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欲探討國小教師其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

以增進對國小教師發展親密關係的了解,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 教師本身、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單位之參考。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藉此提出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並對本 研究的相關名詞做明確的界定。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 二節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人皆有被愛的需求,當愛情來臨時,總會讓人感到甜蜜卻又有點不知所措,

有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看著眼前這位讓人心動的戀人,心裡不禁雀躍著 自己多了一位可以陪伴、傾聽以及提供支持的伴侶。即使明知未來可能面對許多 未知的困難與挑戰,但愛情的美好依舊會讓我們選擇奮不顧身的一頭栽進去。有 人說「愛情」是人生中必修的一門課題,然而,隨著社會文化、價值觀、產業結 構、時代變遷等因素,愈來愈多人選擇晚婚或是不婚。根據內政部統計年報(2016)

公布的統計數據,自 2005 年至 2015 這十年間,20~24 歲有偶率從 5.43%下降至 3.07%;25~29 歲有偶率從 26.83%下降至 16.92%;30~34 有偶率從 57.13%下降至 44.47%。另一方面,國人整體未婚率從 34.32%提升至 34.64%;有偶率從 54.18%

下降至 50.94%;離婚率更是從 5.80%大幅躍升至 8.03%。綜合上述資訊顯示出,

未婚男女的人數逐年攀升,結婚的年齡相較於以往有延後的趨勢,且離婚男女的 比例也有大幅度的增加。根據 Erikson(1963)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的觀點,他認為人生全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每個階 段都有不同的發展危機,只有當個體前一階段的危機化解之後,才能順利進入下

2

一個階段。他將人的一生大致分為八個階段,其中,國小教師的年齡約落在 24~55 歲之間,正值成年期或中年期階段。前者的發展危機為親密與孤獨,而後者則為 愛心關懷與頹廢遲滯。研究者觀察了社會現象後發現,成年人的晚婚現象,可能 會拉長個體在發展親密關係與面臨孤獨危機的挑戰階段,此結果是否對個體在人 格發展歷程中會產生更多未知的影響,此乃研究者發展本研究的源起動機。

近年來,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屢屢佔據各大新聞媒體與報章雜誌版面,從捷 運隨機殺人事件、台大高材生情殺案、七旬老翁狠割女友五官等一連串震驚社會 的案件,引發社會大眾極高的關注與討論,這股風潮帶出了更多與現今國內社會、

教育、家庭的對話,紛紛思索著究竟是在哪一個環節上出了問題。進一步以事件 核心及加害人的成長背景深入了解後發現,事件的成因可能源自於加害人長期受 到情感困擾,憤而萌生報復之心有關。而這些冷血殺手或是恐怖情人的背後,在 心理層面上似乎有某種程度的相似特質。除了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外,對於人際 互動關係通常有極高的控制欲,希望透過操控對方,讓事情順著自己的心意進行,

而這樣的性格養成很有可能來自於早期挫敗的親子關係。研究者認為,個體在早 期與主要照顧者的親子關係,對其成年後的人格發展,有很重大的影響。若主要 照顧者在早期未能滿足個體所渴望的認同與關愛,因個體需求未獲滿足,為了逃 避這種不舒服的感受,可能會選擇壓抑,並將這些痛苦或不舒服的感受塵封在內 心深層,但最根本對於關係的渴望卻未曾消失。造成日後在發展親密關係時,一 旦與他人的親密關係出現問題,過往痛苦的經驗與感受往往會被再度喚起,於是 可能於此段關係中再次驗證自己是不被人所愛的。此時,個體會為了證明自己已 非當年那個什麼都做不了的無助孩子,興起強烈的控制欲望,產生「我得不到的 別人也別想得到」的錯誤想法,此舉展開死之本能的行為,鑄下無法挽回的悲劇。

由此可知,早期親子互動的關係對於日後的親密關係可能存有深遠的影響,至於 其中的關係,乃本研究亟欲驗證的重點。

3

就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人與人之間常會分享自身與伴侶之間的相處 情形。有些人恨不得 24 小時都跟對方膩在一起,若遇到問題或壓力時,總需要倚 賴對方的回答,或是透過共同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雙 方彼此應該都要保有自己獨處的空間才是,並認為透過適度的獨處,可以讓自己 調整到最佳的狀態。當遇到問題或壓力時,通常也認為自己迅速果決的處理,效 果更好。可見得,每個人在愛情關係的相處方式與態度上大相逕庭,差異性極高。

然而,究竟是那種觀點才有助於增進愛情的熱度,進而提升關係的滿意度,使研 究者感到疑惑。

上述社會的現況與趨勢引發研究者對於成年男女在「依附風格」與「獨處能 力」議題的關注與興趣,並且好奇成年人知覺其愛情關係的滿意度是否受到自我 本身依附風格或是獨處能力的影響而有所差異。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後,發現到 目前關於獨處能力的研究,主要仍聚焦在大學生以及國中生上。因此,研究者嘗 試以新北市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 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的現況與差異,同時探討三者間的關聯性與影響。

並進一步探討成人依附風格與獨處能力是否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預測作用,進 而探討如何增進國小教師的愛情關係滿意度。期望透過本研究能夠獲取目前教育 現場中具有價值的資訊,做為教師自我成長、提供教育主管機關辦理研習的參考,

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與應用。

二、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獨處 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關係,期望研究結果能做為教師個人自我成長以及教育 主管機關參考之用,以增進國小教師於人際關係上的正面想法以及其獨處時應有 之能力,並提升國小教師其愛情關係的滿意度。以下茲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

4

意度的差異情形。

(二)探討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的相關情形。

(三)探討國小教師之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對愛情關係滿意度的預測情形。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師自我成長、教育主管機關辦理研 習活動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