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台灣對泰國和印尼之農業援助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後台灣對泰國和印尼之農業援助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戰後台灣對泰國和印尼之農業援助 A Study of agricultural aid from 治Taiwan to Thailand and. 政. 大. 立 after World War II. Indonesia ‧. ‧ 國. 學. n. : 陳鴻瑜博士. er. io. al. sit. y. Nat 指導教授. Ch : 研究生 engchi. 中華民國. 一○四. iv n 林書吟 U. 年. 七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謝辭. 曾經想要放棄,認為自己不夠好到可以獲得此學位之認可,但還是堅持了下 去,歷經了挫折與困難,花費了許多時間,總算可提筆寫下我對諸位的感謝。 首先當然需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陳鴻瑜博士,如此突兀地請求老師擔任我的 指導教授,老師欣然同意更幫助我提出多項建議與修改,此份論文能順利通過審 查與完稿,絕大部分都要歸功於老師對我的指導,何其有幸能有老師對我的用心, 學生萬分感謝。. 政 治 大 對我的批評讓此份論文能夠更加地完整。謝謝幫助過我的樓永堅老師、蔡孟君老 立. 並謝謝多位老師對我的指教,口試委員李盈慧老師、王文隆老師,在口試上. 師,在我人生最低潮時期,對我伸出援手,使我能再繼續堅持下去。. ‧ 國. 學. 謝謝從未放棄過我的家人,不管時間再久,還是願意陪伴在我的身邊。謝謝. ‧. 我所有的朋友,謝謝愛我的人,千言萬語都無法代表我對所有幫助過我的人,不. n. al. er. io. sit. y. Nat. 勝感激,僅此寥寥言語,獻上我對各位的感謝。. Ch. engchi. I. i n U. v.

(5) 摘要 我國自 1959 年 12 月運用美援資助,派遣第一個農業技術團前往越南協助其 農業改良,因駐越南農業技術團工作績效良好,對增進兩國之外交關係有很大的 幫助,政府乃於 1960 年實施「先鋒案」計畫,之後陸續成立「中非技術合作委 員會」、「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直到現 今的「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農業,一直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要角,更可說台灣農業發展成果為「台. 政 治 大 時適地突破自然資源瓶頸限制,開啟了台灣的農業對外援助,是為台灣外交困境 立 灣經濟奇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台灣地狹人稠,農業發展著重於技術創新,適. ‧ 國. 學. 上一有利的突破手段。. 台灣運用純熟的農業技術對外實施農業援助,派遣各農業援助技術團到各國. ‧. 家,藉以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本論文選取泰國、印尼此兩東南亞國家作一詳細. sit. y. Nat. 論述,探討該種農業援助之過程和效果,並從歷史、政治、經濟等層面加以比較,. al. er. io. 並可藉此做為研究其他東南亞國家或其他地區國家之用。我國與印尼、泰國均無. v. n. 外交關係,透過農業援助的方式對於雙方之實質關係亦具有正面功能。. Ch. engchi. i n U. 關鍵詞:農業援助、財團法人國際發展合作基金會、泰國、泰北、印尼、爪哇。. II.

(6) A Study of Agricultural Aid from Taiwan to Thailand and Indonesia after World War II.. by Lin Shu-Yin Abstract Since December 1959, Taiwan took advant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Aid Funding to sent the first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mission to help Vietnam. Due to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mission, it contributed to promot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1960, the government of ROC executed “the Operation Vanguard Plan” to help African countries, and then setup the Sino-Africa Technical Cooperation Committee (SATCC). Then in 1972, the SATCC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mmittee of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CITC). In 1989, the.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Fund (IECDF), and reorganiz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und in 1996. Agriculture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also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Taiwan economic miracle'. Taiwan is so densely popul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cused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of natural conditions. Agricultural aid opened up an unique way for Taiwan’s foreign relations. Taiwan applied the skillful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for foreign aid and sent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mission to certain countri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aiwan. This paper selects two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ailand and Indonesia, as a case study,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procedures and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aid for using that to study the other countries and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aiwan’s agricultural aid. Taiwan has no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Indonesia and Thailand, but it gets a positive effects through such an agricultural aid..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agricultural aid,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ricultural assistance technology group, Thailand, NorthernThailand, Indonesia, Java.. III.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相關文獻回顧.......................................................................................... 10. 第五節. 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台灣農業援助之形成 ............................................................................. 17. 第一節. 戰後台灣農業發展概況.......................................................................... 19. 第二節. 聯合國代表權問題與對外農業援助...................................................... 27. 第三節. 台灣開展農業援外.................................................................................. 33. 第四節. 小結.......................................................................................................... 42. ‧ 國. 學. 第三章. 立. 政 治 大. 台灣對泰國之農業援助 ......................................................................... 44. ‧. 戰後台灣與泰國之外交關係.................................................................. 46. 第二節. 駐泰國農業技術團 ................................................................................. 52. 第三節. 泰北難民村工作團 ................................................................................. 55. 第四節. 泰北農技援助團...................................................................................... 59. 第五節. 近幾年台、泰農業合作狀況 ................................................................ 65. 第六節. 小結 ......................................................................................................... 69. y. sit. n. al. er. io. 第四章. Nat. 第一節. Ch. engchi. i n U. v. 台灣對印尼之農業援助 ......................................................................... 72. 第一節. 台灣與印尼之實質關係.......................................................................... 73. 第二節. 爪哇農業發展概況.................................................................................. 80. 第三節. 爪哇農技援助團...................................................................................... 86. 第四節. 小結.......................................................................................................... 95. 第五章 第一節. 農業援助在泰國與印尼之比較 ............................................................. 97 國情差異 ................................................................................................. 98 IV.

(8) 第二節. 比較台灣對泰國和印尼農業援助........................................................ 110. 第三節. 小結........................................................................................................ 117. 第六章. 結論 ..................................................................................................... 11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0. 第二節. 檢討與展望............................................................................................ 124. 參考書書目............................................................................................................127 附錄 .......................................................................................................................147 附錄一 中華民國政府與泰國王國政府農業技術合作協定 ............................. 147 附錄二 中華民國政府與泰國王國政府農業技術合作協議書(中譯本)...... 150. 政 治 大. 附錄三 簡錄近幾年台泰合作計畫...................................................................... 155. 立. 附錄四 中華民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與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間農業技術合作協. ‧ 國. 學. 定(譯)................................................................................................ 159 附錄五 駐耶加達中華商會與駐台北印尼商會間農業技術合作協定.............. 162. ‧. 附錄六 中華民國駐印尼臺北經濟貿易代表處與駐臺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間 農業技術合作協定(譯).......................................................................166.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目次 圖目次. Ch. engchi. V. i n U. v.

