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Copied!
1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在職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田秀蘭 博士. 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 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曾于庭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七月.

(2) 誌謝詞 回首研究所三年的時間,當初受到在三和國小共事的教育前輩吳偉全主任的 鼓勵,讓我毅然決然地投入於一個新領域的學習。在教育心理與輔導的世界中, 我發現了極為有趣且新鮮的觀點,開啟了我對輔導的好奇與投入。能再重拾學生 的身分,讓我格外的感恩,我喜歡學習,在自己成長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生命 故事與體驗,透過專業師資們的帶領,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在這段旅程中, 受到太多人的幫助,一時千頭萬緒,竟不知該從何下筆起。沉澱片刻,一一寫下 心中滿滿的感謝。 首先最感謝的莫過於我的指導教授田秀蘭老師。謝謝您願意在繁忙的工作之 際,仍抽出時間定期與我討論並協助我解決研究上的疑難雜症。老師幽默的話語 帶給人神奇的力量,總能化解許多我自己想像出來的恐懼。跟著您的步伐,穩健 而踏實地完成每個研究過程。從您的身上,我看到做研究該有的精神與態度,並 學習到研究上的謹慎與細膩。 謝謝王慶福老師、陳淑芬老師、張妤玥老師願意提供量表工具,讓我可以順 利的完成研究論文。也謝謝張文哲老師、張仁和老師、楊瑞珠老師願意給予研究 上寶貴的建議,讓我能加以釐清研究主題上的思緒以及想法。同時也感謝口試委 員謝茉莉老師、王玉珍老師給予我的回饋與指導,讓我論文可以更加完善。 謝謝厚德國小的教育夥伴們,明利校長總是給予溫馨的打氣,一起共事的行 政團隊,煒庭校長、肇祥主任、佳齡主任、亦宣與庭芳,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支持 與協助,讓我可以全然投入於我的學習生活中。一方面讓自己保持充電狀態吸收 新知,一方面能立即運用與回饋於教學職場中,遇到不明白之處,也有輔導夥伴 們可以一起討論與分享,這樣的職場環境真的很棒。對於這樣一群提供我無限支 援的啦啦隊們,更讓我有著無限的感激。. i.

(3) 謝謝一起度過這三年研究所時光的同班同學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各自的生命 故事來到這個環境學習。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大家還是要各自調配出時間完成許 許多多的報告,讓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吸收到各種觀點的主題分享,獲益良多。 感謝班代啓帆的帶領,為大家提供許多的服務,這三年來大家所建立的革命情感, 彼此互相打氣、支持,更讓我感受到心輔所同學獨有的特質—溫暖、正向、無私, 好喜歡這樣的學習氛圍。謝謝美櫻、宛慧、盈吟、吳大頭、吳佳佳,腦海中總是 浮現出你們的真摯的笑容,研究的路上有你們的陪伴真的一點也不孤單。謝謝哲 馨,在撰寫論文的這一年,陪伴著我度過無數個只能羨慕別人出遊的假期。你總 是提醒著我,經驗此時此刻,活在當下,享受撰寫論文的各種感受。雖然我們的 研究主題不同,但是能彼此相互討論與支持,讓這段研究旅程變得有趣多了 我要謝謝我的家人,默默的扛起許多家務事,讓我可以全心全意的撰寫論文。 另外,我也要感謝我的外婆,給予我最大的包容與支持,讓我總可以像一個小孩 子般撒嬌、尋求安慰,我想天底下再沒像您這般如此私心疼愛我的人了。您帶給 我安定而溫暖的力量,讓我可以盡情的向前追尋自己的夢想,完成許多的挑戰。 最後,我要謝謝我自己,認真努力的走過這三年豐富且精彩的時光。重拾學 生的身分,讓我有機會能重新檢視自己與人的關係,停下腳步細細品味生活的每 一刻。經過這段歲月的洗禮後,更讓我充分領悟到把握當下的重要性。未來,我 也會秉持著莫忘初衷的信念,將所學貢獻在教學職場中,並且以正向積極的態度 認真度過每一天。. i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 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的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過程採用立意取樣的方式,依照新 北市九大教育區教師人數的比例分配,共抽取新北市 26 所公立國小,擔任主任、 組長、導師及科任的教師,有效樣本共 462 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 集,研究工具包括「人際依附風格量表」 、 「獨處能力量表」以及「關係評估量表」。 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 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教師整體成人依附風格,在年齡、婚姻狀態等背景變項具有顯著差異, 但不因性別、家中排行、教育程度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國小教師整體獨處能力,在性別背景變項具有顯著差異,但不因年齡、家中 排行、教育程度、婚姻狀態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國小教師之愛情關係滿意度,在年齡背景變項具有顯著差異,但不因性別、 家中排行、教育程度、婚姻狀態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具有顯著相關存在。 五、國小教師之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顯著相關存在。 六、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顯著相關存在。 七、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對愛情關係滿意度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安全依附 型對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師自我成長、 教育主管機關辦理研習活動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愛情關係滿意度 iii.

(5) iv.

(6)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and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Yu-Ting Tse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among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and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erms of their different backgrounds. We also examined the predictability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and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to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462 teachers from 26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The study gathered inform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e instruments applied were Attachment Style Scale,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Scale and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Scale. The obtain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frequency distribution & percentag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age, marital status, but not gender, birth order, educational level. 2.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gender, but not age, birth order, educational level, marital status. 3. The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age, but not gender, birth order, educational level, marital status.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and the v.

(7) capacity to be alone.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and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6.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and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7. The predictabilities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and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on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 Among which the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is the most predictable. Based 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self-growth,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sign programs or actic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s were discussed and proposed.. Key words: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vi.

(8) 目次 誌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目次 ............................................................................................................................. ...vii 表次 ................................................................................................................................. ix 圖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成人依附風格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 9. 第二節. 獨處能力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 29. 第三節. 愛情關係滿意度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6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3.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6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73 第一節. 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現況分析 7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 vii.

(9) 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 77 第三節. 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 90. 第四節. 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對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迴歸分析 ................ 91. 第五章 研究討論 ........................................................................................................ 95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 滿意度之差異情形討論......................................................................... 95. 第二節. 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結果討論 ...... 106. 第三節. 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對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迴歸分析結果討論 .............................................................................................................. 10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11. 第一節. 結論 ....................................................................................................... 111.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9 中文部分 ................................................................................................................119 西文部分 ............................................................................................................... 125 附錄 .............................................................................................................................. 138 附錄一 ................................................................................................................... 138 附錄二 ................................................................................................................... 139 附錄三 ................................................................................................................... 140 附錄四. 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問卷 ........... 141. viii.

(10) 表次 表 2-1-1. 國內外成人依附風格分配情形摘要表 .................................................... 22. 表 3-2-1. 問卷發放分配表 ........................................................................................ 61. 表 3-2-2. 施測學校問卷樣本發放數量及回收數量統計表 .................................... 61. 表 3-2-3. 受試者基本資料統計表 ............................................................................ 63. 表 3-3-1. 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各分量表之題目分配 ................................................ 64. 表 3-3-2. 獨處能力量表各分量表之題目分配 ........................................................ 66. 表 3-3-3. 關係評估量表之題目分配 ........................................................................ 68. 表 4-1-1. 有效樣本各重要變項間之相關矩陣、平均數及標準差 ........................ 74. 表 4-1-2. 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 75. 表 4-1-3. 國小教師獨處能力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 76. 表 4-1-4. 國小教師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 76. 表 4-2-1.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上的分析結果 ............................ 77. 表 4-2-2.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上的分析結果 ............................ 78. 表 4-2-3. 不同家中排行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上的分析結果 .................... 79. 表 4-2-4. 不同教育程度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上的分析結果 .................... 80. 表 4-2-5. 不同婚姻狀態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上的分析結果 .................... 81. 表 4-2-6.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獨處能力上的分析結果 .................................... 82. 表 4-2-7.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獨處能力上的分析結果 .................................... 83. 表 4-2-8. 不同家中排行的國小教師在獨處能力上的分析結果 ............................ 84. 表 4-2-9. 不同教育程度的國小教師在獨處能力上的分析結果 ............................ 84. 表 4-2-10. 不同婚姻狀態的國小教師在獨處能力上的分析結果 ............................ 85. 表 4-2-11.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的分析結果 ........................ 86. 表 4-2-12.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之描述性統計量 .................... 87 ix.

