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國際教育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國際教育之研究"

Copied!
1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乃熒 博士. 新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國際教育之研究. 研究生:楊素真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六 年 六 月.

(2) 謝. 誌. 完成這篇論文對我來說,除了感激,還是感激。感激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 一直陪伴我的所有師長、同學、朋友與家人,沒有大家的支持與鼓勵,我也很難 堅持到最後一刻。 首先,最要感謝的人是我的指導教授-黃乃熒老師,您總是不厭其煩的教導 我。因為有您的諄諄指導與鼓勵包容,學生才能順利完成論文。再者,要感謝的 是兩位口試委員-蔡進雄教授、劉美慧教授。感謝您們在口試時從不吝惜給予學 生鼓勵,並提供精闢的見解與寶貴的建議,引領學生在論文研究上能更臻完善。 同時,也要感謝周文欽教授,因為有您在統計上面的指導與協助,讓學生的 論文能夠更加豐富。另外,也要感謝為學生進行專家審題的丁院長、宋教授、洪 教授、陳副教授、顏教授、謝教授與林教授,以及用心填寫問卷的諸位教育實務 工作者,因為您們的支持與協助,使本論文得以順利付梓成冊。 在研究所學習期間,承蒙黃乃熒教授、周文欽教授、蓋浙生教授、簡茂發教 授、黃世孟教授、游進年教授、魯先華教授、陳佩英教授、洪仁進教授與李珀校 長的教導,師長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及無私的教育愛,讓學生欽佩敬重、銘感五內。 同時,感謝研究所的同學,有幸與你們一同學習與成長。尤其要感謝瓊瑤、育豪 跟建廷在論文上的協助。 最後,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鼓勵,謹將此文獻給我最摯愛的家人,願你們與我 同享這份喜悅。 楊素真 謹誌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i.

(3) ii.

(4) 新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國際教育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國際教育之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教師 對國際教育實施策略之差異,並分析國際教育實施策略與目標達成之關係。本研 究根據文獻探討結果,編製「新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國際教育問卷」調查蒐集相關 資料,以 105 學年度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學校普查而校內教 師採抽樣進行調查,共寄發 320 份問卷,回收 252 份,有效問卷 250 份,回 收率約為 78%。問卷所得資料以 SPSS 22.0 for Windows 進行處理,資料分析方 法包括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及逐步迴歸分析,再以文獻探討結果比 較討論,以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際教育實施策略應用在課程融入的層面最廣。 二、國際教育實施策略與目標達成呈正相關。 三、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對目標達成具有顯著預測力。 四、不同教授領域的國民中學教師,其實施策略以課程融入最具顯著差異。 五、學校申請 SIEP 的國民中學教師,國際教育實施策略以學校國際化最具顯著 差異;而目標達成以國際素養最具顯著差異。 六、多數背景變項的國民中學教師,國際教育實施策略與目標達成並無差異。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教育上之建議,並針對研究工具及研究方向提 出建議,提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國際教育目標達成. iii.

(5) iv.

(6)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Summary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that teachers employed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veloped and issued to collect pertinent data. The population wa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105 school year in New Taipei City. The total subjects were 320, 252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250 copies answered completely. The collecting rate was about 78%. The data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processed with SPSS 22.0 for Windows. The data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d MANOV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s and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Curriculum integration was widely appl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y. 2. It reach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3.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ies predicted the goals significantly. 4. I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ies, different subject teachers widely applie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5. Teachers with SIEP employed the schoo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most in the strategies whereas global awareness in the goal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es respectively..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oal v.

(7) v.

(8) 目 次 謝誌……………………………………………………………………………………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次……………………………………………………………………………………vii 表次……………………………………………………………………………………ix 圖次…………………………………………………………………………………x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詮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我國國際教育的倡導背景………………………………………………11. 第二節. 國際教育意涵與重要性…………………………………………………18. 第三節. 國際教育相關研究之發現………………………………………………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71. 第四節. 實施程序…………………………………………………………………81. 第五節. 資料處理…………………………………………………………………82. vii.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5. 第一節. 國際教育實施策略與目標達成的現況分析……………………………85. 第二節. 國際教育實施策略與目標達成的相關分析……………………………8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教師在實施策略的差異分析………………91.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教師在目標達成的差異分析 ……………100. 第五節. 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對目標達成的預測………………………………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114. 參考文獻……………………………………………………………………………119 壹、中文部分……………………………………………………………………119 貳、西文部分……………………………………………………………………128 附錄 附錄一 …………………………………………………………………………… 135 附錄二 …………………………………………………………………………… 139. viii.

(10) 表 次 表 2-1 國外學者對國際教育定義的面向彙整表………………………………… 21 表 2-2 國內學者對國際教育定義的面向彙整表………………………………… 26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國際教育實施策略之探討彙整表………………………… 28 表 2-4 國內外學者對國際教育目標達成之探討彙整表……………………………33 表 2-5 國內外學者對國際教育目標達成面向彙整表………………………………37 表 2-6 國內外學者對國際教育實施成效彙整表………………………………… 42 表 2-7 國民中學實施國際教育相關研究一覽表………………………………… 44 表 3-1 樣本學校及施測對象一覽表……………………………………………… 68 表 3-2 研究樣本背景變項基本特性分析一覽表………………………………… 69 表 3-3 預試問卷專家效度學者名單一覽表……………………………………… 73 表 3-4 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各層面之效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74 表 3-5 國際教育實施策略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74 表 3-6 國際教育實施策略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76 表 3-7 國際教育目標達成各層面之效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78 表 3-8 國際教育目標達成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 79 表 3-9 國際教育目標達成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1 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的現況分析表……………………… 86 表 4-2 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目標達成的現況分析表……………………… 87 表 4-3 新北市國際教育實施策略與目標達成各變項間之相關矩陣…………… 88 表 4-4 不同性別國民中學教師與國際教育實施策略的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91 表 4-5 不同服務年資國民中學教師與國際教育實施策略的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 分析…………………………………………………………………………… 92 ix.

(11) 表 4-6 不同教授領域國民中學教師與國際教育實施策略的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 分析…………………………………………………………………………… 93 表 4-7 不同教授領域國民中學教師與國際教育實施策略之平均數、單變項變異 數分析…………………………………………………………………………94 表 4-8 不同學校規模國民中學教師與國際教育實施策略的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 分析……………………………………………………………………………96 表 4-9 不同職務國民中學教師與國際教育實施策略的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97 表 4-10 學校申請 SIEP 的國民中學教師與國際教育實施策略的單因子多變項變 異數分析…………………………………………………………………… 97 表 4-11 學校申請 SIEP 的國民中學教師與國際教育實施策略之平均數、單變項 變異數分析. ……………………………………………………………… 98. 表 4-12 不同性別國民中學教師國際教育目標達成的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100 表 4-13 不同性別國民中學教師與國際教育目標達成之平均數、單變項變異數 分析 ………………………………………………………………………… 101 表 4-14 不同服務年資國民中學教師國際教育目標達成的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 分析 ………………………………………………………………………… 102 表 4-15 不同教授領域的國民中學教師國際教育目標達成的單因子多變項變異 數分析 ……………………………………………………………………… 102 表 4-16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中學教師國際教育目標達成的單因子多變項變異 數分析 ……………………………………………………………………… 103 表 4-17 不同職務的國民中學教師國際教育目標達成的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 分析 ………………………………………………………………………… 104 表 4-18 學校申請 SIEP 的國民中學教師國際教育目標達成的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 分析…………………………………………………………………… 104. x.

