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架構與流程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本研究是採取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行動研究法,整個流程共分為:研究準備階 段、研究發展階段、研究實施與檢討反省修正階段、撰寫研究報告四個階段,依序 說明如下。

(一) 研究準備階段: (2008 年 9 月~2009 年 1 月)

由於研究者擔任研究班級的導師,在這班學生還是五年級時,研究者便常坐在 一旁觀察他們上英語課的情形,發現英語老師大多以課本為主要教材,以講述法為 主要教學方式,也就是教師主導教學。雖然老師偶爾會以分組競賽方式教學,但是 並未經過有系統的異質分組,會答題者總是固定那幾位程度好的學生,多數學生除 了遊戲時較能投入課程外,其他時間大都無法專注於課堂教學上。學生的學習成績 普遍不理想,已學了二年英語的學生竟然還不認得26個英文字母。班上程度較落後 的學生S15曾對研究者表示不喜歡英語老師的上課方式。從「每個禮拜都要考試」

雖不能推論為學生英語學習不佳的原因,但從學習興趣上,可以推論這樣的上課方 式讓原本就對英語信心不足的學生更缺乏學習興趣,甚至喪失學習意願。確定問題 之後,研究者開始蒐集與英語教學法相關文獻資料以進行文獻探討。

(二) 研究發展階段: (2009 年 2~8 月)

由於研究者對戲劇頗有興趣,曾與大學期間擔任系上的戲劇展負責人,除了在 學校發表演出劇展,還帶領同學及學弟妹到附近小學演出兒童劇。而教育部或教育 處常舉辦英語戲劇的比賽,研究者便決定以行動研究方式來探究戲劇融入英語教學 是否能提升學生的英語興趣及能力。在這個階段持續做文獻探討、決定研究方法、

訂定教學計劃。請教指導教授,草擬研究計畫。

(三) 研究實施與反省修正階段:(2009 年 9 月~2010 年 1 月)

開始進入研究現場,進行行動研究。此階段持續閱讀文獻、調整教學計畫。研 究者在過程中以多種方式蒐集資料,包括觀察記錄、訪談、問卷、學生文件及研究 者省思札記,並且進行初步資料分析,不斷檢討反省、修正教學課程。研究者與觀 察者每 2 週固定做一次會談。小真師與小華師由研究者所攝錄下來的上課情形觀察

記錄,並提出感想與建議;研究者也表達教學心得及學生課後反應,三人再討論出 需要修正的地方。以建構一個有系統的知識。

(四) 撰寫研究報告階段: (2010 年 2~6 月)

在此階段研究者將研究資料做整理與分析,並且完成論文的撰寫。為使研究 的過程與結果能趨於客觀,在資料分析上採用三角校正根據文獻探討、學習單、回 饋單、觀察紀錄及訪談內容整理分析後的結果作成結論,再依據結論提出對未來的 建議,即著手撰寫報告以完成整個研究。

發現問題

準備階段

9709~ 9801 進行文獻探討

確定研究目的與問題 發展階段

9802~ 9808

擬定研究計畫

反省、修正 實施與反省修

正階段 設計教學課程

9809~ 9901

訪談 實際教學、資料蒐集

觀察 撰寫研究階段

9902~ 9906 資料整理與分析 教學札記

文件資料 歸納研究結果

撰寫研究報告

圖 3-4 研究流程圖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一、資料蒐集

(一)省思札記

研究者於每次教學之後,會寫下教學記錄,包括:日期、真實的教學流程;

還有教學反思,包括:感想、困難處、問題點……;同時,若是在教學過程中 有發生特殊的事件,也會做詳盡的記錄。

(二)訪談資料

訪談的目的是在了解受訪者對於所處環境的看法、意見、態度與感受(潘 淑滿,2003)。因此,藉由半結構訪談問題,看看學生在戲劇融入英語教學課 程實施過後,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及影響如何?研究者於下課時間針對不同程度 的學生進行半結構式的訪問,並於事先擬定訪談大綱,以期藉由半結構的訪談 中蒐集研究者所需資料。在進行訪談時,研究者採取錄音方式記錄訪談內容,

事後進行轉譯及分析的工作。

(三)觀察紀錄

本研究是希望了解在教學的情境中,學生因戲劇融入英語教學的學習態度 改變過程,所以使用參與觀察法。當研究的主旨是希望了解一個環境的活動和 互動,如何對某種行為和信仰賦予意義,就可使用參與觀察法(胡幼慧,1996)

研究者以「教師即研究者」的角度,進入研究場域觀察研究對象的言行,屬完 全參與者。觀察紀錄包括上課情形、師生互動、學生反應、特殊事件發生始末 等,以做為改進教學之依據,並以錄影錄音的方式,輔助現場紀錄。研究工具 除研究者本身外,備有錄影機、錄音筆,協助研究者還原現場情境,作為研究 分析的資料。

