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案例分析

第二節 懸索橋(Suspension Bridges)

懸索橋是利用索塔將主纜架起,並使用吊桿把橋面懸掛起來的結構,而 做為承載和傳遞立的懸吊系統,構成了懸索橋的基本型態,體現出懸索橋的 美學特徵。而主纜的拋物線形,以及懸空的橋面、富有韻律感的吊桿,都使 懸橋展現其獨特魅力。懸索橋剛勁的樑、高揚的塔,以及主纜化出的優美弧 線,表現出力線明快且流暢優雅,曲線與直線相互平衡,柔中帶剛且氣勢磅 礡。在其整體造形中,索塔是其重點,而在索塔的結構上,可以調整其與主 纜垂度的比例,或是以漸縮、豎向線條等手法來調整整體的視覺效果。或對 塔柱、橫梁、塔座等進行圓角或柔化處理,表現其典雅溫潤之特質。

本研究將選擇舊金山金門大橋與台北的碧潭吊橋,針對其景觀照明表現 進行比較分析。

一、 環境脈絡與基地條件

舊金山位於加州海岸一個狹長半島的尖端,並有「金門城市」的別稱,

其市區為典型之丘陵地形,城內道路多有起伏,舊金山半島三面環水,為典 型的涼夏地中海氣候12。其東臨舊金山灣,西濱太平洋,北隔金門海峽(Golden Gate)和對岸的半島相望。東邊有海灣大橋(Bay Bridge)和奧克蘭相接,西邊 有金門大橋和北方的馬林縣相接。圍繞著舊金山灣的大大小小城市與有「霧 都」之稱的舊金山合成所謂的「灣區」(Bay Area),金門大橋就坐落於舊金 山灣的窄口處(圖 3-8),因此得名,並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極大的跨度、

及與地名相同的橋名,使得此橋成為舊金山的代表性地標,也是著名的觀光 勝地。

12 參考http://www.sfgov.org/

55

圖3-8 金門大橋位置(圖片來源:修改自 Google 地圖,下載於 2011 年)

金門大橋的興建原先起緣於舊金山工程師 Michael O'Shaughnessy 的野 心,但是直到結識 Joseph Strauss 後,計畫才逐漸成形。此計畫的真正規劃 與執行,均由 Joseph Strauss 負責,並受命擔任金門大橋總工程師,Joseph Strauss 於 1917 年提出金門大橋的建造構想,但是由於擔心渡口船家之生計、

軍事領袖和工商業界擔心造橋影響港口運輸等理由,使得 1930 年才通過建 橋計畫。特別的是,金門大橋不屬於舊金山或加州政府交通處,而是由金門 大橋及公路行'特別轄區所管轄,以及負責日後維修工作,該特別轄區有六 個郡所組成,總工程造價 3500 萬美元,由轄區居民投票同意後發行公債以 支出建橋費用,因此對居民來說更別具意義。

此橋規劃之初並非是目前的吊橋構造,而是 1921 年 Joseph Strauss 提出 4000 英呎結合吊橋和懸臂式桁架的混合體,但其外型招致許多批評,直至 1925 年著名結構工程師安曼提出 4000 英尺的吊橋構想,Joseph Strauss 即改 採主跨徑 4200 英呎(1280 公尺)的吊橋構造,使北橋塔座近陸岸,減少水中

56 觀美學設計,橋塔是其重要象徵,Joseph Strauss 聘請兩位著名建築師:John Eberson 和 Irving F. Morrow,Eberson 採用哥德式拱造型鋼橋塔,而 Morrow 則偏向於摩天大樓漸縮式的造型,配合中空細胞狀(Cellular)結構之鋼橋塔,

即為目前所見之造型。主塔水平橫向支撐共四根,上兩根深 7 公尺,下兩根

57

深 9 公尺,兩者比例為 1:1.33(蔡俊鐿,2003),另外,懸索橋相當講究索塔 的造型,因此可以主纜曲線為基調,對塔柱、橫梁、塔座等進行圓角或柔化 處理,表現其典雅溫潤、剛柔並濟之特質(圖 3-9、3-10)。