(11) 表 4-2-13.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的分析結果 ........................ 87. 表 4-2-14. 不同家中排行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之描述性統計量 ............ 87. 表 4-2-15. 不同家中排行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的分析結果 ................ 88. 表 4-2-16. 不同教育程度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的分析結果 ................ 89. 表 4-2-17. 不同婚姻狀態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的分析結果 ................ 89. 表 4-4-1. 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對愛情關係滿意度之多元 迴歸分析摘要表 ........................................................................................ 92. 表 4-4-2. 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對愛情關係滿意度之多元 逐步迴歸係數表 ........................................................................................ 92. x.

(12) 圖次 圖 2-1-1. 依附行為系統 ............................................................................................ 12. 圖 2-1-2. 內在運作模式與認知、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連結 .................................... 14. 圖 2-1-3. 成人依附模式 ............................................................................................ 19. 圖 2-3-1. Sternberg 愛情三角理論 ............................................................................ 5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59. 圖 4-1-1. 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對愛情關係滿意度迴歸分析圖 .... 93. xi.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欲探討國小教師其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 以增進對國小教師發展親密關係的了解,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 教師本身、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單位之參考。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藉此提出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並對本 研究的相關名詞做明確的界定。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 二節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人皆有被愛的需求,當愛情來臨時,總會讓人感到甜蜜卻又有點不知所措, 有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看著眼前這位讓人心動的戀人,心裡不禁雀躍著 自己多了一位可以陪伴、傾聽以及提供支持的伴侶。即使明知未來可能面對許多 未知的困難與挑戰,但愛情的美好依舊會讓我們選擇奮不顧身的一頭栽進去。有 人說「愛情」是人生中必修的一門課題,然而,隨著社會文化、價值觀、產業結 構、時代變遷等因素,愈來愈多人選擇晚婚或是不婚。根據內政部統計年報(2016) 公布的統計數據,自 2005 年至 2015 這十年間,20~24 歲有偶率從 5.43%下降至 3.07%;25~29 歲有偶率從 26.83%下降至 16.92%;30~34 有偶率從 57.13%下降至 44.47%。另一方面,國人整體未婚率從 34.32%提升至 34.64%;有偶率從 54.18% 下降至 50.94%;離婚率更是從 5.80%大幅躍升至 8.03%。綜合上述資訊顯示出, 未婚男女的人數逐年攀升,結婚的年齡相較於以往有延後的趨勢,且離婚男女的 比例也有大幅度的增加。根據 Erikson(1963)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的觀點,他認為人生全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每個階 段都有不同的發展危機,只有當個體前一階段的危機化解之後,才能順利進入下 1.

(14) 一個階段。他將人的一生大致分為八個階段,其中,國小教師的年齡約落在 24~55 歲之間,正值成年期或中年期階段。前者的發展危機為親密與孤獨,而後者則為 愛心關懷與頹廢遲滯。研究者觀察了社會現象後發現,成年人的晚婚現象,可能 會拉長個體在發展親密關係與面臨孤獨危機的挑戰階段,此結果是否對個體在人 格發展歷程中會產生更多未知的影響,此乃研究者發展本研究的源起動機。 近年來,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屢屢佔據各大新聞媒體與報章雜誌版面,從捷 運隨機殺人事件、台大高材生情殺案、七旬老翁狠割女友五官等一連串震驚社會 的案件,引發社會大眾極高的關注與討論,這股風潮帶出了更多與現今國內社會、 教育、家庭的對話,紛紛思索著究竟是在哪一個環節上出了問題。進一步以事件 核心及加害人的成長背景深入了解後發現,事件的成因可能源自於加害人長期受 到情感困擾,憤而萌生報復之心有關。而這些冷血殺手或是恐怖情人的背後,在 心理層面上似乎有某種程度的相似特質。除了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外,對於人際 互動關係通常有極高的控制欲,希望透過操控對方,讓事情順著自己的心意進行, 而這樣的性格養成很有可能來自於早期挫敗的親子關係。研究者認為,個體在早 期與主要照顧者的親子關係,對其成年後的人格發展,有很重大的影響。若主要 照顧者在早期未能滿足個體所渴望的認同與關愛,因個體需求未獲滿足,為了逃 避這種不舒服的感受,可能會選擇壓抑,並將這些痛苦或不舒服的感受塵封在內 心深層,但最根本對於關係的渴望卻未曾消失。造成日後在發展親密關係時,一 旦與他人的親密關係出現問題,過往痛苦的經驗與感受往往會被再度喚起,於是 可能於此段關係中再次驗證自己是不被人所愛的。此時,個體會為了證明自己已 非當年那個什麼都做不了的無助孩子,興起強烈的控制欲望,產生「我得不到的 別人也別想得到」的錯誤想法,此舉展開死之本能的行為,鑄下無法挽回的悲劇。 由此可知,早期親子互動的關係對於日後的親密關係可能存有深遠的影響,至於 其中的關係,乃本研究亟欲驗證的重點。 2.

(15) 就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人與人之間常會分享自身與伴侶之間的相處 情形。有些人恨不得 24 小時都跟對方膩在一起,若遇到問題或壓力時,總需要倚 賴對方的回答,或是透過共同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雙 方彼此應該都要保有自己獨處的空間才是,並認為透過適度的獨處,可以讓自己 調整到最佳的狀態。當遇到問題或壓力時,通常也認為自己迅速果決的處理,效 果更好。可見得,每個人在愛情關係的相處方式與態度上大相逕庭,差異性極高。 然而,究竟是那種觀點才有助於增進愛情的熱度,進而提升關係的滿意度,使研 究者感到疑惑。 上述社會的現況與趨勢引發研究者對於成年男女在「依附風格」與「獨處能 力」議題的關注與興趣,並且好奇成年人知覺其愛情關係的滿意度是否受到自我 本身依附風格或是獨處能力的影響而有所差異。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後,發現到 目前關於獨處能力的研究,主要仍聚焦在大學生以及國中生上。因此,研究者嘗 試以新北市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 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的現況與差異,同時探討三者間的關聯性與影響。 並進一步探討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是否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預測作用,進 而探討如何增進國小教師的愛情關係滿意度。期望透過本研究能夠獲取目前教育 現場中具有價值的資訊,做為教師自我成長、提供教育主管機關辦理研習的參考, 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與應用。 二、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獨處 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關係,期望研究結果能做為教師個人自我成長以及教育 主管機關參考之用,以增進國小教師於人際關係上的正面想法以及其獨處時應有 之能力,並提升國小教師其愛情關係的滿意度。以下茲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 3.

(16) 意度的差異情形。 (二)探討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的相關情形。 (三)探討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對愛情關係滿意度的預測情形。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師自我成長、教育主管機關辦理研 習活動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根據前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分述說明本研究探討之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一、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欲探討的議題具體化為下列五個問題,做為 蒐集資料及分析討論之依據: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是 否有顯著差異? (二)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之間是否有顯著相關? (三)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是否有顯著相關? (四)國小教師之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是否有顯著相關? (五)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是否能有效預測愛情關係滿意度? 二、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的研究問題,研究者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上具有顯著差異。 1-1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上具有顯著差異。 1-2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上具有顯著差異。 1-3 不同家中排行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上具有顯著差異。 1-4 不同教育程度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上具有顯著差異。 4.