(12) 表 4-19 學校申請 SIEP 的國民中學教師與國際教育目標達成之平均數、單變項 變異數分析………………………………………………………………… 105 表 4-20 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對國家認同之多元迴歸分析結果… 106 表 4-21 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對國家認同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 107 表 4-22 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對國際素養之多元迴歸分析結果… 107 表 4-23 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對國際素養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 108 表 4-24 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對全球責任感之多元迴歸分析結果 108 表 4-25 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對目標達成之逐步迴歸分析結果… 109. xi.

(13) xii.

(14)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 67. xiii.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旨在闡述本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提出待答問題; 第三節針對本研究的名詞加以詮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七十多年,一個世界大家庭的意識似乎逐漸形成,而 在這家庭成員中,彼此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對抗。然而,具有不同文化、歷史 與傳統秩序的各個地區,是否能夠維護彼此共同體系的合法性?做到這一點,必 須採取一種既能尊重人類社會異彩紛呈的特點,又能尊重人類與生俱來對自由的 渴望。這秩序必須長期培育,而不能強加於人,在一個即時通訊和政治劇變的時 代尤其如此。新的國際秩序覆蓋全球所有地區,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將促使各 國社會變得更加人性化,幾代人建立世界秩序的努力,也將在許多方面結出果實。 一、走出臺灣,走進世界—國際秩序,跨文化理解 沒有自由的秩序,即使靠一時的鼓噪得以維持,最終也會製造出反對自己的 力量;沒有一個維持和平的秩序框架,就不會有自由,即使有也難以長久。秩序 和自由有時被說成是人類體驗的兩個極端。其實二者應被視為一種相互依存的關 係。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展現出多元文化、活潑有朝氣的國際面貌,新住民及移民 勞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促成人口移動的主因來自於經濟全球化,在多 元的文化社會中,要合平相處、相互合作,有賴彼此對於國際素養的提升。依目 前全球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而言,不同地區的人群互動與關係會愈來愈頻繁緊密; 各種文化背景群體交流互動頻仍,但也因為人們在交流歷程欠缺理解的態度與行 為,因此出現彼此誤解、仇視的現象(Lambe & Swamp, 2002)。是以,教育作為 回應社會潮流的機制,其內涵也應重新探索,並加以適當定位,這是經濟與科技 發展,縮短時空對人類限制所帶來的現象。社會面對全球化的生活現實,致使不 -1-.

(16) 同文化背景或不同種族必須生活一起,為了促進國際經貿交流,學生跨文化溝通 能力的培養,乃為教育的新興任務。 由於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如何培養學生面對今日世界的發展趨勢,成國際 教育所關切的焦點。藉由不同文化背景者的互動,增進彼此了解的可能性,教育 不再只是單純地灌輸知識(Boyd, Wadham & Jewell, 2007),國際教育更須強調文 化人權的維護,並確保各文化享有自由的詮釋權(Stavenhagen, 2008)。而藉由國 際教育的實施,融入跨文化的活動,強化交流經驗的轉化,並落實於本土的教學 歷程,以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與整合的能力。不僅學生可學習跨文化的知識或技 能,教育人員及學校單位作為帶領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角色,也必須多方參與 國際教育專業知能成長的研習,成為擁有國際視野的個體。 Hayden(2006)指出,過去教育活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中發生,教導學 生為將來的成人生活作準備。時至今日,我們不再假設學生未來會繼續待在同一 個社會中,或是與他的父母或祖父母有任何共同點。我們會教導學生可轉換的技 能,並鼓勵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此外,學者 Räsänen (2007)就國際教育的實務 指出,國際教育所關切的主題各有不同。雖然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權,並不 代表所有學生都能獲得相同品質的教育內容(Connell, 1992),而 Rawls(1971)也 提出,教育必須明確地為社會少數族群努力爭取權益。所以實施國際教育是依照 國家、地區或學校的需求而有所差異。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為符應國際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在 2008 年 8 月設立當時 全國首創的新住民文教輔導科,負責推動國際教育及新住民相關業務,並且在 2011年 1 月提出國際教育發展的施政理念與規劃。因此,教育部國際教育白皮書 公布之後,新北市國民中學在實施國際教育的情形,值得深入進行探討。 進一步來看,在個別教育單位內,具體推動的教育措施更多元、更具多樣化。 學校實施重點包含了以國際學生的交流、語言學習、交換學生計畫、融入教學等 等。然而,國際教育應當傳達給學生更多,可以作為國際互動時的基本價值。這 -2-.

(17) 些價值觀首重有合作的意願與動機,因為不同的國家偶爾會有共同的利益與需求, 為了避免相互爭奪而造成爭端,所以必須要理解、要合作。而合作必須將對方視 為主體與目標,而不只是以達到某些目的為原則;在合作當中,若藉由強調一個 人的不足之處、差異和缺陷,來分配其社會地位,是剝奪他們與生俱來的某些權 力和動機(Gardner & Deborah, 2011)。亞洲國家最廣泛的共通點是,大家都認為 自己是「新興的」或「後殖民時代的」國家,大家都努力通過突出自己的國家特 點,來克服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後果。大家都堅信歷經幾個世紀西方超乎常規的 異軍突起,現在世界秩序正再次趨向平衡。但我們從自己的歷史進程中吸取的經 驗教訓大不相同。當面臨不同的核心利益的時候,借鑑的是不同的文化系統,嚮 往的是不同的黃金時代。只有在一個互相承諾的秩序中,不同的個體或群體彼此 間才能真正的合作,並共同追求和平及永續發展,世界才能安全平穩地運作下去。 而透過追求全球環境的永續發展,才能提供後代子孫可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所以 不只是人的世界,也包含大自然,都必須得到尊重與合理的對待(Olivier, 2011), 此為研究動機一。 二、社會結構轉變,學校國際化—提升全球責任感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不是選擇題,而是必須面對的事實。全世界的人來來去 去,新移民的問題對大部分的國家而言,都是進行式。而人力資源一向是決定競 爭力強弱的關鍵因素。若非從教育著手,其他終將是徒勞無功的(Olivier, 2011)。 因此,教育應能提供學生體驗跨國學習的機會,激發其跨文化比較的觀察力與反 思能力,強化學生參加國際教育活動所需的多元外語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並 鼓勵學生體驗國際競爭與合作經驗,厚植邁向國際舞臺的實力。同時,國際教育 應強調對不同族群、地域、文化的尊重與包容,以及對於世界的道德與責任,重 視全球環境生態的相互依存性,從日常生活中養成生命共同體的概念,進而產生 對整個地球村的責任感。. -3-.

