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將列出與研究目的相關之學術文獻。根據上一節所界定的研究範圍,本文研究

「當代正念治療慈心禪」的範圍是指學術研究中延用Kabat-Zinn創建Mindfulness-Based 再與其他方法結合的命名,例如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因 此本章所列當代正念治療中慈心禪之相關文獻,均根據上述限定的範圍。僅以Kabat-Zinn 1 2005 ACT/mindfulness: Publication trends Review 2 2008 Acceptance and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3 2008 Anxiety sensitivity, test anxie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Evidence for a meditational relationship 4 2010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Review 5 2010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on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Review 6 2011 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meditation: Potential

fo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Review 7 2012 Acceptance and mindfulness techniques as applied to

refugee and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s with PTSD:

Examples from culturally adapted CBT

8 2012 Mindful cognitive therapy. Review of Rebecca Crane’s book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Review

中並非主要的方法,且Kabat-Zinn較少有回顧性的文章25,若僅採Kabat-Zinn對慈心的定 義,可能會忽略其他當代正念治療研究者的觀點。因此,本研究範圍界定的正念治療學 者中,從Hofmann於2005到2012的5篇文獻回顧(article review)發現最常被當代正念治療 所引用的慈心禪定義源自1995年Salzberg的著作慈心(Loving-kindness)一書中,她寫道慈 心禪是一種深度精神轉換的路徑26

這個路徑以寬容、無傷害、適當的用語、以及行為培育對我們身邊的人的感謝。然 後,我們經由專注於禪修來澄清我們的心。讓我們經驗智慧體認真理,經由了解我 們與全人類的連結,對苦難產生更深的覺知…

James 等人27的研究中也引述 Salzberg 的定議,從此定義可發現當代慈心禪包含了 語言表達、禪修靜心兩大部分。其中,語言表達涉及人我關係,而表達的內容則以無 害與祝福為原則,此表達需有禪修靜心體驗為基礎,非僅是口頭唸誦,此觀點與正念 減壓(MBSR)創治人 Kabat-Zinnn 相同28,可見當代正念治療的慈心禪仍以 Kabat-Zinnn 為基礎再作延伸。當代正念治療研究團隊 Grossman 等人29認為慈心(Loving-kindness) 具「所有人類均不可分」的意義,如同「世界就圍繞著我們」一般,讓我們從悲慘的 生活中解脫出來。此外他們認為慈心並不是較高權威的教條,而是達到對內心頓悟所 需的特質,透過慈心禪發展對所有人類產生無條件的慈愛。Grossman 等人對慈心禪的 定義亦包含透過禪修靜心以體驗人我關係,亦強調慈心非僅文字教條。

正念減壓(MBSR)創始人 Kabat-Zinnn 也強調修習慈心禪時勿以為字句就是練習,

他認為慈心是:「對相依相存的現像持續不斷、不停擴展的領悟,也是相依相存的 體現…慈心只是揭露事物存在的實相:到處都有慈心30。」Bob 與 Elisha 於 2012 出版 的中譯本《正念減壓療法練習手冊》(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workbook)中,

25 Kabat-Zinn 1995,頁 ix-x。

26 Salzberg 1995,頁 6。

27 James, et. al. 2005,頁 287-304。

28 卡巴金 2008,頁 170。

29 Grossman, et. al. 2011,頁 219-240。

30 卡巴金 2008,頁 171。

將慈心定義為:「仁慈的善意或利他的愛,一種無可限量的愛,可以軟化心,如太陽、

月亮和星辰,因為它照耀一切眾生,不加分別、區隔和偏見31。」

上述 Grossman 等人認為慈心具有「所有人類均不可分」與 Bob 等人定義的慈心 提到「無限量」(immeasurables),是來自佛學中將慈與其它三項特質-悲、喜、捨合稱 為四無量心(four sublime states)32。而「所有人類均不可分」、「不加分別」包含了「捨心」

(equanimity / 巴 : upekkha) 的 意 函 。 可 見 , 當 代 正 念 治 療 學 者 已 將 慈 心 與 悲 心 (compassion / 巴:karuna)合說(如:Hotfmann 等人33、Lutz 等人34、Neff 等人35)。使得 當代學者的定義不僅有慈心,甚至還含概悲、喜、捨無量心的特質36。是否當代正念 治療學者對傳統佛學名稱附予過多主觀的解釋而失去原意? 此為本研究的第一個目 的,將在後文作進一步探討。

