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案例分析

第三節 斜張橋(Cable-stayed Bridges)

斜張橋在橋墩上設置塔柱,並以錨固定在索塔上,同時用簡單的直線構 成強勁挺拔的視覺效果。斜張橋主樑的橫向延展是其水平方向的心理引誘線,

而塔柱則線向上伸展的動式和拉索的力動感,與主樑有互相平衡的作用。斜 張橋的魅力就在於其輕巧,以及纖細的主樑形成簡潔舒展的跨越感、細長的 吊索,則形成具韻律感的序列規則。另外,塔柱的型態主導著基地的環境空 間,並反映建橋的時代背景,具有象徵性與標誌性意涵(楊士金、唐虎翔,

2003)。

本研究所選擇之國外案例,為伊拉斯穆斯橋(Erasmus Bridge),而國內案 例則選擇新北大橋、光復橋、以及大直橋,針對其景觀照明設計進行比較分 析。

一、 環境脈絡與基地條件

鹿特丹(Rotterdam)是全世界最忙碌的港口,也是荷蘭的第二大城,其位 於南荷蘭省的 Nieuwe Maas 河畔,是歐洲最大的海港,每天有許多船隻進出,

並在歐洲戰略上占有重要地位。鹿特丹的近代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 1328 年,當時人們開始定居在河口,不斷的擴大並形成小漁港,憑藉著其地理位 置優勢,成為 16 世紀與西班牙貿易時的重要港口14(圖 3-17)。

二次大戰後,被德國軍對攻陷的鹿特丹,原有老舊建築幾乎全數被摧毀,

而促使城市重建,並開始顯現出其現代風貌。馬斯河(Mass river)南岸為鹿特 丹興新市區重建所在,高品質住宅沿水岸興建。而以偉大哲學家命名的伊拉 幕斯大橋就坐落在內港區域,此橋建於 1993 年,1996 年完工,其跨越 400 公尺寬的馬斯河,具有斜張橋與活動橋兩座橋並成為鹿特丹的重要地標。

14 參考 http://nsurance.essentialtravel.co.uk/

63

此橋由是政府公共工程部負責,並規劃國際邀標競圖,規定由建築師主 導。其造橋目的是希望塑造鹿特丹新地標,最後由阿姆斯特丹建築師 Ben Van Berkel 所設計,設計課題包含了管理、環境施工與美學,而其中美學為 最重要考量因素,此橋梁可說是集建築師、工程師與照明專家三者合作的最 佳案例(蔡俊鐿,2003)。Erasmus Bridge 位於港區河道上,水面開闊,視覺 景觀看似單純,但在橋體周圍,圍繞著許多地標建築物,例如的 New Luxor 劇院,以及 KNP 區域總部、世界港口中心等建築物,並以橋梁之橋塔為頂 點,構成此區域的天際線(圖 3-18)。

圖3-17 伊拉斯穆斯橋位置(圖片來源:修改自 Google 地圖,下載於 2011 年)

圖3-18 伊拉斯穆斯橋全貌(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下載於 2011 年)

64

二、 橋梁設計特點

伊拉斯穆斯橋的橋型設計為平衡載重的構想,主橋 802 公尺,在橋梁南 端並有活動橋,塔柱高 139 公尺,主橋採單側不對稱式雙跨徑斜張橋,主跨 徑以 16 對吊索懸吊主梁,橋面配置雙向 6 個車道。

(一) 橋梁型態與心理引誘線

此案例之主塔設計之構件無任何垂直元素,但都在電腦模擬中解決了施 工細節問題,特別為橋塔部位,其採用 67 度斜向倒 Y 造型,塔高直逼鹿特 丹最高樓,主跨徑以配合高度比約為 2:1,並刻意塑造轉折彷彿雕塑造型,

並搭配張力之平行索,代表城市動態感。此橋塔之原始構想來自西班牙的 Alamillo 大橋,但不同的是,Alamillo 大橋完全利用塔重來平衡吊索力,但 此橋則增加背拉吊索,形成穩定的三角平面配置,達到結構平衡及經濟性(蔡 俊鐿,2003) (圖 3-19),此橋梁之塔柱與以往的斜張橋經驗不同,與其說是 一座橋梁,不如說是一座大型的城市公共藝術更為恰當。