(18) 專家認為人類迄今已經歷了三次全球化,換言之,臺灣社會結構也相對地經 歷了三次轉變:第一次是「由國家推動的全球化」,英法等率先工業化的國家, 以其製造的產品,挾船堅利炮之威力,轟開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大門,將整個地球 捲入了商品大流通中,全球市場由此形成;第二次全球化被稱為「由企業推動的 全球化」,從早期東印度公司到麥當勞、蘋果等跨國企業,它們不但把產品賣到 全世界,也將經營模式和生活方式滲透到全球,不需飛機、大炮,卻更深入人心。 第三次全球化是「由個人推動的全球化」,利用網路技術發達而帶來的變化。現 在任何人只要能夠上網,幾乎就可以成為全球訊息的集散中心。然而,實際掌握 網絡技術的是企業,而大國則是這些企業背後的重要推手。全球不斷深入,效應 日益擴大,在便利人類生活的同時,也越引發憂思:在國家實力不平衡的今日, 我們是否該警覺民族文化元素的流失?是否該警惕強勢文化的入侵?年輕一代在 不知不覺中被同化?會不會被全球化淹没?這些問題相當嚴肅,事實上各國都在 思考如何保持與發展民族文化特性與國家認同的問題。 新住民家庭的教育問題,在眾多文獻中,多數是以自身社會的角度出發,探 討如何使臺灣社會對具有新住民文化背景的學習者,能一視同仁、互相尊重,因 為平等應該是一項基本人權(Nordstrum, 2006)。但實際上這些討論,也可以由國 際教育的觀點,從多元文化教育角度探討下,解決所發現的問題,這當中最重要 的是如何消除一般學生或大眾對於新住民子女的刻板印象。研究者在學校時有耳 聞學生在言談中稱呼同學為「瑪莉亞」、「菲傭」,因學生長相不同而被歧視或 標籤化,而產生自我認同的問題;也有新移民女性被視為買賣婚姻,造成子女對 母親原生國產生負面的文化認同(吳俊意、吳錦惠,2009)。因此,國際教育應 從認識自我文化出發,讓學生具有本土意識與愛國情操,透過國際文化的對照, 教導學生深入了解自我文化的特質,認識自我的歷史定位,體認國家在國際社會 的處境,喚醒國家意識,正視自已對國家的責任,進而理解、尊重與欣賞不同文 化,接觸並認識國際及全球議題,學習跨文化溝通的知識與技巧。《中小學國際 -4-.

(19) 教育白皮書》提到,「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動,學校能教導學生認識及尊重不同 族群的異質文化,強調人權與永續觀念…」,以及「教導中小學生理解、尊重與 欣賞不同文化…」,應當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新住民或移民勞工的互動經驗 或認知作為學習題材,教導學生尊重不同種族與文化的人民,以消除對不同族群 的刻板印象;另外,在關注新住民的同時,應同時考察一下當今臺灣的文化基因, 考察一下臺灣文化的「抗同化能力」,以及反映在節慶習俗上的中國傳統文化生 命力,此為研究動機二。 三、生命共同體的概念與承諾—全球視野,站在世界看臺灣 臺灣文化要實現不趨同、不衝突的目標,必須採取「站在世界看臺灣」的視 角,既走出近代史挫折帶來的自卑感,也要擺脫「孤芳自賞」的疏離感,發現潛 藏於臺灣文化中、對人類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要素,堂堂正正地展示出來。 關鍵不在於展示什麼,而在於如何展示。 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全球化對新住民原生國社會所造成的壓迫,及 他們遠渡重洋到臺灣定居的國際因素。而且經濟全球化未來也可能會使臺灣社會 蒙受其害,因為臺灣與東南亞國家也屬於受核心國家影響的區域。因此臺灣人民 應當與這些新住民有共同的危機感,思考如何因應世界發展趨勢所可能帶來的問 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並付諸行動,因為教育是經濟不平等的解決之道 (Nordstrum, 2006)。藉由教學引導歷程,促使臺灣學生對新住民有更多了解,並 能與新住民的子女產生同理心,彼此可以展開合作,進而達到教育的目標。 實際上,透過這類教學活動,不僅可能改變臺灣學生對新住民家庭的刻板印 象,也能使新住民子女在未來對於關切其父親或母親原生國的社會問題,而產生 國際性的影響。所以跨國團體不只對移入國,對於其原生國,也能在社會、文化、 政治與經濟面向上產生影響。延伸到臺灣的脈絡來看,當臺灣學生與新住民及其 子女,共同了解到全球化所造成的影響時,不只是臺灣學生,同時也促使新住民 子女對於自己及其父母,乃至於父親或母親原生國的情況,有進一步了解與尋求 -5-.

(20) 改善的動機。當他們未來形成跨國社群,對於父或母的原生國的政府產生影響, 進而提升當地人民在政治、經濟或文化等面向的品質,將呈現不只是陶冶學生的 國際視野,同時也引發解決國際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體現「視野全球化,行 動在地化」的原則。 教育是關於人的事業,臺灣國際教育的發展方向,應由臺灣本身的社會情境 著手,增加學生可以體驗的生活情境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思考全球化為非核心國 家所帶來的困境,並共同尋求突破困境之道。藉此跨越國界的方式,陶冶國際社 會的公民意識。面對全球化不可抗拒的趨勢,在學習教材上,增加學生互動式參 與,拉近課程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改變「想教並非想學」的尷尬、「所教不合所 學」的窘困及「結論重於過程」的錯位;化零碎訊息為整體認知、化知識堆積為 思維提高、化文化漂流為民族認同;將理論融入故事、用故事講清道理、用道理 贏得認同。透過學生在日常生活最能直接接觸到的國際經驗,融入各學科領域之 教學活動、自編教材及課程自主(Dorman, 2011),還要鼓勵學生共同討論,提出 對問題的觀點與解決之道,希冀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及國際意識。 依據臺灣碩博士論文資料庫搜尋的結果,國內探討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之主 題研究共有89篇,其中,探討國中階段的研究共有26篇:探討社會領域與國際教 育相關之研究有 6 篇(方瑞霙,2012;李奕慧,2014;張嘉勳,2008;陳秀春, 2015;曾晏祝,2007;蘇婷玉,2015)、探討英語領域與國際教育相關之研究有 5 篇(江佳玫,2013;吳宜寰,2012;林怡伶,2013;張攸如,2015;游家鳳,2014)、 探討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相關研究有 4 篇(王澤瑜,2014;古基煌,2012;吳宗 憲,2014;陳映如,2015)、探討國際教育政策相關之研究有 4 篇(宋姚萱,2013; 郎儀錦,2015;陳怡青,2015;蔡孟娜,2011)、探討國中校長領導與國際教育 相關之研究有 1 篇(董勳遠,2013)、探討中小學教師國際教育素養之相關研究 有 1 篇(曾鼎育,2013)、探討英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相關之研究有 1 篇(陳 弘哲,2010)、探討中小學教師與國際教育知能研習之相關研究有 1 篇(劉玉婷, -6-.

