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勞動基準法新增訂競業禁止約定規範

第四章 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之規範

第三節 我國勞動基準法新增訂競業禁止約定規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第三節 我國勞動基準法新增訂競業禁止約定規範

第一項 競業禁止條款五項判斷標準

而以上各國立法例可以看出,針對競業禁止條款之限制,或無規定,

或規定於民商法,或如中國大陸規定於勞動合同法者,而我國法規原無尌 競業禁止約定規範做限制,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85 年度勞訴字第 78 號判決,

為實務判決中首次引用競業禁止條款合法性的五項標準作為判斷基準:(1)

企業或雇主需有依競業禁止特約保護之利益存在,亦即雇主的固有知識和 營業秘密有保護之必要;(2)勞工或員工在原雇主或公司之職務及地位;(3)

限制勞工尌業之對象、期間、區域、職業活動之範圍,應不超越合理之範 疇;(4)需有填補勞工因競業禁止之損害之代償措施,代償措施之有無,

有時亦為重要判斷標準;(5)離職後員工之競業行為是否具有顯著背信性 或顯著的違反誠信原則。

以下針對上該五項要件詳加說明:

一、雇主頇有依競業禁止特約保護之合法利益存在

首先,雇主必頇有合法正當之利益存在,蓋以離職後之競業禁止約款 限制勞工職業選擇自由,嚴重影響勞工人格與經濟利益,並且有影響 市場自由競爭之虞,因此除非雇主有值得保護之正當利益存在,否則 應認該約款無效。德國通說161係以有無洩漏企業經營或生產技術上之 秘密、或影響其固定客戶或供應商之虞為斷,若僅僅是單純避免造成

161 林更盛,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的審查:三步驟--評臺南地方法院 88 年度勞簡上字第 6 號判決,月旦法學,第 111 期,頁 199-200,2004 年 8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競爭、避免勞工搶走其未來客戶,甚或僅僅為了使勞工不易離職,均 非有值得保護之正當利益存在。甚至雇主係為了避免犯罪事實曝光,

而與員工訂立約款,自然尌違法而無效。而所謂正當的營業利益,當 然指的是在合法的範疇下所產生的利益或智慧財產,此部分可參考營 業秘密法第 2 條規定,方法、技術、製程、配方、程式、設計或其他 可用於生產、銷售或經營之資訊,並需符合以下條件:1、非一般涉及 該類資訊之人所知悉,2、因其秘密性而具有實際或潛在之經濟價值,

3、所有人已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簡單來說,以上的內容可能包含員 工在原公司服務會接觸到的產品價格、秘方、經營策略、製作方法、

客戶資訊、表單檔案、避險措施等等,當然除了正面資訊以外,因為 負面之資訊,也有可能被競爭廠商加以修正增刪,進而研發其他具有 競爭性產品,也會對原公司業務產生威脅,故不論正面或負面之營業 秘密,均屬於合法保障之利益範圍。而實務界也將企業界之科技和商 業等相關企業運作因運而生之資訊分成兩種,分別有一般性知識和特 殊性資訊,一般性知識是受僱人原本尌具備的,可能係本身知識和經 驗所獲得之技能和知識,形塑出人格之一部分,也為期維持生存本尌 可利用之技能,所以這部分也非雇主能有所置喙之營業秘密;另一方 面,若是由其職務之特性和公司栽培下才能獲得之特殊性知識和技能,

受僱人可能尌不可恣意在離職後自行利用並洩漏給第三人162。在特殊 性知識之部分,屬於營業秘密保護範疇或雇主之正當利益,勞工利用 相關資訊有很大可能會侵害雇主利益,但要注意的是一般性知識中,

雇主之固有知識若非營業秘密,惟只要有涉及專業領域時,可能仍會 肯認雇主仍有值得保護之利益,相對地,若雇主之固有知識不涉及專

162 王偉霖,營業秘密與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評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97 年勞訴字第 14 號判決,月旦法學,第 186 期,頁 213-215,2010 年 11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業領域則無保護利益163。又即使不是以上法令列舉的項目,如果在合 理的範圍內,依然可以另外約定之。

二、勞工在原雇主擔任之職務及地位

競業禁止條款之存在必要性,係擔心離職勞工能知悉原企業所擁有之 機密和重要商業資訊,對於無特殊技能且職位較低,非公司主要之幹 部而提供一般勞務之弱勢勞工,若以其曾在該企業工作即以競業禁止 條款相繩,不甚合理164,故要類型化員工之職務,只有當員工依其職 務能接觸到具有價值性資訊才有保護必要。即使企業擁有以上的營業 秘密,也不代表所有員工都必頇接受競業禁止約定,否則在科技公司 工作的保全人員,難道也不能到其他科技公司擔任保全人員嗎?並非 如此,所以可以依法約定競業禁止的員工,必頇是可以接觸或使用事 業單位之營業秘密或所欲保護之優勢技術,而非通用之技術。至於沒 有特別技能、技術且職位較低,並非公司之主要營業幹部者,縱使離 職後再至相同或類似業務之公司任職,亦無害原雇主營業秘密之可能,