(9) 表目次 表 2-1. 農業發展概況 .............................................................................................. 22. 表 2-2. 歷年農業施政概況 ...................................................................................... 24. 表 2-3. 1950~60 年聯合國歷屆大會表決美國「緩議」案統計表 ....................... 28. 表 2-4. 1961—1970 年聯合國 大會上,以「重要問題」模式,需要三分之 二的多數決,來支持中共進入聯合國政策的統計表如下 .............. 29. 表 2-5. 台灣光復初期稻米、甘蔗、甘藷產量變動 .............................................. 34. 表 3-1. 民國 48 年至 103 年我國在泰國投資統計表 ............................................ 49. 表 3-2. 台泰近幾年(2004-2013)雙邊貿易統計 ...................................................... 50. 表 3-3. 政 治 大 2014 年泰國 10 大進口國家及金額、所佔比率 ....................................... 51 立 2014 年泰國前十大出口國家及其金額、所佔比率 ................................. 51. 表 3-5. 台泰雙方農業重要相關條約協定………………………………………...66. 表 4-1. 民國 48 年至 103 年我國在印尼投資統計表 ............................................ 76. 表 4-2. 台灣對印尼之進出口額 .............................................................................. 77. 表 4-3. 2013 年印尼 10 大出口國家及金額 ........................................................... 78. 表 4-4. 2013 年印尼前十大進口國家及其金額 ..................................................... 79. 表 4-5. 近年印尼農產業之產值及結構 .................................................................. 82. 表 4-6. 中爪哇地區重要園藝作物經輔導後之經濟效益 ...................................... 88. 表 4-7. 我國派遣駐印尼農技團之工作簡述 .......................................................... 89. 表 4-8. 台印雙方農業重要相關條約協定………………………………………...90. 表 5-1. 泰印兩國自然人文環境簡介 ...................................................................... 99. 表 5-2. 泰印兩國經濟環境簡介 ............................................................................ 102. 表 5-3. 泰印兩國文化背景簡介 ............................................................................ 105. 表 5-4. 海外華人前十大排名國家人口數 ............................................................ 108. 表 5-5. 泰印兩國華人政策簡介 ............................................................................ 109. ‧. ‧ 國. 學. 表 3-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0) 表 5-6. 泰印兩國農業援助簡介(1969 年-迄今) ................................................... 111. 表 5-7. 我國對泰印農業援助之比較 .................................................................... 11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11) 圖目次 圖 1. 論文架構 ……………………………………………………………..…..14. 圖 2-1. 歷年各產業值占國內生產毛額比例 .......................................................... 22. 圖 2-2. 歷年融資計畫區域分配 .............................................................................. 36. 圖 2-3. 歷年融資計劃部門分配 .............................................................................. 37. 圖 2-4. 駐外技術團計畫類別比例 .......................................................................... 40. 圖 2-5. 歷屆外交替代役男專長分布 ...................................................................... 40. 圖 3-1. 泰國農作物栽種比例圖 .............................................................................. 68. 圖 3-2. 泰北華人村分布圖 ...................................................................................... 57. 圖 3-3. 政 治 大 1960、70 年代泰北山區情況 ..................................................................... 60 立 金三角示意圖 .............................................................................................. 60. 圖 3-5. 泰北山地計畫報導 ...................................................................................... 62. 圖 4-1. 東南亞地理位置圖 ...................................................................................... 80. ‧. ‧ 國. 學. 圖 3-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從中央政府播遷來台起,過去 60 多年來,台灣 1以有限的資源與經濟發展政 策,使每人國民所得由 154 美元增加到 2014 年的 1 萬 9 千多美元,2締造了所謂 的台灣經濟奇蹟。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以小農為基礎透過技術改進增加農業生產,. 政 治 大. 再將之外銷賺取外匯發展工商業之「以農業發展工業」之策略。台灣農業發展經. 立. 驗所包括的範圍很廣,面向也是多元的。政策面如「耕者有其田」 、 「三七五減租」. ‧ 國. 學. 及「公地放領」等土地改革政策及農產價格、農民組織、農業推廣、農業機械化、 農業信用與外銷一元化等政策。在措施方面則有農業灌溉排水系統的建設、大型. ‧. 水庫的興建、鄉村道路的舖設、高產及高品質品種的試驗與推廣、農產加工品的. y. Nat. sit. 研發等等,均為台灣農業發展經驗的重要部份。 3. n. al. er. io. 1971 年時,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聯合國 23 個會員國提出「恢復中華人民. i n U. v. 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之提案。美國與中華民國達成「雙重代表權」. Ch. engchi. 的共識,但美國政府卻於 7 月 15 日指派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訪問中共,開啟與「中共關係正常化」的大門並與中共達成協議。於 8 月 2 日,美國正式發表聲明:「美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次,同時 美國亦反對任何排斥中華民國或用不同的方法來剝奪台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至 於在安理會的中國席次問題,則交由聯合國的 127 個會員國來決定。」 4美這一 1. 本份論文為行文方便,除了特定上的專有名詞為「中華民國」之稱呼,其他統稱台灣地區政 府為「台灣」。 2 國民所得統計摘要(104 年 5 月更新),平均每人所得與消費,上網日期:2015 年 7 月 11 日, 檢自:行政院主計總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3338&ctNode=3099&mp=1。 3 王明來, 〈台灣農業援外的成效與前景〉 ,上網日期:2014 年 11 月 5 日,檢自: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網站,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0331。 4 〈美國對中國代表權聲明全文〉, 《國際現勢》,1976 年第 806 期,頁 5-10。 1.

(13) 提議如果獲得足夠的贊成票,將使得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同時 中華民國仍然保持其聯合國普通會員國的席位,即「雙重代表權案」。 當時蔣中正總統拒絕接受美國提出「雙重代表權案」建議。再加上,代表權 投票前夕,已獲知季辛吉將訪問中共,為尼克森總統後續造訪中共做最後定案, 美方態度已成定局,在國際情勢的壓力及中共堅決的反對態度下,美國終於放棄 了支持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位,這無疑違反了美國對我國在聯合國所提出「雙 重代表」政策中,「努力維護中華民國在安理會席次」的共識,也就是說美國放 棄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雙重代表權」的政策。也使中華民國在 10 月 25 日的聯. 政 治 大 我國自 1959 年 12 月運用美援資助, 派遣第一個農業技術團前往越南協助 立. 合國大會中宣布退出聯合國。. 5. 越南從事農田水利、作物改良、組織農漁會、農村建設及土地改革,最多的時候. ‧ 國. 學. 包括農會人員在內共有 86 人在農業技術團內工作。因為駐越南農業技術團工作. ‧. 績效良好,對增進兩國之外交關係有很大的幫助,政府乃於 1961 年實施「先鋒. y. Nat. 案」計畫,該計畫並於 1962 年更名為「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 ,進行以非洲為主. er. io. sit. 的農業援外工作。1972 年,政府為進行全球性的援外工作,成立了「海外技術 合作委員會」專司其職。1989 年成立「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 。1996. al. n. v i n 年成立專職援外工作之「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推動迄今。名稱也由早 Ch engchi U 期的「農耕隊」改為「農技團」 ,進而改為「技術團」 。近幾年來,每年所編列於 國際援助的經費約達到十餘億元新台幣。 6 目前我國在非洲、中南美洲、加勒比海、歐洲、亞太及亞西等地區三十三個 國家派駐技術團,協助合作國家發展農業、漁業、畜牧業、手工藝品製造、投資 推廣、中小企業、產品出口、交通建設、印刷、工業及醫療服務等,以促夥伴國. 5. 從 1951 年到 1965 年,中華民國大約每年自美國得到大約一億美元的貸款;1951 年因中國共 產黨擴張引發韓戰,在這背景下第一批的美援物資運往台灣。1954 年,台灣與美國簽定「中美 共同防禦條約」 。美援的內容除包括民生物資與戰略物資之外,也包括基礎建設所需的物資,例 如建築道路、橋樑、堤壩、電廠及天然資源的開發等。 6 王明來, 〈台灣農業援外的成效與前景〉 ,上網日期:2014 年 11 月 28 日,檢自: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網站,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0331。 2.

(14) 之經濟發展,為其創造財富,建立雙方友好之互動關係。 從上簡述的台灣農業援助發展史來看,台灣在自身成功的農業改革,因應當 時外交環境的困境,運用此一經驗來向友國推廣與支援農業發展,以東南亞來探 討,越南是為第一個農業技術團所前往之國家, 7其成功的經驗,使台灣政府更 積極向其他國家推展農業, 8如東南亞地區之國家,泰國、印尼等。 泰國,舊名暹羅(Siam),中國與泰國地區之間的接觸往來甚早,中國文獻在 漢武帝時期時已有所記載, 9以後有大量的華人前往當地居住、貿易等,奠定現 代泰國的拉瑪王朝統治者亦有華人血統,泰國華商更是泰國的重要經濟支柱,當. 政 治 大 1949 年 10 月,中華民國政府移往台灣,泰國和台灣繼續維持外交關係,雙 立. 地有不少大型企業都是由華商開辦,華人勢力在當地不容小覷。. 方在政治和經貿維持密切關係。然而,1971 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台灣. ‧ 國. 學. 之邦交國日益減少,影響泰國政府對台灣外交的政策,最後在國際大環境變化下. ‧. 斷絕外交關係。泰國向來極重視農業,為其一重要的創匯工具。且其泰國也為東. y. Nat. 協創始國之一,也因此台灣調整對泰國之外交模式,以增加雙方合作之互動。. er. io. sit. 1968 年,在台北召開第一屆台泰經濟合作會議,泰國與我國雙方皆希望加 強經貿合作,因此達成協議以合作互助方式實施在泰國猜萊府沙巴亞縣之農業合. al. n. v i n 作發展計劃;由於泰國農業部希望中華民國提供蔬菜種籽生產方面之技術服務, Ch engchi U 而與我國簽定《中華民國政府與泰國王國政府農業技術合作協定》。 10此為台灣 援助泰國農業的開端。 印尼,為東南亞國家之一,並為東協創始國之一,約由 17,508 個島嶼組成,. 7. 1958 年,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委員菲平( Willian H. Fippin)出任美國開發署農業處長,促 成越南與台灣雙方的合作,由越方提出邀請,美方支付經費之方式,從 1959 年開始派遣農技團 前往越南,雙方關係直到 1975 年越共控制越南全境後才中止合作。 8 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組織條例,其主管全國農、林、漁、牧及糧食行政事務,也因此本論 文所提到之農業援助相關事項將會包含上述事務。 9 邑盧沒國, 《漢書·地理志》所述,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 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 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 ,古代從中國南部至印度半島的海上交通線經此。 10 《中華民國政府與泰國王國政府農業技術合作協定》 ,1969 年 1 月 27 日簽訂與生效,詳細內 容可參考本份論文附錄一。 3.

