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架構與章節配置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配置

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採取的程序如後:首先,本研究將藉著文獻的 探討,由資訊素養與資訊倫理出發,整理出研究中所要探討有關資訊安全的意涵 與範圍,同時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在擬定的資訊安全課程內容中,探討各主 題的意涵以及管理與防治措施;最後,檢視當前我國資訊教育的現況,指出課程 中不足之處,再根據所蒐集的資料與文獻推論出資訊安全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以 及指引,並探討中學生在資訊安全教材中所應具備的認知能力與態度。

藉由文獻探討的結果,確立本研究的設計理念與方法,正式進行教學課程的 研發階段。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主要依照分析、設計、發展、評鑑與修正等課程 設計的階段,進行課程教材的研發,並於評鑑階段檢視整個課程設計理念,提出 研究的結論與建議,參見圖 1-4-1。

圖 1-4-1 研究程序

第五節 預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預計達成下列幾項成果:

一、透過文獻的分析,預期可以歸納出中學生學習資訊安全的課程內容。

二、透過本研究的完成,預期可以編擬出「中學生資訊安全概念與態度評量表」。

三、本研究所建構的資訊安全課程,設計的教學指引,教導學習者在學習資訊課 程當中增進有關資訊安全的認知與防護的技巧,預期可以使中學生對資訊安 全的瞭解與預防等相關概念有顯著提升之成效。

研究問題與範圍的選定

文獻探討的進行

課程內容的編寫與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的進行

專家評鑑 後測與學生課後意見調查

資料的分析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的提出 問卷編制與訪談大綱的擬定

四、所設計的資訊安全課程,將可作為中學生實施資訊相關課程的參考。

五、根據研究的結果,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作為實施中學生資訊素養課程之參考。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發展中學生的資訊安全課程,因此本章所要探討的主題 可以分為六個方向,第一節從資訊素養、資訊倫理的所涵蓋的主題歸結出資訊安 全所應具備的意義與內涵,第二節探討電腦網路通訊安全如駭客、電腦病毒等相 關問題,第三節則討論資訊的正確、合宜與私密性,包括網路謠言、垃圾信件與 個人隱私等議題,第四節則討論個人使用電腦的保健資訊,而上述三節所探討的 內容,將作為資訊安全課程內容設計的基礎。第五節則探討我國現階段的資訊教 育,第六節為本研究所採取的教學設計模式。

第一節 資訊素養、資訊倫理與資訊安全

我們常認為當前的時代是所謂資訊爆炸的時代,但究竟何謂資訊,資訊科技 所指的是什麼?在一般的理解中,可以經由符號、文字、圖形等來表示特定目的 與意義的便稱為資訊(Information),謝清俊(1997)將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定義為「利用電子媒介所發展出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而黃 淑靜(2002)從教育的觀點出發,認為資訊科技所指的就是與傳遞訊息有關的技 術領域,尤其是電腦、數位電子學和電信有關的技術。因此舉凡過去的廣播電視 到現在的電腦網路多媒體等,我們都可以將其囊括在內;面對新的時代、新的資 訊傳播工具,人們應該發展出可以與新興科技相對應的新思維與素養。

一、資訊素養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面對生活中,資訊化腳步的加快,漸漸的,具備適應 未來社會生活或有效應付急遽變遷環境的能力也變得更重要,資訊素養

(Information Literacy),便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所產生的一種概念;素養

(Literacy)一詞原指的是一個人讀、寫的能力,然而時代的更迭,傳統的素養 已逐漸擴大為對一件事物有判斷、解決問題以及應用的能力(關淑尤,2002);

早在 1974 年,當時的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學會主席 Paul Zurkowski,在一次 全國資訊服務及圖書館人員的委員會會議報告上首次提出「資訊素養」這個名詞

(Doyle, 1994),認為資訊素養者所指的是某些人,可以學習擁有豐富資源的工 具,並有效的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

此外,許多的學者專家也都曾對資訊素養加以詮釋,例如美國圖書館學會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 ALA)在 1989 年對資訊素養的定義為「一 個人具有能力知道何時需要資訊、且能有效的尋得、評估與使用所需要的資訊。」

1992 年 Doyle 進一步利用 Delphi 循環問卷法的方式,結合全美各地 136 位受訪 者的意見,將「資訊素養」進一步定義為:「有能力自各種不同的資訊來源,獲 取、評估及使用資訊」(引自陳敬衡,2002),我國學者吳美美(1996a)討論資 訊素養的意涵,認為可分成內外兩個方面:首先,就內在而言,係指能釐清問題,

