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國際教育的倡導背景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國際教育的倡導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開放、人口的移動及國際新秩序的形成,國際教育 已成為一種教育新型態的代名詞。跨文化的理解及國家競合力的強弱,促使教育 跨越了國界的藩籬,展現出多元面貌。全球化與臺灣發展息息相關,面對日趨多 元的文化體系,教育也需要擴大深度與廣度,進一步與國際接軌。世界時間與空 間距離的急速壓縮,內容也因應著快速變化,生活、社會、經濟等越變越複雜。

科技進步奪走了我們的時間,加速度症候群促使人們無法再以「傳統人類時間觀」

來面對未來世界。過去,世界走入臺灣;現在,臺灣走向世界。因應著這來去之 間的對話,政府也逐步規畫制定國際教育相關之推動政策,並著手大力推行。

壹、我國國際教育的法令政策沿革 一、教育基本法

民國 88 年教育基本法公布,第二條文規定: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教育之 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

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

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 化國民,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教 育基本法,1999)。本法制定目的在於保障人民學習與接受教育之權利、確立教 育基本方針及健全教育體制。同時也指出我國教育文化的總目標,除了要培養國

- 12 -

家意識、國民道德、發展民族、自治精神,更要強化公民素養,進而培養出健全 的世界公民。

二、E 世代人才培育計畫

為因應 21 世紀資訊化、全球化、本土化與終身學習的需要,2003 年行政院 提出「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為國家施政與發展的基本方針。其中,

「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是最基礎的建設。此一計畫包含:營造國際化生活環境,

提升全民英語能力;建構全民網路學習系統;活力青少年養成;建立 E 世代終身 學習社會環境(行政院,2002)。人的投資是所有建設和發展的基礎與目標。其 願景則在培育具備國際溝通與參與、資訊創新與應用、展現活力與團隊精神,及 終身學習之態度的 E 世代國民。面對未來的挑戰,首先要強調國民適應全球化的 能力,同時也要營造一個國際化的環境和全民學習的條件。而下一代的體魄健康 與文化涵養更是整個社會國家依賴的基礎。因此有關文化藝術、體育運動與公民 社會等全智養成教育,更是政府決心落實的目標。政府依據「資源整合」、「創 新作為」、「嚴考績效」三大推動原則,落實各項計畫的推動,達成「人才為本」、

「創意活力」、「投資未來」、「全球接軌」、「終身學習」五大願景(黃榮村,

2003)。因此,我們應建立全面性的終身學習體系,推動志願性的社會服務,並 整合學習資源,投入文化與社會的轉型,重建台灣新社會,與全球接軌。

三、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

青少年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國家社會未來希望之所繫。在少子化的趨勢下,

青少年素質更成為國家競合力的關鍵。因此,民國 92 年行政院成立青少年事務 促進委員會,並提出此青少年政策白皮書,以做為政府整體推動青少年事務之依 歸。94 年公布之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其施政內涵包含四項重點:

(一)政府主動擴大青年國際參與機會與機制,並提供資源協助;

(二)鼓勵民間組織與政府形成夥伴關係,促進青少年國際參與;

(三)增進青少年國際視野與知能養成,提供即時國際參與相關資訊;

- 13 -

(四)促進青少年國際參與機會平等(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

青少年政策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青少年實踐參與及自主發展所需的機會與資 源,讓青少年能在國家政策的支援下,朝發展、獨立、自主的路徑邁進,既成為 未來社會國家的中堅棟樑,也將個人獨特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帶動國家活力,實 現未來願景。青少年政策的核心思維在於「投資」,而投資的三要素在於:機會、

資源、公平。也就是:投資在各種發展機會之上;對機會的投資必須有充足的資 源支持;而投資的資源也必須確保公平的發展機會。在機會的面向上,青少年政 策必須提供青少年滿足發展需求與養成自主能力的機會,包括:練習各種能力的 機會、學習的機會、實驗與犯錯的機會、參與工作的機會、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