(15) 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為「千島之國」。印度 尼西亞人口超過 2 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並擁有豐富天然資源,包括 石油、天然氣、錫、銅及黃金等,勞動人口從事農業者亦佔大多數,政府也極為 重視農業。 在我國外交部解密的文件中,印尼與台灣的技術合作可以追溯到 1968 年。 印尼國會議長塞胡建議台灣派遣農耕隊協助印尼開發農業,並欲派遣印尼農業人 員來台考察。印尼Baden Penbangunan Indonesia 機構也於該年 6 月 14 日向中華 民國政府提出農業合作,增進印尼農業產物及食米生產,並且希望台灣政府部門. 政 治 大 從事社會經濟服務為目的,但並不是印尼政府所成立的官方組織或部門,而是民 立. 能夠提供相關的私部門組織資料以尋求進一步的合作。該機構成立於 1967 年,. 間私人機構。 11. ‧ 國. 學. 印尼政府始終對台灣採取、維持低姿態之技術合作層次,再加上提出此農業. ‧. 合作的為民間團體,台灣方面希望是由印尼官方正式向台灣提出申請,因此尚未. y. Nat. 簽訂正式的農業技術協定,直到 1976 年 5 月,才簽訂了第一個農業技術合作協. er. io. sit. 定,並於同年 11 月,派遣農技團到東爪哇中部指導當地農民相關農業技術。 選定泰國與印尼此兩國之主要研究動機原因,第一為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接. al. n. v i n 觸甚早,地理位置接近,戰後台灣與泰國、印尼、越南及菲律賓有農業之援助, Ch engchi U 其中與泰國、菲律賓和南越有邦交關係(1975 年以前),但與印尼則無外交關係, 因此選定一有外交關係的泰國與無外交關係但政治、歷史、地理相近的印尼來做 比較討論;第二,台灣對該兩國的農業援助之出發點和援助方式不盡相同,農業 援助之政治考慮為何?對該兩國之農業有何成效和影響?台灣之農業援助佔有 何重要性或意義?. 11. 「中印技術合作」 , 《外交部檔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檔案館藏,館藏號:11-01-21-06-01-001, 編號:11-EAP-02767,Part5 頁 12。 4.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為了瞭解台灣對泰國和印尼的農業援助,當然首先須了解台灣農業援助的起 源與發展。利用美援的有利條件,台灣制訂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 業」的經濟發展策略,也為之後的農業援助奠定基礎,從政治面、經濟面來了解 台灣農業的發展,以此為開展,分析對於泰國與印尼之農業援助的狀況。而台灣 如此積極拓展對外農業援助,和維護聯合國代表權有何關連?以及在中華民國退. 政 治 大 因為當年台灣發展對泰國的農業協助關係,與泰國有邦交關係,在終止外交關係 立 出聯合國後繼續推動的農業援助之目的何在?選擇泰國和印尼作為研究對象,是. 後,仍繼續維持農業合作關係,但其他如越南、菲律賓皆中止合作;另,與印尼. ‧ 國. 學. 沒有邦交關係,從1976年簽訂協定後直到現今皆有合作,是否有其他考慮,是本. ‧. 文擬探討的宗旨。. y. Nat. 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目前是無正式的外交關係,但不能否認,我國與泰國、印. er. io. sit. 尼存在著實質的經貿交流等實質關係,該從何處了解台灣對於其兩國的農業援 助,對於歷史上的雙方發展皆須釐清,並探討泰國、印尼兩國內的經濟狀況,從. al. n. v i n 歷史、政治、經濟等面來釐清台灣對於泰國、印尼兩國的農業援助是否有得到相 Ch engchi U 對應的回饋,並可以此來做為探討對於其他東南亞國家農業援助之優缺點。 因此,撰寫此論文的研究目的,概括來說可分為兩步驟進行研析:. 一、. 農業援助歷史發展之了解. 台灣利用美援開啟了援助之起源,政治意味濃厚,帶給台灣經濟起飛的支 援,甚至在尚未結束美援的期間,台灣已經派遣援助小隊及組織前往越南、非洲 等國家進行技術支援。在面臨退出聯合國,各國相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 5.

(17) 際,台灣農業援助政策對於受援國是否有提供實用的幫助?是否有改善台灣在國 際環境上的外交地位?. 二、. 台灣與泰國、印尼的雙邊互動情形. 本論文將針對農業援助進行研析,而透過該種農業援助是否有助於提升雙邊 政治和經濟關係?抑或者農業援助就是農業援助,跟是否提升政治和經濟關係無 關連。台灣與泰國、印尼的農業援助,應是一個很好的個案研究。. 政 治 大 會、外交部存放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與國史館的外交檔案、國史館 立. 本研究之文獻資料來源,包括行政院農委會、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 ‧ 國. 學. 檔案、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負責對泰北之援助)等史料為主,另外, 再加上上述機關致立法機關之報告、立法院公報、新聞史料、期刊、專書等資料。.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n U. v.

(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本論文研究使用文獻資料分析法與比較分析法。. 一、. 文獻資料分析法. 是經由「文獻資料」進行研究的方法。此方法為間接研究方法,蒐集大量的. 政 治 大 所採用之方法,從分析這些歷史資料來了解認識、重新構造過去現象以解釋現今 立. 歷史資料、文獻等,檢視歷史紀錄並且客觀分析的研究方法,為大多數歷史學界. ‧ 國. 學. 社會現象,更甚至來預測未來。 12. 以此研究方法來論述,可分為歷史面、經濟面來分析,. ‧. al. er. io. sit. y. Nat. (一) 歷史面. v. n. 蒐集大量有關台灣農業援助與泰國、印尼互動發展的資料,從其中釐清台灣. Ch. engchi. i n U. 外交發展的脈絡,以此來了解農業援外是如何形成?其意義為何?並從台灣與泰 國、印尼的實質關係發展史來看,農業援助對於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意義 為何? 資料蒐集以中華民國外交部所解密之文件為主。另外,再以外交部、經濟部、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行政院農委會等機關所公開發行的公報、書籍、期刊雜誌 等,而因泰國、印尼方面的文獻取得不易,而另代以尋找可得的英文資料來取代。. (二) 經濟面. 12.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頁 138。 7.

(19) 蒐集分析現有的官方數據資料(如從事農業人口數、農產品產量、農產品進 出口數等),並配合所蒐集到的歷史資料(外交部檔案、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年 報、農委會資料等),從經濟數據的分析,來了解台灣對於泰國、印尼兩國的農 業援助狀況,更甚者,來探討對雙方外交關係的互動、實質上的意義為何。. 二、. 比較分析法. 政 治 大 時,便需要採取一種提綱挈領式的觀點,這便需要採用比較研究的方式。 立.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指出,當必須在兩個或多個事件間,建構出一種關係 13. 其方. ‧ 國. 學. 法就是對事物做比較而找出其中的共同點或差異點,可細分為「比相同」與「比 差異」 ,前者指根據類似情況,做當前研究現象之比附援引,以做同因必同果式. ‧. 的解釋或預測;後者指用來證明不同因不同果,故不能將當前研究的對象與其他. sit. y. Nat. 對照現象混為一談。 14. n. al. er. io. 比較研究的過程通常可分為四個階段: 15. (一) 敘述(Description). Ch. engchi. i n U. v. 蒐集資料,對欲研究的事項、制度等予以敘述。具備有系統的陳述研究對象 的資訊,才能對其有正確而客觀的了解。為了詳細敘述,必須對資料廣泛而完整 的蒐集。此步驟如文獻分析法相同,須先蒐集大量資料,才可以做論述。. (二) 解釋(Interpretation). 13 14 15. Arnold J. Toynbee 著,陳曉林譯,《歷史研究》 ,台北:遠流,2000,頁 91-96。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 ,台北:洪葉文化,1994,頁 247。 薛理桂主編, 《比較圖書館學導論》 ,台北:台灣學生,1994,頁 82-83。 8.