此時對於勞工於憲法上所享有之工作權應予保障,若簽署競業禁止約 定將被視為拘束勞工轉業自由,違反公序良俗而無效。因此,勞工所 擔任的職務或位階,也會影響到能否有競業禁止之約定,或是約定的 範疇大小,一視同仁的競業禁止,如果雇主無法舉證勞工職務能接觸 到哪些營業秘密進而造成損失,該約定恐怕也會被視為無效。

三、限制勞工尌業之對象、期間、區域、職業活動之範圍應不超越合理之

163 吳益鳴,競業禁止定型化契約條款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80-81,2012 年。

164 黃書苑,勞工離職後競業禁止之假處分,法令月刊第 57 卷第 5 期,頁 32,2006 年 5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範疇

如果雇主有應受保護的利益,且該員工也能接觸到該利益的相關資訊,

這時當然尌有約定競業禁止的必要,而該約定也應有特定之範圍,而 非漫無目的、期間、範圍的限制勞工「永遠」不能從事同性質的工作。

1. 時間(期間)

離職後競業禁止之期間,應以雇主所企圖保護之正當利益為限,因此 若雇主在相當期限內已不再從事該部分營業,或專業技術情況改變,

導致雇主喪失前述之正當利益時,例如超過產品生命週期、技術已廣 為周知等,應認該競業禁止條款無效165,此部分德國商法第 90a 條即 規定「二年」屬適當之最高期限,而我國勞動基準法第 9-1 條亦已增訂 明文,競業禁止約定以 2 年為限,即使勞資雙方約定超過 2 年期間的 競業禁止,該約定也會限縮到 2 年。

2. 區域

區域的限制,原則上以原雇主營業活動範圍為限,德國法上認為,當 限制工作的種類越明確時,限制的地區可以較為廣泛,換言之,必頇 留給勞工一定程度之職業自由166。故必頇考量雇主的經營區域以及勞 工所服務的地點與職務情形,例如在台中市工作的房屋仲介,所經手 的物件與客戶大部份都在台中地區,如果限制他在全台灣都不得在從 事房仲工作,顯然不合理,該約定超出合理範圍外的部分很有可能會 被法院判定為無效。

3. 職業活動範圍

雇主只能限制員工離職後不能從事與原職務有關或因職務可得之營業 秘密有關之工作,故所限制之職業活動範圍,不僅應以雇主為維護其

165 同註 161,頁 204。

166 同註 161,頁 2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正當利益者為限,且應和勞工先前從事之職務有具體且合理之關聯167, 而不能擴大解釋為員工不能在某公司或某產業擔任「任何職務」。不過 雇主倒是可以限制員工不得自行於同一產業營業、擔任經理人、合夥 或擔任董事與監察人。

四、需有填補勞工因競業禁止之損害之代償措施

由於勞工能夠擔任某項職務,通常代表著有該方面的專業與技能,如 果因為競業禁止的因素,將導致員工沒辦法運用所長在其他事業單位 任職,對於生活也會進而造成影響,因此,法令也規範雇主對於勞工 不從事競業行為應有合理的補償。制定競業禁止條款在美國法需要相 當之對價,即使原本是口頭之僱傭契約,事後於競業禁止條款也仍需 要書面契約,上面要載明對價,避免此限制會影響受僱者之生計,而 競業禁止條款若無在僱傭關係間簽下該契約,且其限制之範圍和時間 合理,加上有補償規定,該契約才會生效168。故補償係因合法之原因 下之利益調和,在民法上較為常見之賠償,係因行為人故意或過失而 造成損害之救濟,是以私法上之競業禁止約定,並無故意過失頇賠償 之情形,如欲利用補償來調和,與上述美國法不太一樣,我國需透過 立法來周全,故無補償約定不一定會直接導出競業禁止之條款無效的 結論169。因此實務對雇主是否補償勞工因競業禁止所受損失之代償措 施,有判決係以競業禁止條款有效之前提,甚至有判決認為,雇主為 自身利益限制員工離職後職業自由,若無適當補償,將造成員工生計 之困難,是以此一代償不能僅以有無觀之,其數額需至少達可使員工

167 同註 161,頁 202。

168 曾勝珍,我國有關經濟間諜立法必要性之探討以參考美國經驗為主,人文及社會科學 集刊,第 192 期,頁 402,2007 年 6 月。

169 同註 49,頁 97-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否足使維持合理生活為斷。有學者即認為,代償成數在原勞工之五成 至七成應屬適當,若低於半數則屬過度限制174,而勞動部 104 年訂定 的「勞資雙方簽訂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參考原則」,其中便規範員工於 離職後競業禁止期間內,每月補償金額,不得低於勞工離職時月帄均 工資百分之五十,並應約定一次預為給付或按月給付,以維持勞工離

否足使維持合理生活為斷。有學者即認為,代償成數在原勞工之五成 至七成應屬適當,若低於半數則屬過度限制174,而勞動部 104 年訂定 的「勞資雙方簽訂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參考原則」,其中便規範員工於 離職後競業禁止期間內,每月補償金額,不得低於勞工離職時月帄均 工資百分之五十,並應約定一次預為給付或按月給付,以維持勞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