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自強童軍活動的發展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我國自強童軍活動的發展

壹、我國自強童軍的發展階段

世界總部(World Scout Burau, 2000)出版之《Scouting with the Disabled》

一書將世界童軍發展自強童軍活動分為二個階段,研究者經過蒐集文獻及分 析,也粗略將我國自強童軍活動的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大陸時期的自 強童軍活動,第二階段為政府來台後在台灣的發展階段,第三階段則為 21 世紀 後的自強童軍活動發展。

劃分階段的原則為我國童軍運動及自強童軍活動發展的重要年代。根據《三 十年的中國童子軍》一書記載自強童軍在大陸時期即有南京市立盲啞學校成立 聾啞童子軍團,為我國自強童軍團之先聲(中國童子軍總會,無日期)。但大陸 時期我國童子軍運動,因受到戰爭影響而無法正常運作與發展,兼以童軍總會 隨國民政府來台,大陸時期童軍活動相關文獻喪失,無法深入研究,故以民國 元年至民國 38 年為我國自強童軍發展之第一階段,是為草創期。

童軍總會隨政府來台後,積極恢復辦理各項訓練與活動及參加國際性活 動,此一時期對自強童軍活動之推展亦有績效,故是以政府來台後為我國自強 童軍發展之第二階段之開始,是為發展期。研究者根據所收集文獻分析發現童 軍總會自 1991 年舉辦永光露營後,並未積極推展自強童軍活動,直至 2004 年 籌辦世界羅浮大會之際,因政府政策鼓勵,才開始辦理第一次全國自強童軍大

露營,自強童軍活動的推展才又開始發展起來,為彰顯新世紀的精神,故以 21 世紀之始為我國自強童軍發展的第三階段的開端,並名之為成長期,喻意在童 軍總會的推展下,自強童軍活動能夠持續穩定的發展。

文獻蒐集的範圍主要為歷次的《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及 1963 年至 1987 年 間的歷年《中國童子軍台灣版月刊》,另童軍總會有關工作報告,亦為文獻蒐集 的來源。研究者另於臺灣師大公領系圖書館藏書中查考《三十年的中國童子軍》

一書,該書為影印本,原書已無可考,作者及出版年不詳,但各章內容分為中 國童子軍教育綱領、中國童子軍的分佈狀況、中國童子軍在海外、學校童子軍、

聾啞童子軍、財務及中國童子軍的中樞工作者共 25 篇,研究者推論其為中國童 子軍總會出版之工作報告,資料應足以採信,且該書所記載之南京市盲啞學校 成立聾啞童軍團亦見於《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因資料可相互佐證,故採用該 篇文獻。

一、大陸時期的自強童軍活動-草創期

我國辦理特殊教育,可追溯至 1891 年(民國前 42 年),英國長老會牧 師莫偉良(Pastor William Moore),首先在北京城內甘雨胡同基督教會內附設

「瞽目書院」為最早之盲人教育(莊佩珍,2000)。可見我國辦理特殊教育 甚早,但早期特殊教育均仰賴私人團體或慈善機構,直至 1916 年(民國五 年)南通張謇(季直)創設盲啞學校時,為盲聾合校之始,當時全國特殊 教育學校已逐漸增加至 12 校之多(林寶貴,1999;教育部,1974)。1927 年(民國 16 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教育當局在首都創辦「南京市立 盲啞學校」,完全比照普通學校辦理,此為我國公立盲啞學校之始(教育部,

1974)。

盲啞學校辦理童子軍活動者為南京市立盲啞學校。研究者綜合第二次 中國教育年鑑及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資料整理南京市立盲啞學校校史 如下:

1927 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成立南京市立盲啞學校,並完全比照普通 學校辦理。1937 年對日抗戰開始,南京失守,該校隨國民政府遷移四川,