(20) 從各種不同的觀點對特定的名詞、因果關係、和歷史現象進行邏輯性的說 明,使前後說明更具可靠性和說服力。. (三) 並列(Juxtaposition). 為避免錯誤的比較,須依據共同的事實及問題,以同一觀點分析和判斷。並 列的主要目的,即是根據適當的標準,找出可供比較研究的假設。因此,會將印. 政 治 大. 尼與泰國的國情、風俗習慣、人文、經濟等做一並列介紹,從中看出雙方差異以 供討論。. 學. ‧ 國. 立. (四) 比較(Comparison). ‧. y. Nat. 根據上述的假設,進行比照研判,以獲致結論。進一步將歸類後的項目對照. er. io. sit. 研判,了解其中異同,並加以解釋,最後做出研究結論。將所有資料分析完成後, 即可將台灣對於泰國、印尼的農業援助做一綜合性比較。. n. al. Ch. engchi. 9. i n U. v.

(21) 第四節 相關文獻回顧. 就文獻資料之面向來看,可分三大類別探討,以下分述之。. 一、 台灣對外關係概述. 有關台灣外交或對外關係方面的書籍很多,但專談農業部分占的比例較少,. 政 治 大 ,先談論到農技外交的開展,外交事件的觸發,該如何選定農技 立. 王文隆的《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 (1960-1974)》16. ‧ 國. 學. 團等,最後再詳論到非洲實施之援助與影響,對於農業援助有一大深入探討。另 一本書為劉曉鵬寫的《種族觀下的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美國、非洲與台灣農業援. ‧. 助(1961-1971)》 ,17該書試圖從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導引到當年為了獲取非洲國. sit. y. Nat. 家的支持,而在美國協助下發展出對非洲的農業援助。該書給筆者一個啟發,是. al. er. io. 否台灣對東南亞的農業援助,也有類似的政治因素和美國背後之支持。. v. n. 另外兩本書要介紹:一是沈克勤的《使泰二十年》,他將擔任駐泰大使的經. Ch. engchi. i n U. 歷,撰寫成書,可說是第一手對於當時台泰外交關係如何演變、交流的第一手史 料;另一本是澳洲Adelaide大學的陳杰教授所撰寫的《Foreign policy of the New Taiwan : pragmatic diplomacy in Southeast Asia》, 18從政治科學的角度來看台灣與 東南亞之間的關係,提到台灣、中國使用治外法權於國際(東南亞)之間的互動, 從另一個面向來探究台灣與中國的兩岸關係,以及對於東南亞國家關係的分析。 至於期刊論文方面,張郁琪的〈論對外援助在台灣外交政策中的角色─以國 16. 王文隆,《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 17 劉曉鵬, 《種族觀下的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美國、非洲與台灣農業援助(1961-1971)》 ,台北: 時英出版社,2013。 18 Jie Chen,《Foreign policy of the New Taiwan : pragmatic diplomacy in Southeast Asia》,澳洲: Edward Elgar,2002。 10.

(22) 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為例〉19,其中詳細介紹台灣對外援助的興起背景與發展,從 其中可知農業技術合作是為台灣對外援助的一大主要方式。再者如,〈中華民國 與沙烏地阿拉伯的農業技術合作(1965-1975)〉20,此篇論文主要使用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所藏的外交部檔案作為資料來源,再加上國史館、國家檔案管理局 等地所藏的外交部檔案,以及各官方單位的公報、檔案,參考官員的口述歷史紀 錄等,從第一手史料來探討台灣對沙國實行農業技術合作起因、過程與影響。 而在史料蒐集上是以行政院農委會出版刊物、外交部檔案、國史館檔案、立 法院公報、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資料、新聞史料等為研究之大宗。. 立. 二、 台灣與東南亞關係. 政 治 大. ‧ 國. 學. 與本文相關聯者,如陳鴻瑜的《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21此書,. ‧. 其中詳細提到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雙方之外交關係,從設領事館過程、取消設立,. sit. y. Nat. 以及再次恢復官方交流與各項經貿合作,是為一了解台灣與東南亞國家關係史的. al. er. io. 實用書籍;以及其另一篇文章, 《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三十年雙邊關係之回顧》22,. v. n. 則是講述台灣與東南亞國家過去 30 年的雙方互動關係,包括政治、經濟、社會 和農漁業等層面之關係。. Ch. engchi. i n U. 顧長永的《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互賴發展的順境與逆境》23、 《東 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持續與變遷》24兩書。前書以蔣中正主政時期(1950~1975)、 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與總統時期(1976~1987)、李登輝總統主政時期的務實外交 19. 張郁琪, 〈論對外援助在台灣外交政策中的角色─以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為例〉(台中:國立中 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20 陳思賢, 〈華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農業技術合作(1965-197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21 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 》,台北:鼎文書局,2004。 22 陳鴻瑜,〈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三十年雙邊關係之回顧〉 ,載於徐遵慈主編,《東南亞區域整合台灣觀點》 ,(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2)。 23 顧長永,《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互賴發展的順境與逆境》,台北市 : 風雲論壇出版 社,1998。 24 顧長永,《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持續與變遷》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3。 11.

(23) 時期(1988 年迄今)分為三個時間點討論,將台灣與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經濟做 一分析評論;後者則是以東南亞每一個國家一主題,顯示各國政治發展過程的特 色,較容易瞭解各國的政治變遷以更深入認識東南亞國家。. 三、 台灣與泰國、印尼相關農業援助資料. 有關泰國和印尼之歷史發展,可參考陳鴻瑜所著作的《印度尼西亞史》 25、 《泰國史》 26兩本專書。《印度尼西亞史》從早期的印尼族群移動之記載寫起,. 政 治 大 治,十九世紀印尼民族主義之勃興,到反荷,蘇卡諾領導獨立成為印尼總統,下 立. 接著討論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先後成立的國家,十六世紀西方勢力入侵的殖民統. ‧ 國. 學. 台皆加以討論,並討論印尼的風俗習慣與文化;而《泰國史》亦對各個時期記載 介紹其歷史背景及其原因,較重要的拉瑪四世蒙固特的開始西化運動、拉瑪五世. ‧. 朱拉隆功的現代化改革運動、1932 年軍事政變、蒲美蓬國王的君主立憲角色等. sit. y. Nat. 重大事件皆有討論,並討論泰國的風俗習慣與文化。惟該兩書偏重政治史,對於. al. er. io. 農業發展較少討論。. v. n. 相關的期刊文章,如楊玉婷〈泰國農業發展現況與相關政策探析〉, 27對於. Ch. engchi. i n U. 泰國農業做一簡單分析與介紹,有一專門介紹,但缺點為篇幅較少,資料較不詳 細;邱禹睿的碩士論文, 〈1950 年後台灣與印尼之關係〉28則是以經貿與政治觀 點來探討台灣與印尼之間的關係,其中談到台印之間的農業技術合作起源,相互 發展關係,與援助現況。 官方資料中,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外交部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海外技術 合作委員會、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相關的工作報告與期刊與國際合 25. 陳鴻瑜,《印度尼西亞史》 ,台北:鼎文書局,2008。 陳鴻瑜,《泰國史》,台北:台灣商務,2014。 27 楊玉婷,〈泰國農業發展現況與相關政策探析〉,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35:3(2012.03),頁 96-103。 28 邱禹睿, 〈1950 年後台灣與印尼之關係〉(新北: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碩士班(東南亞組)論文, 2014)。 12 26.

