵

愛情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議題,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與愛情相關的 課題。人們因愛情感到喜悅,也曾因為愛情感到痛苦。人們總感到好奇,為什麼 有些愛情能天長地久,有些愛情則曇花一現,消逝非常迅速?為此,國內外的研

47

究學者對愛情關係進行相關實徵研究,發展出不同的愛情理論,藉此說明對於愛 情的觀點與看法。

Rubin(1970)認為愛情是一種多面向的人際交往態度,所謂的浪漫愛情,包 含了親近和依賴需求(affiliative and dependent need)、傾向幫助對方(predisposition to help)以及具有排他性和專一性(exclusiveness and absorption)這三種成分。此 外,他更進一步指出喜歡跟愛是有分別的,愛情比起喜歡更多了關心、依附與親 密等三種感受在其中(Rubin, 1973)。Davis(1985)認同 Rubin 的想法,同時也 認為在愛情中還有熱情(passion)與關懷(caring)這兩個更重要且豐富的要素包 含在其中。所謂的熱情,指的是一種讓人魂牽夢縈的感覺,帶有排他性,希望這 一段關係是獨特的,只屬於彼此兩人。陷入熱戀中的男女也會有性方面的慾望,

渴望與對方能有更多的肢體親密互動,享受與對方合而為一的感覺。而愛情中的 關懷,指的是一種毫無保留的付出,只要對方需要,自己可以付出所有的一切也 在所不惜。甚至在行為思考上也會偏袒對方,以他的立場來看事情,盡可能的維 護所愛的人。Sternberg(1986)提出愛情三角理論,他認為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

激情(passion)與承諾(commitment)這三種重要成分所構成。吳靜吉(1985)

認為愛情不僅是雙方在情感上相互尊重、喜歡與奉獻,這當中更包含了對於性的 渴望與實質關係在裡面。王慶福(2000)認為愛情關係(love relationship)是異性 雙方彼此互相戀慕,而有關懷、分享親密感受與做出承諾等情感互動行為。

由上可知,國內外的學者們試圖從不同的層面、角度來詮釋愛情。綜合歸納 上述所論,愛情是指對某一個特定對象產生愛戀,彼此互相吸引與關心,想要為 對方付出,渴望與對方有性方面的結合,並帶有排他性。雙方在這段關係中有著 親密的互動交流,願意為對方做出承諾。

二、愛情關係的理論

在愛情關係的理論中,尤以 Sternberg(1986)的愛情三角理論、Lee(1973)

48

愛情色輪論最具代表性,國內外許多的研究均以此二者為研究基礎並加以延伸擴 展,以下分別說明這兩種愛情關係的理論。

(一)Sternberg 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1.愛情的三要素

Sternberg(1986)發展的愛情三角理論,簡單來說就是把愛情看做成一個三角 形,而三角形的端點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要素:親密(intimacy)(三角形的頂端)、

激情(passion)(三角形的左下角)與承諾(commitment)(三角形的右下角),

這三個要素的安排是任意的,亦可調換位置。根據這個理論,他認為愛情是由這 三種基本的要素組合而成,也是最適合用來瞭解與解釋愛情的方式。以下分述說 明這三種成分各自所代表的內涵。

(1)親密(intimacy)

指的是在愛情關係中可以促進雙方密切、心心相印與心有靈犀的情感。從研 究中指出親密感包括下列幾種感受:會為愛人的福利著想、想要與對方一起經驗 到快樂、高度重視所愛的人、在需要依靠的時候可以依賴對方、彼此互相了解、

與對方一起分享自己與自己的財物、從對方身上獲得精神支持、並給予對方精神 支持、彼此能親密的溝通、珍惜所愛的人等。個體並非要經驗到上述全部的感受,

只要經驗到足夠的量,人就能體會到親密感並在關係中獲得溫暖。

(2)激情(passion)

指的是一種強烈渴望與對方結合的一種心態,是各種欲望與需求的表現,像 是自尊、呵護、養育、聯繫、主導、服從、自我實現和性滿足。對於需求的強度 也會因為不同的個體、情況、關係而有所差異。像是在浪漫關係中性滿足是一個 強烈的需求,但在孝順的關係中卻不會出現。這些需求經由生理與心理的亢奮反 應表現出來,兩者相互影響。

(3)決定/承諾(decision / commitment)

49

此要素包含短期的決定與長期的承諾。前者指的是決定是否要去愛這個人;

後者則指的是用承諾來維繫愛情。在承諾中,認知的因素扮演了很重要的關鍵,

一段感情能否維持,或是一段感情能否發展成為長期穩定的關係,皆是受到認知 因素的影響。相較於親密的溫暖、激情的熱,承諾甚至可以用冷來形容,藉以說 明承諾在愛情關係係以理性的角度進行思考。

Sternberg(1986)認為一段愛情關係中,若三者成分同等重要,即會形成一個

「正」三角形,代表一種完美的愛。但此三種愛情成分經由不同的組合,可形成 不同形狀之三角形,代表不同層次的愛情型態,如圖 2-3-1 所示,以下分述說明之。

1.無愛(nonlove)

