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重點如下:

一、探索家庭照顧之性別意涵,了解照顧者角色執行與需求。

二、性別勞動的刻板印象與翻轉。

三、政府長照政策背後隱含的照顧性別化。

四、解構對照顧工作的性別分化,期望本研究之結果供實務工作者對家庭照 顧者服務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照顧者性別意涵的照顧經驗與感受探索,透過質性訪談 將個案作深度研究,並從照顧者、專業人員等不同的視角進一步了解照顧對個別 角色的階段變遷與家庭生命歷程的轉化,將其結合至長照政策的規畫,為日後建 構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之方向。故本文採取的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與「深 度訪談法」為主,將個別說明兩者的差異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主要是運用文獻資料對所要研究的主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方法相較 於其他方法,文獻分析法較為省力、省錢的優點,此外,由於資料有較強的客觀 性與較高的信度,是以研究觀點的形成較不易受到主觀的因素,但缺點是文獻必 然地會受到原先作者主觀的影響(王海山 2003)。

本研究主要搜集文獻內容包括家庭照顧者與性別議題之專業書籍、學術期刊、

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網路資料等,透過社會文化與制度脈絡對家庭照顧者的角 色與特質、性別意涵等相關研究之文獻資料,探討影響家庭照顧者性別角色之現 況,透過文獻分析法讓研究資料及深度訪談內容進行對話。

二、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又稱為「質性訪談」,採用較少但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在訪問者和 受訪者之間針對研究主題進行互動,希望透過訪談取得一些重要因素,而這些重 要因素並非單純用面對面式的普通訪談就能得到結果(文崇一、楊國樞 2000)。

深度訪談法不同於單存的訪談,目的是對研究的問題的某些方面向調查對象提出 問題,在訪問過程中進行探索和深究,研究者更能貼近問題本身,這是未記載文 獻中,能補足其不足。

深度訪談之優勢是受訪者能提供大量的必要訊息,可解答敏感性問題,因受 訪者與訪問者相互的關係,使訪談者能提供其他研究方法中受到限制的話題。訪 談者可隨時觀察受訪者的反應表現,以調整訪談方式,獲得研究所需要的資料,

而研究議題較敏感時,也較適合以深度訪談進行。所以,深度訪談須先接受專業 的訓練,以熟悉與受訪者相關專業的知識,研究者較能融入訪談情境,是深度訪 談必要的技巧。

因此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方式,探究性別意涵的照顧經驗與感受探索,從研 究對象之個人文化背景、其在家庭生命歷程觀點進行了解,採用半結構式訪談為 研究方法,相互溝通交流的過程,研究者可先對調查問題設計,其依據一般情況 和主觀想法制定,有些不一定思慮周全,在訪談中,隨被訪者的反映,對調查主 題作展開與調整,目的是讓被訪者保有較大的表達自身觀點和意見的空間,而研 究者事先擬定訪談大綱可隨訪談的進程隨時進行調整。

本研究研究範圍以本縣使用長照服務的家庭的主要照顧者的照顧歷程為主軸,

為使資料收集完備,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使受訪者在描述照顧故事時,能夠聚 焦本文之研究,從研究目的、文獻理論設計訪談大綱,內容資料的收集是否能達 到研究的目的與期待,針對研究的題目與方向,擬定開放性問題以形成大綱,透 過立意抽樣方式,篩選不同性別、族群、家庭生活背景等進行訪談,蒐集並彙整 本研究之訪談資料,探討家庭照顧中的性別意涵。

訪談大綱如下:

一、家庭照顧者

1. 何時開始照顧長輩?照顧提供時間?

2. 過去有無照顧長輩的經驗?

3. 為何是你來負責照顧?

4. 是否有其他家人輪替照顧?

5. 照顧時身體會感到疲倦?如何調適?自覺健康的狀況?

6. 經濟感到壓力嗎?如何處理?

7. 心理感覺負荷嗎?如何處理?

8. 影響社交及家庭生活嗎?有什麼改變?

9. 照顧前後在你與家人間關係?

10. 在照顧過程中,覺得要學習的事?

11. 回顧照顧歷程中您的心情如何?對生活意義的看法?照顧信念中的責 任觀。

5

第三節 研究倫理

7

三、研究者與受訪者角色部分

本研究訪談前,研究者先與受訪者充分溝通,對於研究者本身之背景及研究 目的及動機進行說明,讓受訪者能述說照顧處境與主觀經驗感受,再依訪談情況 適時調整訪談題目,對於受訪者內、外在資訊未有預設立場,避免落入研究者的 自我成見。

第四節 研究架構

確定研究方法之前,研究者在實務工作上能感受到在高齡化及少子女化的人 口結構改變對家庭照顧者的所造成的影響。從文獻中看見家庭照顧者議題已逐漸 被社會所關注,針對照顧者的個人需求發展多元化的服務策略。為進一步理解家 庭照顧中性別角色與經驗之差異性,本研究以質性訪談的方式進行,匯集家庭照 顧者之個別經驗與感受,從整理、分析與歸納其主觀意識,勾勒描繪家庭照顧者 樣貌,最後,研究依據分析的結果與結論提出建議,提升對現行的家庭照顧者的 服務內容。