(a) Erasmus Bridge

(圖片來源:http://www.daodao.com/)

(b) Alamillo Bridge

(圖片來源:http://www.jczinn.com/) 圖3-19 Erasmus Bridge 與 Alamillo Bridge 外形比較(圖片來源:如上,下載於 2011 年)

長久以來,斜張橋所具有的現代速度感與輕巧結構,成為城市空間中大 跨距橋梁之首選,其不僅符合台灣的水文特性,減少在河道矗立橋墩的機會,

降低沖刷,且高聳的橋塔和特殊的外形,也成為城市的區域性地標。在台灣

65

有許多斜張橋案例,例如二重疏洪道上的新北大橋、新店溪上的光復橋,以 及基隆河上的大直橋等,而這些斜張橋都有各自獨特的型態特徵。

新北大橋塔柱為單塔式之倒 Y 型橋塔,橋塔形態由下而上漸縮,形成 延伸向上之感受,在視覺上的高度也更具拉伸效果,使塔柱看來更為高聳。

其索面採雙索面形式,扇狀之索面結構,一側 26 條共 52 條吊索,由於吊索 數量多,又是平行設置,視覺上看似一面薄牆,輕盈而穩固(圖 3-20)。

光復橋塔柱採雙塔式門型塔柱,用以ㄇ字型門形塔柱,阻斷了視線的向 上延伸感,取而代之的是平穩的水平延展。光復橋索面為輻射式雙索面,其 吊索數量少,一支塔柱單側僅 4 條吊索,在視覺上相當簡潔有力,輻射狀吊 索與塔柱夾角較大,向水平方向展開,更強調了橋梁的一維方向(圖 3-21)。

大直橋塔柱係採單塔及釣竿形單柱式式之設計,此塔柱展現出強烈的力 道,而塔柱由下而上逐漸變細,更在視覺上將力學的張力集中於塔柱頂端,

使原本是為一靜態存在的橋梁,具有動態感。而在形態上,雖然其為單索面 設計,但是相當活潑,從側面觀看,索面看似在同一平面上延伸,但稍稍轉 換個角度,發現另一側索面如同展翅一般向兩邊開展,同時展現了本橋的輕 盈與動感(圖 3-22)。

圖3-20 新北大橋全貌(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下載於 2011 年)

66

圖3-21 光復橋全貌(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圖3-22 大直橋局部(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二) 材質與色彩選用

伊拉斯穆斯橋之橋塔為混凝土塔,並以雪白色之塗料塗裝,由於其色彩 與特殊造型,此橋被戲稱為天鵝(The Swan) (圖 3-23),藉以想像天鵝悠游在 河面的景象,而橋梁的白色塗裝,使橋體與北海天空背景融為一體,優雅勾 勒出城市天際線來。

67

圖3-23 Erasmus Bridge 與天鵝之意象比較(圖片來源:http://totallylookslike.com/,下載於 2011 年)

新北大橋亦為混凝土塔,在色彩上維持材質原有之顏色與質感,原有的 混凝土材質,其剛毅、穩重而粗糙的表面形態,表現了三重區工業大城的形 象,而其附屬設施的均塗裝為淡紫色,隱藏於背景之中,以凸顯塔柱的氣勢。

光復橋塔柱為混凝土塔,但在在色彩運用上,其塔柱塗以自然界中少有 的鮮紅色,凸顯了塔柱的存在感,以及此橋梁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性,也與 萬華地區熱鬧而傳統的形象相符。

大直橋之塔柱為混凝土塔,在塗料上使用米白色,為單柱式的塔柱,視 覺上看起來更輕盈優雅。紅色吊索與白色塔柱,與藍色的天空形成強烈反差,

利用色彩表達了力的傳遞路徑,同時創造出斜張橋特有的緊張感與動勢。

三、 照明設計分析 (一) 美學面向

伊拉斯穆斯橋的照明設計相當特別,其照明設計完全將橋梁視為一座城 市的“藝術品”來對待。此橋的照明設計是由 Dougles Brennan 及 Andre Tammes 設計其景觀照明。其照明表現重點為塔柱、索面與橋面板,在塔柱 部分,將燈光投射在 Y 型之間,使極具特色的橋形成為空靈的剪影,並將