(17) 1-5 不同婚姻狀態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上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獨處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 2-1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獨處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獨處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家中排行的國小教師,在獨處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 2-4 不同教育程度的國小教師,在獨處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 2-5 不同婚姻狀態的國小教師,在獨處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具有顯著差異。 3-1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具有顯著差異。 3-2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具有顯著差異。 3-3 不同家中排行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具有顯著差異。 3-4 不同教育程度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具有顯著差異。 3-5 不同婚姻狀態的國小教師,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四: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之間具有顯著相關。 假設五:國小教師之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顯著相關。 假設六: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顯著相關。 假設七: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能有效預測愛情關係滿意度。.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國小教師(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本研究所指的國小教師,係指臺灣地區各縣市國小之現任合格教師,含導師、 科任教師、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及代理代課教師,不包括實習教師。 二、成人依附風格(adult attachment style) 依附是指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強烈的情感連結,發展持續而穩定,更重要 5.

(18) 的是,這種互動模式奠定了日後與他人建立各種關係的基礎。所謂成人依附風格, 是指從幼年即發展的一種持久穩定的人際親密關係傾向或人格特質(王慶福、林 幸台、張德榮,1997) 。本研究使用王慶福等人(1997)根據 Bartholomew 與 Horowitz (1991)的依附類型分類所發展的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做為本研究中測量國小教 師成人依附風格之評量工具。此量表將成人依附風格分為安全依附型、焦慮依附 型、逃避依附型及排除依附型四種依附類型。計分方式採 Likert 六點量表計分。 各依附類型的描述如下: (一)安全依附型(secure) 對自己和他人抱持著正面的看法,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同樣 也認為他人是接納自己、會回應自己的。 (二)焦慮依附型(preoccupied) 對自己抱持著負面的看法,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被愛的,卻對他 人抱持著正面的評價,會努力尋求他人的認同來肯定自我的價值。 (三)逃避依附型(fearful) 對自己和他人都抱持著負面的看法,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被愛的, 同時也認為他人是會拒絕自己,也不值得自己信賴。 (四)排除依附型(dismissing) 對自己抱持著正面的看法,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卻對他人抱 持著負面的評價,認為別人是會拒絕自己,也不值得自己信賴。 三、獨處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本研究之獨處能力是指個體能否運用獨處來因應壓力,以及在獨處時,情緒 上能否感覺到舒適自在。本研究使用陳淑芬(2003)翻譯並修訂 Larson(1990) 的獨處能力量表(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Scale),做為本研究中測量國小教師獨 處能力之評量工具。此量表將獨處能力分為兩個層面:獨處因應與獨處舒適。計 6.

(19) 分方式採 Likert 四點量表計分。受試者在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獨處能力愈好; 反之,得分愈低表示獨處能力愈差。 四、愛情關係滿意度(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本研究之愛情關係滿意度是指個體對於自己愛情關係的整體主觀評價。本研 究使用張妤玥(2005)翻譯並修訂 Hendrick(1988)的關係評估量表(Relationship Assessment Scale,RAS),做為本研究中測量國小教師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評量工 具。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受試者在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知覺其愛 情關係的滿意度愈高;反之,得分愈低表示知覺其愛情關係的滿意度愈低。. 7.

(20)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理論基 礎與相關研究。綜合整理相關文獻後進行深入瞭解與探討,將全章分為三節進行。 第一節為成人依附風格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獨處能力的理論基礎與 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愛情關係滿意度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茲將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成人依附風格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本節依序就依附的定義與理論基礎、成人依附風格的分類與構面及成人依附 風格相關研究進行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依附的定義 Bowlby 最早提出依附的概念,他認為依附係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存在著一 種強烈且持久的情感連結(Bowlby, 1982),而這樣的情感連結能使嬰兒從中得到安 全感及親近的需求(Lopez, 1995)。早年的依附經驗,不僅會影響個體如何看待 自己、他人以及外在世界,同時也是奠定日後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Ainsworth, 1989;蘇建文、龔美娟,1994)。Ainsworth、Blehar、Waters 與 Wall(1978)認 為一個好的依附是指主要照顧者能提供給孩子一個安全堡壘,使其能安心、穩定 且自由的向外探索,對於發展獨立以及培養自主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助益。Paterson 與 Moran(1988)指出依附是一種原始驅力,嬰兒藉由哭、笑等訊號行為(signaling behavior)以及注視、抓、握等親近行為(approach behavior)來吸引依附對象的注 意,以獲得關注並維持親密感。若是依附對象能給予適當的回應,便能增強嬰兒 與其之間緊密的情感連結,使嬰兒得以獲得安全感。 國內外學者對於依附的定義大致相同,張春興(2006)把依附定義為嬰幼兒 接近或依賴父母,唯恐父母離開的情形;其廣義可擴指個體在人際互動間,情感 上甚為接近,且彼此相互依從而獲得滿足。蘇建文等人(1995)認為依附不僅是 9.

(22) 一種行為特質,更是個體與依附對象之間複雜且具有情感連結的張力關係。楊惠 敏(2007)認為依附是一種原始性驅力,它會促使個體表現出依附行為來維持與 主要照顧者的情感連結,而這種情感連結具有持久性與獨特性,且影響個體的一 生。王建雅(2010)則指出依附是親子互動的真實反映,也是內在心理建構的產 物,會持續影響個體日後的人際互動模式。 綜合以上各種觀點,研究者認為依附是一種原始的驅力,使嬰兒與主要照顧者 間產生雙向、緊密的情感連結。這樣早期的依附經驗具有穩定性及持續性,不但 是奠定日後各種關係的基礎外,更深深地影響著個體在自我概念、認知、情緒以 及人格上的發展。 二、依附的理論基礎 依附的理論自 Bowlby(1973, 1980, 1982)提出後,引發許多心理學家的討論 並進行研究,其中又以 Ainsworth 對嬰兒與母親進行的依附關係實徵研究最為重要, 該實驗結果不但讓 Bowlby 在依附上的想法得以驗證,更能延伸依附概念的方向與 發展,使得依附理論更趨豐富。 Bowlby 以自己在兒童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發現到個體早期的家庭經驗會影 響到其人格的發展,因此他轉而致力於研究嬰兒的依附行為。他整合了精神分析 理論、訊息處理理論、行為學習理論、認知發展理論、動物行為學等各種學派的 觀點,提出了依附理論,用以解釋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情感連結,並進一步 發現到早期的依附經驗會內化到個體的心理,並影響到個體日後對於認知、情緒、 人格以及親密關係的發展,而且這種影響力是會一直延續到人生的全程(Bowlby, 1988),不容易產生改變。依附理論被提出後,Ainsworth 等人(1978)便以 Bowlby 的依附理論為基礎,進行嬰兒的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觀察嬰兒 在母親離去及回來時的反應。根據研究的結果,他們把嬰兒分成安全型(secure) 與 不 安 全 型 ( insecure ) 兩 大 類 , 並 將 不 安 全 型 更 細 分 : 不 安 全 ─ 逃 避 型 10.