(24) 作發展基金會的《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年報》等,內容載有與印尼技術合作項目, 與泰國政府之農業技術合作,以及輔導泰北地區人民投入農業活動以減少罌粟種 植,計畫內容每期皆不盡相同,都是很好的參考文獻。 以上之相關文獻皆對於本論文之研究有所助益,對於台灣的外交關係演變、 東南亞關係互動與農業援助之發展皆有所探討,但專精於泰國、印尼之資料較少, 且散落各處未做一完整探討,這也是本論文擬加以研究之原因。.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25) 第五節 論文架構. 從基礎的台灣農業援助發展背景了解,到細分對於泰國與印尼的發展概況, 最後再進行比較分析,是為本論文的架構。. 圖 1 論文架構. 台灣農業援助發展概況. ‧ 國. y. sit. n. er. io. al. Ch. 比較分析 engchi U. 資料來源:筆者自製。. 一、章節安排章如本文目次所示。 二、預期研究成果. 14. v ni. 泰國. 政治外交與經濟環境. ‧. Nat 印尼. 國情差異. 農業援助. 學. 政治外交與經濟環境. 農業援助. 立. 政 治 大.

(26) 經由蒐集大量檔案與二手資料,綜合分析比較資料,希冀能釐清台灣對外農 業援助和聯合國代表權有何關連,以及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繼續推動的農業 援助之目的何在,進行深入分析,以更清楚知道台灣與泰國、印尼的互動關係。. 三、研究限制. 探討東南亞國家的歷史最大限制可說為語文不通,較少人翻譯其史料,因此 會面臨到資料不全的困境、文獻解釋的偏頗等,彌補解決之辦法,一是以台灣政. 政 治 大. 府官方公布的檔案史料為主,並加上新聞報紙、西文方面的資料以儘量改善資料. 立. 不完整的困難。.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5. i n U. v.

(2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6. i n U. v.

(28) 第二章 台灣農業援助之形成 戰後時期的台灣,受到戰時的破壞,田園荒廢,化學肥料生產停頓,海上 交通停擺等因素,導致農業生產低落,糧食嚴重缺乏。政府一方面為解決民生 困窘問題,另一方面為了發展工業,而訂立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 農業」之策略,再加上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政策,台灣 農業逐漸興盛起來,加上與工業相輔相成之互助模式,奠定了後來台灣經濟奇 蹟的形成。. 政 治 大 生,使台灣於國際外交上節節敗退,趨於弱勢,等到李登輝即將卸任總統時, 立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8年美宣布與我國斷交,此兩事件的發. ‧ 國. 學. 台灣的邦交國只剩下22個,中共則有136個,此一轉折使我國政府在外交政策上 有所調整,轉而採取較為務實與經貿走向之外交政策,除了物質面的金錢經濟. ‧. 援助外,對外農業的援助交流可說是台灣贏得國際名聲之一大重點,後更形成. sit. y. Nat. 一獨特的台灣農業援外之方式。 29. al. er. io. 憲法第141條規定:「中華民國之外交,應本獨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 v. n. 原則,敦睦邦交,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以保護僑民權益,促進國際合作,. Ch. engchi. i n U. 提倡國際正義,確保世界和平」 。是為我國外交的基本方針,從戰後到現今,台 灣的外交政策因應國內外情勢之不同有著不同的方針方針,雖各有不同的外交 取向,但在外交「促進國際合作,提倡國際正義」的原則下,皆有與國際援助、 合作之互助模式。 1996年7月1日「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以下簡稱國合會)正式成 立,更於2010年訂定了國際合作發展法,完善了台灣發展國際合作的法制。此 基金會之主管機關為外交部。但業務涉及其他部會之職掌者,由外交部商同各. 29. 1980 年,美國國會審計處報告中指出, 「假如每一個開發中國家,都能以中華民國農業增產成 功的實例為借鏡,它們也將能成功地達成糧食增產任務,足以因應全球性糧食危機的挑戰。」 , 出自《海外合作技術簡訊》第 102 期,頁 2,可見台灣的農業發展是受到肯定。 17.

(29) 該部會辦理之。因此,台灣現今的國際合作大多由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所主導, 國合會以協助友好或開發中國家經濟、社會、人力資源發展、增進與友好或開 發中國家間經濟關係、提供遭受天然災害國家或國際難民人道協助為目標,除 辦理外交部委辦之駐外技術團、醫療團、國際人力開發等援外業務。本身的各 項援助發展則透過投資、融資、技術合作、人道援助及國際教育訓練等方式執 行,並以國合會基金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投資、融資或授信保證,或是利用基金 利息辦理雙邊與多邊技術合作、人道援助或教育訓練等計畫。成為外交部推動 發展援助與合作業務,以及增進對外關係之重要助力。. 政 治 大 灣經濟奇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台灣地狹人稠,農業發展著重於技術創新, 立 農業一直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要角,更可說台灣農業發展成果為「台. 適時適地突破自然資源瓶頸限制,完善的產銷制度、彈性的融資方式,也因此. ‧ 國. 學. 更能到各國傳授與援助發展農業,開啟了台灣獨特的農業對外援助。.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8. i n U. v.

(30) 第一節. 戰後台灣農業發展概況. 台灣農業從清末開始逐漸興盛起來,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楨奏准廢除 一切渡台禁令,移民者不斷湧入,人口增長,原本外銷出口的稻米轉而僅能供 給島上的居民,而茶、糖等經濟作物並可外銷出口貿易取得生活上之需要。且 因條約開放通商口岸,外商開始在台設立洋行,使台灣貿易對象從中國、日本 擴大為世界各地。並使台灣政治經濟重心也隨著各地農業開發的進行逐漸由南 向北發展,其政治經濟的重心亦由台南轉移到台北。. 政 治 大 日本、農業台灣」的殖民政策,即為把台灣的糖米輸出供應日本國內所需,再 立 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因殖民需求,在台灣提倡「工業. ‧. ‧ 國. 生產量。. 學. 從日本輸入大量的工業品到台灣來,因此該政策重點放在如何增加台灣的農業. 在此時期,雖日本政府因殖民需求而提升台灣的農業生產量,但也同樣帶. sit. y. Nat. 來幾個重大進步、革新措施於台灣的農業,打下台灣良好的基礎農業,也幫助. n. al. er. io. 了後來的工業發展順利,約可分為以下五項探討之。. (一) 推廣種植蓬萊稻米. Ch. engchi. i n U. v. 1925年, 「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利用台灣在來米成功改良成口感較佳的 蓬萊米,大量推廣並培育蓬萊系列品種。. (二) 積極建設農田水利. 台灣總督府對於水利事業發展,採兩方面進行:一為建立埤圳的行政管理. 19.

(31) 制度 30 ,二為撥專款興建大型水利工程,如八田與一 31 於1924年完工的桃園大 圳、1930年完工的嘉南大圳,使得台灣農田灌溉的面積達到15萬公頃。. (三). 改進蔗糖生產和推動製糖工業. 日治時期,台灣糖業進入資本化時期,總督府以相當優惠的保護政策大量 吸引日商前來投資,1901年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 ,翌年頒布「台灣糖業獎勵 規則」 ,不僅改良糖業的製作方式,及改良甘蔗的品種,並建立第一個現代化的. 政 治 大. 新式製糖公司,以及修築農村的輕便鐵道,便利運輸。. (四) 設立農業試驗機構. 立. ‧ 國. 學 ‧. 1899年於台北成立農事試驗場,1903年設立中央農業研究所,並於各地設. sit. n. al. er. io. (五) 土地調查. y. Nat. 立研究機構,以新的技術培養改良新品種。. Ch. engchi. i n U. v. 日本於1898年至1904年間,在台灣全面實施土地調查事業,增加其賦稅, 更有著治安上之便利。 32. 30. 1901 年頒佈「公共埤圳規則」將水利事業置於政治直接管制經營之下。於 1908 年頒布「官設 ,為台灣農田水利史上首次的官營農田水利建設。 埤圳規則」 31 八田與一,(1886 年 2 月 21 日-1942 年 5 月 8 日),日本石川縣人,台灣嘉南大圳的設計者,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的建造者。參與了台北下水道興建、高雄港興建、台南水道計劃(山上淨 水場)、日月潭水力發電所、桃園大圳、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等日治時代台灣現代化的重要土木 工程,並提出建造曾文水庫的構想;此外還在台北設立土木測量專門學校,並創立「台灣水利協 會」和專業期刊,培養台灣土木水利人才。畢生建設台灣,人文科技兼具,貢獻卓越,受到後世 尊敬。 32 日人在台灣積極進行土地調查開始於 1895 年佔據台灣之後,隨即於 1898 年開辦臨時土地調 查局,進行地籍調查、三角測量、及地形測量等三種事業,並於 1905 年制定土地登記規則,施 行強制登記,從而確定土地權利之移轉。 日人在台進行土地調查之效果,依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之見有三: 20.

