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華府智庫對小布希政府台海政策主張

第一節 戰略模糊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戰略模糊派

一、 美中軍機擦撞事件前後時期

美中軍機擦撞事件,美國稱海南島事件(Hainan Island incident),2001 年 4 月1 日,一架美國海軍 EP-3 型偵察機在南中國海專屬經濟海域上空執行偵查任 務,中共解放軍派出兩架殲8 型戰鬥機進行監視和攔截,其中一架戰機在海南 島東南70 海里(110 公里)上空與美國偵察機發生碰撞,導致中共戰機墜毀。

美軍偵察機則在未經中共允許的情況下迫降海南島陵水機場。

中共要求美國正式道歉,扣留飛機及美方飛行員,指責美軍偵察機故意撞向 戰鬥機,並且在沒有通知和許可的情況下降落於中國大陸領土,並就此嚴厲譴 責美方。美國則認為偵察機是被失控的戰機所撞擊,中方應負主要責任,雙方 緊張情勢升高。4 月 4 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Colin Luther Powell)以個人名義致信 中共副總理錢其琛,表示遺憾;美國駐華大使Joseph Prueher 給中共外長發出一 封公開署名信函,對解放軍飛行員的失蹤和美國飛機進入中國大陸領空表示遺 憾,中共方面才緩和局勢,安排釋放機組人員,並和美國方面商討歸還美國飛 機和防止今後出現類似事件等問題 (BBC, 2001)。

(一) 事件發生前智庫對台海政策建議

2000 年小布希當選總統到 2001 年 4 月 1 日軍機擦撞前這段期間,未受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略模糊」的政策 (Pan, 2003):美國依照《台灣關係法》對於台灣前途遭受威脅會 為美國所關切,但是無論是否以軍事行動協防台灣,中共依然會對台灣的未來採 取必要的行動,所以美國不需要表明在何種程度下才會協防台灣,美國可以在兩 岸的和平與安全上有較大的空間。以下就美中軍機擦撞前,華府各家智庫學者支 持台海「戰略模糊」的政策進行討論。

1. 布魯金斯研究院

歐漢龍(Michael E. O'Hanlon) (2000)認為,雖然國會已經對台海「戰略模糊」

政策失去了耐心,他們更喜歡明確保護台灣的承諾。但是台海間的戰爭容易讓 美國捲入其中,美國若沒有干預台海衝突,中共也就不會佔領台灣,就算有任 何行動,美國將有時間作出任何必要的軍事反應,鑑於戰略明確政策的危險性,

這可能會使台北走向獨立並產生重大危機,因此「戰略模糊」政策仍然有意義。

李侃如(Kenneth G. Lieberthal) (2001)在《Policy Briefs》發表「美國對華政 策」(U.S. Policy Toward China),提供小布希執政團隊參考。對於台海兩岸政策,

美國政府應該在「一個中國的政策」的框架下採模糊的戰略政策,不應該成為 台海兩岸的積極調解人,而是單向中共及台灣表達關切或解釋另一方的意見,

鼓勵兩岸恢復對話;有關對台軍售問題,應該仔細評估拒絕授權向台灣出售有 爭議的武器系統,採取措施減少軍備競賽的規劃。

季北慈(Bates Gill)在 2000 年 7 月國會聽證會,以及 2001 年 3 月對美國對台 軍售內容提出意見,因為販售宙斯神盾級驅逐艦給台灣已觸及中共的紅線,預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著美國與台灣軍事合作將在整體方向上取得重大進展 (Gill, 2000a)。他認為應低 調地加強援助台灣以「被動防禦」的形式對抗中共導彈攻擊 (Gill, 2001b)。台灣 海峽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不會以軍售為基礎,武器銷售不應該以阻礙海峽兩岸朝 合作的方向進行。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在 2001 年 1 月投書《Foreign Affairs》對小布希政 府的台海政策提出建言。他把美中關係解釋為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兩國存在著 許多相同的利益與積極的關係,對於台海政策,美國堅持任何官方的對話都必須 以「一個中國」的原則為出發點。鼓勵美中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並認為中共政府 如果想解決台灣問題,就必須準備好在國內進行重大的政治變革 (Shambaugh, 2001)。例如協議建立新的聯邦或聯邦制度,其中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不承諾使 用武力,以換取台灣不宣布獨立的承諾。」因此,台灣問題取決於中共的態度,

並非美國預先介入。

2. 外交關係協會

外交關係協會訪問研究員 Paul J. Heer 在 2000 年 4 月在《Foreign Affairs》

發表「If It Works, Don’t Fix It」,對 1999 年李登輝總統提出的「兩國論」,美 國的對策是不應該去除防衛台灣的承諾的戰略模糊,雖然這種政策存在缺陷,

但仍然比其他選擇更有利於兩岸穩定 (Heer, 2000)。美國可以提醒中共,依照

《台灣關係法》中共對台灣使用武力的行為是為美國所關切,美中台三方,尤 其是台灣,應該避免採取挑戰或破壞它的步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卡托研究院

Ted Galen Carpenter (2001)認為,小布希總統不會同意《臺灣安全加強法》

(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 TSEA)法案通過,雖然他預判小布希可能 會比柯林頓對台灣更為友好,但是他不希望總統執行政策時受法律的約束,特 別是關於自由化的軍售和美國與台灣軍方之間接觸的規定。有鑑於他對總統權 力的總體看法以及他反對 2001 年中之前要求所有美國軍隊撤離科索沃的擬議 立法的先例,他更有可能希望保留總統行使行政權的自由。

