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由於經濟發展和都市生活形態的轉變,夜間活動漸漸受到重視。近幾年來,

地方政府對於夜間城市空間的安全與景觀品質日漸關注,從路燈、公園、廣場等 公共照明,到建築物、紀念碑、基礎設施等裝飾性照明,地方對於夜間照明所投 注的設計與創意,也成為一種特殊的地方特色,進而影響了城市旅遊的品質,及 遊程的多元選擇性。從高雄的“城市光廊”開始,至愛河整治完成後的“愛河之心”(圖 1-1)不僅重新構築了城市紋理,改變其在城市中的意象,同時也提供炫爛迷幻的夜 間照明,使觀者對戶外公共空間有更豐富的想像。透過城市旅遊的興盛,連帶的 使城市風貌議題也漸漸的浮現,例如“台北好好看”的系列計畫中,夜間特色景觀成 為一重點項目,即利用“光”的設計,提升城市夜間景觀魅力,將白晝的旅遊活動延 續至夜晚,並在夜間照明設計同時考慮能耗問題。由此可見,不論是硬體技術的 開發支援、或是整體景觀的營造,本國政府已開始重視夜間城市規劃與設計,並 且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照明”對現代都市而言,已經不只是“照明”,燈光設 計對於提高城市品味、再塑城市形象,並呈現出城市日夜截然不同的風貌。

圖1-1 高雄愛河之心夜景(圖片來源:http://www.nipic.com/,下載於 2011 年)

而城市夜間的照明是從何時開始?回溯公共照明的發展,由十六世紀歐洲國 家以燭光、油燈做為公共照明、十九世紀開始使用煤氣燈,而十九世紀末期至二

2

十世紀,光源技術與電力科學的進步,以及近代許多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於城市 外觀造成了明顯地衝擊與影響,其中除了鋼結構的摩天大樓、塞滿汽車的道路之 外,隨著公共空間安全需求的提升,以及夜間活動的需要,夜間照明變得極為普 遍,亦改變了夜晚的景觀(Jakle, 2001)。自此之後,人工照明在現代儼然已成為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一個宜居城市的夜景,並非由照明技術來主導,而是 配合城市新興生活型態(像是夜間休閒活動)所產生的形式,在景觀的表現上,夜間 的城市可以發現更多可能及象徵性的寓意,像是 Venturi, Schwartz 及許多建築家,

都利用人工光源來展現、操作空間的結構(Brandi, U., & Brandi, C. G. 2007)。在夜 間的城市是一個大舞台,我們可以決定該顯示什麼,以燈光重新設計地貌,創造、

探索地景新的以及原本的意義,並連繫城市所有元素的涵構(Brandi, U., & Brandi, C. G. 2007)。

由此可知,在戶外活動中,適當的照明不僅發揮提升安全、引導方向等功能 性的作用,也左右了觀者在夜間對於城市意象的認知,以及對城市審美概念的建 構。然而究竟是城市的哪些元素,影響著人們對於城市的整體意象呢?根據郝洛西 (2005)依空間特性的不同,描述了城市夜景在功能上與視覺上的影響,更進一步的 以夜間景觀為討論的主要對象:城市夜間景觀的控制要素例如城市肌理、開放空 間、象徵性景觀、濱水界面、綠地系統、歷史風貌等,並從其結構性、聚集性、

標誌性、親水性、自然性、文化性與遊覽性,影響著人們對於城市夜間景觀的意 象。其基本組成可繪製為下圖:

3

4

所處位置的特殊性,亦成為夜間城市旅遊中,地方政府積極發展的夜間景點(圖 1-3)。

圖1-3 麥帥二橋與大直橋均為台北市重要的景觀橋梁與視覺亮點(圖片來源:本研究拍攝)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人工光源塑造城市獨特性格,凸顯地方重要性,

已是城市光環境營造中重要的功能。從城市尺度觀察夜景的組成,不同的照度與 光色,組成了無可取代的城市意象。而在反映了城市涵構的照明中,橋梁做為一 個城市空間中的地標性建設,亦為道路的延伸,並且具有郝洛西所指出的結構性、

標誌性、親水性與遊覽性,是城市景觀中辨識度極高的結構之一,對於提升城市 夜景觀與豐富空間層次有重要的作用(郝洛西,200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