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現階段的資訊教育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我國現階段的資訊教育

上述三節,主要在探討本研究中提出的資訊安全三個面向,本節則用來說明 我國目前在資訊教育推動的現況,以及可能遭遇到的困難,同時也對現有教材作 一概括的說明,作為本課程發展之基礎。

一、資訊教育現況

資訊教育泛指與資訊有關之課程、教學、師資等之教育措施與活動,狹義地 說,便是指電腦教育(何榮桂,1998)。目前我國的資訊教育課程始於國民小學,

並自 84 年度開始沿用至今,在此之前,國中、小並沒有電腦課程;現行的中、

小學電腦課程中,國小由五、六年級開設電腦課程(民 89 年新訂),國中則於二、

三年級實施電腦課程(民 87 年修訂),但是在課程的設計上都比較強調基本的電 腦操作與網路的應用(龔裕民,2002)。然而教育部自民國八十七年,在國內推 動擴大內需方案,編列了六十七億元的經費,購置全國中小學的電腦設備,繼而 又推動教室電腦,配合九年一貫的施行,將網際網路落實到中小學的每間教室內

(陳文進,2000);民國九十年,教育部又公佈了「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以

「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身」為四大願景,使我國的 資訊教育邁入一個嶄新階段(教育部,2001)。

近來,教育部著手於「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的推動,揭示了十大基本能 力,其中「運用科技與資訊」能力為此十項基本能力之一,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正 確、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提升學習效 率與生活品質;然而在九年一貫的課程中,「資訊教育」已列為「非學習領域之 課程」,而屬於六項重大議題之一,依其課程精神,各領域實施教學時,需將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當中,資訊教育不再是單一、分科的課,而將是以應用、整 合的型態,存在於各學科、領域中(曹雅芳,2002;);陳朝平(2003)以為,

資訊教育應該歸入某一學習領域,而不是將之歸為「議題」,成為未定案的事項;

此外,許多電腦基礎課程都提前至國小教授,但是卻缺乏一套標準的內容教材,

各校的課程教材及課程內容是各校老師自行設計發展(張郁蔚,2003),而國二、

三以後電腦課程取消,改由各領域教師利用電腦資源進行教學,不另設電腦課,

此舉將連帶使得資訊教育的課程產生許多問題。

根據沈中偉(1999)針對國小資訊教育的現況進行研究,指出國小資訊教育 所遭遇到的問題除了缺乏足夠的資訊教育師資,以及軟硬體設備的維護之外,還 有課程上並未將資訊教育納入正式課程,況且課程標準不一致,教材上有些混

亂,也無法與國高中課程銜接,都是資訊教育實施的障礙。

龔裕民(2002)指出,長期以來國內的電腦基礎教學偏重於技能及操作,尤 其側重於網路的相關技能,如網頁的製作、FTP、E-mail、BBS 等,類似的基本 能力在國小階段已列為重點,國中階段應該朝向進一步的網路應用開展,如網路 素養、道德層面的能力培養等。

陳敬衡(2002)在高中資訊素養課程的研究中亦表示,資訊素養教育不僅在 一個年齡層上的發展,同時也會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訴求,因此格外需要培養 學生運用資訊以及反省思辨的能力。

林佳旺(2003)在整理國內幾位學者對於現行資訊教育體制面臨的問題與實 施的困境所做的研究後認為,資訊教育工作的推展至少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仍須 改善:

(一)課程推動缺少完善組織:例如缺乏人員管理維護設備等問題,導致正常教 學受到影響。

(二)資訊課程未納入正式課程:資訊課程屬工具性入門課程之操作本質,同時 具有明確的內容,並非有爭議之處,因此未納入正式課程而列為議題是徒 增學校及教師的困擾。

(三)資訊課程安排偏重技能性學習:依課程綱要在資訊課程內涵節數的安排 上,實際上仍著重於電腦網路知識、應用技能的訓練,但在正確電腦網路 的使用態度、使用規範的養成教育上明顯不足。

(四)課程編排缺乏一貫性,教材內容差異大: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對於資訊融入 各學習領域的方式,給予學校及教師相當大的彈性空間,各校的教學目 標、課程的編排與教材內容均不一致,使學生的資訊素養能力受教與養成 方面,缺少普遍性及公平性的原則。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目前資訊教育的現況缺乏明確的指標,不僅各級學校的 重視程度不一,同時,課程的問題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也造成許多紛擾的

現象,由於國小資訊課程安排,學生學習的內容偏重技能取向,而中學生的資訊 教育內容也多所刪減,此舉將使得學生對於科技的使用,更缺乏引領,而導致資 訊科技的使用認知更為貧乏;另一方面,教材的多元化更使得學生受教的權益產 生許多的影響;為了迎接新世紀網路資訊社會的來臨,對於資訊教育課程的妥善 設計規劃,將是目前所要審慎評估與面對的要項之一。