(23) (insecure-avoident)與不安全─焦慮/矛盾型(insecure-anxious/ambivalent)兩種類 型,顯見不同的嬰兒在依附關係上有著個別的差異性存在,同時也說明了 Bowlby 所提出安全堡壘(secure base)的概念。當嬰兒在陌生情境中能得到母親的關注與 安撫時,才能順利發展出安全型的依附;反之,在未能得到母親的支持與安撫下, 嬰兒容易形成不安全型的依附。除此之外,心理學家也發現到,幼兒的依附風格 傾向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風格相似程度很高。因此,瞭解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類型 後,似乎就能夠預測出其幼兒的依附風格傾向(Simpson & Rholes, 1998)。 目前國內外在依附上的探討大都仍以 Bowlby 與 Ainsworth 的理論為基礎,經 由後來眾多的實徵研究結果,延伸並擴展對於依附關係的發現與解釋,形成今日 豐富而多元的依附理論。由於依附的理論內容廣泛,故將聚焦在依附理論中兩個 較為重要的概念–「依附行為系統」和「內在運作模式」,分述如下: (一)依附行為系統(attachment behavior system) 在 Bowlby 的依附理論當中,他認為嬰兒天生就具有依附的行為,而且會在不 同的階段發展出對於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嬰兒藉由依附行為來增加其主要照 顧者的回應,而主要照顧者也經由照顧行為來減低嬰兒的焦慮感。依附行為系統 的功能即在於能使嬰兒免於危險受到保護,並且達到生存的目的(Bowlby, 1982)。 當嬰兒覺得安全的時候,就可以把主要照顧者視為安全堡壘(secure base),自在 的探索外在環境;相反的,當嬰兒覺得不安、恐懼的時候,依附行為系統就會自 動的被激發出來(Bowlby, 1973),用以減少外在環境所帶來的威脅、壓力,並增 加安全感,直到外在危機消失,依附行為系統才會自然停止運作(Ainsworth, 1969) 。 此外,依附行為系統(attachment behavior system)是動態的,也可以說是一種以 適應為基礎的目標調整系統(goal-corrected system)(陳姵君,2008)。嬰兒會從 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過程當中,使用不同的策略來降低內在認知與實際情形不一 致的情形,直到兩者能取得平衡為止,如圖 2-1-1 所示。以下分述說明這兩種策略。 11.

(24) 1.初級策略(primary strategy) 又稱作安全策略,只有在個體覺得依附關係是安全的時候才會使用的策略。 當嬰兒認為依附對象是會支持與保護自己,而非拒絕自己時,就會主動的與依附 對象親近。 2.次級策略(secondary strategy) 次級策略又細分為兩種,一種是停用策略(deactivation strategies),另一種則 是過度激發策略(hyperactive strategies)。前者使用階段是當嬰兒認為依附對象是 拒絕自己的,為了避免受到傷害,於是便採取轉移注意力或是表現出過於早熟獨 立的行為,以逃避對於依附對象的依賴;後者使用階段是當嬰兒認為依附對象是 自己無法預期、時好時壞的情況時,便會呈現出誇張的依附行為,例如:焦慮的 黏在依附對象身旁、無理取鬧等方式(Kobak, Cole, Ferenz-Gillies, Fleming & Gamble, 1993)。次級策略僅能作為嬰兒適應環境的短期方式,屬於過渡、暫時性 的策略,若長期運用,恐使個體日後在建立親密關係上產生多種負面影響(白嘉 玲,2010)。. 依附對象是否容易親近、會. 是. 回應性的?. 覺得安全、被 愛的、有自信. 喜歡遊戲、微笑的、 探索的、參與社交. 否 依附行為: 目光的檢視、接觸、發出親. 害怕 焦慮. 逃避、警覺、小心 防衛. 近、懇求、黏人的訊號需求 矛盾、黏人、生氣. 圖 2-1-1. 依附行為系統. 資料來源:翻譯自 Holmes, J. (1993). John Bowlby and attachment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p.76. 12.

(25) (二)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 Bowlby(1973, 1980, 1982)使用內在運作模式一詞來解釋個體對於自我、重 要他人以及世界的內在表徵。這些內在表徵發展自嬰幼兒階段,與主要照顧者是 否能回應嬰兒的需求與情感有著很密切的關係(Bretherton, 1985;Collins, 1996)。 嬰兒會從是否獲得舒適與安全感的途徑當中,建立早期的運作模式基模(Main、 Kaplan、Cassidy, 1985) 。而這些具體的經驗在日後會轉化成抽象且更廣泛的信念, 進而形成一種評估他人回應自己的程度以及看待自我本身是否有價值的方式,並 影響日後個體與他人的關係。 Bowlby(1973)並將內在表徵(亦可稱為運作模式)區分為兩個部分,一個 是對於「他人」(others)的內在表徵,另一個則是對與「自我」(self)的內在表 徵。「他人的內在表徵」指的是個體如何看待他人以及給予他人的印象與評價, 發展自早期依附對象是否會回應個體發出支持與保護的需求。當個體得到來自於 依附對象的回應與接納時,便能獲得滿足,覺得他人是可信任的,因而發展出正 向的他人表徵;反之,當個體的需求不能獲得滿足,便覺得他人是不值得依賴、 拒絕自己的,因而發展出負向的他人表徵。「自我的內在表徵」指的是個體如何 看待自己以及給予自我的評價與印象,其發展同樣來自於早期互動過程中,依附 對象對個體的接受程度。當個體覺得依附對象是會回應、接納自己時,便會覺得 自己是有價值,值得被愛的,進而發展出正向的自我表徵;反之,若依附對象是 冷漠、沒有回應的,個體便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的,因而發展出 負向的自我表徵(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Pietromonaco & Barrett, 2006; 洪菱,2014)。 Collins 與 Read(1994)更進一步對 Bowlby 的內在運作模式的提出一個完整 的架構,如圖 2-1-2 所示。他們認為當個體日後遇到與依附相關的事件時,存在於 個體記憶的內在運作模式認知結構就會自動被激發出來,對於社會訊息的處理以 13.

(26) 及情緒的反應有著直接的影響。此外,認知反應與情緒反應亦非獨立運作,而是 在彼此相互作用下,進而產生個體選擇不同行為策略的結果。換言之,個體內在 運作模式的不同,對於事件的詮釋也會有所差異。即便是面對相同事件,每個人 也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且這些反應是自發性的,個體本身未必能覺察的出來。. 認知反應. 行為反應. 內在運作模式. 情緒反應. 圖 2-1-2. 內在運作模式與認知、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連結. 資料來源: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working models, p.69, by N. L. Collins & S. J. Read, 1994, In K. Bartholomew & D. Perlman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 5. Attachment processes in adulthood,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三、成人依附與早期依附的相同與相異之處 一般來說,在沒有發生重大事件或環境改變的情況下,個體會依循過去與主 要照顧者互動經驗所形成的依附類型,在日後人際關係中穩定的出現。Weiss(1991) 將成人與嬰幼兒時期的依附類型做對照時,發現兩者間具有很高的相似性。Waters、 Merrick、Treboux、Crowell 與 Albersheim(2000)以當初進行 Ainsworth 陌生情境 研究的一歲嬰兒為研究對象,使用成人依附訪談方式進行依附分類,並對比其 20 年前後的依附類型,研究結果發現,早期依附類型與成人依附類型具有高度一致. 14.

