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美國智庫與台海政策

第二節 智庫影響外交政策途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智庫影響外交政策途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海外拓展的範圍擴大,外交的業務量及複雜性增 加,在國內政治方面因三項變化,增加了外部因素介入影響外交政策制定途徑的 複雜性:一、杜魯門總統時代創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制度,定義行政部門管理 外交政策的架構,因此許多非政府編制人員加入制定外交政策的行列。二、自 1970 年起,尤其在越戰之後,尼克森總統因水門案而下台,國會的外交決策能力 提高,介入以往白宮制定政策的獨佔地位。三、特定議題的遊說團體、媒體、特 殊利益集團三個方面數量上的成長(李本京,1987) 。因此,美國在影響外交政策 制定途徑日趨複雜的情況下,智庫它位於學術與政府決策圈的現實環境間,囊括 人才提供政策且不受制於政府,創造一種有別於其他國家政府與非官方機構的密 切關係,而智庫與政府這種密切的關係,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是在哪一個階段產 生影響作用,又是以什麼途徑來影響?是本節討論的方向。

一、 智庫與外交政策制定階段

智庫介入影響政府制定政策的階段,依照政治學家David Easton (1968)的系 統理論(System Theory ),說明了一個政治系統功能運作將政策產出的過程。如 圖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1 系統理論

資料來源:Easton, D. (1968).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Behavioral Science, 13(2), pp.

147-149.

在政策輸入階段中,團體及個人透過管道表達對於政策的概念,以獲得大眾 以及決策者的注意,在這個階段Diane L. Stone (2007)認為,智庫是建立起社會 科學研究與實際政策建立的橋樑,這些研究輸入到決策者理念的同時,也就是智 庫可以提供對外宣傳該研究已影響決策者的態度。當理念輸入後,經過決策生成 階段後,再進行政策產出,運用於大眾或政治目的上形成反饋,進而變成一套具 有循環性的政治系統;然而在系統理論三階段中,最無法讓研究政治學者們理解 的就是如何從理念轉化成政策生成的第二階段,也就是「黑箱」(black box)內的 操作,依照宋學文(1999)提出的 3i 決策模型,加強了在民主國家對於政策產出系 統論的第二階段的解釋。如圖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2 3i 政策模型與決策之關係

資料來源:宋學文(1999),「維持現狀」之決策及其發展:3 i 模型的決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

42(11),頁 80-8。

宋學文與蔡佳恬(1997)認為決策第一階段的成員為學者與政治菁英,第二階 段為利益與壓力團體,第三階段為政府制度與組織,決策者必須在第二階段整合 各方利益,包含政治或經濟利益,以及意識形態的認同,藉由各項意見基礎上達 成制定政策原則,但是當政策形成後,能夠推展出去,形成實際的施政措施,還 必須仰賴第三階段,也就是將其理念內化於組織制度,並且由那些擁有權力或利 益相關的團體或個人,在第三階段對其理念進行鞏固。智庫影響決策途徑除了在 第一階段之外,在第二及第三階段期間影響的方式也十分多元,研究智庫影響外 交政策途徑必須從這三階段著手,本研究也會在本節後續進行分析說明。

二、 智庫影響外交決策途徑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上述政府決策階段來區分,有三種角色能影響政府決策的途徑,分別是政 治菁英、利益團體與政府組織;以政府或非政府影響途徑來劃分,利益團體屬於 非政府影響途徑,政府組織屬於政府影響途徑,政治菁英在民主國家中則介於非 政府與政府影響途徑之間流動(彭懷恩,1983)。以下就以決策模型中的菁英與利 益集團理論來分析智庫如何以政府或非政府途徑來影響外交決策。

(一)智庫與菁英理論

1. 菁英理論

菁英的定義,就政治價值上來看,在其權威性(authoritative )的分配各種政 策,而社會上有一群人更容易牽涉到這種分配政策的過程,這種運作的過程包 含了制訂與執行,必然與權力相關,這群人就是所謂的菁英 (彭懷恩,2003)。

Dunleavy 與 O'Leary (1987)將菁英理論分類為古典菁英、民主菁英、激進 菁英理論,菁英透過參與制定政策來影響一國的政治發展,古典菁英理論認為,

統治菁英階層不太會受到非菁英階層的影響,所謂的政策制定,完全是依照統 治者的偏好;民主菁英理論把政府形容一個非封閉性的菁英階層,雖然認為少 數的菁英階層在實際的民主政治運作中居於領導地位,但是透過選舉,菁英階 層與其他階層之間具有廣泛的流動性;激進菁英理論認為政府制定政策的權力 集中在少數政治菁英的手上,政治發展的改變是透過權力菁英的互動產出政策,

由政策來影響政治發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依照公共政策研究學者Sabatier Paul (1988); 研究政策制定過程,而提出

「政策倡導聯盟架構」(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C.F );對於政策倡議 聯盟(政策制定參與團體)組成份子的敘述,可區分為民選代表、利益團體、專 家學者、行政官員等四類其中專家學者與菁英的定義相結合,將智庫中的學者 其歸納為知識菁英 (林水波、張世賢,2015)。