直至 1942 年在四川省江津縣將該校改為國立,定名為「教育部特設盲啞學 校」,全校分為盲、聾兩科,分設小學部、中學部、職業部、高中師範部等。

而盲生初中部課程有公民、體育、童子軍、衛生、國文、英文、數學、博 物、化學、物理、地理、歷史、圖畫、勞作、手語、發音、學話等科。啞 生初中部課程亦有童軍一科。1945 年抗戰勝利,該校亦於 1945 年 8 月遷回 南京復校,1948 年復歸市立。

在《三十年的中國童子軍》書中記載: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時期,

南京市立盲啞學校便有聾啞童子軍的組織與訓練。而該校童子軍經指導與 扶助之下,不久便核編成立中國聾啞童子軍第一團。

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資料則記載中國聾啞童子軍之組織,始於 1934 年

(民國 23 年)南京市立盲啞學校,創始人為劉松年、葉炳華。其組織編制 訓練一如普通童子軍,中國童子軍總會頒為中國聾啞童子軍第一團(教育 部,1948)。

當時登記的童子軍有聾啞男童子軍 46 人、聾啞女童子軍 16 人及聾啞 幼童軍 8 人。活動則是「參加當地一般童子軍大露營大檢閱以及各種童子 軍活動,并不落人後,而抗戰以來,他們參加傳訊、救護、宣傳種種服務 工作,充分發揮童子軍精神(中國童子軍總會,無日期)。」

研究者認為大陸時期盲啞學校設立特種童子軍團,係與當時中學課程 列有「黨童軍」或「童子軍」一科有關。我國國民中學設置童軍教育課程 最早始於 1929 年(民國 18 年)教育部頒佈「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其中 便有不計學分之「黨童軍」一科,1932 年(民國 21 年)教育部之「中學課 程標準」則有體育及童子軍一科,時數部份,童子軍每週一小時,但另有 童子軍的課外活動二小時(呂建政,1994)。所以當民國 23 年南京市立盲 啞學校成立時,即很自然的也在學校當中組織童子軍團。

抗戰勝利後,各聾啞學校紛紛重建童子軍,包括天津、北平、鎮江一 帶之聾(盲)啞學校紛紛成立童子軍團,並由童軍總會編為中國特種童子 軍團。有關各團團次及主辦學校,請參考下表 4-1。

表 4-1

表 4-2(續)

林清江也在 1999 年出版的《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之序言中指出:

(我國)特殊教育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包括教育的對象不再限於傳 統的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兒童,更擴大到資賦優異、智 能障礙、身體病弱、語言障礙、學習障礙、嚴重情緒障礙、多重障 礙、自閉症、發展遲緩、其他顯著障礙兒童。不僅重視輕度障礙兒 童更擴大對中、重度障礙、重度及多重障礙兒童的服務。就教育的 範疇言,不僅重視智能教育,更重視社會適應能力的訓練……教育 的型態從隔離教育、回歸主流、統合教育、完全融合等各式各樣混 合教育的型式(林寶貴,1999)。

雖然我國特殊教育蓬勃發展,但自強童軍活動的發展的情形又如何 呢?研究者整理歷年中國童子軍月刊,發現 1963 年至 1987 年出版之中國 童子軍(台灣版)月刊有較多之有關自強童軍活動的報導、專文與譯稿。

而在此一時期出現之報導計有 23 篇,如下表 4-3:

表 4-3

中國童子軍(台灣版)月刊有關自強童軍活動之文獻一覽表

出版日期 卷期 篇名 作者或譯者 性質

1964.5 1(5) 為盲人服務 昭 譯 專文

1967.11 5(2) 我們的另一群兄弟-機障童軍活動指 引

煌 譯 專文

1967.11 5(2) 介紹我國第一個機障幼童軍團--高雄 市自強幼童軍團概況

王海湶 報導

1967.12 5(3)封底 自強童軍團大露營中技能表演照片 照片

1968.1 5(4)封底 機障童軍活動剪影 照片

1968.1 5(4)封面 自強童軍合照 照片

表 4-3(續)