(27) 性,顯見依附關係具有穩定且持久的特質。換言之,若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發 生重大或是特殊的事件,依附類型的變動是非常小的。 然而,早期依附與成人依附之間最大的相異處在於成人依附關係是具有互動 性的。個體的早期依附,係指從主要照顧者身上得到適切的照顧與需求的滿足, 此時是一個被呵護、關心的角色,無法給予主要照顧者同等的回饋,雙方的依附 關係是單向的;而成人的依附,由於雙方已有能力相互給予對方關心與照顧,提 供安全感以及需求的滿足,此時的依附關係是雙向的,且成人的依附對象也不僅 止於父母,還包含伴侶、同儕之間的依附。除此之外,成人的發展已趨於成熟, 有能力將早期的依附經驗及對於依附對象的情感內化在心中,因此可以忍受長時 間的分離而不會感到痛苦(Hazan & Zeifman, 1994)。 四、成人依附風格的分類 目前在成人依附風格的分類上主要分為兩大體系,一種是延續 Ainsworth 的分 類再加以修正,如 George、Kaplan 與 Main(1985)、Hazan 與 Shaver(1987)即 為如此。不過 Main 等人(1985)是以成人對父母的依附進行研究,而 Hazan 與 Shaver 則改以從成人對親密關係中伴侶的依附進行調查,兩者之間最大差異之處 在於依附對象的設定。另一種分類方式則是以 Bowlby 的內在運作模式為核心概念 進行延伸,其中又以 Bartholomew 與 Horowitz(1991)所提出的四種成人依附風 格類型最具代表性。以下茲分述說明這三種較為普遍使用的成人依附風格分類。 (一)Main 的分類 George、Kaplan 與 Main(1985)使用晤談的方式,從過程中加以了解受試者 童年時期的依附經驗以及心理狀態,並將其依附風格歸類為以下四種類型: 1.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omous) 此類型的成人對於父母親以及親子關係的描述是前後一致的,且能提供充足 的細節與例子,以支持他的敘說。這些回憶雖不完全是理想的親子互動或是正向 15.

(28) 的感受,然而安全自主型的人卻能採取平衡、理解的方式,反思這些早年經驗所 帶來的影響,並且能夠活在當下,不受過去羈絆或是擔憂未來(Plotka, 2011)。 2.遺忘型(dismissing) 遺忘型成人的童年時期缺乏情感連結,在晤談的過程中不僅回答簡短,也較 少談論童年經驗的細節與故事,並且強調自己已無法回憶起任何具體的記憶。一 般來說,遺忘型的人缺乏與他人情感交流與溝通,起因於自小在不確定的環境下 成長,無形當中養成獨立特質與高度警覺性,藉此適應環境(Plotka, 2011)。 3.焦慮型(preoccupied) 此類型的成人對於過去未獲解決的議題耿耿於懷,過去恐懼的陰影至今仍存 在著,使得他們無法全然的活在當下,並不停的對未來感到擔憂。他們在渴望親 密關係的同時,又會擔心關係的失去,因此有較多不確定、焦慮且矛盾的感受。 這些強烈感受使得焦慮型的人無法在過去與現在做出一個明顯的界線劃分,因此 在生活中,會不斷的被過去往事所影響(Plotka, 2011)。 4.解組型(disorganized) 此類型的成人同樣會受到過去未解決的創傷或是失落所困擾,對於情緒的調 節、心境的轉換、破壞性行為的發生顯得無能為力,也缺乏具適應性的策略。因 此在談論關於父母親的負向事件上會感到困惑、迷失。解組型的人在童年時期, 其主要照顧者較常使用威嚇的手段,使得個體的心理無法被撫慰,情緒上也得不 到調節,造成心理方面的影響。此外,解組型成人的父母也常有成癮或是心理疾 病的問題(Plotka, 2011)。 (二)Hazan & Shaver 的依附風格分類 Hazan 與 Shaver(1987)將 Bowlby 與 Ainswoth 依附理論中的想法與發現做進 一步的延伸,他們認為愛情關係也是一種依附的過程。成人在親密關係中所建立 的情感連結,其實如同早期嬰兒與父母的關係一般。研究中,他們發現到成人的 16.

(29) 依附風格與早年的依附類型具有高度相似性之外,也能預測不同依附風格的成年 人在愛情關係中可能的經驗感受。他們將成人的依附風格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安全依附型(secure) 安全依附型的成人能夠自在的與人相處,也能放心的依賴他人與被他人依賴。 不擔心自己會被他人拋棄,對於他人親近自己時,也不會感到不安。此種類型的 人在愛情關係中,多經驗到愉快、友善以及信任的感覺。即使對方犯錯,他們也 有足夠的能力去接納與支持伴侶,雙方通常能維持較長久而穩定的親密關係。 2.逃避依附型(avoidant) 逃避依附型的成人和他人相處時會感到不自在,而且無法百分百完全信任他 人,更不允許自己對他人有所依賴。對於他人的親近,會感到緊張,而對於伴侶 要求親密時,同樣會感到不自在。此種類型的人在愛情關係中,對於親密有所恐 懼,情緒高低起伏不定,有嫉妒心。 3.焦慮/矛盾依附型(anxious/ambivalent) 焦慮/矛盾依附型的成人認為對方並非情願想與自己相處,經常擔心對方不愛 自己、不想跟自己在一起。常想要與對方親近,卻又害怕這種想法會嚇跑對方。 此種類型的人在愛情關係中,常過度投身於關係中,渴望更多的親密與互惠,情 緒高低起伏不定,有嫉妒心。 (三)Bartholomew & Horowitz 的依附風格分類 Bartholomew 與 Horowitz(1991)以 Bowlby 的依附理論為基礎,並進一步將 Bowlby 所提出的內在運作模式做更深入的解釋。他們指出將內在運作模式中的自 我與他人模式,以正負向作為區分標準,可產生出四種不同的依附風格,如圖 2-1-3 所示。此四種依附風格類型如下: 1.安全依附型(secure) 對自己和他人抱持著正面的想法,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同樣 17.

(30) 也認為他人是接納自己、會回應自己的。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自在,在維持關係時 仍能保有其自主性。此種類型和 Hazan 與 Shaver(1987)依附分類中的安全依附 型是相似的。 2.焦慮依附型(preoccupied) 對自己抱持著負面的想法,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被愛,卻對他人 抱持著正面的評價,會努力尋求他人的認同來肯定自我的價值。在親密關係中常 會投入過深,過度理想化伴侶。此種類型和 Hazan 與 Shaver(1987)依附分類中 的焦慮/矛盾依附型相近。 3.逃避依附型(fearful) 對自己和他人都抱持著負面的想法,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被愛的, 同時也認為他人會拒絕自己,也不值得自己信賴。在親密關係中會逃避與他人親 近,避免被看穿自己內在的不安、對他人的不信任,以及被人拒絕的痛苦。此種 類型和 Hazan 與 Shaver(1987)依附分類中的逃避依附型雷同。 4.排除依附型(dismissing) 對自己抱持著正面的想法,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卻對他人抱 持著負面的評價,認為他人會拒絕自己,同時也不值得自身所信賴。在親密關係 中會逃避和人親近,貶低對於親密關係的渴求,以保護自己免於受到被拒絕的傷 害,並且一再強調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雖然排除依附型和逃避依附型皆反映出 對於親密關係的逃避,但其相異之處在於,排除依附型的人在尋求他人認可以維 持正向自我上,依賴程度較低,也較不重視與他人的互動關係。此種類型和 George 等人(1985)依附分類中的遺忘型是相似的。. 18.

(31) 自我模式 (依賴程度低→高). ( → ). 他 人 模 式. 逃 避 程 度 低 高. 圖 2-1-3. 正向. 負向. 正向. 負向. 安全依附型(secure). 焦慮依附型(preoccupied). 對於親密與自主感到自在. 渴望親密但感到焦慮. 排除依附型(dismissing). 逃避依附型(fearful). 拒絕親密,保持自主獨立. 害怕親密,逃避社交. 成人依附模式. 資料來源:翻譯自“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by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p.227.. 五、成人依附風格的測量方式與工具 成人依附風格的測量發展始於 1980 年代中期,分成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一 種是以成人依附晤談方式,藉由訪談者的分析與評估,將受訪者的依附風格類型 進行分類;另一種則是以自陳式問卷的方式,請受試者依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感 受進行填答,並依照其填答結果進行依附風格的分類。後續在成人依附風格的研 究與分類上,多半是以這兩種測量方式為基礎,再依研究本身的目的與對象進行 編修,發展成為新的研究工具。以下分別介紹幾種國內外常見的成人依附風格測 量工具。 (一)成人依附晤談(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簡稱 AAI) 是一種半結構性的質性訪談,由 George、Kaplan 與 Main(1985)所發展而成。 在 45~90 分鐘的晤談時間中訪談 20 個問題,用以瞭解受試者童年時期的親子互動 19.