指的是三種愛情成分都不存在。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如此,就僅止於 單純的互動,並無愛的成分於其中。

2.喜歡(liking)

只有親密的存在,沒有激情與決定/承諾。此種類型常出現在普通朋友的關係中。

個體感覺到親近、同心與溫暖,但沒有感受到激情或是想要進一步做出承諾。

3.癡情的愛(infatuated love)

指的是一見鍾情,只有激情的出現,沒有親密或是承諾存在。癡情著迷通常 在一瞬之間,但消散得也快。激情的出現挾帶著高度的心理與生理覺醒,如心跳 加速、荷爾蒙分泌,性器官興奮為其表徵。

4.空洞的愛(empty love)

空有承諾,沒有親密或激情。常見於長跑多年的愛情,雙方已失去情感的投 入和生理上的吸引,此時處於停滯的關係中。在西方文化中,空洞的愛通常發生 在關係結束之際,但在其他的社會文化中,其可能發生在長期關係初始的階段。

5.浪漫之愛(romantic love)

是親密和激情的組合。除生理上的吸引,情感上也相互緊密連結。在很多經

50

典文學作品中,常見到此種愛情類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崔斯坦與伊索德。

6.友伴之愛(companion love)

這種愛是從親密與承諾的組合進化而來。實質上就是長期且具有承諾的友誼,

常出現在雙方已失去激情的婚姻當中,但彼此的關係仍能維持穩定,屬於細水長 流式的愛情。

7.情慾之愛(fatuous love)

係指激情與決定/承諾之組合,缺乏親密成分。男女個體閃婚的親密關係即屬 此類型。前述婚姻承諾的基礎建立於激情之上,缺乏穩定的親密於其中,因而此 種親密關係常處於危險之中,很有可能快速的以離婚收場。

8.完美之愛(consummate love)

是親密、激情、決定/承諾這三種愛情成分的組合,也是男女個體最渴望的愛

51

資料來源:“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by Sternberg, R. J, 1986,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23.

(二)Lee 的愛情色輪論(color wheel theory of love)

社會學家 Lee(1973)提出愛情色彩(colors of love)的想法。他認為可以把 愛情分為三種基本的風格:激情之愛(Eros)、友伴之愛(Storage)和遊戲之愛(Ludus)。

這三種類型就好比是色彩的三種基本顏色,可以再加以組合形成另外三種二級的 愛情風格:利他之愛(Agape)、現實之愛(Pragma)和瘋狂之愛(Mania)。以 下分述說明這六種不同的愛情風格。

1.情慾之愛(Eros)

重視對方的外貌,當遇見自己心儀對象的時候會極力展開追求,渴望和對方 有更進一步的親密關係,常見於一見鍾情的愛情關係中。

2.友誼之愛(Storage)

兩個人從朋友的關係中漸漸昇華發展成為愛情。過程中雖然沒有狂熱的追求 也不浪漫,但卻能彼此互相扶持、關心,維持關係的穩定以及和諧,屬於細水長 流式的愛情。

3.遊戲之愛(Ludus)

把愛情視為是一場遊戲,享受戀愛的快樂與自由,重視的是當下關係的滿足,

而非長遠的愛情關係。此種類型的人不願意對未來做出承諾,可以同時間與多人 交往,另外也討厭別人侵犯自己的隱私,因此總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4.利他之愛(Agape)

以對方為中心,自己可以無怨無悔的為對方犧牲奉獻,只為讓對方快樂,也 不求對方的回報。常見於東方社會,但在西方社會則較為少見。

5.現實之愛(Pragma)

52

以理性客觀的角度挑選符合自己條件的伴侶。將對方的家世背景、地位、學 歷列入考量,使自己能獲得更高的地位、財富,甚至往更高的階層攀升上去。雙 方的關係是一種利益,若能使自己獲得助益,這段關係便能維持下去;反之,若 未能達成既定目標,則會毫不留情地結束這段關係。

6.依附之愛(Mania)

有高度的嫉妒心和佔有欲,對愛情相當執著,會因為對方的反應而使自己的 情緒起起伏伏、變得神經質,以至於使對方感到有壓力。此外亦缺乏自信而常感 到焦慮,會不斷地的詢問對方確認彼此的感情,以減少自己的不安全感。

綜合上述,從 Sternberg 的愛情三角理論中可以發現親密、激情與承諾這三種 成分在愛情關係中的重要性,其成分比例的不同,構成不同的愛情類型;Lee 的愛 情色輪論則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野,一窺個體不同的愛情風格面貌。後來 Hendrick 與 Hendrick(1986)延續 Lee 的理論,發展編製成愛情風格量表,用以測量個體 的愛情類型。此二種愛情理論可謂奠定了日後在愛情關係研究上的基礎。

三、愛情關係滿意度的定義

Glenn(1990)認為評定親密關係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關注於個體在關係 中是否感到滿意或快樂的主觀經驗;另一種則是關注於雙方所共同經營的這段關

Glenn(1990)認為評定親密關係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關注於個體在關係 中是否感到滿意或快樂的主觀經驗;另一種則是關注於雙方所共同經營的這段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