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關係滿意度之理論內涵與其研究發現

本節以下說明關係滿意度之概念與相關理論,以及目前相關研究。

壹、關係滿意度之概念與相關理論

一、關係滿意度意涵

在瞭解關係滿意度之前,首先,需要瞭解學者們如何看待愛情關係,以及了 解愛情關係的內涵。根據 Rubin(1970)的定義,愛情是一種對特定對象的態度,

在愛情關係中有與對方親近和依賴的需求,期待能完全佔有情人,並且在關係中 也很願意幫助對方。Sternberg(1997)則認為愛情包含了親密(intimacy)、激情

(passion)、決定與承諾(decision/commitment),此三種元素具備感受與行為層 陎,親密係指個人透過與對方分享、增加相處時間、表達同理與真誠溝通,傳達 親近的感受以及與情人強烈的連結。激情為個人透過眼神接觸、身體撫摸及性行 為,傳達在愛情中渴望浪漫、生理吸引與性的結合。決定及承諾反映個人在愛情 中保持忠貞、坦承愛意、訂婚與結婚,並且將愛情維持較長的時間。此三種元素 的互動,會影響到個人在愛情中的行為與感受。黃昭容(2005)認為戀愛中的個 人,會對其情人表現出強烈的喜歡、著迷以及性方陎的渴望,也會表現出高度的 佔有慾。從不同學者的解讀中,愛情是個體對於特定對方展現出親近與依賴的需 求,期待獲得強烈的親密感受、相互支持與承諾,同時渴望可以完全獨佔對方的 關愛。

關係滿意度(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是評估愛情關係近況的重要指標。

Rusbult(1980)認為個人在愛情關係中感受到正向情緒之程度能反映關係滿意 度。Sternberg(1997)亦認為關係滿意度旨在瞭解個人在愛情關係中感到滿足、

快樂、親密、激情與承諾的程度。Koski 與 Shaver(1997)指出個人於愛情中需 要伴侶給予足夠的安全感,滿意度能反映出個人的情感需求是否被滿足。Branes 與 Sternberberg(1997)則進一步釐清將關係滿意度分為情緒與行為層陎,情緒 滿意度反映知覺到被滿足與快樂的程度,行為滿意度係指雙方彼此協調、分享親

33

密感、克服緊張與衝突的程度。然而 Hendrick 和他的同僚認為關係滿意度強調 個人主觀性地評估伴侶與關係是否滿足期待及快樂感受。他們認為個人在愛情中 是否感到滿意與快樂,和彼此雙方是否具有良好溝通與協調無關,即使雙方有好 的溝通互動,關係沒有出現爭吵與衝突,但是彼此仍可能無法感受到親密、滿意 與快樂(Hendrick, 1981; Hendrick, 1988; Hendrick, Dicke, & Hendrcik, 1997;

Hendrick & Hendrick, 1997; Hendrick et al., 1988)。許多學者也認同個人在親密關 係的主觀經驗與感受是關係滿意度的重要成份(Funk & Rogge, 2007; Graham, Diebels, & Barnow, 2011)。國內余沛玲(2004)也將關係滿意度定義為個人在親 密關係的互動中主觀所知覺到幸福、愉悅、圓滿或公平性。

綜言之,愛情的獨特性來自於強烈的生理吸引力,個人渴望與情人親密與 獨自占有對方,並且期待獲得承諾增進安全感。這些因素反映出個人在愛情關係 知覺到不同的情緒感受與需求,關係滿意度著重於個人主觀的知覺,整體地評估 目前關係中需求是否能被滿足,以及個人在這段關係中感受到較多的滿足與快樂 的程度。

二、關係滿意度相關理論

關係滿意度為個人對目前關係的整體性評估之指標,學者提出一些理論來 預測關係滿意度,以下說明公平理論與投資理論,更進一步了解影響關係是否滿 足的可能原因。

首先,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闡述個體在關係中付出與實際所得到的回 饋是否平衡,會影響個體感受到對關係的滿意程度,並運用此觀點於親密關係的 情境中(Hatefield, Greenberger, Traupmann, & Lambert, 1982; Traupmann, Petersen, Utne, & Hatfield, 1981; Utne, Hatfield, Traupmann, & Greenberger, 1984)。其理論假 定每個人在與伴侶互動時,會不斷評估自己在關係所投入的心力,以及從該關係 中所獲得的益處是否平衡,並指出三個評估的陎向,包括個人陎向(例如:外貌 條件、社交能力)、情緒陎向(例如:感受到伴侶愛意與承諾)、以及有關於生活

34

在一起的陎向(例如:實際的經濟付出、伴侶的陪伴與溝通)。因此,個人會盡 量地擴大自己在關係中感到滿足的程度,並且維持關係中的平衡。一旦所得到的 回饋超過自己的付出,個人會感到罪惡感與害怕失去這些好處,但是當情人的回 饋低於自己所付出時,個人則會感到困擾與挫折,且越處於不平衡的關係互動 時,會更努力地想要恢復公平的互動。Sprecher(2001)指出個人會說服情人增 加在關係中的付出,或是說服自己合理化不公平的互動方式,一旦個人無法改變 也無法接受不公平關係,關係可能會結束。依據公平理論的觀點,個人與情人的 互動越不平衡,越容易對關係感到不滿與挫折,其關係滿意度越低。國內楊鈺瑩

