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慈經》:慈心禪的起源

第二節 《慈願》

《慈願》的內文是當代正念慈心禪與坊間慈經唱誦音樂主要的依據,經文如下151願我無怨、無瞋、無惱、守住自己的幸福,願我脫離痛苦,願我不失去現在已得

的,作自己的業的主人。父、母、阿闍梨、親戚、眾多的朋友,願他們無怨、無 瞋、無惱、守住自己的幸福,願他們脫離痛苦,願他們不失去現在已得的,作自 己的業的主人。所有有情,所有有息者,所有生物,所有補伽羅,所有有身體的(眾

149 Hutcherson, et. al. 2008,頁 720-724。

150 慈濟瓦 2009,頁 202。

151 明法譯 2008,頁 82-91。

生);所有女人,所有男人,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所有天人,所有人類,所有 墮入惡趣者;願他們無怨、無瞋、無惱、守住自己的幸福,願他們脫離痛苦、願 他們不失去現在已得的,作自己的業的主人。在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東北 方、西北方、東南方、西南方,最深處,最高處,所有有情,所有有息者、所有 生物,所有補伽羅,所有有身體的(眾生);所有女人,所有男人,所有聖者,所 有非聖者,所有天人,所有人類,所有墮入惡趣者,願他們無怨、無瞋、無惱、

守住自己的幸福,願他們脫離痛苦、願他們不失去現在已得的,作自己的業的主 人。上至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在整個輪圍山 中,所有在地上走的有情,願他 們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上至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在整個輪圍山中,

所有在水中游的有情,願他們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上至有頂天,下至無 間地獄,在整個輪圍山中,所有在空中飛的有情,願他們無瞋、無怨、無苦、無 災厄。

《慈願》改編為可唱誦的音樂The chant of Mettā152

願我無敵意、無危險。願我無精神的痛苦。願我無身體的痛苦。願我保持快樂。

願我的父母親,我的導師、親戚和朋友,我的同修,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 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願他們保持快樂。願在這寺廟的修行者,無敵意、無 危險。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願他們保持快樂。願在這寺廟的比丘、

沙彌,男教徒、女教徒,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願我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願我的四資具的布施主,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願他們保持快樂。願我的護法神:在這寺廟的、在這住所的、

在這範圍的所有的護法神,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願一切有情眾生:一切活著的眾生,一切有形體的眾生,一 切有名相的眾生、一切有身軀的眾生,所有雌性的眾生、所有雄性的眾生,所 有聖者、所有非聖者,所有天神、所有人類,所有苦道中的眾生,無敵意、無

152 黃慧音編曲 2004。

危險。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願他們保持快樂。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

願他們不失去正當途徑所獲得的一切,願他們依據個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在 東方的,在西方的,在北方的,在南方的,在東南方的,在西北方的,在東北 方的,在西南方的,在下方的,在上方的,願一切有情眾生:一切活著的眾生,

一切有形體的眾生,一切有名相的眾生、一切有身軀的眾生,所有雌性的眾生、

所有雄性的眾生,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所有天神、所有人類,所有苦道中 的眾生,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願他們保持 快樂。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願他們不失去正當途徑所獲得的一切,願他們依 據個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上至最高的天眾,下至苦道眾生;在三界的眾生,

所有在陸地上生存的眾生,願他們無精神的痛苦、無敵意。願他們無身體的痛 苦、無危險。上至最高的天眾,下至苦道眾生;在三界的眾生,所有在陸地上 生存的眾生,願他們無精神的痛苦、無敵意。願他們無身體的痛苦、無危險。

上至最高的天眾,下至苦道眾生;在三界的眾生,所有在陸地上生存的眾生,

願他們無精神的痛苦、無敵意。願他們無身體的痛苦、無危險。

《慈願》內文最常被當代慈心禪改編使用,Chalmers指出慈心禪每個階段的修習均 一致地對他人作特定的祝願153,包括「願他人無敵意;願他人從心理苦難中解脫;願他 人從身體苦難中解脫;願他人感到快樂。」與《慈願》改編的唱誦版(The chant of Mettā)

