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 《慈經》與當代慈心禪之交涉

第一節 慈心之意涵

《慈經》與當代正念學者對慈心一詞意涵上的比對,為本研究的第一目的所要回答的問 題。上述文獻探討可發現當代正念治療慈心禪對慈心意涵上解讀不同之處。此外,慈心與悲、

喜、捨合稱的四無量心,慈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本小節將一併進行探討。

一、 慈心意涵對比

本文發現,當代正念治療對慈心多包含了許多主觀的解讀。例如:正念減壓(MBSR) 創始人 Kabat-Zinnn 認為170「慈心是對相依相存的現像持續不斷、不停擴展、的領悟,也 是相依相存的體現…慈心只是揭露事物存在的實相:到處都有慈心」。Bob 與 Elisha 則將 認為171「慈心是仁慈的善意或利他的愛,一種無可限量的愛,可以軟化心,如太陽、月亮和 星辰,因為它照耀一切眾生,不加分別、區隔和偏見」。Grossman 等人172認為「慈心具所 有人類均不可分的意義,如同世界就圍繞著我們一般,讓我們從悲慘的生活中解脫出來。」

上述當代正念學者對慈心的定義均特別突顯愛的重要,明顯受到西方社會文化著重愛的影 響。

相較於早期佛教探討慈的來源,那南毛里(Nanamoli)在《慈心的修習》(The practice of loving-kindness-Metta)一書中說明慈的意涵「佛陀選用的慈(Mettā)這個詞語是源於 mitta 一位朋友,尤指一位善友。巴利文的 mnetta 或梵文的 maitri,在中文的佛典裏翻

170 卡巴金 2008 年,頁 171。

171 鮑伯、衣立夏 2012,頁 215。

172 Grossman, et. al. 2011,頁 219-240。

譯為慈而絕少將它翻譯為愛」。此外,《清淨道論》提及 mettā 有以下的定義「慈的特 性是友善的行為模式;它的功能是助長友善;它的生起是由於去除了惡念;它立足於 體會到眾生的可愛處之上;當慈心成就時能徹底清除瞋恚,若產生了私我的情感愛著 便是慈心的失敗。」不同於西方學者將 mettā 翻譯為 loving-kindness 加強了愛的重要 性。

然而 mettā 有意排除私我的貪愛。例如:男女間的情愛是屬於貪愛而非慈心。貪 愛具有熾熱,而慈心則是清涼。慈心會有親愛但沒有執著,它是一種遠離執著的愛心。

具有執取的愛心不是慈心而是貪愛。貪愛有執取慈心是不會有執取。慈心本身具有希 望眾生獲得安樂、遠離痛苦的意思,它不會執取任何眾生,因此修習慈心禪的行者內 心得到潔淨、身心柔順、輕鬆。由於對慈心定義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修行方法,即可 了解為何《清淨道論》提及不對六種人修慈愛(不愛的人、極愛的朋友、非瞋非愛者 、 敵人、異性、以及死者),及是為了避免情感愛著的昇起,或太強的瞋恚無法消除。在 當代正念治療中均無這些限制(後文探討慈心禪的對象另有說明)。因此,當代助人工作者在 進行慈心禪需要特別注意引發貪愛或瞋恚的問題。

二、 慈心與四無量心

當代正念治療對慈的解讀較範圍較廣,將佛教之其它無量心或緣起法的觀念函蓋 於慈心之定義中173。例如:Neff 即認為佛教中的悲(compassion)通常也被翻譯為慈愛 (loving-kindness)174。可見,有些當代學者常將慈等同於悲,然而在佛學中慈與悲來自 不同的文字,有者不同的意函。雖然,慈心在傳統佛教中常與悲(karuna)合說,稱為慈 悲心。若再加上喜心(mudita)與捨心(upekkha),則「慈悲喜捨」合稱為四無量心(four sublime states)或四梵住(four brahma viharas)175。 有關,慈心的無量,陀佛以以大地與

173 Hofmann, et. al. 2011,頁 1127。

174 Neff 2003a,頁85-102。

175 「(問)「梵住」(Brahma-vihāra)云何? (答):謂四無量。(問)何等為四? (答):謂慈、悲、喜、捨。如 世尊為吠那補梨(Vanapuri)婆羅門說:「梵志! 當知,若時,我於四無量中,隨為一無量故行,爾時,

我為梵住而行,若時,我於四無量中,隨為一無量故住,或 坐、或臥,爾時,我為梵住而住,或

虛空來比喻176

比丘們,他人對你的言說有以下五種的模式:它或許是合時或不合時、真實或虛 偽、柔和或粗惡、隨順法義或不隨順法義、發自慈心或發自瞋恚。猶如一個人拿 著泥鏟和簍走來對你說:「我將會挖盡這大地的泥土。」隨後他到處挖掘、到處撒 倒、到處奔走,并說著:「挖盡大地土,挖盡大地土。」比丘們,你們認為如何?

這人能挖盡大地的泥土嗎?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因為大地甚深,不可計量,

大地的泥土不可能被挖盡。這人只會空自疲勞,失望而回。又猶如一個人拿著紅、

黃、藍等各色的顏料走來對你說:「我能繪畫圖畫,我將把圖畫繪在虛空之中。」

比丘們,你們認為如何?這人能把圖畫繪在虛空之中嗎?不能,世尊。為什麼呢?

因為虛空無形、不可見,圖畫不可能繪在虛空之中。這人只會空自疲勞,失望而 回。

佛陀以大地來比喻慈心之人的心量甚深、廣大和無量,而挖地之人。說惡言之人 只會空自疲勞,失望而回。又以虛空來比喻慈心之人的心量如虛空般無所障礙,而繪 畫之人(說惡言之人)只會空自疲勞,失望而回177

許多當代正念治療學者將慈心與悲心視為相同意涵,例如 Holfmann 認為慈心與 悲心均接近佛教說的所有人類均是不可分地連結。之所以如此,可能跟傳統佛教對慈 心一詞定義並不統一,增加當代學者主觀解讀的空間,但也可能造成傳統佛教傳播上 受當代正念治療的影響。因此當代研究者也將悲心修習的結果以慈心禪的成效來解 釋。雖然慈心與悲心經常合說178,且兩者經常一起修習(如:Kabat-Zinn179、Lutz 等人

180)。然而,慈與悲不僅意義不同,且修習的方法也有異,不應將兩者視為等同的意義 與方法。特別慈心有發散的意涵,而悲心有收攝的意涵,有相反之意,但慈與悲一個

坐、或臥,如是四無量中,隨於一無量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梵住。」T26.389。

176 引自那南毛里,2004。

177 引自那南毛里,2004 年。

178 Hofmann, et. al. 2011,頁 1127。

179 Kabat-Zinn 1990。

180 Lutz, et. al. 2009,頁 1038-1046。

發散一個收斂,兩者相輔相成。同樣的關係也可以在慈心與捨心上看到:「慈是正面,

所以也要修陰面的捨。修捨禪就是把自己與世界的緊兜咒解開,不要那麼糾纏,方式 剛好與行慈相反181。」

由此也提供了慈心禪搭配捨心修持的方式,因此慈心與的四無量心的喜心同屬發散 的方式,可與具有收斂性質的悲心或捨心搭配使用、相輔相成。接著探討《慈經》與當 代慈心禪在修行方法上的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