4. 傳統基金會

小布希總統於 2001 年 2 月 16 日至 22 日出訪亞洲中日韓三國,譚慎格 (John Tkacik) (2001)建議小布希總統應該對中共強調美國與台灣人民的長期友 誼,並解釋只有台海兩岸進行無條件的直接對話,兩岸之間的摩擦才能得到解 決。總統必須將這些令人不安但必要的問題列入美中對話議程,簡單但是正確 地表達美國在台海間的立場,讓中共領導人明白最終目標是幫助中共正確地納 入國際間的制度。

Larry Wortzel (2001)指出柯林頓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中共過去 8 年來 台灣海峽兩岸威脅性的軍事集結,還從俄羅斯購買新型武器,改變該亞洲地區 的力量平衡,台灣越來越容易受到侵略。小布希總統必須向中共強調,他希望 建立導彈防禦作為增加台海穩定的一種方式,並作為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 的謹慎回應,所以美國仍然遵循於 1979 年《台灣關係法》的條款,中共必須明 白美國根據該法向台灣出售防禦性武器是為了確保台海的和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共和黨眾議院議員 Douglas Kent Bereuter (2001)批評柯林頓總統時期台海 發生的事件(1996 年中共在台海發射導彈)認為是中共對柯林頓政府政策的誤解,

向小布希政府建議,美國需要清楚明確地表達對和平解決台灣與大陸之間分歧 的堅持,不能是中共對台脅迫或恐嚇,解決分歧的方法必須兩岸共同訂立。另 外,美國依循《台灣關係法》,中共必須明白對台灣的導彈部署和其他恐嚇行 為都會產生影響。

5. 胡佛研究院

Ramon H. Myers (2000) 建議未來新的美國總統接任時應鼓勵兩岸談判,

國會與新政府先同意不提供台灣升級武器系統,兩岸必須先提供一個和解的方 案之後,例如兩岸聯邦或邦聯制,可以獲得軍售的審查,雙方可以為一個中國 進行合作,但又是獨立的。兩岸談判最有利於美國的利益,而不是鼓勵兩岸在 台海軍事集結,以及美國在任何情況下承諾保衛台灣。

(二) 事件發生後智庫對台海政策建議

1. 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2001 年 5 月 Eun Jung Cahill Che 在小布希總統於 4 月 25 日發表「不惜一 切防衛台灣」明確的兩岸政策後,針對 CSIS 前子公司的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 進行讀者調查 (Cahill Che, 2001)。82 位受訪者中,57%(47 位受訪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示美國應保持「戰略模糊」政策, 如果台海間形成對抗,這給了美國處理的 自由度。但是基本前提是該政策須有效地防止中共以軍事手段威脅台灣,同時 避免台灣走向獨立的道路來挑釁中共。

2001 年 5 月,太平洋論壇名譽主席 Ralph A. Cossa (2001)在美中軍機擦撞事 件後指出,小布希政府上任後至 5 月為止東亞政策仍陷入困境,尤其是小布希 的「不惜一切防衛台灣」的言論,如果沒有外交團隊的事後對其的言論修飾,

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危機,迄今為止美國台海間「戰略模糊」仍是成功的政策,

美國單方面的改變台海政策都應該包括全面的分析,以及與美國盟友的充分協 商。

2. 布魯金斯研究院

季北慈(2001)投書社論,他認為 EP-3 偵察機是為支持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武 裝力量而進行的行動,對台軍售事項不應混為一談,而是基於《台灣關係法》

給予台灣真正的國防需求;與中共軍機擦撞的後續事宜的磋商,也必須清楚表 明美國不會容忍中共對台灣的軍事脅迫,希望和平解決台海之間的分歧。

歐漢龍在美中軍機擦撞後,認為小布希政府應該嚴格按照台灣的軍事需求 出售武器,避免進一步銷售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O’Hanlon M. E., 2001)。美國繼 續支持「一個中國」的政策,因為這個政策會使台海兩岸對彼此保持克制;另 外,他撰寫社論「A Need for Ambiguity」批評小布希總統表示「美國將採取『不 惜一切代價』來防衛台灣,包括使用武力」,是悖離長久以來美國在台海間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戰略模糊」的政策,因為這種承諾是指台灣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受到美國 的軍事援助 (O’Hanlon, 2001)。美國必須維持「戰略模糊」的台海政策,可以 對中共的威脅採取軍事行動,也可以同時暗中告知台灣,如果期待美國的軍事 援助就必須撤回獨立言論,這種戰略才能在台海衝突升級前與美國介入之前平 息衝突。

沈大偉 (2001)認為美中軍機擦撞事件後,挑起華府國會之間反中的情緒,

間接影響對台軍售的內容。建議美國的決定應該給予台灣保證和威懾,而不會 助長進攻能力或進一步刺激軍備競賽,目前出售宙斯盾艦船可能為時過早,一 切都要視中共在沿海對台佈署導彈數量是否增加。

卜 睿 哲 擔 任 美 國 在 台 協 會 華 盛 頓 理 事 主 席 ( Chairman and Managing Director)時,曾於 2002 年受布魯金斯研究院邀請,對美、中、台與東亞的未 來進行演講。他認為美國對台灣的政策沒有改變,美國只是在外部平衡兩岸的

卜 睿 哲 擔 任 美 國 在 台 協 會 華 盛 頓 理 事 主 席 ( Chairman and Managing Director)時,曾於 2002 年受布魯金斯研究院邀請,對美、中、台與東亞的未 來進行演講。他認為美國對台灣的政策沒有改變,美國只是在外部平衡兩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