能分析所需的資訊,並能解讀資訊,以及整理資訊。就外在而言,指知道如何去 尋找資訊,以及能將資訊加以整合後展現出來。

而關淑尤(2002)針對國小行政人員的資訊素養之研究中,認為資訊素養並 非僅屬於資訊科技時代的代名詞, 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一種可以和 外界做合理而有效溝通和互動,且終身受用的能力。

由以上看來,過去對於資訊素養的定義,大多與圖書館學當中利用資訊以及 搜尋資料並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關,或者狹義的解釋,便是指「電腦素養」

(Computer Literacy),泛指操作電腦的能力;例如康春枝(1999)則提出資訊 素養有廣義及狹義之說:廣義上來看,資訊素養包括傳統素養、媒體素養、電腦 素養及網路素養。狹義上來看,有的人將之視為只是電腦素養而已 。此外,

McClure(1994)提出資訊素養應涵蓋四個層面能力之觀點,他表示資訊素養不 但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涵蓋的素養包括傳統素養 (Traditional Literacy)、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以及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等四種;而 Plotnick(1999)更認 為資訊素養是一種決定未來成功與否的關鍵能力,除了熟識平面印刷文字之外,

包含各種視覺媒體、聲音媒體、電腦、網路及其他基本的能力都可以囊括在資訊 素養的範疇之內。

雖然各方對資訊素養的定義莫衷一是,不過可以發現,因為研究者的角度不 同,對資訊素養一詞有不同的延伸,但大抵跳脫不出某種技能方面的認知;然而 資訊素養除了能夠閱讀、寫作以及正確的搜尋自己所需的資訊,並具備使用資訊 科技的能力之外,對於人類社會所存在的內涵以及在資訊時代應有的認知,也逐 漸的被涵蓋在資訊素養的定義中;例如我國教育部在民國八十七年推動的擴大內 需方案中,針對中小學資訊教育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學應用提出計畫,計畫中所訂 之教師的資訊基本素養指標包括三大類,分別為:(一)資訊課程專業素養;(二)

套裝軟體及應用軟體操作素養;(三)各科應用網路資源進行個人教學活動。此 素養指標所列大多以教學應用與網路應用為主,然而在資訊課程專業素養當中的 能力類別,也列出了如能了解網路禮節、能尊重智慧財產權、能了解資訊安全的 重要性以及能了解電腦為一般教學工具等幾項能力(教育部,1998)。

前述提及資訊素養的概念可說是一種綜合的能力,然而網路的興起,面對網 路世界多元化與訊息瞬息萬變的特性,許多人提出了「網路素養」的概念;何志 中(1999)認為「網路素養」,是指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對資訊需求後,

能利用網路去檢索、評估、組織程利用電子型式資訊的能力,並認同網路的價值,

願意與人互動溝通,此外還必需能遵守網路的倫理規範。

陳炳男(2002),探討國小學生所應具備的網路素養內涵,認為教師在培養 學生資訊素養時,應該要有新的體認以及省思資訊時代的意義,並適當的調和人 文與科技,因此學生所應具備的資訊素養係指「網路知識」、「網路操作技能」及

「網路使用態度」等三部分:

(一)網路知識:指學生能理解網路的發展、功能與多樣性,也就是學生能理解 網路的基本概念,並對網路的特性有所認識。

(二)網路操作技能:是指學生具有檢索與重組資訊的能力,亦即學生能尋找並 評估自己所需的資訊。

(三)網路使用態度:是指具有網路使用倫理及人際溝通互動的能力,學生在使 用網際網路時,對人際之間的基本認知以及相關的規範都有所體認,並能加 以遵守。

在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所提出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NETS-T),就是在提供師資培育計畫或機 構培訓教師科技能力的導引,共分為六大能力及二十三個指標(ISTE, 2002)。 其六大能力分別為科技的操作及概念、規劃學習環境與經驗、課程的教與學、評 估與評鑑、生產力和專業實務以及社會、倫理、法律以及人類方面的議題,除了 前五大基本能力,是以科技的相關概念與教學的成效考量為主之外,第六個能力 中包含了對人類社會、倫理、法律方面的基本認知,而其能力指標一共包含了五 種能力的展現,如下:

(一)進行有關科技使用上的法律和倫理觀念的教學活動及示範。

(二)運用科技資源,使不同背景、特性和能力的學生均得以發揮潛能。

(三)確認並使用多樣化的科技資源。

(四)促進科技使用的安全與健康。

(五)促使所有學生能公平使用科技。

其中第四項能力指標即為本研究中所探討的議題。而陳泰安(2002)在探討 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資訊素養能力的研究中也表示,國中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能

其中第四項能力指標即為本研究中所探討的議題。而陳泰安(2002)在探討 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資訊素養能力的研究中也表示,國中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