(21) 2010)、探討中小學全球教育指標建構有 1 篇(林彥伶,2012)、探討國民中學 教科書全球教育概念分析之研究有 1 篇(余鎮綸,2013)、探討國民中小學國際 教育運作情形之調查有 1 篇(吳建萍,2014)。 在這 26 篇研究當中,教師背景變項有性別、教育程度、擔任職務、服務年 資、任教領域、學校地區等;由於當今教師自我成長、在職進修者眾多,因此研 究者未將教育程度納入考量;再者,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為符應國際教育發展的新 趨勢而成立新住民文教輔導科,負責推行國際教育,然而 104 年申請學校本位國 際教育計畫(以下簡稱 SIEP)通過的新北市國民中學共 4 所;105 年共 9 所, 雖有增加,在全國通過件數共上千件的計畫中,新北市通過的比例相對低,由於 對象為新北市,所以未將學校地區納入變項中。而探討國中階段實施國際教育現 況與成效之研究甚少,因此希以國中階段為研究對象。此為研究動機三。. -7-.

(22)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了解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與目標達成之現況。 二、分析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與目標達成之關係。 三、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與國際教育實施策略之差異情形。 四、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與國際教育目標達成之差異情形。 五、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與教師,作為日後參 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 依據前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主要問題如下: 一、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與目標達成現況為何? 二、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與目標達成是否有相關? 三、新北市國民中學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國際教育實施策略上是否有差異? 四、新北市國民中學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國際教育目標達成上是否有差異? 五、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對於國際教育目標達成的預測力為何?. -8-.

(23) 第三節. 名詞詮釋. 本研究探討的幾個重要名詞,包括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和目標達成等,經文 獻探討後,將其概念性定義及操作型定義釋義如下: 壹、國際教育 藉由系統化的教學設計,透過全球議題的探討,進一步了解全球體系與文化 的運作,並能夠以世界觀來看待世界,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與思考解決全球議題 的能力,以因應面對未來全球化的挑戰,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體現全球命運共 同體的事實。 本研究「國際教育」指的是學校透過國際教育實施策略,進行相關的課程或 是與國外學校進行跨文化的互動交流課程與活動等,彼此合作、研究,而達到國 際教育目標達成之目的。 貳、國際教育實施策略 實施策略係指學校與學校教師在國際教育實際教學過程中,透過自我成長、 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或教學活動等,融入於領域課程,以機動滲透方式轉化傳授 給學生,讓學生透過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活動,或結合不同學科領域等的知識,深 入學習對於全球環境、文化與議題的理解、分析與應用等目的。 本研究「實施策略」包括課程融入、教師專業成長、國際交流、學校國際化、 科技應用等五個層面,受試者在「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實施策略量表」中的 得分愈高,代表教師對該校國際教育實施策略的了解及應用程度愈好,反之則愈 差。 參、國際教育目標達成 目標達成係指教師在國際教育實際教學過程中與教學後,透過評估方法,如 學習單,及教學活動過程中的觀察等,檢視學生於課程或活動中,學習到對於全 球環境、文化與議題的理解、分析與應用等目標。 -9-.

(24) 為了了解學生對於國際教育目標達成的成效,將國際教育的目標達成作為層 面的區分。本研究「目標達成」包括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責任感等三個層 面。受試者在「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目標達成量表」中的得分情形,該部份 得分愈高,代表教師感受學生在國際教育目標達成的符合程度愈高,反之則愈低。. - 10 -.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對新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國際教育工作進行內涵分析,再對實施國際 教育之相關理論及實徵文獻加以探討,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及發展研究工具 之參考。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國際教育的倡導背景;第二節探討實施國際 教育的意涵與重要性;第三節針對國內外實施國際教育的相關研究歸納整理。. 第一節 我國國際教育的倡導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開放、人口的移動及國際新秩序的形成,國際教育 已成為一種教育新型態的代名詞。跨文化的理解及國家競合力的強弱,促使教育 跨越了國界的藩籬,展現出多元面貌。全球化與臺灣發展息息相關,面對日趨多 元的文化體系,教育也需要擴大深度與廣度,進一步與國際接軌。世界時間與空 間距離的急速壓縮,內容也因應著快速變化,生活、社會、經濟等越變越複雜。 科技進步奪走了我們的時間,加速度症候群促使人們無法再以「傳統人類時間觀」 來面對未來世界。過去,世界走入臺灣;現在,臺灣走向世界。因應著這來去之 間的對話,政府也逐步規畫制定國際教育相關之推動政策,並著手大力推行。 壹、我國國際教育的法令政策沿革 一、教育基本法 民國 88 年教育基本法公布,第二條文規定: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教育之 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 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 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 化國民,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教 育基本法,1999)。本法制定目的在於保障人民學習與接受教育之權利、確立教 育基本方針及健全教育體制。同時也指出我國教育文化的總目標,除了要培養國. - 11 -.

(26) 家意識、國民道德、發展民族、自治精神,更要強化公民素養,進而培養出健全 的世界公民。 二、E 世代人才培育計畫 為因應 21 世紀資訊化、全球化、本土化與終身學習的需要,2003 年行政院 提出「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為國家施政與發展的基本方針。其中, 「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是最基礎的建設。此一計畫包含:營造國際化生活環境, 提升全民英語能力;建構全民網路學習系統;活力青少年養成;建立 E 世代終身 學習社會環境(行政院,2002)。人的投資是所有建設和發展的基礎與目標。其 願景則在培育具備國際溝通與參與、資訊創新與應用、展現活力與團隊精神,及 終身學習之態度的 E 世代國民。面對未來的挑戰,首先要強調國民適應全球化的 能力,同時也要營造一個國際化的環境和全民學習的條件。而下一代的體魄健康 與文化涵養更是整個社會國家依賴的基礎。因此有關文化藝術、體育運動與公民 社會等全智養成教育,更是政府決心落實的目標。政府依據「資源整合」、「創 新作為」、「嚴考績效」三大推動原則,落實各項計畫的推動,達成「人才為本」、 「創意活力」、「投資未來」、「全球接軌」、「終身學習」五大願景(黃榮村, 2003)。因此,我們應建立全面性的終身學習體系,推動志願性的社會服務,並 整合學習資源,投入文化與社會的轉型,重建台灣新社會,與全球接軌。 三、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 青少年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國家社會未來希望之所繫。在少子化的趨勢下, 青少年素質更成為國家競合力的關鍵。因此,民國 92 年行政院成立青少年事務 促進委員會,並提出此青少年政策白皮書,以做為政府整體推動青少年事務之依 歸。94 年公布之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其施政內涵包含四項重點: (一)政府主動擴大青年國際參與機會與機制,並提供資源協助; (二)鼓勵民間組織與政府形成夥伴關係,促進青少年國際參與; (三)增進青少年國際視野與知能養成,提供即時國際參與相關資訊; - 12 -.