回顧有關慈心禪成效的文獻發現,2005 年 Carson 等人的研究 18 位慢性下背痛(chronic low back pain)患者接受 8 週慈心禪課程的療效。研究結果顯示慈心禪可以減少特質憤 怒、焦慮、以及憂傷37。2008 年,Hutcherson 等人認為慈心禪包括了正向意像或直接 祝福其他人或自己,可影響個人與他人的關係。研究團隊讓 93 位受試者修習慈心禪(7 分鐘)後觀看陌生人照片,結果發現慈心禪顯著地影響個人對陌生人產生正向評價,證 明了慈心禪與社會聯結的關係38,並認為短時間的慈心禪練習即可引發輕度至中度的 改變效力。

同年,Fredrickson 等人改良了慈心禪,研究是否可增進個人生活中的正向情緒,

包括增加個人可保持正向心理健康的內在資源,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九週的慈心禪課 程,可導致個人日常經驗在正向情感上大範圍的改變,包括愛、喜悅、滿足感、感恩

31 鮑伯、衣立夏 2012,頁 215。

32「四無量者,一慈無量,二悲無量,三喜無量, 四捨無量。」T26.392。

33 Hofmann, et. al. 2011,頁 1128。

34 Lutz, et. al. 2009,頁 1038-1046。

35 Neff 2003b,頁223-250。

36 鮑伯、衣立夏 2012,頁 215。

37 Carson, et. al. 2005,頁 287-304。

38 Hutcherson, et. al. 2008,頁 720-724。

心、自尊心、希望、興趣、娛樂、敬畏感39。他們在不同個人資源上有相對地增加,

2002 年,Preston 與 de Waal 提出「同理心的知覺-行動模式」(The perception-action model of empathy) 40來解釋慈心禪的身心機制。該模式認為觀察或想像他人的特定狀 態(如:快樂、生氣),會活化觀察者本身相似的腦區域。與這個觀點一致的神經影像 學(neuroimaging)研究指出,觀察或想像他人的情緒狀態會活化部分神經迴路,特別是 腦島(insula)與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41,42,處理自己情緒狀態的區域也包 括在內43

2008 年,Davidson 的研究團隊以已經靜坐了 1 萬至 5 萬小時的喇嘛為對象,使用 功能性核磁共震(fMRI)來檢驗慈心禪的腦活動與身心反應之關係。研究分析顯示禪坐 與腦中的背前扣帶皮質(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有關,特別是禪修老手44

2009 年,Lutz 的研究團隊比較禪坐老手與新手的神經影像發現,慈心禪可增進人 們處理他人情緒時相對應大腦中情緒與身體感覺的表徵,也發現禪坐新手與禪坐老手 相比,右中腦島(right middle insula)與心跳有高相關45。以及禪坐增加 了杏仁核 (amygdala)的活化46,並定位出右顳頂葉交接處(right temporal parietal juncture)涉及同理 心或接收他人心理或情緒狀態的功能。Hofman 等人47回顧了上述腦影像研究後表示,

39 Fredrickson, et. al. 2008,頁 1045-1061。

40 Preston, & de Waal 2002,頁 1-20。

慈心禪可增進腦區域的活化,包括同理心與情緒處理。

綜合上述以當代正念治療為基礎的慈心禪研究發現,僅需短時間(1 次 7 分鐘)的慈 心禪訓練,即可對自己或陌生人產生小至中等強度的正向感受48。其他非臨床研究的 慈心禪課程則是由每周 1 次,每次 60 分鐘,共 6 次的課程所組成49,50,也呈現中等程 度效果。臨床研究發現,由每週 1 小時,共 8 週所組成慈心禪課程可減少長期下背痛51。 每週 2 小時共 12 週的改良後慈心禪課程可治療焦慮、生氣、以及情緒問題52。每週 1 小時共 12 週的課程可治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症狀53。雖然,上述研究發現即使是 短期的慈心禪修練均可使心理功能產生正向影響54。但是,其它研究卻發現禪修老手 與新手在大腦的反應不同55。傳統佛學也認為禪修的能力需時間與練習才能發展出來

56

可見,當代學者在進行研究已對慈心禪作了或多或少的修正,此種俢正過的慈心 禪與傳統佛教中的慈心修練方法有那些異同? 將列為本研究的目的,於後文作進一步 論析。此外,當代研究慈心禪的學者對於慈心之意涵多採用自當代學者的定義,然而 慈心禪起源自傳統佛教的《慈經》,當代學者與傳統佛教對於慈心一詞在意涵上有那 些異同,此為研究第一個目的。由於比對當代慈心禪與《慈經》的研究尚付闕如,本 文將以此作為研究主題逐漸進行考查,因而提出本研究之目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