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長照政策的性別迷思與修正建議

第四章 支持家庭照顧者的服務政策建構

第三節 我國長照政策的性別迷思與修正建議

受到刻板印象以及傳統性別角色的局限和束縛,若認為女人應該要操持家務、

養育照顧,男人同樣也是受限於無法自在的選擇留在家裡操持家務與照顧子女或 父母。在男性養家、女性照顧的傳統分工,被認定是最能發揮家庭功能的安排與 運作方式。性別角色鑲嵌在社會的文化與制度脈絡中,社會制度也影響角色形塑,

被賦予不同的權利與義務。因應高齡社會的趨勢,過往照顧角色由女性擔任,隨

時代的變遷也有男性接起照顧工作,跨越性別的框架,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相互的 影響,社會政策及整體價值觀的逐漸改變,性別在家庭照顧責任分配與照顧工作 的分工模式相對產生變化。

老人照顧政策被視為家庭、私有責任的意識型態,藍佩嘉(2009)從文化脈 絡討論照顧功能在台灣屬私有化的特質,制度與傳統觀念都把照顧工作歸於家庭 中,無法落實照顧工作的公共化。無酬的女性家庭照顧者,在愛的勞動被視爲無 怨無悔的表揚照顧楷模,以堅強忍受病痛折磨為家人付出。此外,女性照顧者在 長照服務體系中,也無法充分參與勞動就業市場,需投入無酬的照顧工作,產生 經濟問題與照顧女性貧窮化的連結。而男性被教育的特質是獨立富冒險性,當中 壯年的男性面臨傳統文化的期待,被束縛在男性牽絆與孝道文化,產生照顧不平 權的情形。再者,從權力角度來看,照顧者可能也是家中最弱勢的人,如未就業 的子女或媳婦、未結婚的子女、收入較低者可辭職在家照顧家人及新住民等,社 會認為女性做無酬工作,對家人、家庭或社區而言經濟效益高。照顧問題已不是 家庭個別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社會必須共同面對與承擔的責任。從照顧權的觀 點重新理解家庭照顧者,而不再以「家庭照顧是義務」的觀點看待家庭照顧者的

「照顧責任公共化」原則,政府應針對長期照顧需求的性別差異、城鄉和部落需 求,發展適切且可近之策略,建構家庭照顧者支持系統,從系統概念看待照顧工 作,進而發展對家庭照顧者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

過往傳統的家庭照顧者幾乎是沒有選擇,遇到長期照顧議題,我只能扛下來、

且應該一定要扛起,國家社會沒提供管道家庭照顧者選擇管道,平衡女性面臨的 工作與照顧的兩難,若能針對照顧者需求有更多的選擇,如選擇保留工作,也因 為照顧是一份專業技巧,應讓專業人員接手,所以,社會應該給予照顧者更多選 擇,照顧者本身也應該讓自己有選擇。有些照顧者內在動機很強烈,傾向一個人 扛起照護全責,進入照顧者角色究竟是選擇還是義務,也挑戰國家對提供高齡化 社會照顧問題與資源如何佈建,政府有責任提供不同性別的照顧者機會與資源,

維持共好的生活目標。

對應現階段推動照顧政策,特別是「親職照顧」與「工作環境支持」,家庭 照顧假比照育嬰假能提供照顧者津貼,在許多先進國家已經有立法照顧假,提供 職場友善支持,因應照顧長者的生活作息時間而採彈性工時,在照顧歷程給予支 持互助空間,若因照顧離職也會造成國家生產力的流失。

在工作安排及對於照顧者的支持,我國相關行動策略較少,目前僅提供 7 天 家庭照顧假(無薪假),假期運用還需先經過勞資協商訂定,無法有效提供照顧 者在照顧與工作平衡。建議可以參照日本法定最長 93 天「照顧假」,勞工可向雇

53

6 引自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友善職場,網址:https://www.familycare.org.tw/policy/11266,

查詢時間 110 年 5 月 30 日。

的態度陳述自己所做的照顧或家務工作得到認同或讚賞、翻轉「照顧=羞恥」的認 知,重新整合尊嚴與成就感。或者是提供男性照顧者多元與多面向支持關懷,設 計一系列提升照顧技巧的課程,可把照顧工作提升為技術化、知識性,讓男性瞭 解目前的資源管道,拓展生活圈及分享彼此照顧經驗,在孤立無援的照顧路上有 正面感受,「由男性影響男性」,增進男性照顧者對話可能性。

高度資本主義社會,照顧並非經濟生產性活動,於是社會價值被貶抑,導致 傳統上男性賺錢養家可以被讚賞,但照顧者沒有生產性,社會價值就會貶低,男 性照顧者有時會被人指指點點,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差異性使他們更少談感覺、收 起心事而減少外界連結,因此,肯定男性照顧者身份被認同、貢獻受到確認需要 極大的觀念翻轉。

長照政策夾雜了文化價值、孝道與家庭主義、性別刻板印象,為建構完整的 長照政策和公共照顧體系,不但在政策規畫要更細緻,更要在性別平權的觀念上 向下紮根,唯有國家與家庭共同分工,才能讓照顧者不再感到無助與孤單。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