(27) (四)促進青少年國際參與機會平等(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 青少年政策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青少年實踐參與及自主發展所需的機會與資 源,讓青少年能在國家政策的支援下,朝發展、獨立、自主的路徑邁進,既成為 未來社會國家的中堅棟樑,也將個人獨特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帶動國家活力,實 現未來願景。青少年政策的核心思維在於「投資」,而投資的三要素在於:機會、 資源、公平。也就是:投資在各種發展機會之上;對機會的投資必須有充足的資 源支持;而投資的資源也必須確保公平的發展機會。在機會的面向上,青少年政 策必須提供青少年滿足發展需求與養成自主能力的機會,包括:練習各種能力的 機會、學習的機會、實驗與犯錯的機會、參與工作的機會、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 參與國際往來的機會、參與休閒活動的機會等。在資源的面向上,國家必須配合 各種機會,提供豐富充足的資源。政府不只需要承諾提供資源,也需要促進社會 大眾提供資源的共識意願,並且鼓勵民間團體提供資源。在公平的面向上,國家 應當確保投資青少年的資源分配符合社會正義的原則,促使社會不放棄每一個青 少年,使所有青少年都能得到公平的發展機會。 四、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動因,而社會發展的結果也回饋教育運作的環境和資源。 因此,教育與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是一種唇齒相依、血脈相連的關係。如何體察世 界教育思潮與發展趨勢,並植基於當前臺灣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發展脈動上, 檢討過去教改的得失,把握並發展當前的優勢,及調整與策劃新世紀、新教育的 發展願景和策略,實關係著臺灣在新世紀競爭激烈的國際舞臺上,能否再創亮眼 成績的關鍵因素。而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的召開,亦承擔著此一教育促進社會轉 型發展的歷史使命。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的願景為: (一)提供一個優質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可以快樂學習成長; (二)培養社會好國民、世界好公民,讓國家更有競爭力、人民生活更美好。 在實施政策上,強調本土化、重視國際化。第玖項中心議題兩岸與國際教育 - 13 -.

(28) 之子議題三為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培育世界公民。目標為增進國際視野、提升 國際素養、強化國際競爭力。利用國際交流、教師專業、課程融入、學校國際化, 鼓勵學校進行學習與交流(教育部,2010)。 五、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配合教育部「培育優質創新人才,提升國際競爭力」之施政願景,教育部青 年發展署成立於 2013 年,以「建構多元學習平臺,培育青年成為創新改革的領航 者」做為未來施政願景,重視青年人力資源與運用,強調以「正規教育接銜,多 元體驗學習」的功能與主體性。一方面開拓青年多元職場體驗機會,以協助青年 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多元就業能力;持續辦理「少年 On Light 計畫」(國中畢業未 升學未就業青少年輔導計畫),此已列為十二年國教配套措施方案之一;另一方 面,結合民間團體、學校辦理社區及校園公共參與活動,開發青年社區參與行動 計畫;整合青年志工服務資源網絡、發展多元服務方案;辦理青年國際事務研習 營,發展多元國際青年志工服務方案,擴展青年國際視野。 羅清水(2016)提到青年是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繁榮及科技創新的關鍵動力, 臺灣青年應正視面向全球挑戰,關注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積極面對變化快速的 挑戰,主動服務與回饋社會。現今青年身處產業結構轉型、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及 環境快速變遷的世代,面對蔓延全球的貧富差距議題、氣候變遷,以及網路社群 媒體迫使青年閱聽習慣改變所衍生的問題,身處地球村的每一份子皆必須關注並 挺身行動,面對困境並參與改變。青年署期待能為我國與國際青年打造交流對話 平臺,鼓勵臺灣青年站出來,與世界做朋友,不只拓展我國青年的國際視野,更 提升臺灣能見度。 貳、十二年一貫課程與國際教育 民國 99 年「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結論指出,應參酌世界先進國家國民教 育發展經驗,考量「普及」、「非強迫」、「確保品質」及「社會公義」等原則,積 極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期符合世界教育發展潮流。民國 100 年總統於元 - 14 -.

(29) 旦祝詞宣示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同年 9 月行政院正式核定「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實施計畫」,明訂民國 103 年 8 月 1 日全面實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 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 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 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 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依此,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 終身學習」為願景,兼顧個別特殊需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 體,以開展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生命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 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善盡國民責任並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 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和生命更為美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依學制劃分為三個教育階段,分別為國民小學教育六年、 國民中學教育三年、高級中等學校教育三年。再依各教育階段學生之身心發展狀 況,區分如下五個學習階段;國民中學是第四學習階段,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快 速期,也是自我探索與人際發展的關鍵期,應持續提升所有核心素養,以裨益全 人發展。尤其著重協助學生建立合宜的自我觀念、進行性向試探、精進社會生活 所需知能,同時鼓勵自主學習、同儕互學與團隊合作,並能理解與關心社區、社 會、國家、國際與全球議題。 參、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競合不再是傳統的數量與價格的競賽,而是創意與 價值的競合,而人力資源乃是決定競合力強弱的關鍵因素。面對社會、經濟與科 技的快速變遷與競合需求,教育需要跳脫傳統的框架,邁向創新的思維。因此, 面對全球化的發展,教育必須重新思考本身定位,添加國際化的學習元素,調整 人才培育的目標。而中小學教育在國際化人才的培育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為了培育國際化人才的基礎教育工作,教育部以「扎根培育 21 世紀國際化人才」 - 15 -.

(30) 為願景,自 101 年起至 110 年止,分兩階段執行各項行動計畫,希望統整全國 的教育資源,展開有力行動,以奠基中小學國際教育,落實國際化人才培育目標。 而新北市教育局,亦於 101 年開始全面著手推動中小學實施國際教育。 肆、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計畫要點 為促進中小學學校本位國際教育的推動,以及落實《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提出的「學校辦理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發展計畫」、「學校辦理國際交流計畫」、 「學校辦理教師專業成長計畫」與「學校辦理學校國際化計畫」等計畫,教育部 於 2012 年 3 月依據《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制定了《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以 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計畫要點》(教育部,2012a),以作為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 之依據。 由於教育部組織改造及公私立高中督導權轉移等之實際作業需要,2012 年的 年底修正中小學國際教育補助計畫,將計畫名稱改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計畫要點》(以下簡稱為中小學國際教育補 助計畫要點) (教育部,2012b),且於 2013 年 1 月 1 日生效(教育部,2012c)。 中小學國際教育補助計畫要點的補助對象為國內公私立中等以下學校,其補 助類別分為「課程發展與教學類」、「國際交流類」、「教師專業成長類」、「學 校國際化類」,以及「辦理宣導、研習及成果發表活動類」,此五項補助類別內 有個別的補助項目: 一、「課程發展與教學類」之補助項目:主要有三項補助項目,包括辦理中小學 國際議題及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研發並辦理中小學國際交流數位教學模式; 辦理開設外語及文化課程相關活動。 二、「國際交流類」之補助項目:主要有五項補助項目,包括外國學校、師生來 訪活動;本國學校、師生出訪活動;參與國際網路交流計畫;參與國際會議 或競賽;外國學生來臺服務與學習活動。 三、「教師專業成長類」:主要有三項補助項目,包括結合社區其他學校辦理校 - 16 -.