參與國際往來的機會、參與休閒活動的機會等。在資源的面向上,國家必須配合 各種機會,提供豐富充足的資源。政府不只需要承諾提供資源,也需要促進社會 大眾提供資源的共識意願,並且鼓勵民間團體提供資源。在公平的面向上,國家 應當確保投資青少年的資源分配符合社會正義的原則,促使社會不放棄每一個青 少年,使所有青少年都能得到公平的發展機會。

四、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動因,而社會發展的結果也回饋教育運作的環境和資源。

因此,教育與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是一種唇齒相依、血脈相連的關係。如何體察世 界教育思潮與發展趨勢,並植基於當前臺灣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發展脈動上,

檢討過去教改的得失,把握並發展當前的優勢,及調整與策劃新世紀、新教育的 發展願景和策略,實關係著臺灣在新世紀競爭激烈的國際舞臺上,能否再創亮眼 成績的關鍵因素。而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的召開,亦承擔著此一教育促進社會轉 型發展的歷史使命。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的願景為:

(一)提供一個優質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可以快樂學習成長;

(二)培養社會好國民、世界好公民,讓國家更有競爭力、人民生活更美好。

在實施政策上,強調本土化、重視國際化。第玖項中心議題兩岸與國際教育

- 14 -

之子議題三為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培育世界公民。目標為增進國際視野、提升 國際素養、強化國際競爭力。利用國際交流、教師專業、課程融入、學校國際化,

鼓勵學校進行學習與交流(教育部,2010)。

五、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配合教育部「培育優質創新人才,提升國際競爭力」之施政願景,教育部青 年發展署成立於 2013 年,以「建構多元學習平臺,培育青年成為創新改革的領航 者」做為未來施政願景,重視青年人力資源與運用,強調以「正規教育接銜,多 元體驗學習」的功能與主體性。一方面開拓青年多元職場體驗機會,以協助青年 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多元就業能力;持續辦理「少年 On Light 計畫」(國中畢業未 升學未就業青少年輔導計畫),此已列為十二年國教配套措施方案之一;另一方 面,結合民間團體、學校辦理社區及校園公共參與活動,開發青年社區參與行動 計畫;整合青年志工服務資源網絡、發展多元服務方案;辦理青年國際事務研習 營,發展多元國際青年志工服務方案,擴展青年國際視野。

羅清水(2016)提到青年是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繁榮及科技創新的關鍵動力,

臺灣青年應正視面向全球挑戰,關注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積極面對變化快速的 挑戰,主動服務與回饋社會。現今青年身處產業結構轉型、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及 環境快速變遷的世代,面對蔓延全球的貧富差距議題、氣候變遷,以及網路社群 媒體迫使青年閱聽習慣改變所衍生的問題,身處地球村的每一份子皆必須關注並 挺身行動,面對困境並參與改變。青年署期待能為我國與國際青年打造交流對話 平臺,鼓勵臺灣青年站出來,與世界做朋友,不只拓展我國青年的國際視野,更 提升臺灣能見度。

貳、十二年一貫課程與國際教育

民國 99 年「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結論指出,應參酌世界先進國家國民教 育發展經驗,考量「普及」、「非強迫」、「確保品質」及「社會公義」等原則,積 極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期符合世界教育發展潮流。民國 100 年總統於元

- 15 -

旦祝詞宣示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同年 9 月行政院正式核定「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實施計畫」,明訂民國 103 年 8 月 1 日全面實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

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 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 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 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依此,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

終身學習」為願景,兼顧個別特殊需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 體,以開展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生命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

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善盡國民責任並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 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和生命更為美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依學制劃分為三個教育階段,分別為國民小學教育六年、

國民中學教育三年、高級中等學校教育三年。再依各教育階段學生之身心發展狀 況,區分如下五個學習階段;國民中學是第四學習階段,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快 速期,也是自我探索與人際發展的關鍵期,應持續提升所有核心素養,以裨益全

國民中學教育三年、高級中等學校教育三年。再依各教育階段學生之身心發展狀 況,區分如下五個學習階段;國民中學是第四學習階段,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快 速期,也是自我探索與人際發展的關鍵期,應持續提升所有核心素養,以裨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