(32) 經驗與家庭環境。訪談結束後,由受過訓練的訪談者將訪談內容加以分析與評估, 將受訪者分為以下四種依附風格: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omous)、遺忘型 (dismissing)、焦慮型(preoccupied)以及解組型(disorganized) (Main & Goldwyn, 1994;Plotka, 2011)。有趣的是,此種測量方式將受訪者晤談的內容、聲調、停 頓次數、自我反思的程度、表達是否前後一致……等均列入評估考量依據(Siegel, 1999)。對於受訪者本身的親子依附品質也具有預測性,是一個信、效度良好的 依附風格測量方式。只不過此種質性訪談不僅耗時,研究者也需要經過專業的培 訓才得以完成此項工作,在執行上有一定的困難度。 (二)成人依附問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簡稱 AAQ) 此份自陳式問卷是由 Hazan 與 Shaver(1987)依據 Bowlby 與 Ainsworth 的依 附理論基礎所發展出來的。受試者從三種不同關係型態的描述句中,勾選出最能 符合自己感受現況的選項。根據受試者的填答,將其分為安全依附型(secure)、 逃避依附型(avoidant)與焦慮/矛盾依附型(anxious/ambivalent)三種不同依附風 格。 (三)成人依附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簡稱 AAS) 此量表是由 Collins 與 Read(1990)延續 Hazan 與 Shaver 的成人依附風格的 分類方式所發展出來的。受試者從三個向度:親近(close)、依賴(depend)與 焦慮(anxiety)評估自己在愛情關係的感受進行填答。本量表共計 18 題,採用 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根據受試者的填答,將其分為三種依附風格類型,分別為安全依 附型(secure)、逃避依附型(avoidant)以及焦慮依附型(anxious)。 (四)關係問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簡稱 RQ) 此量表是由 Bartholomew 與 Horowitz(1991)以 Bowlby 的內在運作模式為概 念,並改編自 Hazan 與 Shaver(1987)的成人依附問卷所發展出來的。受試者依 自己感受程度的高低對這四種不同關係型態的描述句給予評分,採用 Likert 七點 20.

(33) 量表計分。根據受試者的填答,將其分為四種依附風格類型,分別為安全依附型 (secure)、焦慮依附型(preoccupied)、逃避依附型(fearful)與排除依附型 (dismissing)。 (五)親密關係經驗量表(Experi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 簡稱 ECR) 此量表是由 Brennan、Clark 與 Shaver(1998)發展而成,內容包含依附焦慮 (attachment-related anxiety)與依附逃避(attachment-related avoidance)兩個分量 表。受試者依照自己在愛情關係中的感受進行填答,共計 36 題,採用 Likert 七點 量表計分。根據受試者的填答,將其分為四種依附風格類型,分別為安全依附型 (secure) 、焦慮 依附 型(preoccupied)、逃 避依附型 (fearful )以 及排除 依附型 (dismissing)。此量表後來經過改版修訂後,也可延伸運用至其他親密關係的測量 (Fraley, 2012)。 (六)依附風格量表 此量表是由國內學者黃于娟(1994)翻譯並修訂 Mikulincer、Florian 與 Tolmacz (1990)根據 Hazan 與 Shaver 理論架構所編製的依附風格量表而來。量表分為兩 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受試者自評其依附風格類型;第二部分由三個不同依附風格 類型的分量表構成,每個分量表各有 5 題,合計共 15 題,以 Likert 七點量表計分。 根據受試者的填答,將其分為三種依附風格類型,分別為安全型、焦慮矛盾型、 逃避型。 (七)人際依附風格量表 此量表是由國內學者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1997)以 Bartholomew 與 Horowitz 的依附理論基礎為架構發展編製而成。量表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 四個不同依附風格類型的分量表構成,每個分量表各有 6 題,合計共 24 題,以 Likert 六點量表計分;第二部分為受試者自評其依附風格類型的排序。根據受試者的填. 21.

(34) 答,將其分為四種依附風格類型,分別為安全依附型、焦慮依附型、逃避依附型、 排除依附型。 從以上成人依附風格的分類、測量工具與方式深入探究後,研究者認為 Bartholomew 與 Horowitz(1991)在成人依附風格的分類上更為細膩豐富,其以 Bowlby 的內在運作模式為基礎,由個體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正負向角度切入, 探討成人依附風格類型的觀點,更貼近本研究之目的。此外,使用自陳式問卷的 方式相較於進行成人依附晤談,可行度更高,也符合本研究執行層面的需求。因 此,本研究採用國內學者王慶福等人(1997)以 Bar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 的依附理論基礎為架構發展編定的「人際依附風格量表」,作為測量國小教師依 附風格類型的研究工具。 六、成人依附風格相關研究 (一)國內外成人依附風格的分配情形 在成人依附的研究中,依附風格的分配情形亦是研究關注的焦點。整體而言, 國外在成人依附風格的研究上,以安全依附型最多,而焦慮依附型為最少 (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Collins & Read, 1990;Feeney & Noller, 1990; Hazan & Shaver, 1987;Mikulincer、Florian & Tolmacz, 1990)。而國內則並無一致 的結果。研究者在閱讀依附風格相關文獻時,將國內外成人依附風格的分配情形 整理歸納如表 2-2-1 所示。 表 2-1-1 國內外成人依附風格分配情形摘要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依附風格分配情形. Hazan 與 Shaver (1987). 620 位報紙讀者 (男=205;女=415). 安全依附型 56% 逃避依附型 25% 焦慮依附型 19% (續下頁). 22.

(35) 研究者. 研究對象. 依附風格分配情形. Collins 與 Read (1990). 113 位大學生. 安全依附型 63% 逃避依附型 27% 焦慮依附型 10%. Feeney 與 Noller (1990). 374 位大學生 (男=162;女=212). 安全依附型 55% 逃避依附型 30% 焦慮依附型 15%. Mikulincer、Florian 與 Tolmacz 80 位社會科學系男大學生 (1990). 安全依附型 56% 逃避依附型 25% 焦慮依附型 19%. Bartholomew 與 Horowitz (1991). 77 位大學生 (男=37;女=40). 安全依附型 47% 逃避依附型 21% 排除依附型 18% 焦慮依附型 14%. 王慶福(1995). 657 位大學生. 焦慮依附型 31.2% 排除依附型 25.0% 安全依附型 23.4% 逃避依附型 4.5%. 林宛宜(2009). 481 位已婚夫妻 (男=234;女=247). 安全依附型 42.4% 逃避依附型 21.4% 排除依附型 18.7% 焦慮依附型 17.5%. 白嘉玲(2010). 952 位單身男女 (男=416;女=536). 安全依附型 39.8% 排除依附型 31.5% 焦慮依附型 13.7% 逃避依附型 4.1%. 蔡秉芸(2011). 316 位成年人 (男=100;女=216). 安全依附型 40.2% 焦慮依附型 29.4% 排除依附型 23.1% 逃避依附型 7.3%. 23.