出版日期 卷期 篇名 作者或譯者 性質

1968.4 5(6) 北市 126 自強團活動畫頁 照片

1968.4 5(6) 把孩子們帶進大自然 郭英嬌 報導

1970.11 8(2) 高雄市自強幼童軍參觀第 4 次全國大 露營報導

新聞

1971.1 8(4) 自強童子軍遊戲 張文華 專文

1972.4 9(6) 高雄市自強童軍參加南區三五童軍節 慶祝大會報導

新聞

1978.3 15(5) 殘障童軍所使用的語言 菲菲 譯 專文

1978.5 15(7) 台北市啟聰學校參加台北市代表團參 加全國大露營

新聞

1979.12 17(3) 美國殘障童軍晉級綱領 吳菲菲 譯 專文

1980.1 17(4) 我自強童軍代表團訪菲律賓載譽歸國 新聞

1981.3 18(5) 國際集錦報導 1981 年國際殘障年各 國自強童軍活動

吳菲菲 譯 國外新聞

1981.10 19(1) 國際集錦報導斐濟一名童子軍重獲健 康與希望

吳菲菲 譯 國外新聞

1982.11 20(2) 自強童軍運動 陳榮輝 譯 專文

1983.3 20(5) 亞太區殘障童軍研討會在泰國舉行毛 連塭趙幼勤代表參加

新聞

1985.3 22(5) 自強童子軍的活動 陳金柱 譯 專文

1985.6 22(8) 為殘障青少年造福台北市成立自強團 新聞

1987.3 24(5) 美國童軍友人孟國敦連續捐款我殘障 童軍

新聞

在這 23 篇有關自強童軍活動的報導當中,專文有 7 篇、專文報導 2 篇、

國內新聞 8 則、國外新聞 2 篇。照片則出現 4 次,分別在封面裏或封面底 出現。其中 1968 年 1 月出版之第 5 卷 4 期封面即為台灣省童子軍理事會潘 兼理事長與機障童子軍合影之照片。

2 篇專文報導分別報導 1967 年與 1968 年高雄市與台北市成立的自強幼 童軍團。王海湶(1967)在介紹我國第一個機障幼童軍團中說明:目前本 省唯一的以身體有機障的兒童所組成的童子軍團,於今年(1967)在高雄 市立新興國民學校正式成立。

該團之組織如下,除團務委員會外,設有團長一人、副團長 4 人,總 幹事 1 人、服務員及教練多人,全部團員 24 人。團員係來自新興國校新興 班(小兒麻痺班)二、三年級兒童中所遴選的。該團組織及團員名單如附 表:

表 4-4

高雄市新興國小自強幼童軍團名單

職別 姓名

主任委員 黃勝治

委 員 歸文華、王海湶、龐實圃 團 長 王海湶

副 團 長 蔡有盛、顏鼎成、馬卓明、鄭高忠 顧 問 王清波、陳定閤、謝燦玲、劉效儒 服 務 員 金致鳳、劉榮鳳、王金美、吳月嬌

幼 童 軍 林文雄、陳煌斌、蔡文和、洪偉昭、歐龍棋、

黃榮裕、楊智勇、劉中華、劉安祥、徐朝榮、

林進生、蔡德川、湯鴻章、陳風虎、陳耀慶、

林文任、陳瑚琳、葉韓榮、邱清智、董順伯、

薛崇正、林榮德、陳春福、楊志忠。

資料來源:王海湶(1967)

該團成立之緣由係由高雄市黃勝治中醫師所策動的,黃中醫師自幼罹 患小兒麻痺,左腳行動不便。在一次參觀高雄市暑期青少年育樂營時心有

該團成立之緣由係由高雄市黃勝治中醫師所策動的,黃中醫師自幼罹 患小兒麻痺,左腳行動不便。在一次參觀高雄市暑期青少年育樂營時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