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的正確性、合宜性以及私密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資訊的正確性、合宜性以及私密性

由於在網際網路上的訊息快速的流通以及使用者的匿名等特性,讓每個人都 可以在網路上傳遞訊息,加上多媒體技術的發達,使得所呈現的內容除了文字 外,各種的聲音、圖像等內容的呈現,更豐富了網路世界所提供的資訊,相較於 過去學生受到傳統媒介的影響,網際網路兼備聲光效果更增添了許多的誘因,讓 許多學子在網路上駐足而流連忘返。富邦文教基金會針對兩千七百位國小三至六 年級兒童的「媒體使用行為」調查顯示,網路已經成為學童心目中最重要的媒體

(61%),使用時間最多的電視,重要性已經降為第二(47%),報紙降為第三名

(39%),而廣播則敬陪末座(27%)(引自李怡志,2003);而根據美國 UCLA 大學的調查,在 12 到 17 歲的美國網路使用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網路上的 訊息大部份甚至是全部可信的(引自 Poftak, 2002),因此在網路成為學生目前 訊息主要來源的同時,對於其所接受訊息的正確良莠與否,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此外對於日益氾濫的垃圾信件以及在網路上個人隱私遭侵犯等問題,也都是近來 社會大眾、家長以及教育工作者所關心或擔憂的現象。以下將討論三個不同的主 題:一、網路謠言的散播;二、垃圾信件;三、網路上的個人隱私。

一、網路謠言的散播與流通

網路上訊息多元化的呈現與快速的傳遞,讓人們不斷感受到各種資訊的充 裕,卻很難對其分辨真偽良莠,透過如電子郵件(E-mail)或電子佈告欄(BBS)

等工具散佈一些似是而非的訊息,使得社會大眾對其內容的詳實無法掌握,有人 深信不疑,但也有人對網路上訊息的精確性失去信心。

(一)網路謠言的意義及其發生

由於人類是社群的動物,人與人或團體當中需要藉著語言來傳遞彼此的訊 息,然而所傳達的內容卻很難分辨其真偽與否,Peterson 與 Gist(1951)表示,「謠 言」(rumor)是指在群眾間針對某個對象、事件或是符合大眾興趣的問題,而流 傳開的一種說明或未經証實的解釋(轉引自 Pendleton, 1998)。謠言通常牽涉 到缺乏可靠的來源所證實的消息,根據 Aftab(2000)表示,多數「成功的」謠 言都具備了三種特性,分別為

1.謠言所提的內容是有可能會發生的。

2.謠言涉及到某些我們所知道的或認為是真實的事件(例如經由器官的移植而感 染到愛滋病)。

3.謠言加入了恐懼感(例如與陌生人有性行為可能會感染愛滋病)。

劉莉秋(2002)歸納許多人的意見,認為一般流傳的謠言通常具有四種共同 的要素:

1.與現實有關的訊息:謠言是一種訊息,傳遞的是與時事或現實相關聯的訊息,

也就是說謠言所傳播的訊息是大眾有興趣的現實事件。

2.未經証實:謠言是一種未經証實其真實性為何的訊息。

3.使人相信:謠言的目的在於使人相信,通常具備了強而有力的說服訊息。

4.口耳相傳:是藉由人際之間的溝通來傳遞資訊,例如在人與人之間所交換的資 訊,通常沒有真實或確切的證據來支持,這樣的特性也使得謠言散布的相當快。

汪志堅、駱少康(2002)也表示,謠言是否可以受到他人的相信,並不斷的 加以散播,有很大的因素是謠言附上了可資佐證的證據,甚至加上了照片,讓整 個謠言變得更為合理化;除了前述的幾種特性,再藉著網路的匿名、不受時間場 域的限制等特性,在網路上散播的謠言顯得威力十足。網路雖然可提供更廣的言 論自由空間,卻也可能因傳布謠言損及他人的名譽或企業的商譽。吳美瑩(2001)

從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的角度來看,認為 網路媒體中的傳播較缺乏面對面溝通所具有的「非語言線索」(nonverbal cues),因此很容易在訊息交換的過程中,喪失了一些非文字所能表達的重要資 訊。

過去在網路上的謠言,如喧騰一時的「衛生棉長蟲」事件,此謠言在 BBS 上傳播時,出現了同一人在幾個不同的留言板傳播的現象,同一篇謠言文章再由 其他網友轉貼到其他討論區,等於是經過多人的散佈情形,因此很快的在一週內 就達到顛峰,然而類似的謠言在香港透過傳統媒體的散布,歷時二週才爆發(蔡 靚萱,2002)。近來還有如瓶中貓事件,在網頁上教人如何將小貓塞進瓶中飼養,

由於內容過於殘忍,引起了動物保護組織與網路上很多人的躂伐,並發動連署抗 議,後來都證明這只是一名 MIT 的學生和朋友之間所開的一個玩笑(廖肇祥,

2001)。

藉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發現在網路上的謠言不斷的以各種形式推出,但大多 具備了幾個條件:(1)彷彿真實事件般的陳述,(2)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人對 其深信不疑,(3)傳遞的速度快且範圍廣。許多網路謠言甚至涉及了人身的安全 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教導學生,使其對網路上謠言散佈的情形有所了解,同時也 要懂得維護自身的安全。