(32) 日本統治時期,台灣農業逐漸進步,經濟亦開始進入工業化,那時的工業 生產總值已超越農業生產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成為日本的「南方前進 基地」,極力發展「軍需工業」,使台灣工業發展迅速。但因日本對外侵略戰爭 失敗,工業亦受到破壞,導致戰後初期的台灣社會經濟又退回到以農業為主的 經濟。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仍沿襲日本殖民式的工業化政策,先行發展 農業,實施土地改革 33,提高農民生產意願,積極增進農業生產。而於1953年 至1972年為止,共計實施五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 ,即以「以農業培養工. 政 治 大 政府雙方協定成立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復會),隨著政府遷 立 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為發展策略。而在其中,需特別提到的為1948年中、美. 台,農復會繼續協助政府推展農村復興工作,台灣農業建設可邁入現代化,該. ‧ 國. 學. 組織功不可沒。. ‧. 在「農業培養工業」的政策導向,以及政府採取「重工輕農」政策的結果之. y. Nat. 下,如表 2-1、圖 2-1 所示,農業生產自 1960 年代後開始衰退,也因此使農村人. er. io. sit. 口大量流入都市,加上美國積極推動經濟自由化政策,要求各國開啟農產品市場 大門,政府對於農業政策不得不開始轉型,從原先重點式的農業培養工業焦點,. al. n. v i n 轉變為以工業提升農業,並改變農業型態,轉向專業、精緻經營走向。 Ch engchi U. 一、為由於地理地形之闡明而得治安上之便利。 二、為整理田而見土地甲數之增加且因大租權消滅,土地收益增加故,改正加征田賦(1904 年) 而得財政上之增收。 三、為基於明確土地之權利關係,使其交易安全而得經濟上之利益。 故矢內原忠雄認為此次「土地調查,竟為台灣資本主義化,與日本資本之征服台灣之必要的前提 與基礎工事」 。 參自矢內原忠雄,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陳茂源譯,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1977,頁 16-17。 33 1949 年實施「三七五減租」 、1951 年「公地放領」 、1953 年「耕者有其田」等一連串土地改革 政策。 21.

(33) 表 2-1 農業發展概況 目.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 100 年代. 長期 趨勢. 農 家 戶 數 (萬 戶 ). 87.9. 84.2. 82.4. 75.5. 77.9. 遞減. 農業就業人 口 (萬 人 ). 166.5. 125.7. 109.3. 41.8. 55.4. 遞減. 農 地 面 積 (萬 公 頃 ). 90.3. 90.0. 88.4. 83.1. 79.9. 遞減. 農 產 產 值 (億 新 台 幣 ). 558.1. 2384.7. 3233.4. 1671.3. 2209.3. 遞減. 農產品出口 值 (億 美 元 ). 3.8. 19.6. 立. 76.6. 遞增. 農產品進口 值 (億 美 元 ). 4.1. 34.9. 395.2. 遞增. (民 國 ). 政40.4 治83.3大 66.3. 574.5. 學. ‧ 國. 項. 註:每年代為平均值。. ‧.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庫,. Nat. er. io. sit. y. 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maintenance/Announce.aspx。. 圖 2-1 歷年各產業值占國內生產毛額比例. n. al. Ch. engchi. i n U. v. 註:國內生產毛額不含統計差異。可看出農業產值呈現逐漸下滑趨勢。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22. 單位:%.

(34)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農業政策,目標不僅在於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 問題,也在於保障全體消費者的權益、維護共有的環境資源。基於產業、農民、 消費者、資源環境、國際經貿等政策觀點的整體考量,平衡公經濟與私經濟發 展需求,建構新世紀農業發展願景,加上我國於2002年加入WTO後農業結構面 臨調整與轉型之壓力,且隨著國民所得提高,國人對農產品衛生安全及品質更 形重視,農產品之生產轉以質優及衛生安全為主。讓台灣農業邁向「永續發展 的綠色產業」,「尊嚴活力的農民生活」,以及「萬物共榮的生態環境」。 從發展休閒農業 34,到2009年的「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提出,2014年. 政 治 大 依據各年代政策之不同做一表格整理,可了解到台灣的農業政策是如何的演 立. 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政策。下表2-2將台灣從1945年開始到現今,. 變,而基於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施政理念,為因應全球化及國際經貿自由. ‧ 國. 學. 化,農委會亦確保農業永續發展,提出了漸變的農業調整政策,俾發揮台灣農. ‧. 業的科技優勢與地理條件。. n. er. io. sit. y. Nat. al. 34. Ch. engchi. i n U. v. 休閒農業是為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閒旅遊與體驗學習的產 業,是傳統農業提升附加價值的新亮點產業,亦是深具發展潛力之新旅遊型態。 23.

(35) 表 2-2 歷年農業施政概況. 數% 農業生產佔. 最 低 27.06 最 高 54.48 (遞 增 ). 最 低 53.83 最 高 83.43 (遞 增 ). (遞 減 ). 最 高 15.9 最 低 7.3 (遞 減 ). 政 治 大 從 民 40 年 開 始 最 高 34.5 立 統 計 , 為 45 最 低 19.0 1.促 進 糧 食 自 足,改 善 國 民 營 養。 2.擴 展 出 口 貿 易,提 高 農 民 所 得。 3.支 持 工 業 發 展,提 供 充 裕 原 料。. 1.實 施 耕 地 三 七 五 減 租 (38 年 )。 2.實 施 肥 料 換 穀 制 度 (39 年 ) 3.實 施 公 地 放 領 (40 年 )。. 1.實施耕者有其 田(42 年)。 2.隨賦收購稻穀 (43 年)。 3.創辨統一農貸 (50 年)。. io. n. al. Ch. 1.加 強 農 業 生 產,提 高 運 銷 效 率。 2.增 加 農 業 利 潤,提 高 農 民 所 得。 3.加 強 治 災 防 洪,合 理 利 用 水 土資源。. ‧. 1.改 善 農 民 生 活。 2.增 加 糧 食 及 重 要作物生產。 3.發 展 人 民 潛 力、建設地方, 奠定富強民生 國家之基礎。. Nat 重要農業施政. 學. 政策目標. 最 低 20.56 最 高 23.44 (遞 增 ). ‧ 國. GDP 之 比 率 %. 58-70 農工並重。 積極開發外銷 新 產 品,維 持 農 業成長。 (實 施 第 五 、 六 期四年經濟建 設計畫及第一 期六年經濟建 設計畫). y. 農業生產總指. 42-57 農業培養工 業。提 供 產 品 、 勞 力、資 本、外 匯以及市場等 貢 獻,促 進 經 濟 起飛。 (實 施 第 一 期 至 第四期四年經 濟建設計畫). sit. 發展階段. 34-41 充裕軍糈民食 增加糧食生 產,促 進 經濟 發 展。 (台 灣 光 復,百 廢 待興). er. 民國. engchi. 24. i n U. v. 1.公 布「 農 業 政 策檢討綱要」 (58 年 )。 2.推 行「 加 速 農 業機械化方案」 (59 年 )。 3.制 定「 農 業 發 展條例」 (62 年 )。 4.設 置「 糧 食 平 準基金」 (63 年 )。.

