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分做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詞 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將就各節的內容加以分述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我國自 87 年 10 月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為了因應全球化的潮流,教育部宣布 從 90 學年度開始英語課正是在小學實施,接著於 94 學年度起小學英語教育向下延 伸至 3 年級。為了儲備 90 學年度小學英語課程所需的師資,教育部於 1999 年辦理

「國小英語教師英語能力檢核測驗」,通過者必須再修習英語專業課程培訓之外,加 上補修國小教育學分,最後進行 1 年的教育實習,方能取得合格小學英語教師之資 格。但在當年通過語言檢測的 3,536 人中,取得合格師資者僅有 1,922 人,意即 目前在國小任教英語者也僅一千多人,整體師資在 90 學年度開始實施英語教學的 時期就已明顯不足。此外,因受限於客觀條件之不利因素,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 學校,合格師資實在難求。94 學年度全國英語教育向下延伸至小學 3 年級後,當時 預估將有 4,000 多名的師資需求,但國小師資培育學校及相關學程的英語主修畢業 生,不僅員額有限緩不濟急,國內「少子化」的趨勢,也使得許多國小採取聘用代 課教師的措施,或要求現職教師中英語程度較佳者必需通過英語能力檢定,得以進 行英語教學。一些教師英語能力及教學專業不足,對國小學童的英語學習會造成負 面影響,如此權宜措施,並不能確保英語教學的品質(張武昌,2006)。

二、研究動機

台東縣是台灣地區較不被重視及落後的地方,尤其鄉下偏遠山區學校師資嚴重 不足,除了台東市區內少部分的學校以學校專任英語教師以外,大多數國小是以巡 迴教師制度實施英語教育,每個英語巡迴教師需負責三個學校之英語教學,在不同 的環境常換學生教學,再則一年一聘之方式,學生從3年級到6年級的英語課可能就 遇上了4個英語教師,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國小學童的英語學習多少會造 成影響。研究者任教於台東縣ㄧ所偏遠小學,曾於95學年度以導師兼英語科任的身 分擔任學校英語教師,當時面對已升上5年級的學生卻連基本字母都不會的情況有些 錯愕,更發現上課用的教材居然遠超過他們的程度,但教材是由上學期的英語巡迴 教師所選定的,研究者只好以自己設計的教材為主,教科書為輔。此為研究者研究 動機之一。

再者,台東縣國小英語師資來源較為特殊,以台東縣教育處所招考的國小英語 巡迴代理教師佔多數,有些是學校內對英語教學有興趣的現職教師,少數則為通過 教育部師資檢定與訓練的國小英語教師。換句話說,台東縣來自不同背景的英語教 師其語言能力、英語教學能力與教育專業知能良莠不齊。由於本學年研究者不再兼 任英語科任教師,因此有機會觀察到英語巡迴教師的教學,記得有幾次發現單字解 釋錯誤及發音錯誤的情形,研究者立刻利用下課或彈性課時修正錯誤。台東縣英語 師資問題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研究者試圖以此研究除了可作為英語老師在教學設計 的參考,更希望能為班級導師找出協助英語教師在班級實施加強學生英語能力的教 學方法。此為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二。

由於研究者曾於大學時擔任系上的戲劇展負責人,對戲劇很有興趣,也曾在目 前任教的學校成立學生英語戲劇社,況且,本校每年的學期末都會舉辦藝文表演活 動,加上教育處舉辦的英語比賽常以戲劇表演為主,於是研究者決定以戲劇活動融 入英語的教學活動為設計方向,希望藉由「戲劇活動融入教學」來探討其對學生學 習英語之影響,此為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目的期望能夠由活潑多元的「戲劇活動」

中,選出適合本研究班級程度的「戲劇活動」,設計出以「童話故事」為教材的教學 活動。透過行動研究,在每次的教學中,運用上課觀察、學生訪談、省思札記及學 習狀況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教學省思、檢討修正再改進,並能從中瞭解戲劇活動 融入英語教學對於學生英語能力及學習興趣的影響,進而提供給班級導師協助英語 教師在班級實施加強學生英語能力的教學方法參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行動研究 來記錄研究者在教學專業領域的成長。

具體言之,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規劃戲劇融入英語教學之教學設計與實施方式。

(二)探究戲劇融入英語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影響。

(三)探討戲劇融入英語教學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影響。

(四)記錄研究者在此行動研究中的成長與收穫。

第三節 名詞釋義

ㄧ、戲劇活動(Drama Activities)

本研究之戲劇活動以創造性戲劇與教育戲劇為主,活動內容有肢體動作、戲劇

遊戲、默劇、角色扮演、看圖說故事、即興表演、角色扮演。戲劇活動進行的方式 是以童話故事為主軸,配合英語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並於彈性課實施。

二、創造性戲劇(Creative Drama)

在專家或教師的指導下,兒童利用戲劇藝術型式來表達自己;其重點在創作過 程的啟發與分享,透過戲劇藝術的方法,將教材生動化、趣味化、激發兒童的想像 力與能力,建立自我表達的能力和方式。是由美國戲劇教育學家 Winfred Ward 所創 始,其教學活動如下:(林玫君,1994;張曉華,2003)

(一) 戲劇性的扮演 (二) 故事戲劇化

(三) 以創作性之扮演推展到正式的戲劇 (四) 運用創作性教學成果於正式的演出

1.在劇本朗讀後,自己設計配樂與角色,再以自創性對話演一場短劇。

2.將正式的戲劇暫時改為即興表演,以避免背誦台詞的不自然表演。

3.以即興的對話發展出有群眾的戲劇場景。

三、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

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與劇場之技巧,從事於學校課堂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以 人性自然法則,自發性地與群體及外在接觸。在指導者有計劃與架構之引導下,以 創作性戲劇、即興演出、角色扮演、模仿、遊戲等方式進行。讓參與者在互動關係 中,能充份發揮想像,表達思想,由實作而學習。(張曉華,200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ㄧ、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於台東縣一所偏遠小學六年級 20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水水國小(化 名)是台東縣的偏遠小學,學生來自閩南、客家、阿美三大族群,由於位於平原地 形區,學區家長多數以農業為主。這一班六年級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已學 過英語 3 年以上,只有少數幾位家庭環境較好的學生在三、四年級時在校外參加補 習加強英語,大多數學生除了過去 3 年在校的英語課之外,未曾參加校外英語補習,

回家也無人指導功課。又因地處偏遠,文化刺激較少,是以當地的學生素質無法與 市區學校相比,在英語程度上有明顯大的落差。

二、研究時間

本研究乃一整學期的教學研究,每次 40 分鐘,但因不是專任的英語老師,只 能利用彈性課程實施,由於其他領域課程的教學壓力、與學校的活動(運動會、法 治教育、或其他宣導活動)等因素,因此在教學時間有所限制,並非每週都能如期 的配合研究,而且本研究僅觀察一個學期,時間較為短暫,因此在資料的蒐集上,

例如:觀察紀錄的次數、訪談的次數等方面資料的收集比較有限,對於研究成果的 呈現可能會有不足與疏漏之處,此為限制之一。

三、研究結果類推方面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因此研究範圍僅限於台東縣一所偏遠小學六年級 20 位學 生為研究對象,沒有進行抽樣的步驟,而且樣本數也有限。同時本研究結果也因研 究者為導師而非英語教師,研究目的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主,並未特意做英語能 力方面的評量,所以在英語能力方面的評量著重在課堂觀察學生的反應表現,因此 研究結果無法類推到不同情境的班級中,此為限制之二。