第一章緒論,研究者首先從家庭照顧者意涵與概念出發,高齡社會的人口結 構改變,社會形態的演變,照顧者在社區照護扮演的關鍵角色,及其價值與重要 性。

第二章文獻探討主要從國家視角下的社會照顧政策發展、家庭照顧的角色功 能與特性、家庭照顧中的性別意涵及國內對性別與照顧的相關研究等文獻資料,

分析在社會文化與制度脈絡如何影響家庭照顧性別角色發展。

第三章以訪談資料描繪家庭照顧中性別意涵、性別勞動及其差異。

第四章將結合文獻,與前章訪談進行對照,藉以反思理論與實務,並分析家 庭照顧者性別意涵與照顧政策現況。

第五章針對本研究進行總結,而提出在研究反思與建議。

研究架構如下:

圖 1- 1 研究流程與架構

資料整理與分析 受訪者

1. 家庭照顧者

2. 專業人員(家庭照顧者支持性 服務)

研究主題 探討家庭照顧中的性

別意涵

環境文化脈絡 1. 性別 2. 族群

3. 家庭生命歷程

結論與建議

9

第二章 文獻分析

老年、家庭和正式照顧體系三者間的關係為家庭學、老人學及社會福利等學 科領域中常被關注的焦點,早期的研究大多將家庭視為照顧失能老人最主要的資 源,故探討的重點在家庭對老人的直接照顧,成年子女奉養老年父母的相關議題;

近期家庭照顧者被視為協同工作者,所以研究聚焦在照顧者議題與福利需求,對 照顧與性別的關係也開始受到重視。本研究以在家庭照顧中的性別意涵為主軸,

第一節是國家視角下的社會照顧政策,第二節瞭解家庭照顧的性別差異、家庭照 顧者的樣貌、誰是受益?受害?第三節是國內對性別與照顧的研究整理,探討照 顧者與性別角色之間的關聯,藉此了解目前相關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 國家視角下的社會照顧政策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65 歲以上人口視為老年人口,高齡化社會即 65 歲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到 7%、14%及 20%,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高齡社 會及超高齡社會。1993 年,台灣地區老年人口(65 歲以上)比率跨越 7%的人口 高齡化社會的門檻,老年人口比率持續攀升,2018 年轉為高齡社會,截至 110 年 1 月底老年人口(65 歲以上)為 380.4 萬,佔總人口比率 16.2%。另根據國家發展 委員會推估,於 2026 年將增加為 20.7%,邁入「超高齡社會」1。隨醫療科技的進 步,平均餘命的成長,更使過去可能致命的疾病,因而治療而保住性命,但老年 人雖因疾病侵襲中存活,但各種慢性疾病及功能障礙愈加普遍,老化及伴隨而來 的失能也將隨之增加。衛福部「106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中也發現,65 歲以上 老人理想居住方式,有 54%希望「與子女同住」,26%為「僅與配偶同住」,選擇 可以和其他需要進住安養機構的老人同住僅占 2.86%。同一份報告中也發現,65 歲以上未來生活無法自理時,也僅有約 40%的老人「願意」住進老人長期照顧機 構或護理之家。以性別觀察,女性願意比率 49.71%,較男性略高(行政院衛生福 利部 2017)。從數據呈現,多數老人本身的意願與理想生活方式與國內的民情相 符(陳明珍 2011)。換言之,隨著醫藥衛生與社會的進步,國民壽命明顯增加,

台灣老年人口由百分 7 增加至百分之 14 的年數僅用 25 年,進入高齡少子化世代,

1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 年 2070 年)」,2020 年 8 月。

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95E69E28C6AC7F3。查詢日期:2020 年 11 月 30 日。

老化速度太快,隨之長期照顧的需求量增加,政府有責任建立一個完善的長照制 度,讓長者能在地獲得適切的照顧與服務。

黃松林、楊秋燕、陳宇嘉(2013)指出,台灣社會照顧是以「社區照顧」為 其服務目標,提供居家式、社區式與機構式等三大層面之服務。而社會照顧與社 區的文化脈絡息息相關。社會照顧(social care)相對於技術性的健康照顧(health care)而言,以非技術性的生理、心理、家庭及社會層面的需求作為照顧的主要標 的(Braye & Preston-Shoot 2003;Thomas, A, Mason, L. & Ford, S. 2003);而社區 照顧(community care)則是著重在操作執行面,整合社區中各類型的資源,以提 供被照顧者有別於機構化照顧的選擇(黃松林 2005)。而社區照顧的提供者依福 利多元主義的觀點,分成政府部門、商業部門、志願部門以及非正式部門,共同

黃松林、楊秋燕、陳宇嘉(2013)指出,台灣社會照顧是以「社區照顧」為 其服務目標,提供居家式、社區式與機構式等三大層面之服務。而社會照顧與社 區的文化脈絡息息相關。社會照顧(social care)相對於技術性的健康照顧(health care)而言,以非技術性的生理、心理、家庭及社會層面的需求作為照顧的主要標 的(Braye & Preston-Shoot 2003;Thomas, A, Mason, L. & Ford, S. 2003);而社區 照顧(community care)則是著重在操作執行面,整合社區中各類型的資源,以提 供被照顧者有別於機構化照顧的選擇(黃松林 2005)。而社區照顧的提供者依福 利多元主義的觀點,分成政府部門、商業部門、志願部門以及非正式部門,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