(36) io. 數%. 農業生產佔 GDP 之 比 率 % 政策目標. 邁入農業衰退 期 。 並 於 2002 年 加 入 WTO 後,政 府 面 臨 農 業結構調整與 轉型之壓力實 行產業再造與 全球連結。. y. al. n. 農業生產總指. 86-現 今. sit. ‧ 國. Nat. 81-86 邁 向 三 生 事 業。 農 業 生 產、農 民 生 活、環 境 生 態 兼 籌 並 顧,均 衡 發 展 。 (實 施 國 家建設六年計 畫). ‧. 71-80 革新調整。 環保意識抬 頭、農 民 運動 興 起,對 內 調整 生 產結 構,對外 增 強維護環境功 能 。 (提 出 加 入 GATT 申 請 案 ). 學. 發展階段. 政 治 大. er. 立. 民國. 5.實 施 稻 米 保 價收購制度 (63 年 )。 6.推 行「 加 強 農 村建設重要措 施」 (63 至 68 年 度 )。 7.實 施「 提 高 農 民所得加強農 村建設方案」 (69 至 71 年 度 )。 8.推 行「 全 面 推 動基層建設方 案」 (70 至 71 年 度 )。. i n 最 低 84.92 最 低 103.68 Ch U h i110.72 最 高 106.18 e n g最c高. v. (遞 增 ). (遞 增 ). 最 低 91.01 (民 98 年 ) 最 高 109.94 (民 92 年 ) (遞 減 ). 最 高 7.7 最 低 3.7 (遞 減 ). 最 高 3.7 最 低 3.5 (遞 減 ). 最 高 3.5 最 低 1.9 (遞 減 ). 1.提 高 農 民 所 得,縮 短 農民 與 非農民所得差 距。 2.維 持 農 業 適 度 成長,確 保糧 食. 1.調 整 產 業 結 構,提 昇 國 產 品 市場競爭力。 2.改 善 農 村 生 活 品 質,增 進 農 民福利。. 讓台灣農業邁 向「 永 續 發 展 的 綠色產業」 , 「尊 嚴活力的農民 生活」 ,以 及「 萬 物共榮的生態. 25.

(37) 供應安全。 3.改 善 農 村 環 境,增 進 農民 福 利 重要農業施政. 3.維 護 生 態 環 境,確 保 農 業 資 源永續利用。. 環境」。. 1.推 行 「 加 強 基 推 行「 農 業 綜 合 層建設提高農 調 整 方 案 」 (81 民所得方案」 至 86 年 度 )。 (72 至 74 年 度 )。 2.推 動 稻 田 轉 作 (73 年 )。 3.推 行 「 改 善 農 業結構提高農 民所得方案」 (75 至 80 年 度 )。 4.開 放 大 宗 穀 物 進 口 (77 年 )。. 立. 2009 年 「 精 緻 農業健康卓越 方 案 」 , 2014 年「 自 由 經 濟 示 範 區 -農 業 加 值」政策。. 政 治 大. ‧ 國. 學. ‧. 註:1.因 歷 年 施 政 措 施 甚 多,不 及 備 載,本 表 僅 概 舉 犖 犖 大 者 供 參 。 2.表 中 所 稱「 年 」, 期 間 係 指 當 年 1 月 至 12 月 ;「 年 度 」則 指 會計年度期間,為上年 7 月至當年 6 月。 3.農 業 生 產 總 指 數 係 以 民 國 95 年 為 基 期 。. Nat. sit. y.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農業政策/農業政策白皮書淺說(84年08月),附錄:歷年農業施政. n. al. er. io. 概況,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7624及筆 者 蒐 集 資 料 自 製 。. Ch. engchi. 26. i n U. v.

(38) 第二節. 聯合國代表權問題與對外農業援助. 聯合國是全球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組織,1971 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 國,在國際外交上的空間就逐漸減縮,聯合國代表權之問題可說是台灣於國際上 失去影響力之重要事件,也因為此事件的發生使得我國政府為了繼續於世界上擁 有立存之地位,因此積極推動農業援外等實務經貿之對外政策,以鞏固友好國家 之邦誼,因此釐清聯合國代表權問題是有其必要性。 1950 年代中期後,許多由殖民地獨立的亞洲、非洲地區的新興國家加入聯. 政 治 大 基於中共實際控制、統治中國大陸,某種程度上同情、支持中共。 立. 合國,使美國支配聯合國逐漸產生困難。這些新興國家多不加盟,表示中立,但 因此,支持. ‧ 國. 學. 中共加入聯合國之意見漸趨受到重視。. 35. 蘇聯於 1950 年 9 月的聯合國第五屆常會時,提出驅逐我國代表及邀請中國. ‧. 入會兩項草案,中國代表權問題開始浮現於檯面上。美國為因應此局勢,提出了. sit. y. Nat. 「緩議」政策,也就是拖延政策,即是同年的第 490 號決議「誰應代表中國出席. al. er. io. 大會議題」,該案建議:. v. n. 審查各方對於誰應代表中國出席聯合國一問題,意見紛歧,爰設置由主席. Ch. engchi. i n U. 推薦、經大會認可之委員七人組成之特別委員會,就誰應代表中國出席一 問題予以審議並於大會審議臨時議程項目六十二竣事後提具建議向大會 報告;並議決在大會就該特別委員會之報告書有所決定以前,中國國民政 府之代表仍應出席大會,其權利與其他代表所享有者同。 36 此緩議政策,運作了約 10 年之久,但因應後續的新興國家加入,外蒙入會 之一案,37以及國際上認為此緩議案為採用多數暴力排除中國代表權議題的討論, 35. 王國璋,〈中共如何取代我國在聯合國之席位〉, 《問題與研究》 ,32:5(1993),頁 17。 〈490 號決議「誰應代表中國出席大會議題」〉 ,上網日期:2015 年 1 月 5 日,檢自聯合國大 會/大會文件/決議,http://www.un.org/zh/ga/documents/gares.shtml 。 37 1946 年外蒙古提出入會申請,但因冷戰等因素有所擱置,1955 年第十屆大會期間,加拿大主 導推動了一項包括 18 國的整批入會方案,讓大部分提出過申請的國家,不論其政治屬性皆能同 時入會。這項計畫因為有助於打破會籍問題僵局而獲得會員國的壓倒性支持,但因外蒙古的立場 27 36.

(39) 漸有不滿(可參考表 2-3 的改變趨勢,反對者所占比例越來越多),此政策到 1960 年代已失效用。. 表 2-3 1950~60 年聯合國歷屆大會表決美國「緩議」案統計表 支持. 反對. 棄權. 反對者比例. 1950. 38. 10. 8. 18%. 1951. 37. 11. 4. 21%. 1952. 42. 7. 11. 12%. 1953. 44. 10. 2. 18%. 1954. 43. 11. 6. 18%. 1955. 42. 8. 19%. 1956. 47. 7. 31%. 1957. 47. 27. 9. 33%. 1958. 44. 28. 9. 44. 28. 學. 35%. 9. 35%. 42. 34. 22. 35%. 1960. ‧ 國. 1959. 立. 12 政 24治 大. ‧. 年代. 資料來源:王杏芳,《中國與聯合國》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頁 35~3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敏感,中華民國不願認可與支持入會,在外蒙古案的背後,是更重要的中國代表權保衛戰,並將 影響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欲行使否決權,而這又關係到新任美國總統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政府在亞洲的領導地位。 28.

(40) 1961 年,第 16 屆聯合國大會召開時,紐西蘭、蘇聯相繼提出將中國代表權 問題列入大會議程,美國則提出將中國代表權問題納入「重要問題案」來表決,38 並於 1668 號決議通過,如表 2-4 所得到票數來看,支持此一提案之票數漸趨增 加,美國採取此方式來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一直將此問題拖延到 1970 年代。. 表 2-4. 1961—1970 年聯合國 大會上,以「重要 問題」模式,需要三分 之 二的多數 決,來支持中共進入 聯合國政策的統計表 如下. 年代. 支持. 反對. 棄權. 1961. 36. 48. 20. 1962. 42. 56. 12. 1963. 41. 1965. 47. 1966. 立 46. 1967. 政 57治 大 47. 17. 46. 57. 17. 44. 58. 48. 56. 51. 49. ‧ 國. 57. 1970. 23 21. ‧. 1969. 20. 學. 1968. 12. 25. Nat. n. al. er. io. sit. y. 資 料 來 源 : 王 杏 芳 , 《 中 國 與 聯 合 國 》 , 頁 35-37。. i n U. v. 1969 年尼克森總統上任,為了解決亞洲問題,提出 「談判代替對抗」,展. Ch. engchi. 開與中共的和解。「雙重代表權」的政策於此時提出,也就是基本上承認兩個中 國並存於聯合國,才是真正解決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方法。 美國和台灣雙方交涉多次後,達成共識,其協議內容如下: 一、. 重要問題仍然要提出,但內容重點以三分之二門檻應用在保障中華 民國會籍。. 38. 二、. 國府願意接受雙重代表權,但決不放棄在安理會席位。. 三、. 安理會的席次美國努力為國府維護但無法保證。. 依聯合國憲章第十八條第二項規定,提出一項重要問題案(Important Question Resolution ), 必須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才可以通過。日後只要有關改變中國代表權的提案,皆須先以重要問題 的程序上先做表決。 29.

