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根據世界童軍組織章程所載,童軍運動是一個志願參加的、非政治性的青 少年運動,任何人皆可以參加,不受任何宗教、種族與血統的限制(張文鑫譯,

1993)。不僅是身心健全的青少年可以參與童軍活動,身心障礙的青少年也一樣 能夠享受童軍活動的樂趣。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自強童軍活動的發展,瞭解身 心障礙者參與童軍活動之情形,並作為未來推展自強童軍活動的參考。

第一章緒論,計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並兼論本研究之重要性;第二 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本研究目的有三,針對每一研究目的復又提出若干 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辭釋義,定義何謂童軍活動、自強童軍活動及自強童軍團;

第四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童軍運動自 1907 年由英國貝登堡先生創始以來,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而 我國童軍運動肇始於民國元年,童軍運動在我國發展,歷經草創期、統合期、

重建期及改制期各階段之發展,如同「中國童子軍創始八十年特集」前言中所 描述的:中國童子軍這一粒種子,自民國元年播種以來,漸漸發芽生長,經過 八十年的灌溉培育,至今已成為枝葉繁茂,根深柢固的一棵大樹了(中國童子 軍月刊社,1991a)。

這一棵大樹,在童軍先進的努力之下,積極改革童子軍組織,實施義務服 務員制度,舉辦木章訓練,並參與國際活動,終為世界童子軍運動肯定,有多 位我國童子軍領導人,先後在亞太區當選為委員、副主席、主席,在世界會議 中當選為世界委員會委員,可以說我國童軍運動的發展受到國際童軍組織的肯 定(吳燦陽,1997;劉熾雲,1997)。然而研究者卻觀察到這棵枝葉繁茂的大樹,

卻有一根枝條略顯瘦弱,並沒有受到關注與呵護,這便是自強童軍活動,亦即 身心障礙者參與之童軍活動。

壹、研究者自身參與活動之經驗

研究者自 1991 年即加入中國童子軍總會(以下簡稱童軍總會)服務,據研 究者自身經驗了解,童軍總會在 1991 年前後,為身心障礙者舉辦的童軍活動,

只有在民國 80 年 3 月為慶祝中國童子軍創始八十年,在陽明山童軍活動中心,

邀請成年視障朋友參與之永光露營活動(中國童子軍月刊社,1991b)。之後並 沒有任何為身心障礙者規劃或辦理相關活動,直到童軍總會籌備 2004 年第 12 次世界羅浮童軍大會之初,經教育部指示配合辦理弱勢學童童軍活動,包括原 住民及身心障礙學童。童軍總會遂於 2004 年舉辦第一屆全國自強童軍大露營,

邀請全國 20 所特教學校學生 300 餘人參加。

研究者於童軍總會服務,有幸參與第一屆全國自強童軍大露營。活動期間 對於特教學生參與活動之表現、特教老師帶領特教學生參與露營活動之辛苦付 出,深受感動。在歡迎晚會及營火中看到特教學生的努力表現,認為應該投入 更多資源及努力提供表演之舞台,協助其參與活動及促進發展。另研究者於 2006 年由童軍總會奉派前往澳洲參加亞太區特殊需求童軍活動研討會,復於 2007 年 嘗試帶領特教學生前往韓國濟州島參加韓國童軍總會舉辦之國際自強童軍大露 營。研究者以親身參與之經驗,認為有必要詳加研究自強童軍之理念、內涵、

歷史發展及活動課程等問題,作為國內相關推展之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貳、政府及世界童軍總部的重視

教育部為補助各機關及民間團體推動社會童軍活動,政策上訂定「教育部 補助各機關暨民間團體辦理社會童軍活動實施要點」(教育部,2004),該要點 要求各縣(市)政府、社教機構、大專校院相關科系所及童軍總會、中華民國 女童軍總會等民間團體辦理各項童軍活動時,儘量以弱勢族群為優先推動對 象,使諸如中輟生、低收入戶、外籍配偶、原住民、單親及身心障礙等類家庭 子女得有機會免費參加正當休閒活動。

在教育部的政策推動與經費補助鼓勵之下,除童軍總會在 2004 年開始辦理 全國自強童軍大露營外,中華民國台灣女童軍總會也在 2005 年在桃園舉辦特教 學生童軍生活體驗營(中華民國台灣女童軍總會,2008)。另外,各縣市童軍會

也分別開始辦理特教學生童軍生活體驗營。研究者查閱中華民國年鑑,資料顯 示 94 年度教育部計補助各縣市政府及童軍團體辦理身心障礙童軍體驗營 18 場,95 年度則增加為 21 場。不僅有增加的趨勢,也顯見教育主管機關對此一活 動之重視(行政院新聞局,2006,2007)。

由以上資料可見,國內因為政府主管機關的重視而積極舉辦自強童軍活 動,而世界童軍組織對於自強童軍活動的推廣又有何種措施呢?2007 年 10 月在 日本舉行之亞太區童軍領袖會議決議:建議各國童軍總會應重視特殊需求童軍 活動之發展,並成立委員會辦理相關工作(World Scout Bureau/APR, 2009)。因 此,研究者認為無論是我國政府或世界童軍組織均十分重視自強童軍活動之推 展工作。