(36) 由表 2-2-1 可知,國外在成人依附風格的分配上是一致的,以安全依附形的成 人為最多,幾乎皆達整體受試者半數以上。其次為逃避依附型及排除依附型,而 焦慮依附型的成人為最少。而國內的依附研究中,成人依附風格的分配情形較不 一致,除了在王慶福(1995)的研究中,焦慮型依附風格人數為最多外,其他近 年來的研究結果則顯示成人依附風格中,仍以安全依附型為最多,逃避依附型為 最少,焦慮依附型及排除依附型的排序上則依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 (二)影響成人依附風格之相關背景因素 研究者綜合整理國內外多項以成人依附風格為題的研究結果,分別說明性別、 年齡、家中排行、教育程度及婚姻狀態等背景變項在成人依附風格上的差異性。 在性別方面,Bartholomew 與 Horowitz(1991)的研究指出,不同性別的大學 生在成人依附風格有顯著差異存在,發現男、女分別在排除依附型以及焦慮依附 型上佔有很高的比例。Foster、Kernis 與 Goldman(2007)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進行依附風格調查,發現相較於男大學生,女大學生有更高程度的焦慮依附傾向。 此外,國內多數研究結果也同樣發現到男大學生在排除依附型的傾向顯著高於女 大學生(蘇逸珊,2002;賴妮蔚,2007;黃瓈箴,2012;蘇飛淨,2012)。而黃 思嘉(2014)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也呈現出男性在排除依附型的比例 高於女性,而女性則在焦慮依附型的比例高於男性。然而,仍有些許不同的研究 結果出現。Feeney 與 Noller(1990)的研究顯示不同性別大學生間,其依附風格 沒有差異存在。鄭羽芯(2006)、黃薰緣(2014)的研究結果也指出大學生的依 附風格不受性別因素影響。林宛宜(2009)、林莉琪(2012)分別以已婚夫妻以 及已婚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均發現不同性別的受試者在依附風格上 沒有差異。蔡雨潔(2014)以壽險業務員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結果亦同樣顯示 其依附風格不受性別影響。 在年齡方面,林宛宜(2009)以夫妻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 30~39 24.

(37) 歲的夫妻在焦慮依附型的傾向佔有很高的比例。彭思蓉(2010)以諮商相關科系 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 20 歲以下的大學生在焦慮依附型的傾向高於 21~25 歲者,而 21~25 歲的大學生在排除依附型的傾向高於 20 歲以下者。白嘉玲(2010) 針對不同背景變項的單身成人進行成人依附的研究,結果發現在 25~30 歲以及 31~40 歲的單身成人中,以安全依附型的成人為最多;41~50 以及 51~55 歲的單身 成人中,則以排除依附型的成人為最多。蘇飛淨(2012)研究指出,不同年級的 大學生在成人依附風格有顯著差異存在,大二的學生較偏向於焦慮依附型,而大 三的學生則偏向安全依附型。黃思嘉(2014)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 現一年級學生在焦慮依附型的傾向高於三年級學生,而三年級學生在排除依附型 的傾向高於一年級學生,其原因可能與不同階段的學生狀態有關。蔡雨潔(2014) 以壽險業務員為研究對象,結果亦發現 25 歲以下的壽險業務員在焦慮依附型的傾 向上比例明顯高於 36 歲~44 歲以及 45 歲以上的壽險業務員。相關研究亦有不同 的結果,Shaver 與 Brennan(1992)進行的依附研究,儘管受試者年齡分布橫跨 15 歲到 47 歲,結果卻未發現年齡與依附風格之間有差異存在。林莉琪(2012)以 20~55 歲的已婚者為研究對象,結果同樣指出不同年齡的已婚者在成人依附風格上沒有 差異。 在家中排行方面,袁儷綺(2002)針對國小學童所進行的研究指出,獨生子 女對於父親、母親的依附皆優於非獨生子女,其原因可能與獨生學童和父母的相 處時間較多,互動比較頻繁有關,因而獲得的安全感、信任感較為穩定且強烈。 顏世華(2012)的研究同樣指出,不同家中排行的國小學童在依附關係有顯著差 異存在,排行愈後面者其依附的程度愈高,且獨生子女對父母的依附程度又高於 老么及老大,表現最為強烈。謝維純(2014)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所做的依 附研究,結果發現家中無兄弟姊妹的青少年,對於父親的依附顯著高於其他排行 的青少年。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出現。林怡君(2007)以中部四 25.

(38) 縣市的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發現不同出生序的學童不論在父親、母親 與同儕的依附關係都未有顯著差異。黃鈴淯(2010) 、江雅芳(2012)分別以國中 生為研究對象,結果均發現家中排行差異對依附風格沒有影響。林莉琪(2012) 針對已婚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亦發現已婚者其依附風格不受家中排行影響。 在教育程度方面,韓坤峰(2008)以百貨公司化妝品專櫃小姐為研究對象, 發現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試者在成人依附風格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大學畢業者有較 高程度的焦慮依附傾向,而專科畢業者則在安全依附及排除依附傾向上有較高程 度的傾向。然而另一方面,林宛宜(2009)、林莉琪(2012)以已婚者為對象的 研究,卻發現不同教育程度已婚者間,其成人依附風格沒有差異存在。白嘉玲(2010) 針對單身男女進行問卷調查,也發現成年男女其依附風格不受教育程度影響。許 雅楓(2014)以 65 歲以上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結果同樣指出不同教育程度在成人 依附風格上沒有差異存在。 在婚姻狀態方面,Senchak 與 Leonard(1995)研究指出,已婚者為安全依附 型的比例相當高。Shi(1999)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已婚者以及處於戀愛關 係的大學生,較傾向於安全型的依附風格。而韓坤峰(2008)的研究指出,沒有 婚姻的受試者在安全依附型及排除依附型層面上均高於已婚者。謝宜芳(2008) 以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發現喪偶者在焦慮依附型及逃避依附型的傾向顯著高於已 婚且配偶建在者。相關研究亦有不同的研究結果。許雅楓(2014)以老年人為研 究對象,發現不同婚姻狀況的老人在依附風格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不論是有偶 或是無偶的老人,大部分都屬於非安全依附的類型。 (三)探討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之相關 Kobak(1985)研究發現,相較於安全依附型,逃避依附型與焦慮/矛盾依附 型的受試者在同儕眼中,顯然較缺乏社交能力,特別的是焦慮/矛盾依附型的人本 身也認為自己較欠缺社交能力。Hazan 與 Shaver(1987)在成人依附的研究中指出, 26.

(39) 不安全依附型的人在人際議題方面特別謹慎,研究顯示逃避依附的人樂於遠離人 群享受獨自一人的時刻,而焦慮/矛盾的人則因為渴望在愛情關係中與伴侶結合、 獲得同等的回報,最後卻發現能滿足他們需求的伴侶少之又少,因而更亦感覺到 寂寞。相形之下,安全依附型的人不論在孤獨的狀態或特質上,受到的影響有限。 Berlin(1990)以兒童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不安全依附型的兒童較不喜歡獨處, 表現出的行為特質為被動、依賴且容易焦慮;相反的,樂於獨處的兒童則有比較 多的安全感,表現出的行為特質為主動、獨立,較少負面的情緒。Marcoen 與 Goossens(1993)研究發現,焦慮矛盾依附型的青少年不喜歡獨處,但是喜歡獨處 且主動尋求獨處的青少年也不見得全是安全依附型的人。羅立人(1999)進行大 學生依附風格與寂寞感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安全依附型的大學生感受到的寂寞 感程度最低,而逃避依附型的大學生感受到的寂寞感程度最高,且依附風格對於 寂寞感具有顯著的預測力。陳姵君(2008)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試圖了解依附 關係與獨處能力之間的相關情形,然而研究結果卻指向兩者並無相關存在,其原 因可能與華人文化中較注重人際關係卻忽略個體個別化的發展有關。 (四)探討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 Hazan 與 Shaver(1987)將依附理論延伸至成人的浪漫關係,發現在愛情關係 中,安全依附型的成人經驗到的是友善、快樂以及信任,除此之外,他們的愛情 關係通常也能維繫較長久;逃避依附型的成人經驗到的是對親密的恐懼,情緒高 低起伏不定且善嫉妒;而焦慮/矛盾依附型的成人對於愛情過度沉溺、渴望與對方 結合並從對方身上獲得同等回報,情緒上也容易受到波動。除此之外,亦有不少 的研究發現,安全依附型的人擁有比較高的愛情關係滿意度(Levy & Davis, 1988; Collins & Read, 1990;Creasey & Hesson-McInnis, 2001;Robert & Pistole, 2009;王 慶福,1995;陳怡憓,2009)。就連在婚姻關係當中亦是如此,安全依附型的已. 27.