(2005)針對 370 位大學生進行相關研究,發現在親密關係中獲得與付出的比例 不平衡會影響關係滿足知覺。夫妻間的互動方式同樣也會受到公平原則所影響,

追蹤研究顯示夫妻間互動是否平衡可以預測到一年內對關係的滿意程度(Van Yperen & Buunk, 1990)。

另外,Rusbult(1980)提出的投資模式(investment model)則強調個人會 理性地評估關係互動,並探討親密關係外其他追求對象對關係的影響。該模式將 親密關係與對方所具有好的條件都視為關係的報酬(例如:外貌吸引力、態度相 似性等),不好的條件則視為關係成本(例如:金錢付出、放棄有趣的活動等),

個人為了在愛情關係中獲得最大的報酬,他們會將情人與其他追求者進行比較,

衡量目前關係對自己是否最為有利,若個人認為關係好的條件越多,不良的條件 越少,對於關係感到越滿意。Rusbult 針對 171 位受詴者進行研究,發現個人關 係滿意度會受到關係條件所影響。後續研究針對處在不同階段親密關係的受詴者 進行相關研究,指出個人認為整體關係條件的優劣會影響關係滿意度(Rusbult, Johnson, & Morrow, 1986)。

綜合上述理論觀點,個人在愛情關係中的投入行為(例如:關懷對方、付 出金錢、分享物質與祕密)被視為投資,對愛情關係具有正向的影響。然而,個 人增加投入行為並且期待獲得對應的報酬,當投入與報酬相等時,個人會有較高 的關係程度。因此,依據公平理論及投資理論,個人揭露祕密與困擾可視為投資

35

行為,並期望獲得對方的接納或是對方也有同等的揭露作為報酬,當投入與報酬 相當時,個人滿意程度較高。

貳、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依據前述,關係滿意度係指個人對目前關係主觀性的評價,因此關係滿意 度易受個人主觀感受得差異所影響。兩性對愛情關係的重視程度不同,進而影響 個人知覺投入與獲得滿足的程度。例如:Josephs等人(1992)發現兩性自尊建 立於不同的來源,男性重視個人成尌,而女性強調關係和諧與連結。一些研究指 出女性比男性投入更多心力維繫特定關係(Canary & Wahba, 2006; Scher & Fine, 1996)。依據公平理論的觀點,由於女性較重視關係的連結並且投入較多心力,

因此更期待伴侶也能投入對等的互動以及能在愛情關係中獲得更大的滿足。男性 重視個人事業,投入較少心力發展與維繫愛情關係,期待在愛情中獲得滿足程度 較低。例如:Vangelisti與Daly(1997)指出男女性皆認為關係很重要,然而女性 比男性更注意期待沒有被滿足。因此,兩性知覺投入程度的差異使女性容易感受 伴侶無法滿足其需求,也較容易感到失望與不滿。例如:秦穗玟與黃馨慧(2004)

針對399位高中職學生進行研究,發現男性在愛情關係中有較高得正向感受(例 如:愛、喜歡與滿足),以及較低的負向感受(例如:麻煩、後悔),顯示男性整 體關係滿意度較高。此外,Heene、Buysse與van Oost(2005)針對425位已婚或 同居伴侶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男性關係適應程度較高,在愛情關係中有更高的 滿意程度,能與伴侶交換意見與默契,並且能表達感受。

然而,Shi(2003)針對448位大學生進行研究,發現關係滿意度沒有性別差 異,國內其他研究針對大學生進行探討亦發現相同的結果(江彥陵,2007;余沛 玲,2004;林永貞,2012;吳佩倫,2008;張時雯,2004;鄭羽芯,2006)。由 於Hendrick(1988)編譯的關係評估量表主要測量個人主觀評估,目前關係整體 滿意與快樂程度,無法精確地反映兩性對愛情關係重視的層陎以及造成威脅的層

36

陎。例如:Laak、Olthof與Aleva(2003)以191位成人為研究對象,發現兩性在 愛情關係中困擾程度以及困擾原因皆不同,男性對於伴侶有威脅到個人自主性的 行為感到困擾(情緒化、嫉妒),而女性整體困擾程度較高,會因伴侶有威脅關 係的行為而感到困擾(不體貼、污辱對方、虐待行為等)。因此,造成關係滿意 度相關研究出現沒有差異之結果,並非顯示兩性對關係的評估相同,整體性的評 估指標無法精確的性別差異。

第四節 成人依附、困擾揭露和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成人依附、情人間困擾揭露的內在預期和關係滿意 度之關聯,由於相關文獻缺乏大量實徵研究探討個人向情人揭露困擾的認知思 考,以下研究者依據自我揭露、困擾揭露與困擾揭露預期之相關研究,分別檢視 此三變項,兩兩之間的關聯,以說明本研究之立論基礎。

壹、成人依附與困擾揭露之相關研究

Bowlby(1969)指出當嬰兒感受到威脅時,會尋求依附對象的安慰與支持,

嬰兒只能透過身體接觸獲得支持。成人遭遇威脅或是挫折時,同樣會傾向尋求依 附對象的支持。然而,在成長過程中,成人學習到其他的尋求支持的方式,其中 透過口語方式揭露自己的困擾也是尋求支持的方式。依據 Brennan 等人(1998)

對成人依附逃避與依附焦慮的定義,依附逃避反映個體信任對方是否值得信任,

對成人依附逃避與依附焦慮的定義,依附逃避反映個體信任對方是否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