(31) 內行政人員及教師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自行辦理校內行政人員及教師國 際教育專業知能;教師組團參加國外舉辦之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 四、「學校國際化類」:主要有六項補助項目,包括校園國際化、人力國際化、 行政國際化、學習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國際夥伴關係。 五、「辦理宣導、研習及成果發表活動類」:主要有四項補助項目,包括任務學 校辦理任務區內宣導與推廣、任務學校辦理任務區內計畫補助與審查、任務 學校辦理任務區域內計畫與經費列管、任務學校辦理任務區域內資料維護與 成效調查。 本節主要在了解我國在推動國際教育的規劃過程與政策內容。從上述內容可 知教育部於 2009 年起開始逐步規劃與制定《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且亦著 手進行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現狀之普查作業與培養國際教育人力資源,展現出教 育部近年來為有計畫地執行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動工作。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以 培育具有「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特質 之國際化人才為目標,其兼具了本土化與國際化素養能力培育的性質,而在中小 學國際教育的推動上,主要以學校本位的方式進行,從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國際 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等面向來實施,學校可透過學校本位國際教育 計畫(SIEP)來申請計畫補助。目前的中小學國際教育補助計畫的執行情形仍有 進步空間,但相較於過去,可知中小學校已開始擴展其在國際教育的推動面向, 不再侷限於從國際交流面向來實施國際教育。. - 17 -.

(32) 第二節 國際教育的意涵與重要性 壹、國際教育的意涵 由於全球化的影響,使得國際教育的議題日受重視,然而國際教育一詞的意 涵,常與全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比較教育、發展教育等內涵相近名詞混淆, 國內外學者亦無高度共識(王如哲,1999;宋佩芬、陳麗華,2008)。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在 2009 年 10 月就研擬出「2011-2016 臺北市全球教育白 皮書」,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也在 2011 年 1 月開始規畫「新北市國際教育白皮書 草案」,而教育部則在 2011 年 4 月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三者名稱 雖有所差異,但均為中央及地方推動國際教育的重大政策方針,因本研究以新北 市為研究對象,故採用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及教育部所稱之國際教育一詞,以作為 探討研究之目標。 以下就國內外學者或組織對於國際教育的看法予以探討,期能歸納出國際教 育的共通性定義。 一、國外學者對國際教育的定義 Becker(1973)認為全球視野教育乃是尋求人類相互間的連結,而非分化,並 使其了解共通的人性及體察共同的命運。 Hanvey(1976)全球觀教育是學習超越國界及互相關聯的系統(生態、文化、 經濟、政治、技術等議題) ,包含學習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能從他人的觀 點來看待世界;並能進一步理解不同種族對生活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有共同的需 要和欲望。 Wicks(1979)認為全球視野教育乃是經由各種全球議題研究使學生能成為見 聞廣博,負責任且能有效參與全球社會的公民。. - 18 -.

(33) Sny(1980)認為全球視野教育在於了解人類,在生態上、社會上、經濟上、 科技與地球相互依存的事實,並尋求以全球宏觀角度致力於世界問題之公義及和 平解決。 美國 NCSS(1982)認為全球視野教育乃是培養年輕人世界觀的各種努力與 措施,強調各不同文化、物種以及全球關聯,目的在於希望年輕一代擁有適切的 知識、態度、技能,以便在自然資源有限、種族紛雜、文化多元及相互依賴程度 日增的今日世界中,更有效率地生活。 Dekock 與 Paul(1989)認為全球視野教育,是有目的地承認我們為相互依賴 (interdependent)與相互關聯(interconnected)世界中的一部份,且必須了解如何 在其中互動。 Ellis(1991)它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簡單的說,全球教育是一種有系統 的努力,去傳達在地球行星以及居住其間之人們,正逐漸相互依賴的體認。 Savage 與 Armstrong(1992)認為全球視野教育乃是尋求使學習者能感受到 不同國家、文化人民的觀點。 Johnson(1993)贊同全球視野教育之操作型定義應比較包括下列四要素: (一)比較教育之研究。 (二)國家間技術、資源、發展等轉換理論之研究。 (三)經由某一個別文化區域之研究。 (四)跨國政治、經濟體系問題的跨文化分析。 Husén(1994)認為國際教育是學校為了提高學生對於全球性問題的思考和研 究,追求的特定教育目標和內容,並將此類活動制度化。 Knight 與 De Wit(1995)指出教育國際化的四個主要途徑為活動途徑、能力 途徑、氛圍途徑、策略途徑。. - 19 -.

(34) Fountain(1995)將全球視野教育分為五大部分詮釋: (一)相互依賴與連結,連接我們與這地球中不同部分,理解我們所控制的 複雜與微妙的網路關係。 (二)圖像與覺知,意指的是我們除了看到的表面的圖像,相對的我們也該 思考如何詮釋這些圖像的內在意涵。 (三)社會公義,意為在個人、地方、國家和全球的層次去建構公平與人權 的觀念。 (四)衝突以及衝突管理,衡量、反思與辯論如何被管理,了解暴力和狂熱 是「唯一的」還是「眾多可能反映的」一種行為。 (五)變革與未來,鼓勵年輕人去考量變革的過程,富有創意地去解決問題, 並且展望未來。 Risinger(1996)主張全球視野教育係代表一種藉由多重觀點來看待世界,以 及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在全球議題需要的相關課題上做出抉擇的世界觀。 Hoge(1996)主張全球教育的焦點在將世界視為一個複雜而且相互關連體系。 Grant(2001)涉及學習跨國際的問題及議題,以及生態學、文化、經濟、政 治和科技各種系統之間交互連結的關係,同時能夠採取相互理解的觀點去看待他 人的需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定義國際教育為促進國際理解的教育,這種 理解必須融入於教育體系之中,它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相反的,它必須被呈現 於所有課程之中(UNESCO,2004)。 Harman(2004)認為國際教育是師生跨國之間的流動;教育課程的國際化; 國際間的研究聯繫以及開放式的學習計畫,及雙邊的、區域的、國際間的教育資 格互相認可。. - 20 -.

(35) Swiniarski(2006)提供ㄧ種架構,幫助學生發現他們在世界的位置,學習尊 重與接納不同文化與人權的差異,透過互賴的生活經驗,教導兒童成為負責的世 界公民。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8)全球教育提供教師與學生:思考全體人類 社會與居住環境的途徑;重視未來、人類社會動態性質和每個人選擇與創造美好 未來的潛能;探索全球重要主題的機會;關注合作學習與行動、及共同承擔責任; 重視批判思考與溝通;發展積極與負責的價值與態度,以及參與公民行動的重要 技能。 綜上所述,將國外學者對國際教育定義之面向彙整如表 2-1。 表 2-1 國外學者對國際教育定義的面向彙整表. 學者. 命 運 共 同 體. Becker(1973). V. Hanvey(1976). V. Wicks(1979) Sny(1980). 世 界 公 民 責 任. 世 界 公 義 與 和 平. 世 界 觀. 理 解 尊 重 多 元 文 化. 跨 文 化 的 分 析. 思 考 研 究 全 球 議 題. 制 度 化 的 特 定 教 育. 促 進 國 際 理 解. V V. V. NCSS(1982). V. Dekock&Paul(1989). V. Ellis(1991). V. Savage & Armstrong(1992). V. Johnson(1993). V. Husén(1994). V (續下頁) - 21 -.