2. 智庫菁英理論影響決策途徑

菁英理論者認為,菁英藉著佔據公權力而決定政策,通常有幾項重要特徵 (吳定,2013):(一)制定政策是由少數菁英進行;(二)多為佔據公共或私人 機構決定性的職位來影響政策制定;(三)擁有優越的資源,包含財富、資源及 專業知識;(四)菁英之間會因為選舉而引起公共政策改變,但不會改變基本 價值觀及維護身利益的目的;(五)菁英影響大眾甚於大眾影響菁英,是由上 自下的流動。

Dye Thomas R.(1978)觀察美國政治制度後指出,不管智庫學者的專業領域 為何,他們都是美國統治階層的組成部分,這些知識菁英個人影響政府決策途 徑的方式可以區分政府或非政府途徑:

(1) 政府途徑

美國政治的鮮明特色就是聯邦政府任命體系,總統有權力對7000 多個聯 邦機構及委員會做出任命,所以從政府組織架構來看,最重要的就是行政機 構的政策制定職位,這成為美國政府與智庫之間產生「旋轉門」的重要基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Bush, 2013)。智庫專家接近決策過程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成為決策者,或是 成為決策者私底下諮詢的對象,能與決策階層接觸的機會,就代表更有機會 將理念傳達至決策圈 (Wiarda, 1990)。依照 Donald E. Abelson (2006)的觀察,

智庫對政府影響途徑分為4 種:

甲、 在政府部門任職

美國政壇與智庫之間存在著對於智庫來說,代表該智庫的專家學者得到 決策當局政府的任命,可以提升自身的聲望,還能構築與決策者更緊密的聯 繫。例如傳統基金會會注意政府的職缺,試著以智庫本身的成員進行推薦;

另外美國企業研究院的Paul Wolfowitz 就被小布希總統任命為國防部次長。

乙、 總統選舉期間加入競選團隊與當選後加入總統顧問團隊

在總統選舉期間,智庫會提供給政治立場相仿的候選人政策平台,候選 人也會邀請專家學者對於政見提供政策建議。例如在 1980 年雷根當選總統 的前一年,傳統基金會總裁Edwin Feulner 組織了 250 多位的專家制定政策 建議,命名為「領導人的職責」(The Mandate for Leadership);根據統計雷根 政府執政8 年之內採納了「領導人的職責」內 60%的建議事項,另外該政策 制定小組寫作成員進入雷根政府高層的多達21 位 (Edwards, 2013)。總統當 選之後,這些專家學者也會被延攬到總統當選人的政策工作小組或當選團隊,

協助當選人或其他官員掌握政府政策制定,也有部分的智庫學者備委任加入 重要的總統諮詢委員會擔任顧問 (Ricci, 1993)。例如管理和預算辦公室、經 濟顧問委員會、國家安全委員會與法律顧問辦公室等,由於這些機構的建立,

在相關領域各項實際政策很多已經由它們制訂,削弱了國會應有的權力,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這些顧問僅是幕僚人員,沒有行政職權,但是在美國的憲政體制中,很多 具體的政策是由閣員及幕僚人員形成,並非總統直接處理,因此這些顧問的 影響力就相當大。

丙、 智庫保持與國會參眾兩院良好關係

美國政治權力不同於其他國家權力集中於行政機關,而是相當大的程度 與立法部門共享權力,智庫通過與立法機關的緊密聯繫,能定期對參眾兩院 的重大議題進行追蹤研究(王海明,,2018)。例如傳統基金會成立之初主要目 標就是影響國會,在國會設有聯絡辦公室,就近提供智庫學者與國會議員會 面的機會,並且與國會議員助理構成聯繫,當國會議員需要政策分析報告時,

就會仰賴助理尋求智庫學者提供建議,在 2016 年間,傳統基金會有一半以 上的研究員都曾經在國會辦公室工作過,與國會關係的密切可見一斑。

另外,智庫學者與國會關係密切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席國會針對 法案所舉辦的的聽證會,其原因是要讓專家學者針對審理法案或相關議題在 議員前提出見解,以便讓議員對議題法案有多方面客觀的考量 (Abelson, 2006)。智庫往往將出席聽證會的次數在網站上列表宣傳自家智庫學者在聽 證會所發表的證言次數,強調在決策圈的聲望與受信賴的程度,進而影響政 策方向。

丁、 政府與智庫學者契約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論文在智庫的分類列出「契約型」智庫一類,這些智庫的學者專家均 接受政府的資助,對政府的內政外交國防事務提出研究建議 (Smith J. A., 1991)。例如蘭德公司與城市研究所;其中蘭德公司在冷戰時期提供對蘇聯 核彈威脅的戰略研究,還為美國空軍在海外設置轟炸機基地位置選定提出 建議,以避免受到敵人的攻擊;蘭德公司對美國國防所提出的研究報告,後 來不少還因此成為軍事行動準據。

(2) 非政府途徑

不同的智庫都有不同的專業領域與偏好,但是他們都傾向用類似的策略

不同的智庫都有不同的專業領域與偏好,但是他們都傾向用類似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