然而在台灣的都市區域中,懸索橋較為少見,反而較常見於山林或是郊 區間,其中碧潭吊橋就是著名的例子。碧潭吊橋長 200 公尺,東西兩岸平均 寬約 150 公尺,橋寬 3.5 公尺,橋塔高度 20 公尺。索塔使用 X 型與水平兩 種方式支撐,並配合其接合處調整索塔鋼柱之寬度,藉此反應力的傳遞方向。

但其索塔與跨徑之比例較小,顯得索塔力勢難以展現,其張力無法支撐吊橋 橋面之視覺延伸效果。

(二) 材質與色彩選用

金門大橋塗裝色彩有別於海灣大橋之軍艦銀灰色,Morrow 希望能夠跳 脫出藍天灰霧的背景色,因此選用“國際橘”(International Orange)做為其整體 色彩,並呼應鄰近的馬林山(Marin hills)橘紅色的山岩。

相較之下,碧潭吊橋之索塔為白色,在潭水以及蔥鬱的綠蔭中格外顯眼,

主纜使用鋼索之原有材質顏色,主梁之欄杆則塗裝紅色,與潭水、藍天形成 對比,但塗裝面積小且量體不大,近觀尚可,若遠觀則無法觀其全貌。在橋 梁設計上,由於碧潭吊橋量體較小,且為行人用橋,因此在細部設計上應創 造可呼應環境特色之附屬設計,但碧潭吊橋在橋梁設計上,巧思仍不足(圖 3-11、3-12)。

圖3-9 舊金山金門大橋全貌(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下載於 2011 年)

58

圖3-10 舊金山金門大橋索塔造型(圖片來源:http://justinsomnia.org/,下載於 2011 年)

圖3-11 碧潭吊橋全貌(圖片來源:http://www.worldatlaspedia.com/,下載於 2011 年)

圖3-12 碧潭吊橋索塔造型(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三、 照明設計分析 (三) 美學面向

59

金門大橋用兩根 94cm 的鋼纜懸掛,兩橋塔間的主跨度 1280m,索塔高 227m。而由於其量體極大,除功能性照明外,景觀照明部分則僅需針對橋 梁重點構件進行照明,不必要將每處照亮。在照明重點的選擇上,金門大橋 照明設計著重在索塔以及燈具的型式,而索塔的照明是由下而上投射光束,

配合索塔向上漸縮的設計,適當的創造出陰影,也能表現索塔在框架上的細 部設計內容,同時由於光源由單一方向投射,使得索塔頂部幾乎沒有光照,

這樣的漸變照明,配合了索塔漸縮的設計,表現大橋直衝雲霄的氣概13(圖 3-13)。而除了照明設計之外,其燈具造型配合橋體進行設計,以呼應索塔 的材質與造型,使照明設備成為橋體的一部分,以弱化的方式隱蔽燈具的存 在(圖 3-14)。

碧潭吊橋相較之下,量體較小,在表現上對於索塔、主纜均有所著墨。

在索塔的照明表現上,由下方投射兩組高壓納燈,以大角度光束投射暖黃色 的光,將白色的索塔染上溫暖的黃色,微微泛舊的黃色與周圍山水環繞的環 境相配,但在陰影表現上較難展現出層次;而在主纜的表現上,則是使用 LED 多彩色光,以點光法進行表現,暗示主纜與力的傳遞路徑,構築夜間 的心理引誘線,並加入色彩的動態變化,增加照明表現的活潑感,卻同時也 弱化了索塔的存在感(圖 3-15)。另外,其在照明設計上未考量周邊其他橋梁 的照明表現,碧潭吊橋與碧潭橋僅距 250 公尺,兩者均以動態彩色光變化為 主要設計,但兩者手法與橋型等差異極大,過度的強調動態照明反而會產生 混亂效果,模糊焦點(圖 3-16)。

13 參考http://www.goldengatebridge.org/

60

圖3-13 金門大橋照明設計整體表現(圖片來源:http://www.msnbc.msn.com/,下載於 2011 年)

(a)索塔照明投射燈具 (b)人行道路燈造型

圖3-14 金門大橋燈具造型(圖片來源:http://justinsomnia.org/,下載於 2011 年)

圖3-15 碧潭吊橋照明設計整體表現(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