(36) 學者. 命 運 共 同 體. 世 界 公 民 責 任. 世 界 公 義 與 和 平. 世 界 觀. 理 解 尊 重 多 元 文 化. 跨 文 化 的 分 析. 思 考 研 究 全 球 議 題. Knight & De Wit(1995) Fountain(1995). 制 度 化 的 特 定 教 育. V V. V. Risinger(1996). V. V. V. Hoge(1996). V. Grant(2001). V. V. UNESCO(2004). V. Harman(2004). V. Swiniarski(2006)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8). 促 進 國 際 理 解. V V. V. V. V V.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國外學者對國際教育之定義著重於全球的面向,透過制度化的教育,傳遞全 球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進而思考研究全球議題與理解尊重多元文化,負起世界公 民的責任。 二、國內學者對國際教育的定義 林瑞榮(1988)認為所謂全球視野教育,係指培養年輕人具一種世界觀的努 力。強調各文化、各種族及全球間的關係,目的在使年輕人具備必須的知識、技 能及態度,以便在自然資源有限、種族紛雜、文化多元化及相互依賴日增的世界 中有效的生活。 簡妙娟(1992)指出世界觀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具有世界胸懷,且學習生活在 全球時代中所必備的知識、態度和技能,而能扮演良好世界公民的角色。. - 22 -.

(37) 黃景裕(1994)認為全球視野教育係指透過教育的力量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 使其學習在相互依賴日增的全球時代,所必須的知識態度、技能,並使其有效的 參與世界事務,扮好良好世界公民的角色。 顧明遠(1996)認為國際教育主要包含三層意義: (一)研究跨國和跨文化教育的問題以及教育、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因素對 國際關係的影響和作用的教育分支學科; (二)受教育者習得理解國際問題所必需的語言、能力、觀念和態度的教育; (三)促進國家間教育、學生和資料的交流的教育計畫。 洪美齡(1997)認為全球視野教育係針對當前世界各地多元發展所帶動的重 大社 會變遷以及衍生的一些衝突等現況,特別著重對: (一)人類的普同性與同理心; (二)生態、經濟、政治、科技等制度所連結的一個世界體系及其所貫穿的 各種人類事務; (三)個人的任何決定在不自覺中所造成對他人程度不一的影響等主題的學 習,希望使學生獲得寬廣的視野與開闊的心胸,做好生活於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社 會的準備,克盡自己對社會、國家、世界的責任。 沈坤宏(1997)覺得國際教育乃是為了因應相互依賴日增的地球村時代來臨, 希望透過教育上的各種措施努力來擴展學生世界觀,培養學生具備適當的知識、 態度和技能,進而能有效的參與世界事務,成為良好的世界公民。 蔡佩芳(2000)指出全球視野教育乃是為應運而生的新時代產物,為求生存 在此一變化萬千且日趨多元的現代全球社會,未來的人們必須具備全球知識、經 驗與態度在教育的過程中付諸實行,就是所謂的全球視野教育。 高熏芳、蔡大立與徐碧霙(2002)指出透過系統化的課程與教學設計,使學 生獲得全球的觀點,學習更多關於其他文化的了解、對差異性的包容、對民族意. - 23 -.

(38) 識的理解、以及對人權的尊重等,促使學生思索全球系統中各物種相互依賴的合 作與承諾。 王錦蓉(2003)認為世界觀教育乃是透過設計的教育活動讓學童體認科技的 進步,國際網路形成,國與國間的界線瓦解,地球村的居民距離縮短,相互依賴、 休戚與共的事實日增,使學生具備適應地球村生活的技能、態度、知識。能共同 面對問題,有效參與拯救地球的活動。以盡地球村居民之義務,改善人類生活的 品質,成為負責任的世界公民。 林文竹(2003)指出透過有系統的教學設計,藉由全球議題的探討,透過國 際網路(交通網、通訊網、資訊網)的成形,進一步了解全球體系與文化的運作, 並能夠以多元觀點來看待世界,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與能力,以面對未來全球化 世界的挑戰,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 楊明華(2003)的「世界觀教育」乃是為了因應相互依賴日增的地球村時代 來臨,希望透過教育上的各種措施努力來擴展學生世界觀,培養學生具備適當的 知識、態度和技能,進而能有效的參與世界事務,成為良好的世界公民。 顏佩如(2004)表示全球教育是為了因應現今全球化世界,所提出的一種教 育觀取向,其核心是為了培養全球意識,形塑全球公民社會,增進跨國界的溝通 與理解。是以全球研究作為課程考量的標的,培養學生全球公民的素養與國際的 溝通,提供學生前進國際社會的入口,以培養全球導向的能力,將全球的視野融 入在所有的課程中,了解現今社會的轉變以及提昇全球問題的解決。 林素卿(2005)認為國際教育是對全球議題、系統和概念的研究,旨在提供 國際環境中有用且必備的認知、技能與態度,使其成為負責任及有文化素養的世 界公民。 郭至和(2006)對「全球教育」的定義為,全球教育推動的背景正是受到全 球化趨勢的影響,大多普遍認同由於全世界相互關連及依賴程度的關係增加,因 此,在教育層面,全球教育的推動正代表面對全球化趨勢發展之回應。 - 24 -.

(39) 國際教育於二十世紀初開始受到重視,當時僅限於海外留學活動,後來的發 展還包括國際學生、國際研究、技術支援等相關教育活動(陳佩英、陳舜芬,2006)。 整體而言,國際教育的基礎理念主要是國際主義,目的在於透過協調各國教 育文化關係、推進國際相互理解的教育和以教育共同創造人類美好未來等,在尊 重民族國家主權的前提下,積極促進國際友好關係的發展,謀求永久世界和平(張 明文、陳盛賢,2006)。 曾慧芬(2007)認為全球觀教育是為了因應地球村的來臨,透過研究和參與, 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世界需具備的知識、態度和技能,期使學生能以積極開放的心 胸,以不同觀點看世界,扮演好世界公民的角色。 黃乃熒(2009)認為所謂國際教育,係指教育的歷程,強調未來導向、多面 向科際整合、以及驅動全球化願景的領導,驅使利害關係人積極參與制度的改變, 來回應全球環境的改變,以及透過全球化議題的學習,以利培養世界公民,並促 進教育的永續發展。 陳怡如(2011)認為國際教育是發展學生跨文化間的理解與溝通之能力。 張煜琳等(2011)認為國際教育係指透過組織化的努力讓來自各國的學生、 教師及學者相互交流,彼此學習。 游家政(2011)將全球教育歸納出以下四個特色: (一)全球教育是全球觀的教育; (二)全球教育是跨文化學習的教育; (三)全球教育是世界公民的教育; (四)全球教育是學校教育革新。 洪雯柔(2013)提出國際教育的目標在於讓學生具備全球意識與全球視野、 跨文化理解與溝通能力以及全球關懷與行動。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國際教育的定義都有獨到的見解,整理歸納如表2-2。. - 25 -.