「願我無敵意、無危險。願我無精神的痛苦。願我無身體的痛苦。願我保持快樂154。」

相近。正念減壓(MBSR)創始人Kabat-Zinnn在操作慈心禪時引導修習者先將慈心朝向自 己,「願我遠離無明,願我遠離貪瞋、願我遠離痛苦,願我快樂155」結合了早期佛教《慈 願》「願我無怨、無瞋、無惱」的文字與唱誦版《慈願》「願我無身體的痛苦。願我保持 快樂。」兩部分。

153 Chalmers 2007。

154 黃慧音編曲 2004。

155 卡巴金 2008,頁 170-172。

2012年譯為中文的《正念減壓療法練習手冊》156延用Kabat-Zinnn先引導慈心朝向自 己的方式「願我安全,願我健康,願我身心自在,願我安詳」再將慈心的領域擴展到一 位或多位恩人、老師、導師、以及其他鼓舞過你的人「願恩人安全,願恩人健康,願恩 人身心自在,願恩人安詳」;再將慈心的領域擴展到家庭、朋友或社區當中一位或多位 親近而親愛的人「願親近、親愛的人安全,願親近、親愛的人健康,願親近、親愛的人 身心自在,願親近、親愛的人安詳」;更進一步將慈心的領域擴展到一位或多位中性的 人、認識的人和陌生人「願中性的人安全,願中性的人健康,願中性的人身心自在,願 中性的人安詳」;接著進入較困難的部分,將慈心散發給一位或多位難纏的人或仇敵「願 難纏的人的人安全,願難纏的人健康,願難纏的人身心自在,願難纏的人安詳」。此種 祝願的內容則是改編了唱誦版《慈願》用詞「願我無敵意、無危險。願我無精神的痛苦。

願我無身體的痛苦。願我保持快樂。」加入當代的用詞(如:身心自在、安詳)。

雖然,當代正念治療(MBSR/MBCT)的慈心禪為了去宗教化的目的未提及《慈經》,

但從上述比對可發現,當代慈心禪祝願所使用的文字的確是來自《慈願》,然而與《慈 願》相同的文字並未出現在早期的佛教經典中(表二),早期佛教經典多為《應作慈經》

與《慈效益經》,《慈願》在佛教中多收編於《念頌集》中157,且題名之巴利文Mettā bhāvanā158直接譯為慈心禪159、慈心修習160、散播慈愛161。明法比丘於《慈經注》中首 先譯為《慈願》,但列出的巴利文Brahma-vihāra bhāvanā則為梵住俢習162。由於,上述《應 作慈經》章節提及,第一部分為修習慈心的十五項特質,第二部分則教導如何散發慈心。

在早期佛教經典中並沒有收錄《慈願》看來,很可能是由《應作慈經》的第二個部分改 編而來,如此也就可以了解為何當代學者將《慈願》也稱為《慈經》,而且將慈心禪故 事中教導的《應作慈經》認為是《慈願》(表三),可能顯示當代學者缺乏考據或為了符 合現代人需求,有意忽略《應作慈經》第一部分(十五項特質)的教導。

156 鮑伯、衣立夏 2012,頁 220-225。

157 瑪欣德 2009,頁 462-464。

158 Bhāvanā:培育,令之能在自身當中增長的修習,或是「令增長」之意。

159 香港慧觀禪俢會,頁 2。http://hkims.org/metta.pdf (2012-10-22)。

160 瑪欣德 2009,頁 419。

161 瑪欣德 2009,頁 463。

162 明法譯 2008,頁Ⅱ。

表二:《慈經》出處及其與《應作慈經》、《慈效益經》、《慈 願》之關係

The Chant of Metta

《慈經》

人、中性和陌生人、難纏的人或仇敵散發慈心。在祝願的對象上,當代慈心禪與《慈經》

的要求有部分相反。有關《慈經》為何有散發對象上的限制,而當代正念治療的慈心禪 則完全無此限制,本研究擬於後文作更詳盡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