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台灣農業援助之形成

第一節 戰後台灣農業發展概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第一節 戰後台灣農業發展概況

台灣農業從清末開始逐漸興盛起來,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楨奏准廢除 一切渡台禁令,移民者不斷湧入,人口增長,原本外銷出口的稻米轉而僅能供 給島上的居民,而茶、糖等經濟作物並可外銷出口貿易取得生活上之需要。且 因條約開放通商口岸,外商開始在台設立洋行,使台灣貿易對象從中國、日本 擴大為世界各地。並使台灣政治經濟重心也隨著各地農業開發的進行逐漸由南 向北發展,其政治經濟的重心亦由台南轉移到台北。

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因殖民需求,在台灣提倡「工業 日本、農業台灣」的殖民政策,即為把台灣的糖米輸出供應日本國內所需,再 從日本輸入大量的工業品到台灣來,因此該政策重點放在如何增加台灣的農業 生產量。

在此時期,雖日本政府因殖民需求而提升台灣的農業生產量,但也同樣帶 來幾個重大進步、革新措施於台灣的農業,打下台灣良好的基礎農業,也幫助 了後來的工業發展順利,約可分為以下五項探討之。

(一) 推廣種植蓬萊稻米

1925年,「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利用台灣在來米成功改良成口感較佳的 蓬萊米,大量推廣並培育蓬萊系列品種。

(二) 積極建設農田水利

台灣總督府對於水利事業發展,採兩方面進行:一為建立埤圳的行政管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農業政策,目標不僅在於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 問題,也在於保障全體消費者的權益、維護共有的環境資源。基於產業、農民、

消費者、資源環境、國際經貿等政策觀點的整體考量,平衡公經濟與私經濟發 展需求,建構新世紀農業發展願景,加上我國於2002年加入WTO後農業結構面 臨調整與轉型之壓力,且隨著國民所得提高,國人對農產品衛生安全及品質更 形重視,農產品之生產轉以質優及衛生安全為主。讓台灣農業邁向「永續發展 的綠色產業」,「尊嚴活力的農民生活」,以及「萬物共榮的生態環境」。

從發展休閒農業34,到2009年的「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提出,2014年 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政策。下表2-2將台灣從1945年開始到現今,

依據各年代政策之不同做一表格整理,可了解到台灣的農業政策是如何的演 變,而基於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施政理念,為因應全球化及國際經貿自由 化,農委會亦確保農業永續發展,提出了漸變的農業調整政策,俾發揮台灣農 業的科技優勢與地理條件。

34 休閒農業是為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閒旅遊與體驗學習的產 業,是傳統農業提升附加價值的新亮點產業,亦是深具發展潛力之新旅遊型態。

會/大會文件/決議,http://www.un.org/zh/ga/documents/gares.shtml 。

37 1946 年外蒙古提出入會申請,但因冷戰等因素有所擱置,1955 年第十屆大會期間,加拿大主 導推動了一項包括 18 國的整批入會方案,讓大部分提出過申請的國家,不論其政治屬性皆能同 時入會。這項計畫因為有助於打破會籍問題僵局而獲得會員國的壓倒性支持,但因外蒙古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