二、資訊課程中的資訊安全

在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下,現有的資訊課程透過了解資訊科技的特性及其對 個人與人類社會的影響,並針對不同領域學習所需之基本需求,分析出共通的資 訊基本學習內涵,期能在認知、情意、技能上達成以下之教育目標(教育部,2003)。

(一)奠定學生使用資訊的知識與技能。

(二)導引學生了解資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三)增進學生利用各種資訊技能,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應用 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以資訊知能做為擴展學習與溝通的習慣。

(五)導引學生了解資訊倫理、電腦使用安全及資訊相關法律等相關議題。

(六) 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網路的態度,善用網路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培養合 作、主動學習的能力。

(七)開展學生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統整能力,應用資訊科技提升人文關懷、

促進團隊合諧。

上述為資訊教育欲達成的教育目標,就所提及安全內涵來說,可分二個階 段,分別規劃在初級的認識電腦配件、操作環境、姿勢及環境可能造成的危害,

以及在更深入的教導學生注意軟硬體的保養、備份資料等資訊安全概念。然而 本研究者在檢視目前國中的教材內容,現有提及資訊安全的概念,都包含在「資 訊倫理」的議題之下,而當中所提及的資訊安全見表 2-5-1,在所參考的三個版

本中,大多並未替資訊安全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同時在防範的措施上,也僅限 於對電腦病毒防治的說明,除此之外,僅「南一版」在個人安全防護上,對於 個人健康保健上有所涉獵,其餘大多付之闕如。

再如高中計算機概論所涉及的資訊安全內容,本研究者發現,目前僅有高 職的「計算機概論二」當中的網路應用單元,出現資訊安全與保護的議題,同 時所涵蓋的內容甚為狹隘且稀少,僅略微提及防火牆、密碼、資料加密解密、

數位簽章等內容,且多數為教條式的陳列,此舉不僅使得教師在教學方面不知 從何著手,同時也使學生對資訊安全相關議題缺乏學習動機,更遑論讓學生了 解電腦使用安全以及擁有正確的使用電腦態度,準此而論,目前對資訊安全的 議題日趨重視,但是在教材中對於資訊安全的介紹,卻相當地貧乏,實為目前 推動資訊教育之一大缺憾。

表 2-5-1 現有資訊安全課程教材 出版社 適用年級別 資訊安全的意涵

旗立資訊 國中電腦二

泛指維護資訊系統正常運作的相關事項;例如電 腦病毒的種類與防護以及電腦犯罪。

南一書局 國中電腦二

可分為硬體安全、軟體安全以及個人安全防護三 點。

松崗 國中電腦二

危害資訊安全的原因以及資訊安全的防範措施 如電腦病毒。

旗立

高職計算機 概論二

電腦病毒、資料的加密解密、數位簽章、防火牆 與防毒軟體。

金華

高職計算機 概論二

防火牆、密碼、資料加密解密、數位簽章。

註:國中電腦二適用國中三年級、高職計算機概論二適用高職三年級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六節 教學設計

由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套有關「資訊安全」的課程,最後經由實 際教授的過程,檢視課程內容設計的適切性,以下將對本研究所採用的教學設計 模式作一介紹。教學如同一套傳輸訊息的過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加 以改進與突破,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5)認為教學設計的過程有許多不同 的模式,但大抵跳脫不出四個基本要素:

一、分析教學對象:即教學對象為何,並具備什麼特徵。

二、訂定教學目標:使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能獲得哪些知識、技能或態度,並 使用可供觀察、測量的行為表現來明確表述教學目標。

三、選用教學方法:如教與學的形式、媒體與活動的選擇等。

四、實施教學評量:藉此來評斷是否達到教學的目標,或作為教學修正之依據。

李宗薇(2000)在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的研究中,檢視許多教 學設計模式,如 Heinich, Molenda & Russell 於 1982 年所提出的 ASSURE 模式 以及 Dick & Carey 於 1978 年所提出的系統取向教學模式,還有 Kemp 等人 1993 年提出的環形模式,她認為教學設計模式是化繁為簡的工具,其功能的發揮將視 使用者而定,每一種教學設計模式皆有其優點也有其限制,因此沒有一種所謂「最 好的」模式能適用所有的情境,不同的模式適用不同特質的學習者與學習內容;

李宗薇(2000)在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的研究中,檢視許多教 學設計模式,如 Heinich, Molenda & Russell 於 1982 年所提出的 ASSURE 模式 以及 Dick & Carey 於 1978 年所提出的系統取向教學模式,還有 Kemp 等人 1993 年提出的環形模式,她認為教學設計模式是化繁為簡的工具,其功能的發揮將視 使用者而定,每一種教學設計模式皆有其優點也有其限制,因此沒有一種所謂「最 好的」模式能適用所有的情境,不同的模式適用不同特質的學習者與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