68

吊索投以均勻的面光,使白色的吊索轉為一條條的光鍊,吊索的存在顯現了 結構的張力以及穩定的存在感,如同城市夜間的理性解放,伊拉斯穆斯橋在 白天扮演著橋梁的角色,在夜晚則是一件美麗優雅的雕塑作品,使其成為鹿 特丹的重要景點與城市地標(圖 3-24、3-25)。伊拉斯穆斯橋的照明設計曾榮 獲國際 IALD 照明設計大獎,並被評審稱許為照明與建築的最佳結合案例(郝 洛西,2005)。

圖3-24 伊拉斯穆斯橋照明設計整體表現(圖片來源:http://www.medgar.com/,下載於 2011 年)

圖3-25 伊拉斯穆斯橋照明設計投光方向(圖片來源:http://www.trekearth.com/,下載於 2011 年)

而新北大橋之照明設計,則是著重在塔柱與主梁橋側上。塔柱的照明上 使用面光法,以多種光色組合渲染,並搭配不同光源角度,使光能夠均勻的 照射在塔柱上,讓塔柱在視覺上成為一座“發光體”,而在在照明渲染上,將

69

塔柱分為上下兩部分,並定時動態變化,其光色的使用搭配中,主要色彩有 藍色、紫色、紅色、綠色、黃色等色彩,大量的光色變化則配合主梁橋側的 線形 LED 彩光,同時變換色彩,且色彩之色調差異大,這樣的設計確實容 易吸引目光,但是對視覺過度刺激,容易使觀者產生疲勞現象(圖 3-26)。

圖3-26 新北大橋照明設計整體表現(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而在光復橋的照明表現上,不論是塔柱、主梁或式欄杆等附屬設施,均 設置有照明系統。塔柱使用面光法和點光法的組合;面光法使用由下而上投 射燈光,在色彩上則使用與塔柱色彩相互協調的黃光,在紅色的顯色上具有 加乘的效果。而在吊索與橋側的照明表現上,使用點光法勾勒吊索輪廓,與 塔柱柱邊的點光法形成呼應,並連貫為一體。吊索上的 LED 燈採點狀分布 之方式,並配合閃爍、沿線點亮、光色跳躍式改變等動態照明模式,但由於 其光色組合多且複雜,使人眼花撩亂,雖然在視覺上達到吸引觀者的效果,

但無法呼應橋梁構件所表達之簡潔有力的視覺感受。而在欄杆的照明上,則 使用面光法,光源方向由下而上,並使用多顆 LED 燈動態改變光色進行照 明。然由於光色變迅速,且色彩飽和度高而強烈,常予人混亂與庸俗之感(圖 3-27、3-28)。

70

圖3-27 光復橋照明設計整體表現(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a)光復橋吊索與塔柱連結處照明設計 (b)欄杆與橋側之照明設計

圖3-28 光復橋細部照明設計(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相較之於新北大橋與光復橋對動態彩光照明的著墨,大直橋的照明設計 就顯得較為簡單優雅。大直橋的塔柱照明採用面光法,以不同方向之光源對 塔柱進行渲染,以均勻的讓表面受光。塔柱照明的光色為暖黃光,搭配原有 的塔柱色彩,與其單柱形式和形態的搭配,再加上暖黃光的烘托,便顯得像 紙一般輕巧而優雅,整體視覺感受展現出橋的力勢和高雅。而在主梁橋側則 使用線光法,使用 LED 燈具模組,定時進行動態色彩變化,其顏色共有紅、

綠、藍三種,轉變時採用漸變方式,是此橋梁唯一的動態照明表現,其漸變

綠、藍三種,轉變時採用漸變方式,是此橋梁唯一的動態照明表現,其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