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慈經》:慈心禪的起源

第三節 《慈效益經》

《慈效益經》主要內容述說修習慈心可得十一項利益,因此也被譯為《慈愛功德經》, 經文如下163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於此,世尊喊諸比丘︰「諸 比丘!」諸比丘回答世尊說︰「大德!」世尊這樣說︰「諸比丘!若勤練、修習、

多作慈心解脫,作乘、作基、實行、積聚、善確立,可預期有十一種效益。什麼 是十一呢?好入睡,好醒來,不見惡夢,人人敬愛,為非人敬愛,諸天保護,不 為火、毒、刀所傷、很快入定,容顏有光,臨終不混亂,若臨終未貫通上位,得 生於梵天界。諸比丘!若練習、修習、多作慈心解脫,作乘、作基、實行、積聚、

善確立,這可預期有十一種效益。世尊說此,那些諸比丘滿意世尊所說而非常歡 喜。

修習慈心可得十一項利益中的前三項睡眠安樂、醒來安樂、不見惡夢均與睡好覺有 關。睡眠是恢復體力的過程,不容低估,睡眠不足會使人虛弱愁苦。睡一場好覺之後,

我們以快樂的心態展開更美好的一天,於是也會令他人快樂。慈心能生起大量的喜悅和 平靜,所以容易入睡,並且睡得更沉穩164。修習慈心禪者的心寧靜,因此能夠安詳地睡 眠。這有別於沒有修習慈愛的人,那些人睡覺時翻來覆去。由於他修習慈心禪者能夠安 詳地睡眠,他睡醒時也舒適。而且因為他寧靜、舒適及不煩躁,他不會有惡夢。

第四到六項為人所愛樂、為非人所愛樂、天神擁護等則屬人我關係方面。由於慈心

163 A.11.5。

164 慈濟瓦 2009,頁 33。

不但為自己,也為他人帶來快樂,他對眾生友善,領受到他的慈愛的人也會對他友好。

非人與天神也對他友好,並且也會因為這友好的情感而保護他。天人是肉眼看不見的眾 生,可給予人類保護或事先警告,對人類具有某種影響力。《道澄尊者開示慈心觀修法》

中摘錄了修慈心為非人所愛的故事165

在森林裡的一個長老。他是專門修慈心的,有一天,他前往一家寺院結雨安居。走 著走著,突然間路上有兩條叉路,他就在想,應該是走左邊還是右邊呢? 山上的天 神知道了,馬上指出說「這一條」。他就往這一條路走了。他到了那家寺院,就住在 那裡三四個月。雨安居結束後的前幾天晚上,他在睡覺之前就這樣想「那麼我已經 成功了這麼久了,明天早上我就應該離開到別的地方去了。」在他這麼想的時候,

在這附近的樹神就顯現他的肉體,接著開始哭泣了,長老問他「你是誰?」他說這是 這附近的樹神。長老說「你為什麼哭呢?」樹神說「因為尊者要離開了。」那麼長老 就問「我住在這裡,對你有什麼好處呢?」樹神就回答說「你住在這裡的時候,那些 天神、樹神、和非人類他們就互想的慈愛。如果你走了,他們就又會恢復爭鬥,互 相用粗惡的語言謾駡」這位長老聽完之後,對樹神說「如果我住在這裡,對你們大 家都有好處,相安平安的住在一起,那麼這是好事」那麼他又住了三四個月。過了 三四個月,這位長老心裡又想「我應該離開了。」樹神又開始哭泣了,所以這位長 老就一直住到他般涅盤。

第七項為火、毒、刀兵所不能害。由於慈心是一種仁慈的形式或一種良好的保護或 盾,可以抵擋有害的力量。火、毒、武器通常被視為傷害,因此同樣會被擋在一邊。這 樣說來,慈心又可稱為一種護衛166,它的力量又與定力深淺有關。《道澄尊者開示慈心 觀修法》摘錄了幾個慈心護衛的故事167

有一位女眾,她常常在佛陀身邊照顧佛陀。另外有個女眾,她也是常常來照顧佛陀。

可是,她很不喜歡另外一位女眾。她認為自已長得比較漂亮,佛陀會比較喜歡她。

165 http://wenku.baidu.com/view/09b6a78ba0116c175f0e4877.html?rl=regok (2012-10-22)。

166 保護業處,護衛禪修者,包括慈心禪、佛隨念、不淨念、死隨念,合稱四護衛禪。參見帕奧 2009,頁Ⅱ。

167 http://wenku.baidu.com/view/09b6a78ba0116c175f0e4877.html?rl=regok (2012-10-22)。

她對另外一位女眾,一直靠近佛陀,照顧佛陀感到非常的不喜悅。所以她就拿了一鍋 滾燙的熱油,想趁著這位女眾(吾巴西卡)不注意的時候,從她的頭上淋下去。吾巴 西卡這位女眾轉身發現這件事,馬上進入慈心禪定。滾燙的熱油好象河水滑過荷葉,

這位女眾絲毫未受到傷害。所以相信修行慈心觀的功德是很大的。就象修習慈心觀 的功德中就有不受火毒氣這些的傷害。

第八項速疾入定,由於修習慈心禪者寧靜安詳,他也輕安(passaddhi)。由於輕安,

他能夠迅速地培育定力。此外,慈心中有許多喜悅,因為快樂是定的近因,所以心很快 可以安靜下來。第九項面容光潤指一個人若有慈心,便會普照,射下一束微笑,整個情 況便會明亮起來。第十項命終不昏眛是由於他時常安住於慈愛,他的外表安詳。由於他 寧靜安詳,死亡時他不迷惑,便像入睡一樣。臨終時秉持正念,平靜安詳而沒有迷惑十 分重要。佛教徒都知道,平靜的往生是決定快樂投生的重因素。對一個具有禪修經驗又 有慈心的人,往生必然安詳。第十一項不通達上位,得生於梵天界168,已經證得慈心禪 者即使還沒有證悟阿拉漢道果(arahatta maggaphala)也將會投生到梵天界169

以上說明慈心禪的起源,可了解常被稱為《慈經》(Mettāsutta)的三部常典藉分別為

《應作慈經》 ( Karaṇīyamettāsutta)、《慈願》(Mettā Bhāvanā) 、以及《慈效益經》

(Mettānisaṁsā Sutta)。其中《應作慈經》為著名的慈心禪故事中,釋尊所宣說的經典,

常被當代學者誤認為是《慈願》,是由於最常被用來唱頌與當代慈心禪方法的為《慈願》,

但《慈願》並沒有收錄於早期佛教經典中,且於巴利課誦巴中直接稱為慈心修習或散播慈愛,

其實就是慈心禪。當代學者之所以為將《應作慈經》誤以為是《慈願》,可能是由《應作慈 經》第二部分改編過來,因此均稱為《慈經》。但是如此將忽略了《應作慈經》第一個 部分,也就是慈心禪修之前所需培育的十五項特質,此為當代正念學者所忽略的部分,

本文將在第四章作進一步探討。此外《慈效益經》說明了修習慈心禪可得的利益,可與 當代慈心禪研究結果進行對比。上述幾個有關《慈經》與當代慈心禪交涉之問題即為本

168 T2.806a。

169 瓦謝達 2007,頁 16。

研究所要探討與回應的。因此,下一章將針對《慈經》與當代慈心禪在慈心(mettā)之意 函(研究目的一)、慈心禪之方法論(研究目的二)、以及慈心禪之效果論(研究目的三)作進一 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