(四) 文件資料

文件資料包括研究者設計的教案、學生學習興趣問卷調查表等。

二、資料分析

蒐集資料不是機械式的紀錄資料,而是必須同時分析和解釋資料,並且立即知 道這些資料是否互相矛盾,是否需要進一步蒐集更多的資料(黃瑞琴,1991)。對 所有分析的資料,要能釐清何者為主要事件,何者為次要,而彼此間的相互關係又 如何。亦即必須使各事件加以系統的組織,從中顯現行為的意義。所以發展資料的

「編碼類別」(coding categories)就成為分析資料的核心工作(黃瑞琴,1991)。

本研究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來進行,而資料分析的方法是以質化分析的方法來呈 現。也就是將所蒐集之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過程之省思札記、錄音、觀察記錄及 訪談資料,採用三角校正法(triangulation)蒐集來自學生、家長的各種資料綜 合研判,以減低研究者的偏見,最後寫成研究報告。本研究根據有關的主題概念或 解釋分類,以分析組合資料,再從資料中呈現的規則和意義,作為資料編碼類別,

其方式整理如表3-4。

表3-4 原始資料編碼及其代表意義 資料編碼 代表意義

札 981003 代表研究者於98 年10 月3 日所寫的教學札記 觀 981003 代表觀察者於98 年10 月3 日所寫的觀察記錄 專 981003 代表研究者於98 年10 月3 日與專家討論的內容 訪S2 981003 代表研究者於98 年10 月3 日與2 號學生晤談內容

第五節 研究倫理

在資料的蒐集過程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互動下所產生的權力關係,使得質 性研究者必需面對許多研究倫理上的考量(潘淑滿,2003)。熊同鑫(2002)即指出,

許多研究常存在著研究對象淪為研究者的工具之情形。因此本研究參考潘淑滿 (2003)所提出之常見倫理議題,就本研究情境分別論述如下:

一、告知後同意

基於本研究對象的家庭背景因素考量,本研究於開學初的班親會中,先向家長 口頭提及,本班將於這學期進行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並且會針對師生間的學習 互動歷程,作一觀察紀錄,當下與會的家長皆表示欣然同意,並認為能提高學生學 習英語的興趣有其必要性。然而當天並未全班的家長皆出席會議,所以擬再以較詳 細的書面資料,將研究的主要目的、探討議題、進行方式通知家長,並徵詢家長的 意見,且有的家長僅能透過電話來聯絡,所以會以口頭說明的方式來徵得家長同意。

二、適當的隱瞞

本研究在活動的進行中,也同時評量著學生在學習的態度上是否產生改 變。所以對於部分活動的進行,並不會清楚說明目的,以避免學童為了迎合教師 期望,而作出不真實的反應。

三、隱私與保密

由於本研究的討論會涉及學童家庭狀況的議題,所以在資料的紀錄上,皆以 匿名的方式呈現;且為顧及學童的感受,研究進行中的對話紀錄,在與家長互動 中,不會全然對家長公開。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

質性研究中,信度隱含雙重意涵即內在信度與外在信度。研究者即研究工具,

從事資料蒐集分析,必須建立研究的評估標準,研究者對於提高研究信、效度的各 種技術,分別從內在信度與外在信度,內在效度與外在效度等四方面來提高本研究 的信度和效度。

一、內在信度

質性研究中,內在信度指的是同一研究中的不同觀察者對同一現象或同樣資 料的一致程度,說明研究值得信賴的程度。

本研究提升內在信度的方法如下:

(一) 透過研究者與批判諍友彼此檢核分析方法與分析內容的客觀性與合理 性,以協助澄清概念,發掘問題,共同發展可行策略。

(二) 除蒐集研究者與學生的各種原始資料外,並利用錄音、攝影等視聽技 術來幫助資料紀錄。

二、外在信度

外在信度指研究者採用相同方法,可得到相同結果的程度。Goetz &

LeCompte(1984)指出提高外在信度的方法有:研究者地位的澄清、社會情境的深 入分析、蒐集與分析資料的方法之改進等。(引自高敬文,1996)

本研究提高外在信度的作法如下:

(一) 詳細描述資料蒐集的範圍與蒐集方法,資料整理分析的編碼方式 (二) 對研究者的經驗與角色、協同研究者的角色以及研究對象作詳細描述。

三、內在效度

內在效度指的是研究結果可被信任的程度。提高內在效度的方法有:長期參 與、持續觀察、三角校正、參與者的查核等。

本研究所用方法如下:

(一) 研究者的參與觀察與省思

本研究中研究者同時扮演「教學者」與「參與者」的角色,除了在研究教 學的場所,進行長時間持續的參與觀察外,並從進入研究現場開始,即時時刻 刻反省自己的角色,盡量以客觀角度觀察紀錄研究過程中真實的事件,並盡可 能完整呈現教學過程的實際情形,以為本研究客觀性的基礎。

(二) 採用三角測量法提高內在效度

三角測量法(triangulation)是在研究同一種現象時,結合多方面的探 究方法。亦即是主張可以運用各種資料來源、理論、方法、資料蒐集等,以交

三角測量法(triangulation)是在研究同一種現象時,結合多方面的探 究方法。亦即是主張可以運用各種資料來源、理論、方法、資料蒐集等,以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