(40) 婚者擁有比較高的婚姻關係滿意度(Feeney, Noller & Callan, 1994;Fuller & Fincham, 1995;Lussier、Sabourin & Turgeon, 1997;Meyers & Landsberger, 2002)。 由此可知,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有很高的關聯性存在。 進一步,亦有許多研究者認為個體在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之間,存有其他的 因素,影響個體的關係知覺、關係品質以及滿意度的高低。Levy 與 Davis(1988) 發現安全依附型的人在面對衝突時會使用建設性的策略來解決問題。Fenney(1994) 指出在依附風格與關係滿意度之間,還受到個體溝通模式的影響。Collins(1996) 則認為不同依附風格者之內在運作模式的差異,影響個體在思考、感覺及行為上, 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因而對關係產生影響。黃于娟(1994)發現安全依附型的 人自我坦露程度高,願意主動與情人或伴侶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生活上也較具 幽默感,更常使用撒嬌的方式(親密動作、期盼眼神、讚美體貼、笑臉攻勢、嗲 聲嗲樣)來傳達情意或是改善關係,與人的互動積極且正向,營造更好的親密關 係。塗振洋(1995)提到不安全依附型的人,尤其是焦慮矛盾型者,特別容易嫉 妒別人,在關係中常有較多負面的情緒存在。相反的,愈是傾向安全依附型的人, 感受到幸福、快樂的程度愈高。鄭羽芯(2006)研究大學生人際依附風格、情緒 表達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結果發現不同人際依附風格者在正向情緒以 及負向情緒表達方式上皆有差異存在,其中又以安全依附型的大學生較傾向以動 作來表達其正向情緒,而焦慮依附型的大學生則傾向不表達自己的正向及負向情 緒;研究同時指出傾向以正向情緒表達的人有較高的愛情關係滿意度;反之,傾 向以負向表達情緒的人,其愛情關係滿意度也會愈低。劉玫英(2011)的研究顯 示,安全依附型的大學生在發動或遭受愛情關係攻擊的程度顯著低於焦慮、逃避、 排除依附型的大學生,因而在愛情關係中也有比較高的滿意程度。 綜上所述,國內外的研究普遍都認同安全依附風格者在愛情關係中會有較高 的滿意程度,而不安全依附型者在愛情關係中則有較低的滿意程度。顯然,依附 28.

(41) 風格的不同會使得個體在行為表現、情緒反應或是其他心理變項上均有個別差異 存在,進而對愛情關係產生影響。此外,在相關研究上亦發現到成人依附風格與 獨處能力間似乎具有某種程度的關聯,特別是不少的研究顯示不安全依附型的人 由於缺乏安全感的緣故,造成他們排斥獨處,也較容易感到寂寞。目前國內並無 以成人為研究對象,探討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的相關研究,且在背景變項影響因 素上,性別、年齡的不同對於成人依附風格是否存在差異,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在家中排行、教育程度及婚姻狀態因素的探討也不多。因此本研究以前述研究為 基礎,擬以性別、年齡、家中排行、教育程度以及婚姻狀態作為研究的背景變項, 並以成人依附風格為研究變項,進一步了解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之現況,更深 入探討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愛情關係滿意度的相關情形。. 第二節 獨處能力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本節依序就獨處的定義、獨處能力相關理論、獨處的功能、獨處能力的測量 方式與工具以及獨處能力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獨處的定義 社會學家 Goffman(1959)觀察到在社會文化的環境中,社會規範對於個體與 他人的互動方式影響甚鉅。當個體察覺到有他人存在的時候,會開始約束自己的 行為,凡事小心翼翼,害怕別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面對來自於社會與自我本 身所加諸的雙重壓力下,會使自己變得不自在、拘謹,在心理造成負擔;相反的, 只有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無須擔心他人的眼光,讓自己從他人的監視和要求中 獲得解脫,使自己感到自在與平靜。Goffman(1971)對獨處的定義是以「自己一 人」(being along)或「與他人一起」(being with others)作為區分界線,其關鍵 在於個體和他人是否有人際互動上的往來(如打招呼等),無論對象為何,只要 受制於人際互動牽絆,及非屬獨處。 29.

(42) Gotesky(1965)定義獨處(solitude)是指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會害怕與他 人疏離或是感到寂寞,並認為人們需要藉由獨處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Larson(1990)認為獨處(solitude)不是個體與他人身體上的分離,而是在 意識層面上的分離。所稱分離,意指人與人在訊息與情感上,沒有產生直接交流。 因此當個體毋庸受到社會的監視、束縛與要求時,也就無法從關係的建立、涉入 與互惠中獲得滿足。換言之,當個體未與他人有訊息交流或是情感互動時,即可 稱為獨處(solitude)。以此定義做為標準,若是一個人在家用電話與朋友聊天, 不能稱得上是獨處,因為雙方互有訊息上的流通;但若是一個人獨自在家沉思或 是一個人到戶外散步,在過程中沒有與他人往來,在訊息上也沒有交流,就 Larson 的觀點而言,這樣就是獨處。 Koch(1994)將獨處(solitude)定義為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中,與他人沒有 直接的互動,且是採取開放、自在的心態。他更將獨處由淺至深分為三種層次: 第一層次的獨處指的是獨自一人;第二層次的獨處不但是獨自一人,連在意識中 也沒有別人的影子存在;第三層次的獨處不僅包含前面兩種定義外,還多了反省 的成分。Koch 認為第二層次的狀態最符合獨處的核心意義。 Burger(1995)對獨處(solitude)定義的更為簡單明瞭,他認為沒有與社會 互動就是獨處。並指出個體雖身處於人群中,若沒有與他人互動即為獨處。 Buchholz(1997)更創造了一個新的字眼─alonetime,用以區分獨處(aloneness) 和寂寞(loneliness)程度上的差異。他認為獨處是一種客觀的狀態,反觀寂寞則 帶有負向的情緒,常伴隨著難過與絕望。就他的觀點而言,獨處對於每個人都是 一種必要的需求,重要性等同於人對於依附的關係。個體能從獨處的過程中與他 人互動互惠,並從獨處中探索自我價值並追尋心靈層面上的平靜。 Long 與 Averill(2003)對獨處(solitude)的看法是個體在沒有他人要求與社 會束縛下,能自由選擇意志與活動的狀態。通常指的是一個人的時候,即使身旁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level of the variables to pension reform,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characteristic,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996), “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Consumer Markets,” Journal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low stress,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strain rate for IN 600 during hot deformation satisfied the

(2)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ourists’ lifestyle, involvement,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Also, it showed that tourists’

The Relationship Health Promotion and Well-Being – The Mediator Effect of Health Assistance of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3. 賴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