(40) 表2-2 國內學者對國際教育定義的面向彙整表 世 界 觀 學者. 林瑞榮(1988). 國 際 交 流. V. V. 全 球 責 任 感. V. 洪美齡(1997). V V. 全 球 議 題. 全 球 公 民 素 養. V. V. 永 續 發 展. 教 育 革 新. V. V V. V. V V. 王錦蓉(2003). V. V. 林文竹(2003). V. V. 楊明華(2003). V. V. 顏佩如(2004). V. V. 林素卿(2005). V V. V. V. V. V. 郭至和(2006). V. 張明文、陳盛賢. V. (2006). 陳怡如(2011). 命 運 共 同 體. V. 高熏芳、蔡大立、 徐碧霙(2002). 黃乃熒(2009). 系 統 化 的 課 程. V. 蔡佩芳(2000). 曾慧芬(2007). 全 球 知 識. V. 顧明遠(1996). 沈坤宏(1997). 多 元 文 化 理 解. V. 簡妙娟(1992) 黃景裕(1994). 世 界 公 民. V. V. V V. V. V. V (續下頁). - 26 -.

(41) 世 界 觀 學者. 世 界 公 民. 多 元 文 化 理 解. 張煜琳等(2011). 國 際 交 流. 全 球 責 任 感. V. 游家政(2011). V. 洪雯柔(2013). V. V. 全 球 知 識. 系 統 化 的 課 程. 命 運 共 同 體. 全 球 議 題. 全 球 公 民 素 養. 永 續 發 展. 教 育 革 新. V. V. V. V. V. V.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國際教育定義之面向,研究者將國際教育定義彙整如下: 國際教育是藉由系統化的教學設計,透過全球議題的探討,進一步了解全球 體系與文化的運作,並能夠以世界觀來看待世界,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與思考解 決全球議題的能力,以因應面對未來全球化的挑戰,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體現 全球命運共同體的事實。 三、國際教育實施策略的意涵 在上述整理的國際教育定義中,已經包含了部分國際教育的實施策略在內, 但是由於每位學者對國際教育定義眾說分紜,因人而異,所強調的重點也有所不 同,進而影響國際教育實施策略呈現出不同的特性。但也正因為如此,可以讓我 們更加瞭解國際教育的意涵。以下是整理歸納出不同學者對國際教育實施策略之 探討,歸納如表 2-3。. - 27 -.

(42)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國際教育實施策略之探討彙整表 研究者. 實施策略. Hanvey(1976). 學習跨國界及相關聯的系統,如生態、文化、 經濟、政治、 技術等議題。. Knight(1999). 1. 國際與跨文化面向資源的整合 2. 研究、教學與服務 3. 學校教育的國際化。. Grant(2001). 學習跨國際的問題及議題,以及生態學、文化、經濟、政治 和科技各種系統之間交互連結的關係。. Banks & Banks. 1. 公平的受教機會. (2001). 2. 徹底改革潛在課程,而不單只是改革正式課程 3. 持續的教育. 高熏芳、蔡大立、 1. 系統化的課程與教學設計 徐碧霙(2002). 2. 合作與承諾. 王錦蓉(2003). 設計的教育活動. 林文竹(2003). 有系統的教學設計及網際網路的運作. Bunnell(2005). 教師具備國際關係建立與多元文化學習的能力. Carney(2008). 教師的專業行動品質還是最具關鍵之處. Boyd, Wadham &. 照顧到每位學生不同的需要. Jewell(2007) Starr & White. 1. 永續發展跨文化教育. (2008). 2. 累積多樣性的教育素材 (續下頁). - 28 -.

(43) 研究者. 實施策略. Ludlow, Enterline. 1. 教師的知識與技能. & Cochran-Smith. 2. 教師信念、態度和價值. (2008). 3. 班級實踐和教學 4. 社區參與 5. 探究社群的教師學習 6. 促進學生學術、社會、情緒和國際公民學習. 陳弘哲(2010). 教師具有國際教育知能及專長. Dorman(2011). 1. 緊密的師生互動 2. 各學科間的合作教學 3. 課程自主,班級規模小. 游家政(2011). 教師有能力整合跨文化的專業資源,培養專案管理的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對國際教育實施策略的看法,可以歸納如下數項實施策 略,包括: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學習社群、多樣化的教 育素材、永續發展、跨國與跨文化的理解、學校國際化、社區參與、公平的受教 機會及網際網路的運用等。大致可歸結為: 一、課程融入:國際素材融入課程與教學、自編教材、自編學習手冊、自編學習 單及辦理外語及文化教學等。 二、教師專業成長:國際教育專業人力包括國際教育專業教師及行支援人力。 三、學校國際化:校園國際化、人力國際化、行政國際化、學習國際化、課程國 際化及建立國際夥伴關係等。. - 29 -.

(44) 四、國際交流:中小學國際交流的方式,包括教育旅行、增進國際視野、姊妹校 交流、國際志工服務、參與網路國際交流及英語村等。 五、科技應用:利用資訊科技整合,發展數位教育計畫,加速提升臺灣未來科技 創新產業競合力。 有鑑於過去中小學辦理國際教育與交流的內涵及對象較為狹獈,現階段就我 國特殊歷史背景、多元文化特質、國家安全、外交及經貿發展等綜合考量,主要 強化國際教育的深度,強調從融入課程、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國際化 四軌並進,達到扎根課程、落實教學並深植校園;再者,增進國際教育的廣度, 從地理區域上及國際知能上,擴大學生的學習向度,培養寬廣的全球視野與厚實 的國際競合力,並透過深入學習不同的語言、文化、歷史、藝術、政治、經濟及 社會等,了解我國與其他區域及國家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國在全球的定位,藉以 培養寬廣的世界觀,再從全球意識、跨文化認知、全球智能及全球行動力,設計 課程與教學活動,為培育全方位的國際知能奠定基礎。因此本研究將依據課程融 入、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國際交流及科技應用作為研究工具「新北市國 民中學實施國際教育調查問卷」中,實施策略的五個層面,並參考國內外專家學 者的看法,編就研究問卷。 四、國際教育目標達成的意涵 陳弘哲(2006)指出英國位處於世界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其願景是做為一 個有自信的人、向外擴展視野及扮演世界的龍頭以領導時代的經濟。為了達到這 個願景,必須確認三個目標: (ㄧ)賦予兒童、年輕人和成人,在全球社會中生活與在全球經濟環境下工作 的能力。 (二)與我們的國際夥伴實現彼此的目標。 (三)教育與訓練部門和大學研究對海外貿易和國內投資做出最大的貢獻。 詹盛如(2012)指出目前澳洲在中小學推動的全球教育架構包含五大學習重 - 30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 - 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the West..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o unify the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of the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hrough adopting “Road Safety Education Week” in the school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