(二)網路謠言的種類

網路謠言的種類有許多的類型,多半都是虛擬杜撰而產生,也有部份是真實 但經過渲染誇大之後,變得似是而非;李怡志(2000),以一位新聞從業人員的

角度出發,將網路謠言分為以下幾種典型:

1.恐怖型:即利用人類恐懼的心態所創造出來的謠言,讓人心生害怕。著名的如:

「旅行者小心,如果你昏迷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旅館充滿冰塊的浴缸中,小心 你的腎臟已經被取走了。」

2.陰謀不詭型:例如前述的衛生棉事件,以及肯德基所採用的鷄肉非真正雞肉等,

涉及抹黑公司的形象。

3.病毒型:例如前一陣子要使用者尋找視窗作業系統中是否存在某個檔案,如果 在電腦中發現該檔,表示電腦中毒了,後經證實該信為惡作劇。

4.憐憫型:例如之前「淡水賣鐵蛋的孤獨老人」,作者希望透過轉寄該信來幫助 對方,沒人知道這老人是否真如信中描述般的可憐,不過卻為信中人帶來不少 商機。

5.貪心嚼不爛型:利用人性的喜好或貪小便宜的心態,例如轉寄某些信件可以獲 得大獎。

劉莉秋(2002)根據 Knapp(1944)對謠言的分類,對消基會選出 2000 年 網路十大網路謠言郵件,做出如表 2-3-1 之分類:

表 2-3-1 網路謠言分類

謠言的種類 網路十大謠言

1.傳達夢想的謠言 「水晶肥皂是治療青春痘聖品」

2.恐懼、憂心的謠言

「精鹽會使農藥化學成分鎖在蔬菜 上」、「炸蟑螂可以使回鍋油變清」、「可 樂能夠在十天內溶解鐵釘和牙齒」、「螞 蟻會從耳朵入侵腦部」、「蠶絲被比化學 纖維被產生更多靜電而危害健康」、「任 何女人吃了 Progesterex 這種藥將無

法懷孕」、「正露丸會導致直腸癌」

3.具攻擊或事件成因的謠言

「新光人壽對於 B 型肝炎帶原者的任 何保險均不生效」

本研究者認為,上述的分類方式不論是從網路謠言的「內容」或以謠言所達 成的「目的」來分類,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內容大多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 的危機,似乎是提供告誡。而汪志堅、駱少康(2002)也表示,謠言未必都是有 害的,一些謠言甚至具有正面的效果,而其所傳播的訊息,只是要將某種訊息傳 播給整個社會,例如手機具備的救援功能;許多人甚至已經將這些被認為有益於 日常生活的警示性的訊息,當作可以和別人交換資訊的資源,然而訊息的正確與 否,卻很少人加以探究。

(三)防堵網路謠言

如前所述,網路已經變成現代人接收知訊的一種重要途徑,如何讓學生收取 正確、合宜的資訊,而不會被虛偽、不良的資訊所誤導,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因此本研究者從保護自身安全的觀點,並根據許多學者專家意見,認為可以從下 列幾個方面來著手:

1.信賴知名的網站:可以引導學生透過學校或圖書館許可的連結來搜尋資料,或 是瀏覽搜尋引擎所提供的目錄連結,而不是用幾個簡單的關鍵字所找到的網 站,因為在搜尋引擎上的目錄所連結的網站是經過專人檢視過內容,並決定是 否要放在目錄之下(Aftab,2000)。

2.謠言查証網站:例如國內外有幾個知名的網路謠言查證網站,來防止謠言的無 限擴張。

3.透過可信度較高的大眾媒介進行追蹤報導:經過更具公信力的媒體進行追蹤報 導,也可降低網路中以訛傳訛的現象(劉莉秋,2002)。

4.網路討論區的自律:例如在 BBS 討論區內可以觀察到網友提供闢謠資訊,資訊 的豐富程度與正確度甚至超越專業新聞媒體,同時 BBS 站內的管理機制也即時

運作,位居第一線的板主們進行刪除謠言文章、將闢謠文章做標記或收入精華 區等動作。顯示 BBS 自律力量能一定程度地打擊謠言傳播(蔡靚萱,2002)。

在網路已經變成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同時,很多時候個人的一個故 意或不經意動作,常會造成許多的連鎖反應,網路謠言就是藉由如此來達到散播 的目的,有時候連一般的成人都無法分辨出訊息內容的真偽,因此除了透過上述 的幾種方式來遏止網路謠言的傳遞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對事件內容或資訊 做合理的懷疑,同時藉由正反面資料的蒐集,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

二、垃圾信件(Spam)

電子郵件(E-mail),伴隨著網路的發達而興起,由於它的即時性並結合了 多媒體和可以大量傳送等特性,加上網路不受限於空間地域的限制,使得電子郵 件不但已成為現代人生活密不可分之通訊工具,更隨著網路廣告之蓬勃而成為便 捷、成本低廉的行銷利器,但是未經收信者同意而濫發電子廣告郵件,卻造成嚴

電子郵件(E-mail),伴隨著網路的發達而興起,由於它的即時性並結合了 多媒體和可以大量傳送等特性,加上網路不受限於空間地域的限制,使得電子郵 件不但已成為現代人生活密不可分之通訊工具,更隨著網路廣告之蓬勃而成為便 捷、成本低廉的行銷利器,但是未經收信者同意而濫發電子廣告郵件,卻造成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