(41) 四、. 台北願意策略性做如此讓步,因為評估中共不會依此模式入會。. 五、. 但對外,國府仍無法對雙重代表作公開表態的支持。 39. 美國與台灣剛達成「雙重代表權」的共識,7 月 15 日尼克森總統卻公開宣 布指派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秘密訪問中共,開啟與「中共關係正常化」的大門並 與中共達成協議並預定在 1972 年尼克森親自訪問中國大陸。 對此,美國國務院完全被蒙在鼓裡,也因此不得不重新調整聯合國政策,狄 柏瑪指出:「我們已不得不認定如果不提安理會席次,雙重代表案在目前新情況 下根本沒有希望。」40換言之,中華民國是否願意放棄安理會席次以換取在聯合. 政 治 大 除中華民國為重要問題,關於中共入會則不在案中。 立. 國的席位。經過雙方交涉,7 月 26 日,中華民國政府接受變相重要問題,即排. 8 月 2 日,美國正式發表聲明: 「美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次,. ‧ 國. 學. 同時美國亦反對任何排斥中華民國或用不同的方法來剝奪台灣在聯合國的代表. ‧. 權。至於在安理會的中國席次問題,則交由聯合國的 127 個會員國來決定。」41. y. Nat. 然而中共並不認同「雙重代表權」的政策,周恩來於 8 月 9 日堅決表示: 「如. er. io. sit. 果兩個中國同時並存於聯合國的話,中共將斷然不會接受聯合國的席位,即使聯 合國通過提案,來暗示台灣地位仍懸而未決,中共也不會進入聯合國。」 42. al. n. v i n 在國際情勢的壓力及中共堅決的反對態度下,美國終於放棄了支持台灣在安 Ch engchi U. 理會的席位,並於 9 月 3 日正式通知我國政府,美國已經決定要進行連署複雜雙 重代表權案(包括中共取得安全理事會席位),這無疑違反了美國對我國在聯合國 所提出「雙重代表」政策中,「努力維護台灣在安理會席次」的共識,也就是說 美國放棄了「堅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唯一中國代表權,而改為同意讓中共取得 安理會席次」之政策。. 39. 涂成吉,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最後的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 ,台北 : 秀 威資訊科技,2008,頁 68。 40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 ,台北:遠流, 2000,頁 355。 41 〈美國對中國代表權聲明全文〉, 《國際現勢》,1971 年第 806 期,頁 5-10。 42 〈周恩來聲明與美國反應〉 ,《國際現勢》 ,1971 年第 806 期,頁 6-7。 30.

(42) 第 26 屆聯合國大會召開,日本、美國等 22 國於會中連署提出「重要問題案」, 但結果為否決者占多數,至此已看出情勢一面倒向中共,中華民國代表團抗議程 序不公,並當場宣布退出聯合國, 43後聯合國通過阿爾巴尼亞案,即是聯合國第 2758 號決議。 44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從 1950 年代到 1970 年代間,中國代表權從「緩議」(Moratorium)、 「重要問 題」(Important Question)、 「雙重代表權」(Dual Representation),到最後的「變相 重要問題」(Important Question Variation),和「複合雙重代表」(Dual Representation Complex)演變, 45中華民國一步步地失去在國際上的地位,最後退出了聯合國,. 政 治 大 不妥協」(三不政策)的立場以面對中共在國際上對中華民國國際空間的打壓,但 立 並在 1978 年與美國斷交,導致邦交國銳減,蔣經國總統堅持「不接觸、不談判、. 是中共與國際勢力對台灣的孤立使得台灣「命運共同體」儼然成型。 46. ‧ 國. 學. 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頓時一落千丈,該如何提升、打破外交孤立的僵局,外. ‧. 交承認是為了確保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手段也是目標,官方上的. y. sit. io. al. n. 43. er. 策方向。. Nat. 國對國外交無法有所突破,政府轉而採取較務實的外交、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等政. i n U. v. 蔣介石發布「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告全國同胞書」書告, 「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違反憲章規 定,通過阿爾巴尼亞等附匪國家之提案,牽引毛共匪幫竊取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及安全理事會中的 席位;我們本漢賊不兩立之立場及維護憲章之尊嚴,已在該案支付表決之前,宣布退出我國所參 與締造的聯合國。同時聲明,對於本屆大會所通過此項違反憲章規定的非法決議,中華民國與全 中國人民,絕不承認其有任何效力。」 ,參自蔣介石,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告全國同胞書〉 ,1971 年 10 月 26 日,載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 34,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 會。 44 〈聯合國第 2758 號決議全文〉 ,上網日期:2015 年 1 月 10 日,檢自:聯合國大會/大會文件/ 決議,http://www.un.org/zh/ga/documents/gares.shtml 。 聯合國第 2758 號決議全文: 回顧聯合國憲章的原則, 考慮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利對於維護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組織根據憲章所必須從事 的事業都是必不可少的,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全理 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 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 去。 45 王正華, 〈蔣介石與 1971 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 , 《國史館館刊》 ,2010 年第 26 期,頁 135。 46 鄭欽仁,〈戰後『台灣意識』形成的兩個條件〉,收入於鄭欽仁著,《生死存亡年代的台灣》 , 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頁 121-125。 31. Ch. engchi.

(43) 國際發展援助倡議回溯至 1947 年美國之「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47, 以及聯合國與相關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 WB)之成立。台灣運用台灣的經濟奇蹟實行對外援助即 是一提升外交地位之手段。我國對外援助源於 1940 年代後期,以協助友好開發 中國家發展農漁業為主,1970 年代後,我國國際收支連年盈餘,從被援助國轉 為對外提供融資及技術協助。至此,對外援助成為台灣的主要外交手段,我國早 年以發展農業經濟為主,故援外合作計畫便以農業合作為開端,且台灣的農業技 術領先全球,更成為對外援助的亮點之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47. Ch. engchi. i n U. v. 1947 年 6 月 5 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演講中提出了「美國援助歐洲復興方案」 , 由美國提供經濟援助,並提出「歐洲一體化」的概念,為西歐戰後瀕臨崩潰的經濟復興提供方向, 後此概念於同年 7 月美國國會通過執行,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即為「馬歇爾計畫」。 32.

(44) 第三節. 台灣開展農業援外. 美國對台灣的援助最早開始於 1948 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1948 年 4 月 2 日美國參眾兩院達成共識,在聯席會議上通過《1948 年援華法案》(The China Aid Act),為《1948 年援外法案》的一部份,最後援華 金額總數為 4 億美元,其中包含 1.25 億美元為「特別贈款」 ,及 2.75 億美元為經 援部分。 48 1951 年 3 月 17 日,經合署分署署長穆懿爾應聯合國中國同志會之邀,在. 政 治 大 美援物資,主要是肥料、棉花、布匹、原油等,約值 3300 萬美元; (2)工業計 立. 省參議會會場演講經合署在台工作概況。計畫分為 4 部份:(1)貨物計畫,即. ‧ 國. 學. 畫,即工業設備,如鐵路、電力等項目,約值 1200 萬美元; (3)農業計畫,歸 農復會負責執行,其計畫達 225 種,約為 280 萬美元;(4)等值基金計畫,包. ‧. 括農復會和懷特公司顧問組之新台幣支出。 49. sit. y. Nat. 農業計畫為四大計畫之一,並透過中、美所共同成立的農復會長期運作,其. al. er. io. 利用它們豐富的知識及經驗,加上美國的經濟援助,對台灣的土地改革、農會組. v. n. 織的改進,生產技術的改良、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村環境建設等,農復會皆. Ch. engchi. i n U. 積極的參與和協助實施。可以說,農復會對於推動台灣農業現代化,起了至關重 要的作用。 50加上肥料的使用,台灣農產量從戰後不足之狀況,逐年穩定上升, 如表 2-5 所示。. 48. 張齊顯, 〈戰後美國對華經濟之援助——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之研究(1948~1952)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2),頁 2。 49 張齊顯,〈戰後美國對華經濟之援助——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之研究(1948~1952)〉 ,頁 146-147。 50 張齊顯,〈戰後美國對華經濟之援助——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之研究(1948~1952)〉 ,頁 181。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 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