然而,相對於我國政府單位及世界童軍組織重視身心障礙者參與童軍活 動,但童軍總會內部並無專責單位負責自強童軍活動之組訓活動,也沒有相關 規定及實施辦法。學者鍾南(1970)曾針對自強童子軍的組織,建議在童軍總 會內設自強童子軍組訓組、在各省童子軍理事會設自強童子軍組訓科、縣市童 軍理事會設組訓股。但多年來童軍總會並無相關編制與設計,實務上也因為童 軍總會或縣市童軍會屬人民團體,經費有限,人員編制亦有捉襟見肘之感,在 組織編制上實在無法達到此一要求。研究者參與自強童軍大露營籌辦工作,面 對童軍總會缺乏專責機構及相關規章辦法,深感對推展身心障礙學生參與童軍 活動實有重大影響,遂有進行研究之動機。此為本項研究動機之二。

參、缺乏身心障礙者參與童軍活動之相關研究

學者呂建政(2006)曾指出童軍活動的研究數量真是少之又少。在這稀少 的研究當中,與自強童軍活動有關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數。呂建政(2005)分析 國內與童軍有關之論文,發現 1988 年至 2005 年間碩博士論文題目與童軍有關 的論文僅有 9 篇。除其中一篇是屬與社會童軍運動的研究,其餘 8 篇與學校童 軍教育有關。而這 8 篇論文分別探討學校童軍教育的「課程」、「人格傾向」、「工 作滿意度」、「利社會行為」、「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專業知識」與「行政推展」

等概念。顯見上述關注學校童軍教育或社會童軍運動的研究者並沒有將研究的

焦點投射在身心障礙者或自強童軍的身上。

研究者另透過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查閱童軍相關論文,在有關童軍教育 或童軍活動的歷史研究中,有秦穗齡(2004)的《童子軍與現代中國的青少年 訓練(1911~1949)》與黃茱莉(2006)的《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 省思》,但細讀其內容,在我國童軍活動發展達百年的史頁當中,並沒有自強童 軍活動的舞台。

而在特教界對身心障礙者或特殊教育的研究方面,因為國內有多所教育大 學設有特殊教育研究所,產出相當數量的博碩士論文。研究者於 2008 年 3 月 13 日以「特殊教育」為關鍵字輸入國家圖書館碩博士論文網站,得到相關碩博士 論文計 412 篇,就此 412 篇論文之研究主題而言,研究者發現對身心障礙者參 與休閒活動之碩博士論文為數亦不多。研究身心障礙者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者 也認為相關研究屈指可數(張素珠,2004;張逸萱,2006)。張素珠(2004)在 她的碩士論文《休閒活動指導對國小自閉症學生同儕互動成效之研究》僅列出 7 篇相關論文。張逸萱(2006)完成於 2006 年的《高中職視覺障礙學生休閒活動 之研究》所引用之相關論文只較張素珠之論文增加一篇。

除了特教界之外,體育界對於身心障礙者亦有適應體育之研究課題。楊世 文(2006)之《台灣地區運動與休閒管理碩士及期刊論文趨勢研究》,採用內容 分析法,分析 2001 至 2005 年臺灣地區運動與休閒管理碩士論文 308 篇及期刊 論文 101 篇。研究者查閱其臚列之碩士論文一覽表,在 308 篇論文當中僅有 6 篇論文題目與身心障礙者有關。

近幾年,探索教育在台灣方興未艾,探索教育活動對於身心障礙者亦有相 當之助益與影響。在探討身心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相關文獻方面,目前有張 文耀(2001)《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提昇自尊心之研究》碩士論 文一篇。其研究結果發現有下列三點:(1)實施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身心障 礙學生提昇「自尊心」有顯著的立即效果與延宕效果。(2)身心障礙學生參與 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與未參與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之身心障礙學生,在「自尊 心」的提昇中有顯著差異,(3)實施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男女身心障礙學生

提昇自尊心則無顯著差異。其它以探索教育為主題之論文則未關注身心障礙者。

育、休閒教育、探索教育及童軍教育之學者專家投入心力進行研究。研究者嘗 試探討我國自強童軍活動發展之情形及其重要性,希引起更多關心身心障礙者 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者進行相關研究,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肆、融合教育與回歸主流的特殊教育發展趨勢

彭素真(2006)認為西方特殊教育的發展是由隔離到融合的過程。這個過 程,歷經了 1960 年代的去機構化與正常化,到 1970 年代的回歸主流運動,再 到 1990 年代興起的融合教育運動,都是主張讓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接受教 育。199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融合教育的主張,並聲明「各國政府在教育

彭素真(2006)認為西方特殊教育的發展是由隔離到融合的過程。這個過 程,歷經了 1960 年代的去機構化與正常化,到 1970 年代的回歸主流運動,再 到 1990 年代興起的融合教育運動,都是主張讓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接受教 育。199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融合教育的主張,並聲明「各國政府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